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勒胡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继而又东拉西扯,说些完全没有意义的闲话——祖约自然不会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才特意上门来找二哥闲扯的,但他似乎并没有想好该怎样开口,或者是被祖纳兄长之威给震慑住了,一肚子的话不知道从何开始为好。
祖纳见此情状,反倒大致猜到了祖约的来意,于是先摆摆手,命仆役们都退下去,然后才压低声音问:“士少今来见我,可是为了朝上之事么?”
祖约点一点头,趁势就问:“今日阿兄在天子驾前,提及三事……其第三事,如何封赏裴文约,其后尚书会议,可有结果么?”
祖纳面色一沉:“士少,此非卿所可以与闻也。”
祖约尴尬地笑一笑:“愚弟既已出省,确实不宜与闻……然而,阿兄对此,可有筹谋么?”
祖纳还是摇头:“此事,亦非我兄弟所可以私下相谈者。”
祖约又被噎了一下,不禁气沮。他低垂着头,隔了好一会儿,才斟酌着重新开言道:“弟与裴文约,初会于建康城外。当时弟与三兄客居农舍,忽一日,裴文约与王茂弘、庾元规连袂来访……”
祖约这是撒谎了,事实上他跟裴该相识,尚在祖逖之前,是头天晚上到南塘去行劫,返回途中,恰好被裴该的马车给堵住,旋即裴该口出“数典忘祖”一词,把祖士少给吓了一大跳……
祖约沉浸在了回忆之中,仿佛是在对祖纳诉说,又仿佛在自言自语,把他与祖逖二人如何与裴该结识、相交,继而定盟的经过,大致陈述了一遍,然后慨叹道:“初会时,不过一弱冠文士耳,丰仪虽佳,别不见奇。谁想匆匆数岁,裴文约竟能与三兄并驾,恢复洛阳,继而底定关中,得为国家栋梁之臣……
“三兄年已五旬,去日无多,则能于暮年拜公开府,柱国立朝,相信其愿已足,且必能名垂青史。然而裴文约不过三十而已,已为人臣之极,前途灿烂,更不知将伊于胡底了……”
祖纳听到这里,双眼不禁微微一眯,终于开口打断祖约的话:“士少,慎言!”
祖约慨叹,祖逖年过五旬,才能得为朝廷重臣,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年好活,估计仕途到此为止,难有大的发展啦——其实也足够了,相信即便祖士稚马上就闭眼,也不会对自己的仕宦生涯,留下什么遗憾。可是裴该才刚三十岁啊,就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真不知道他日后还能发展到哪一步去。
然而意思是这个意思,祖约却或有意或无意的,用了一个老词儿,叫“伊于胡底”。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小旻》,说:“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前半句是慨叹小人争权夺利,导致朝政紊乱,最后说:“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道将会沦落到何种境地哪。”所以“伊于胡底”,虽然是“不知道将会到达何种程度”的意思,但却天然包含贬义。
祖纳因此呵斥他,不得妄言,乱用成语!
祖约微微苦笑,双手一摊,说:“愚弟之言,阿兄不以为然否?然而在阿兄看来,裴文约既复平阳,复擒诸刘,立此大功,朝廷将何以为赏?彼若更进一步,又将至于何处啊?”
祖纳紧蹙双眉,沉声道:“然又如何,不然又如何?大司马虎踞关中,雄兵十万,刘粲发倾国之兵来侵,亦为所破,复以万众北进,即逐刘曜而复平阳。以某观之,即便士稚所部,亦未必能比大司马三军。则国家方孱弱,胡乱虽平,羯奴在东,岂可止大司马复立功么?
“君臣有份,即人臣之极,也是人臣,谁敢觊觎非份?所谓‘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不过蒯生欲说韩信反汉自立之诳语罢了,岂可真信?
“今天子冲弱,非但大司马,及士稚,即荀太尉、梁司徒之勇略、功勋,谁不在天子之上?难道皆当‘身危’、‘不赏’么?晋室自高祖(司马懿)拨乱佐魏以来,太祖(司马昭)定蜀,世祖(司马炎)平吴,遂有天下,世代之功,加于嗣君,岂人臣所可比类啊?即有盖天之功,未必便能摇动根基。士少未免过虑。”
祖约摇头道:“是否过虑,阿兄心中,恐怕未必如此设想。即于今日朝上,观群臣之意,如荀太尉、梁司徒等,未必无虑,只是掩耳盗铃,佯作不知罢了。阿兄,即便裴文约无操、莽之心,要防他成操、莽之势啊,我等皆为晋臣,岂可不防微杜渐,预作筹谋?”
祖纳教训他:“卿言过矣!天意如何,非凡愚所可妄测;大势所向,非卿我所可逆睹,说什么防微杜渐,预作筹谋?即卿欲筹谋,又想如何作?效周勃、陈平之灭诛吕,还是汉桓五侯灭梁冀?大司马须不在洛阳城中!”
顿了一顿,随即又道:“如昔淮南三叛,俱为殄灭,是何因由啊?世宗(司马师)、世祖仍为魏臣,有功而无罪,则欲讨之者,反为叛臣也——难道卿欲为叛臣么?!”
祖约心说二哥你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啊,偏偏我又不能驳……谁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当年“有功而无罪”?难道魏帝曹芳是自己退位的?难道高贵乡公曹髦是自然死亡的?只不过作为晋臣,是绝不敢轻易将司马师兄弟所为恶事宣之于口的罢了。
他大致明白了祖纳的意思,祖纳是说,从来推翻权臣,都要靠宫廷政变——周、陈灭诛吕是如此,宦官五侯杀梁冀也是如此,还有祖纳没敢举例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搞掉曹爽,也是如此。但是可惜,裴该根本就不在都城,你怎么利用政变来搞掉他?
至于高张旗帜,发兵讨伐,自古便无成事者,好比司马氏秉政时期的“淮南三叛”——令狐愚、王凌,文钦、毌丘俭,再加诸葛诞,全都是身死族灭的下场。而且祖纳事先就说过了,我瞧着就连士稚的兵马,都未必能够比得上大司马三军哪!
继而又东拉西扯,说些完全没有意义的闲话——祖约自然不会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才特意上门来找二哥闲扯的,但他似乎并没有想好该怎样开口,或者是被祖纳兄长之威给震慑住了,一肚子的话不知道从何开始为好。
祖纳见此情状,反倒大致猜到了祖约的来意,于是先摆摆手,命仆役们都退下去,然后才压低声音问:“士少今来见我,可是为了朝上之事么?”
祖约点一点头,趁势就问:“今日阿兄在天子驾前,提及三事……其第三事,如何封赏裴文约,其后尚书会议,可有结果么?”
祖纳面色一沉:“士少,此非卿所可以与闻也。”
祖约尴尬地笑一笑:“愚弟既已出省,确实不宜与闻……然而,阿兄对此,可有筹谋么?”
祖纳还是摇头:“此事,亦非我兄弟所可以私下相谈者。”
祖约又被噎了一下,不禁气沮。他低垂着头,隔了好一会儿,才斟酌着重新开言道:“弟与裴文约,初会于建康城外。当时弟与三兄客居农舍,忽一日,裴文约与王茂弘、庾元规连袂来访……”
祖约这是撒谎了,事实上他跟裴该相识,尚在祖逖之前,是头天晚上到南塘去行劫,返回途中,恰好被裴该的马车给堵住,旋即裴该口出“数典忘祖”一词,把祖士少给吓了一大跳……
祖约沉浸在了回忆之中,仿佛是在对祖纳诉说,又仿佛在自言自语,把他与祖逖二人如何与裴该结识、相交,继而定盟的经过,大致陈述了一遍,然后慨叹道:“初会时,不过一弱冠文士耳,丰仪虽佳,别不见奇。谁想匆匆数岁,裴文约竟能与三兄并驾,恢复洛阳,继而底定关中,得为国家栋梁之臣……
“三兄年已五旬,去日无多,则能于暮年拜公开府,柱国立朝,相信其愿已足,且必能名垂青史。然而裴文约不过三十而已,已为人臣之极,前途灿烂,更不知将伊于胡底了……”
祖纳听到这里,双眼不禁微微一眯,终于开口打断祖约的话:“士少,慎言!”
祖约慨叹,祖逖年过五旬,才能得为朝廷重臣,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年好活,估计仕途到此为止,难有大的发展啦——其实也足够了,相信即便祖士稚马上就闭眼,也不会对自己的仕宦生涯,留下什么遗憾。可是裴该才刚三十岁啊,就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真不知道他日后还能发展到哪一步去。
然而意思是这个意思,祖约却或有意或无意的,用了一个老词儿,叫“伊于胡底”。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小旻》,说:“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前半句是慨叹小人争权夺利,导致朝政紊乱,最后说:“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道将会沦落到何种境地哪。”所以“伊于胡底”,虽然是“不知道将会到达何种程度”的意思,但却天然包含贬义。
祖纳因此呵斥他,不得妄言,乱用成语!
祖约微微苦笑,双手一摊,说:“愚弟之言,阿兄不以为然否?然而在阿兄看来,裴文约既复平阳,复擒诸刘,立此大功,朝廷将何以为赏?彼若更进一步,又将至于何处啊?”
祖纳紧蹙双眉,沉声道:“然又如何,不然又如何?大司马虎踞关中,雄兵十万,刘粲发倾国之兵来侵,亦为所破,复以万众北进,即逐刘曜而复平阳。以某观之,即便士稚所部,亦未必能比大司马三军。则国家方孱弱,胡乱虽平,羯奴在东,岂可止大司马复立功么?
“君臣有份,即人臣之极,也是人臣,谁敢觊觎非份?所谓‘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不过蒯生欲说韩信反汉自立之诳语罢了,岂可真信?
“今天子冲弱,非但大司马,及士稚,即荀太尉、梁司徒之勇略、功勋,谁不在天子之上?难道皆当‘身危’、‘不赏’么?晋室自高祖(司马懿)拨乱佐魏以来,太祖(司马昭)定蜀,世祖(司马炎)平吴,遂有天下,世代之功,加于嗣君,岂人臣所可比类啊?即有盖天之功,未必便能摇动根基。士少未免过虑。”
祖约摇头道:“是否过虑,阿兄心中,恐怕未必如此设想。即于今日朝上,观群臣之意,如荀太尉、梁司徒等,未必无虑,只是掩耳盗铃,佯作不知罢了。阿兄,即便裴文约无操、莽之心,要防他成操、莽之势啊,我等皆为晋臣,岂可不防微杜渐,预作筹谋?”
祖纳教训他:“卿言过矣!天意如何,非凡愚所可妄测;大势所向,非卿我所可逆睹,说什么防微杜渐,预作筹谋?即卿欲筹谋,又想如何作?效周勃、陈平之灭诛吕,还是汉桓五侯灭梁冀?大司马须不在洛阳城中!”
顿了一顿,随即又道:“如昔淮南三叛,俱为殄灭,是何因由啊?世宗(司马师)、世祖仍为魏臣,有功而无罪,则欲讨之者,反为叛臣也——难道卿欲为叛臣么?!”
祖约心说二哥你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啊,偏偏我又不能驳……谁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当年“有功而无罪”?难道魏帝曹芳是自己退位的?难道高贵乡公曹髦是自然死亡的?只不过作为晋臣,是绝不敢轻易将司马师兄弟所为恶事宣之于口的罢了。
他大致明白了祖纳的意思,祖纳是说,从来推翻权臣,都要靠宫廷政变——周、陈灭诛吕是如此,宦官五侯杀梁冀也是如此,还有祖纳没敢举例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搞掉曹爽,也是如此。但是可惜,裴该根本就不在都城,你怎么利用政变来搞掉他?
至于高张旗帜,发兵讨伐,自古便无成事者,好比司马氏秉政时期的“淮南三叛”——令狐愚、王凌,文钦、毌丘俭,再加诸葛诞,全都是身死族灭的下场。而且祖纳事先就说过了,我瞧着就连士稚的兵马,都未必能够比得上大司马三军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