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灰色地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质疑网络时代的传记“写作”
自有电脑、网络以后,写传记就容易、方便了,把关键词输进去,搜巴搜巴,全能出来,还会告诉你,哪里查得见,省去好多事。像有关“蒋泥”的资料,他虽非名家,网上却也有百多条,且不断在更新。这人出过什么书,在哪些报刊上发过文章,哪些转载了,谁谁都有什么反响与评价,得过哪些奖励和批评,等等,大体一目了然。
好在他年轻,因时间定律,至今没能混成名家,像金庸那样如日中天,否则,好事者用不着招呼,会把他的全集搬上网,给他写上**本传,你瞧瞧,后来者再要弄他,费不费事?
怎么不费事呢?告诉你诀窍:先把网上含有“蒋泥”的所有内容、包括著作,一一下载,而后分门别类地参照、整理、归类,或以时间为序组织到一块,稍稍加进自己的注解,一部不算太赖的“蒋泥传”就滚烫烫出炉了。
想再使它资料翔实、丰富,比如你粗粗知道,蒋泥生于江苏泰州,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那么,输入“泰州”和“解放军艺术学院”两个关键词,有关它们的介绍,地理如何,历史如何,文化传统如何,共出过哪些同类的名家,蒋泥自己如何交代、记录的,等等,就都出来了。
像施耐庵、郑板桥、王艮、柳敬亭、梅兰芳、贾平凹、钱理群、朱学勤、秦晖、莫言、阎连科、李存葆、黄国荣、王海玲、李双江、陆文虎、黄献国、张志忠、周大新、朱向前、徐怀中、王愿坚,甚至张若虚、秦观、朱自清、老舍、沈从文、王朔、余秋雨,以及杨广、文天祥、史可法……这些历史或当代文化艺术名人与政界人物,多多少少都在和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传记作者根据事实与记录,或查找档案,或大胆想象发挥,保管错不了。
现在的蒋泥不够格,比不了金庸,他拿不出几样象样的大作,也没有“乡下人”沈从文那种自信,不到三十岁,就敢写“从文自传”,写出来满像回事,连皮带肉挂血全端出来,震撼世界,当时就受到多人喜爱,所谓“蒋泥传”,就不免是“快乐的想当然”,过把瘾而已。
金庸就不同了,他著作等身,单武侠小说就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个《越女剑》,共计十二个长篇,三个中篇,近一千万字。一套36册北京三联正版的“金庸作品集”,约七八百元,从1994-2001年,七八年来平均每年销售一百多万册,倘加上其他的,加上盗版,他的小说每年每本过一千版,销量在一个亿以上。
随着中国中央电视台不断将它们改造、加工,制成笨拙的电视连续剧,在大陆一波一波推出,这个数肯定还不断看涨,真所谓家喻户晓,到了“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金庸”的火爆地步。
在言论、出版自由的香港,金庸还自办报纸、杂志、出版社,有《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窗出版社、明报出版社以及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等,出自己的书,连载自己的小说,发表自己的文化随笔、政论与社评。并涉足印刷、旅游、房地产诸业。短期在电影公司又做过编剧和导演,参与过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受聘到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讲学,风劲十足。要有人写他,上网扒拉,条目与内容,恐怕是古往今来中文作家和人士里,字数上最多的一个,资料何用发愁?
傅国涌的《金庸传》,是中国人写金庸的起码在第十本以后的传记,资料的丰富可想而知。他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称,“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互联网上的资料,未能一一标明出处”,因此,洋洋近五十万言,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不觉有多吃力;联系到他的岁数,“1967年出生”,把金庸直写到他迄稿前一个月,“2002年8月28日”,以及最近在香港还出版过一部书,扒拉出二十来位大陆当代自由“知识分子”,到我的朋友,近几年才成名了的摩罗、余杰为止,逐一介绍他们的“思想”,我约略就知道傅国涌是如何凑巴、炮制的了。
这部《金庸传》,也难怪要比我读过的《“侠之大者”:金庸评传》、《文坛怪侠——金庸传》、《武林文宗》、《金庸传奇》、《千古文坛侠客梦:金庸传》、《金庸新传》等书,多了不少难得一见的、大量的作品摘抄、剪贴,和金庸学生时期与创办“明报集团”过程中的艰辛经历,以及近些年金大侠的主要活动等。
好的传记,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经典,不仅需要翔实的资料,更要学会剪裁,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深处去,挖出... -->>
——质疑网络时代的传记“写作”
自有电脑、网络以后,写传记就容易、方便了,把关键词输进去,搜巴搜巴,全能出来,还会告诉你,哪里查得见,省去好多事。像有关“蒋泥”的资料,他虽非名家,网上却也有百多条,且不断在更新。这人出过什么书,在哪些报刊上发过文章,哪些转载了,谁谁都有什么反响与评价,得过哪些奖励和批评,等等,大体一目了然。
好在他年轻,因时间定律,至今没能混成名家,像金庸那样如日中天,否则,好事者用不着招呼,会把他的全集搬上网,给他写上**本传,你瞧瞧,后来者再要弄他,费不费事?
怎么不费事呢?告诉你诀窍:先把网上含有“蒋泥”的所有内容、包括著作,一一下载,而后分门别类地参照、整理、归类,或以时间为序组织到一块,稍稍加进自己的注解,一部不算太赖的“蒋泥传”就滚烫烫出炉了。
想再使它资料翔实、丰富,比如你粗粗知道,蒋泥生于江苏泰州,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那么,输入“泰州”和“解放军艺术学院”两个关键词,有关它们的介绍,地理如何,历史如何,文化传统如何,共出过哪些同类的名家,蒋泥自己如何交代、记录的,等等,就都出来了。
像施耐庵、郑板桥、王艮、柳敬亭、梅兰芳、贾平凹、钱理群、朱学勤、秦晖、莫言、阎连科、李存葆、黄国荣、王海玲、李双江、陆文虎、黄献国、张志忠、周大新、朱向前、徐怀中、王愿坚,甚至张若虚、秦观、朱自清、老舍、沈从文、王朔、余秋雨,以及杨广、文天祥、史可法……这些历史或当代文化艺术名人与政界人物,多多少少都在和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传记作者根据事实与记录,或查找档案,或大胆想象发挥,保管错不了。
现在的蒋泥不够格,比不了金庸,他拿不出几样象样的大作,也没有“乡下人”沈从文那种自信,不到三十岁,就敢写“从文自传”,写出来满像回事,连皮带肉挂血全端出来,震撼世界,当时就受到多人喜爱,所谓“蒋泥传”,就不免是“快乐的想当然”,过把瘾而已。
金庸就不同了,他著作等身,单武侠小说就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个《越女剑》,共计十二个长篇,三个中篇,近一千万字。一套36册北京三联正版的“金庸作品集”,约七八百元,从1994-2001年,七八年来平均每年销售一百多万册,倘加上其他的,加上盗版,他的小说每年每本过一千版,销量在一个亿以上。
随着中国中央电视台不断将它们改造、加工,制成笨拙的电视连续剧,在大陆一波一波推出,这个数肯定还不断看涨,真所谓家喻户晓,到了“哪里有人,哪里就有金庸”的火爆地步。
在言论、出版自由的香港,金庸还自办报纸、杂志、出版社,有《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窗出版社、明报出版社以及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等,出自己的书,连载自己的小说,发表自己的文化随笔、政论与社评。并涉足印刷、旅游、房地产诸业。短期在电影公司又做过编剧和导演,参与过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受聘到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讲学,风劲十足。要有人写他,上网扒拉,条目与内容,恐怕是古往今来中文作家和人士里,字数上最多的一个,资料何用发愁?
傅国涌的《金庸传》,是中国人写金庸的起码在第十本以后的传记,资料的丰富可想而知。他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称,“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互联网上的资料,未能一一标明出处”,因此,洋洋近五十万言,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不觉有多吃力;联系到他的岁数,“1967年出生”,把金庸直写到他迄稿前一个月,“2002年8月28日”,以及最近在香港还出版过一部书,扒拉出二十来位大陆当代自由“知识分子”,到我的朋友,近几年才成名了的摩罗、余杰为止,逐一介绍他们的“思想”,我约略就知道傅国涌是如何凑巴、炮制的了。
这部《金庸传》,也难怪要比我读过的《“侠之大者”:金庸评传》、《文坛怪侠——金庸传》、《武林文宗》、《金庸传奇》、《千古文坛侠客梦:金庸传》、《金庸新传》等书,多了不少难得一见的、大量的作品摘抄、剪贴,和金庸学生时期与创办“明报集团”过程中的艰辛经历,以及近些年金大侠的主要活动等。
好的传记,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经典,不仅需要翔实的资料,更要学会剪裁,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深处去,挖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