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乱扯西游释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西游释厄传的整个故事情节已经说完了,现在我们返回来,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僧道儒相争,君臣民纠缠,然后二合一搅合在一起的故事。因此,想要知道西游记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需要了解一些佛道的信息才行。
再先说下道教吧,佛教也穿插着多扯一些。道教是咱们国家土生土长的,其信仰宗旨为“道”。以“道”为最高信仰,教祖自然是老子了,主要信奉老、庄思想,后来逐渐又加入了儒家和佛派的一些理念,也衍生出了金丹、符箓两大派系。但是呢,说是道教,其实和老子开创之道家所谓的“道”压根就是两回事,道教的“道”基本就是个幌子而已。老子的“道”,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即使老子也认为,勉强用“道”来代替,而且恐怕老子自己也认识的有所糊涂,并且也不能真正认识这个“道”。那谁能给阐述个明白清晰哩,这个真够呛。反正《道德经》就那么5ooo多字,理解起来,那难度也不亚于大百科全书,何况看起来的话,每个人的认识都不大一样,也无法得出个权威性解释的。
说起道教的起源,不能不谈老子,这位伟大的汉族人物,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在公元前471年过世。
老子很伟大,他开创了道家文化,留下了自己的学说思想《老子》,后人整理命名为《道德经》(但应该是《德道经》更符合老子的原意),包括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等在内的光辉著作。
其思想可以说是简单辩证唯物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因此他甚至被唐朝的李渊给认为是李姓的始祖,后来还曾经一度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即使到了宋朝,也有过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子在宋朝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孔子的,宋朝给孔子的封号是王位,不是帝位。虽然同期的西夏国封孔子为皇帝,但这在后来的历代都不太当回事的。
老子的弟子们形成了道家(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孔子的弟子们形成了儒家,在百家争鸣时期,和其他的八个家就争吵不休。但是呢,很多旁的家吸收了人家老子的部分思想,所以大多敬重老子,轻易不敢冒犯老子,当然攻击道家是另外一回事。
道教和道家也算是两回事,我们可以认为老子开创了道家,但绝对不能简单的认为老子开创了道教。
在战国时期,渐渐出现了一种称之为“方仙道”的组织,它是结合了方士、道家、阴阳家的学说。其实方士早在老子出生前就存在了的,但是一直也没有成了太大的气候,后来便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文化,将自己鼓吹成了有正统有手段的“神仙”一流,宣传能够使人长生不死的。
像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就想长生来着,于是就让“方仙道”的代表人物徐福(他还是秦始皇的御医)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是未果,最后徐福也带了三千童男女到海外展,再也不敢回去了。
到了汉朝,因为汉高祖直到汉景帝一般都信奉黄老学说,后来汉武帝又喜欢上了儒家思想,于是方仙道和部分道家、儒家凑到一起,形成了“黄老道”组织,也还融合了墨家和阴阳家的部分思想的。
这个时候,有陕西道士茅氏三兄弟开创了茅山道派的萌芽,但起初是信奉丹道的,以看病救人为主,后来逐渐的又分化出一枝才转向画符捉鬼什么的。结果道教的茅山派,始终被道教中的所谓“正统”嗤之以鼻的,认为不务正业,是混进道教行列的,就百般排挤,但是看在茅山派还有部分丹道学说的存在,就没好意思将之驱逐出道教罢了。
到了东汉,“黄老道”中的一些人物开始威,相继出现了张道陵的天师道,张修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这些道,才是真正的教派,也是后来道教的前身。
这个时候,佛教已经进军中土,但是流传范围很小。佛教的盛行,还是局限在西域以及汉朝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那里。中华开始听说有个佛教,一般是指在汉武帝时期,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的时候,才知道有天竺国以及佛教。等到了公元前2年,佛经开始传播在东土,最早的大概是《四十二章经》。
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是道佛争鸣时期,道教和佛教既互相攻击又相互学习。北方和江南以天师道为主,西南以五斗米道为主。道和佛开始互相攻击,自身的实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展,都想做老大啊。 说但此时基本都是互相写经诽谤对方的,道教声称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西域甚至天竺,点化了释迦成佛;佛教则表示世尊曾经来到中原,教化了老子和孔子的。这个时候,俩家的竞争总的来说还算文雅的。
再到了东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被少数民族南侵占领。于是北方的道教和佛教就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为了兵戎相见,刺刀见红。此时道教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做寇谦之(365-448年),佛教也有道安大师(312-385年),这两位都给各自的教派展和规范化立下了大贡献的。但是相比之下,寇谦之的作为和道安和尚就差了太多了,还是在当时的北魏武帝的大力支持下,才辉煌了不到1o年而已。
这个时期,是儒道释展很重要的阶段,道佛都比较欢实,相比之下,儒家就差了太多。就像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那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至少在南朝一家独大,傲视儒道,风景这边独好。那个时候,儒家没几个,也没有成什么气候,虽说这个跟当时的乱世有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北朝的统治者不断更换,但都为了加强统治力度,便一会儿信道,一会儿信佛的,结果佛道冲突就势在不免了。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道教内部进行了改革,使得真正的道家几乎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国家陷入一团混乱了,黄老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
道教自身也与时俱进,其思想生了重大变化,就是由黄老转为了老庄,因为庄子的说法更符合道教的展要求。道教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道德经》,但是写得太玄奥,很多人理解不来;而且老子主张无为,崇尚自然,使得道教的高手也不擅长辩论,轻易也不组织辩论大赛什么的。这些道教人士要么钻研如何结丹,要么琢磨怎么画符,哪里有时间学习各种理论基础呢,就更别谈辩论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时候的道教徒,是不出家的。说白了,现在的道教,就像是杂牌部队良莠不齐,也形不成有效的团体来对抗佛教。
但是佛教从开创之初,就特别的喜欢论法,有辩论的优良传统的。而且佛教的一些高僧,更擅长学习其他文化。最早在汉朝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没人搭理的。因为文化思想差异太大了。所以,有的高僧便放下身份,积极研究汉族文化也包括道儒思想,传播佛教的时候,起初到处迁就周边环境,不惜大量修改佛经,因为这梵文佛经那得翻译成汉语才成啊。
在这个时候,西域僧人鸠摩罗什(344-413年)和道安大师通力协作,这精心吸收了儒道等汉学文化且刻意委曲求全翻译过来的佛经,很快就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开来。虽然这个时候传播的范围很大,但是信奉的民众还是并不多。因此,佛教便有意识的集中火力,主要将传播对象针对那些贵族。
这一手很厉害的,有钱人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心安啊,谁不希望下辈子继续财哩。道教在这方面做的极差,关于结丹长生什么的一般都不灵啊,画个符箓捉妖驱鬼还有点市场,你让有权有势的贵族怎么“清静无为”哩。
咱举个虚拟的例子,一个贵族同时征求道佛的建议。你们看,像我这样杀人如麻、家财万贯、明争暗斗、坏事做尽的人,怎么能够让心安下来,我该怎么办呢?道教只能说,“你得清静无为,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你如果没时间修炼体内金丹,要不我给你捉捉鬼吧,给你院子里放个法器也行,那些冤魂就不敢来骚扰你了。”佛教则宣称,“没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念佛,有向善的菩提,一样能修成正果,最起码下辈子有个好运的。我们给你举办个水6大会,就能生那些冤魂,不再来找你额麻烦。”那这个贵族最后会选择佛道中的哪个说法呢?答案不言而喻的。
因此道教和佛教的人物,在两家辩论过程中,北方道教基本始终处于劣势,因此只好再度吸收了部分佛教学说(包括转世轮回,还将静动虚实和佛家的空色菩提结合起来),以求得继续生存展。
所以咱们看有的道经,跟佛经差不多;有的佛学,跟道德经有些类似。
此时两家的争斗已然升级,展成动刀动枪的地步了。此时的天师道,已经在大江南北形成了很大气候,都敢和朝廷公然对抗了的,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帝王们也开始关注道教了。因此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太武帝尊道教(天师道)为国教,开始实施排佛运动。
此时的道教也便进入了比较“规范化”时期,但因为老庄思想的信奉,使得其也没有到了出家“专业化”水平。所以,道教的组织自然良莠不齐,跟佛教相比之下这个方面就差了好多,以至于争斗起来,基本都是吃亏的。
等到了隋朝的时候,是两家大展时期,虽然也有争斗,但是隋文帝处理的比较柔和,没有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但是隋文帝是偏好佛多一些,为佛教的展,出力更大一些。
唐朝建立,李渊因为自己姓李,(其实他们李家是有些少数民族血统的)为了能够体现自己是中华正宗,就将老子给奉为祖先了。
不过呢,这个时候,北方贵族(很多都是原先的少数民族大势力家族)主要信佛,他们在李渊面前坚持,要展佛教,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不断渗透进去李氏宗族。因为李氏宗族,那也是有权有势的级贵族啊。
这个时候,道教的人就和佛教徒法琳产生了冲突。法琳这人对道佛理论都研究不浅的,道教的人都不是人家的对手。最后只好找来傅奕,但是还真别说,傅奕是真叫个厉害,别看是个半吊子道人,也更不是和尚,却专门用佛经对付佛经,将法琳忽悠的蒙头转向的,最后惭愧认输。最后整的法琳还继续研究道经和儒学,试图找到老子和孔子都对佛经赞赏的理论根据,还真给找了一些前面咱们曾经提到过的所谓“老孔敬佛”,就继续和傅奕对着干,屡败屡战,不服输的精神的确值得学习。
那李渊再傻也知道,老、孔临去世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乔达摩悉达多的,汉武帝刘彻恐怕才是知道佛祖这个人物的头一个帝王啊。所以法琳难以在李渊面前讨到说法,就只能寄希望于李世民身上了。
李渊对佛教的压制不小的,或许就得罪了许多信佛的贵族了。再加上玄武门兵变的时候,相对来说有些倾向于道的文武,却都隔岸观火两不相帮的,比如李靖、李孝恭、徐世绩等人。道教的人,本来就少,还不肯帮李渊,那么唐高祖只好不久退位,以荒诞来打郁闷岁月了。
李世民动了玄武门兵变,是很有点心虚的。于是接下来,就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当然也包括佛教在内了,因为拥护自己的将领大臣中一大半都信佛的。后来自己的统治牢固了,才渐渐有所向自己父亲学习,但为时已晚,佛教已经一不可收了。就连腰斩了辩机和尚,也没有带来一点一毫的改观。
李治和李世民差不多,稍微比他爹还信佛些。从武则天开始,对佛教就大加支持。
吴承恩老爷子视傅奕为偶像,当然就对李世民的意见很大。<... -->>
西游释厄传的整个故事情节已经说完了,现在我们返回来,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僧道儒相争,君臣民纠缠,然后二合一搅合在一起的故事。因此,想要知道西游记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需要了解一些佛道的信息才行。
再先说下道教吧,佛教也穿插着多扯一些。道教是咱们国家土生土长的,其信仰宗旨为“道”。以“道”为最高信仰,教祖自然是老子了,主要信奉老、庄思想,后来逐渐又加入了儒家和佛派的一些理念,也衍生出了金丹、符箓两大派系。但是呢,说是道教,其实和老子开创之道家所谓的“道”压根就是两回事,道教的“道”基本就是个幌子而已。老子的“道”,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即使老子也认为,勉强用“道”来代替,而且恐怕老子自己也认识的有所糊涂,并且也不能真正认识这个“道”。那谁能给阐述个明白清晰哩,这个真够呛。反正《道德经》就那么5ooo多字,理解起来,那难度也不亚于大百科全书,何况看起来的话,每个人的认识都不大一样,也无法得出个权威性解释的。
说起道教的起源,不能不谈老子,这位伟大的汉族人物,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在公元前471年过世。
老子很伟大,他开创了道家文化,留下了自己的学说思想《老子》,后人整理命名为《道德经》(但应该是《德道经》更符合老子的原意),包括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等在内的光辉著作。
其思想可以说是简单辩证唯物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因此他甚至被唐朝的李渊给认为是李姓的始祖,后来还曾经一度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即使到了宋朝,也有过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子在宋朝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孔子的,宋朝给孔子的封号是王位,不是帝位。虽然同期的西夏国封孔子为皇帝,但这在后来的历代都不太当回事的。
老子的弟子们形成了道家(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孔子的弟子们形成了儒家,在百家争鸣时期,和其他的八个家就争吵不休。但是呢,很多旁的家吸收了人家老子的部分思想,所以大多敬重老子,轻易不敢冒犯老子,当然攻击道家是另外一回事。
道教和道家也算是两回事,我们可以认为老子开创了道家,但绝对不能简单的认为老子开创了道教。
在战国时期,渐渐出现了一种称之为“方仙道”的组织,它是结合了方士、道家、阴阳家的学说。其实方士早在老子出生前就存在了的,但是一直也没有成了太大的气候,后来便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文化,将自己鼓吹成了有正统有手段的“神仙”一流,宣传能够使人长生不死的。
像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就想长生来着,于是就让“方仙道”的代表人物徐福(他还是秦始皇的御医)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是未果,最后徐福也带了三千童男女到海外展,再也不敢回去了。
到了汉朝,因为汉高祖直到汉景帝一般都信奉黄老学说,后来汉武帝又喜欢上了儒家思想,于是方仙道和部分道家、儒家凑到一起,形成了“黄老道”组织,也还融合了墨家和阴阳家的部分思想的。
这个时候,有陕西道士茅氏三兄弟开创了茅山道派的萌芽,但起初是信奉丹道的,以看病救人为主,后来逐渐的又分化出一枝才转向画符捉鬼什么的。结果道教的茅山派,始终被道教中的所谓“正统”嗤之以鼻的,认为不务正业,是混进道教行列的,就百般排挤,但是看在茅山派还有部分丹道学说的存在,就没好意思将之驱逐出道教罢了。
到了东汉,“黄老道”中的一些人物开始威,相继出现了张道陵的天师道,张修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这些道,才是真正的教派,也是后来道教的前身。
这个时候,佛教已经进军中土,但是流传范围很小。佛教的盛行,还是局限在西域以及汉朝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那里。中华开始听说有个佛教,一般是指在汉武帝时期,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的时候,才知道有天竺国以及佛教。等到了公元前2年,佛经开始传播在东土,最早的大概是《四十二章经》。
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是道佛争鸣时期,道教和佛教既互相攻击又相互学习。北方和江南以天师道为主,西南以五斗米道为主。道和佛开始互相攻击,自身的实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展,都想做老大啊。 说但此时基本都是互相写经诽谤对方的,道教声称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西域甚至天竺,点化了释迦成佛;佛教则表示世尊曾经来到中原,教化了老子和孔子的。这个时候,俩家的竞争总的来说还算文雅的。
再到了东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被少数民族南侵占领。于是北方的道教和佛教就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为了兵戎相见,刺刀见红。此时道教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做寇谦之(365-448年),佛教也有道安大师(312-385年),这两位都给各自的教派展和规范化立下了大贡献的。但是相比之下,寇谦之的作为和道安和尚就差了太多了,还是在当时的北魏武帝的大力支持下,才辉煌了不到1o年而已。
这个时期,是儒道释展很重要的阶段,道佛都比较欢实,相比之下,儒家就差了太多。就像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那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至少在南朝一家独大,傲视儒道,风景这边独好。那个时候,儒家没几个,也没有成什么气候,虽说这个跟当时的乱世有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北朝的统治者不断更换,但都为了加强统治力度,便一会儿信道,一会儿信佛的,结果佛道冲突就势在不免了。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道教内部进行了改革,使得真正的道家几乎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国家陷入一团混乱了,黄老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
道教自身也与时俱进,其思想生了重大变化,就是由黄老转为了老庄,因为庄子的说法更符合道教的展要求。道教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道德经》,但是写得太玄奥,很多人理解不来;而且老子主张无为,崇尚自然,使得道教的高手也不擅长辩论,轻易也不组织辩论大赛什么的。这些道教人士要么钻研如何结丹,要么琢磨怎么画符,哪里有时间学习各种理论基础呢,就更别谈辩论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时候的道教徒,是不出家的。说白了,现在的道教,就像是杂牌部队良莠不齐,也形不成有效的团体来对抗佛教。
但是佛教从开创之初,就特别的喜欢论法,有辩论的优良传统的。而且佛教的一些高僧,更擅长学习其他文化。最早在汉朝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没人搭理的。因为文化思想差异太大了。所以,有的高僧便放下身份,积极研究汉族文化也包括道儒思想,传播佛教的时候,起初到处迁就周边环境,不惜大量修改佛经,因为这梵文佛经那得翻译成汉语才成啊。
在这个时候,西域僧人鸠摩罗什(344-413年)和道安大师通力协作,这精心吸收了儒道等汉学文化且刻意委曲求全翻译过来的佛经,很快就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开来。虽然这个时候传播的范围很大,但是信奉的民众还是并不多。因此,佛教便有意识的集中火力,主要将传播对象针对那些贵族。
这一手很厉害的,有钱人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心安啊,谁不希望下辈子继续财哩。道教在这方面做的极差,关于结丹长生什么的一般都不灵啊,画个符箓捉妖驱鬼还有点市场,你让有权有势的贵族怎么“清静无为”哩。
咱举个虚拟的例子,一个贵族同时征求道佛的建议。你们看,像我这样杀人如麻、家财万贯、明争暗斗、坏事做尽的人,怎么能够让心安下来,我该怎么办呢?道教只能说,“你得清静无为,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你如果没时间修炼体内金丹,要不我给你捉捉鬼吧,给你院子里放个法器也行,那些冤魂就不敢来骚扰你了。”佛教则宣称,“没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念佛,有向善的菩提,一样能修成正果,最起码下辈子有个好运的。我们给你举办个水6大会,就能生那些冤魂,不再来找你额麻烦。”那这个贵族最后会选择佛道中的哪个说法呢?答案不言而喻的。
因此道教和佛教的人物,在两家辩论过程中,北方道教基本始终处于劣势,因此只好再度吸收了部分佛教学说(包括转世轮回,还将静动虚实和佛家的空色菩提结合起来),以求得继续生存展。
所以咱们看有的道经,跟佛经差不多;有的佛学,跟道德经有些类似。
此时两家的争斗已然升级,展成动刀动枪的地步了。此时的天师道,已经在大江南北形成了很大气候,都敢和朝廷公然对抗了的,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帝王们也开始关注道教了。因此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太武帝尊道教(天师道)为国教,开始实施排佛运动。
此时的道教也便进入了比较“规范化”时期,但因为老庄思想的信奉,使得其也没有到了出家“专业化”水平。所以,道教的组织自然良莠不齐,跟佛教相比之下这个方面就差了好多,以至于争斗起来,基本都是吃亏的。
等到了隋朝的时候,是两家大展时期,虽然也有争斗,但是隋文帝处理的比较柔和,没有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但是隋文帝是偏好佛多一些,为佛教的展,出力更大一些。
唐朝建立,李渊因为自己姓李,(其实他们李家是有些少数民族血统的)为了能够体现自己是中华正宗,就将老子给奉为祖先了。
不过呢,这个时候,北方贵族(很多都是原先的少数民族大势力家族)主要信佛,他们在李渊面前坚持,要展佛教,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不断渗透进去李氏宗族。因为李氏宗族,那也是有权有势的级贵族啊。
这个时候,道教的人就和佛教徒法琳产生了冲突。法琳这人对道佛理论都研究不浅的,道教的人都不是人家的对手。最后只好找来傅奕,但是还真别说,傅奕是真叫个厉害,别看是个半吊子道人,也更不是和尚,却专门用佛经对付佛经,将法琳忽悠的蒙头转向的,最后惭愧认输。最后整的法琳还继续研究道经和儒学,试图找到老子和孔子都对佛经赞赏的理论根据,还真给找了一些前面咱们曾经提到过的所谓“老孔敬佛”,就继续和傅奕对着干,屡败屡战,不服输的精神的确值得学习。
那李渊再傻也知道,老、孔临去世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乔达摩悉达多的,汉武帝刘彻恐怕才是知道佛祖这个人物的头一个帝王啊。所以法琳难以在李渊面前讨到说法,就只能寄希望于李世民身上了。
李渊对佛教的压制不小的,或许就得罪了许多信佛的贵族了。再加上玄武门兵变的时候,相对来说有些倾向于道的文武,却都隔岸观火两不相帮的,比如李靖、李孝恭、徐世绩等人。道教的人,本来就少,还不肯帮李渊,那么唐高祖只好不久退位,以荒诞来打郁闷岁月了。
李世民动了玄武门兵变,是很有点心虚的。于是接下来,就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当然也包括佛教在内了,因为拥护自己的将领大臣中一大半都信佛的。后来自己的统治牢固了,才渐渐有所向自己父亲学习,但为时已晚,佛教已经一不可收了。就连腰斩了辩机和尚,也没有带来一点一毫的改观。
李治和李世民差不多,稍微比他爹还信佛些。从武则天开始,对佛教就大加支持。
吴承恩老爷子视傅奕为偶像,当然就对李世民的意见很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