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重生之神级备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好了,下一回司马昭去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那个谁谁谁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我说刘禅如果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还要说猜对了,加十分!没有心肝。但是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一条,历代皇帝身边哪个没有小人?汉文帝有,汉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刘备身边也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刘备身边那个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说身边有小人他就是差劲皇帝,对吧。第二个,不战而降,那刘璋也是不战而降。刘璋不战而降降刘备就对了,刘禅不战而降降了曹魏就错了?这讲不通吧。
……
实际上刘禅并不弱智。有证据吗?有。第一,刘备临终的时候给刘禅有一封诏书,诏书里面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什么评价呢?四个字:“智量甚大”,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聪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弱智,那岂不等于说诸葛亮说了假话?当然有人说,这是一种善意的假话,刘备因为快去世了嘛,怕刘备不放心,安慰安慰他。就像我们医生对病人一样,这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可能过两天就要死了,病人问医生你看我还有救吗?医生说没问题没问题,是吧,你尽管放心治疗,你这个肯定能治好。其实治不好,这叫善意的谎言。但是呢,看当时的情况,也不至于说是“智量甚大”,如果刘禅弱智的话,诸葛亮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安慰刘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这个职务和权力,他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人,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这样一种精致的政治安排,难道是弱智的人能够做出来的吗?不可能。而且后来蒋琬去世以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自己主政。亲政了,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为啊。那么还有一个证据是第三点,延熙元年的时候。北方出了一点事情。按照诸葛亮当年的做法,肯定这个时候蜀国就要北伐了。这个时候刘禅下诏给蒋琬说:这当然是天赐良机了。因为相父的隆中对策已经讲过了,说天下有变我们就要怎么怎么样,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过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看看吴国动不动,要是吴国动了我们也动,我们两国一起动,去打曹魏。那么。这样的一种决策难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吗?所以刘禅并不弱智。
*易中天先生举的例子让我们知道,所谓“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老话看来站不住脚,刘禅不仅不是弱智,而且还很有头脑。那么我们就更加奇怪了,诸葛亮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他是想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我们也知道诸葛亮是没有篡位野心的,那他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那么这现在就有问题了。第一,刘备托孤说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交待得清楚,两种可能。他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他不能辅佐再怎么办。那么,根据前面分析看,刘禅也不是一个不可以辅佐的人,所以诸葛亮辅佐了他。但毕竟你是辅佐,不是自取,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释是这样的,它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请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接着下面一句话是:“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这个“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诸葛亮也因为刘禅还熟悉行政事务。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这才总揽全局。那么我们要问,如果刘禅“闲”了呢?是啊,他现在是没有经验;他将来有经验呢?再说了,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经验只能来自于实践啊。所以我历来主张的,这个家长对小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怕他犯错误,让他自己去学,哪怕他碰个钉子摔个跤,它也是人生的一个经验教训,他自然就会成长起来。你老是说这孩子他小,他不会,他没经验,你老包办代替,他永远长不大。这给人感觉这个时候诸葛亮就老是把刘禅包在自己的翅膀里面保护他,当然心是好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刘禅不能成长。所以我们就要问到底是为什么。也只能提出一点儿猜测性意见,我的猜测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我猜,诸葛亮是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呢?就是皇帝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不处理日常的具体的政治和军事的事务;日常的政治的军事的事务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叫宰相,由他们来处理,五日一朝。而且这个时候是三公会议已经把处理方案做好了,递上去给皇帝,皇帝认可一下。那么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让皇帝当橡皮图章。这个制度我称之为虚君实相,皇帝是一个象征,实权在宰相那里。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帝国史上最好的制度。为什么是最好的制度?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问责的制度。就是我们拿今天一家公司来比方,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长不管事的,管事的是总经理。应该是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选举董事长,董事长任命总经理,然后这个公司就交给你了。一旦你做坏了事情,董事会可以代表股东,就是产权的主体,问责于总经理,甚至可以罢免。这就责任有人可问,有人可担。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他讲得也很清楚,请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权,如果臣没有做好的话,请陛下问责于臣。这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后来给破坏了。那么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虑到要恢复这样一个西汉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没有证据,没有证据说明他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觉得有这种可能。第二个呢,就是任重道远,不敢放手。我们去读《出师表》,《出师表》里面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夫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就是诸葛亮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他的责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错,他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这是第二种可能。第三种可能呢,就是这个时候的蜀国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这个我们也是可以从《出师表》里面读出来的话外之音,《出师表》一开始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话说得非常地严重,危急存亡。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为外部的压力,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而益州这个时候,也就是蜀汉这边,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先后去世了,人才也匮缺。所以感到很危急,这是通常的理解。其实这个时候的蜀汉政权,还有一个危急,这就是他们的内部矛盾。蜀汉政权的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所以诸葛亮接过了刘备交付的这个重担以后,除了要处理好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外,他还必须处理好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那么李严被废又是怎么回事?在李严被废的事件当中,隐含着蜀汉政权怎样的内部危机和隐忧呢?请看下集——难容水火。(未完待续)
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好了,下一回司马昭去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那个谁谁谁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我说刘禅如果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还要说猜对了,加十分!没有心肝。但是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一条,历代皇帝身边哪个没有小人?汉文帝有,汉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刘备身边也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刘备身边那个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说身边有小人他就是差劲皇帝,对吧。第二个,不战而降,那刘璋也是不战而降。刘璋不战而降降刘备就对了,刘禅不战而降降了曹魏就错了?这讲不通吧。
……
实际上刘禅并不弱智。有证据吗?有。第一,刘备临终的时候给刘禅有一封诏书,诏书里面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什么评价呢?四个字:“智量甚大”,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聪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弱智,那岂不等于说诸葛亮说了假话?当然有人说,这是一种善意的假话,刘备因为快去世了嘛,怕刘备不放心,安慰安慰他。就像我们医生对病人一样,这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可能过两天就要死了,病人问医生你看我还有救吗?医生说没问题没问题,是吧,你尽管放心治疗,你这个肯定能治好。其实治不好,这叫善意的谎言。但是呢,看当时的情况,也不至于说是“智量甚大”,如果刘禅弱智的话,诸葛亮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安慰刘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这个职务和权力,他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人,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这样一种精致的政治安排,难道是弱智的人能够做出来的吗?不可能。而且后来蒋琬去世以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自己主政。亲政了,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为啊。那么还有一个证据是第三点,延熙元年的时候。北方出了一点事情。按照诸葛亮当年的做法,肯定这个时候蜀国就要北伐了。这个时候刘禅下诏给蒋琬说:这当然是天赐良机了。因为相父的隆中对策已经讲过了,说天下有变我们就要怎么怎么样,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过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看看吴国动不动,要是吴国动了我们也动,我们两国一起动,去打曹魏。那么。这样的一种决策难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吗?所以刘禅并不弱智。
*易中天先生举的例子让我们知道,所谓“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老话看来站不住脚,刘禅不仅不是弱智,而且还很有头脑。那么我们就更加奇怪了,诸葛亮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他是想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我们也知道诸葛亮是没有篡位野心的,那他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那么这现在就有问题了。第一,刘备托孤说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交待得清楚,两种可能。他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他不能辅佐再怎么办。那么,根据前面分析看,刘禅也不是一个不可以辅佐的人,所以诸葛亮辅佐了他。但毕竟你是辅佐,不是自取,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释是这样的,它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请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接着下面一句话是:“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这个“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诸葛亮也因为刘禅还熟悉行政事务。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这才总揽全局。那么我们要问,如果刘禅“闲”了呢?是啊,他现在是没有经验;他将来有经验呢?再说了,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经验只能来自于实践啊。所以我历来主张的,这个家长对小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怕他犯错误,让他自己去学,哪怕他碰个钉子摔个跤,它也是人生的一个经验教训,他自然就会成长起来。你老是说这孩子他小,他不会,他没经验,你老包办代替,他永远长不大。这给人感觉这个时候诸葛亮就老是把刘禅包在自己的翅膀里面保护他,当然心是好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刘禅不能成长。所以我们就要问到底是为什么。也只能提出一点儿猜测性意见,我的猜测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我猜,诸葛亮是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呢?就是皇帝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不处理日常的具体的政治和军事的事务;日常的政治的军事的事务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叫宰相,由他们来处理,五日一朝。而且这个时候是三公会议已经把处理方案做好了,递上去给皇帝,皇帝认可一下。那么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让皇帝当橡皮图章。这个制度我称之为虚君实相,皇帝是一个象征,实权在宰相那里。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帝国史上最好的制度。为什么是最好的制度?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问责的制度。就是我们拿今天一家公司来比方,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长不管事的,管事的是总经理。应该是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选举董事长,董事长任命总经理,然后这个公司就交给你了。一旦你做坏了事情,董事会可以代表股东,就是产权的主体,问责于总经理,甚至可以罢免。这就责任有人可问,有人可担。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他讲得也很清楚,请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权,如果臣没有做好的话,请陛下问责于臣。这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后来给破坏了。那么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虑到要恢复这样一个西汉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没有证据,没有证据说明他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觉得有这种可能。第二个呢,就是任重道远,不敢放手。我们去读《出师表》,《出师表》里面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夫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就是诸葛亮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他的责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错,他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这是第二种可能。第三种可能呢,就是这个时候的蜀国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这个我们也是可以从《出师表》里面读出来的话外之音,《出师表》一开始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话说得非常地严重,危急存亡。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为外部的压力,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而益州这个时候,也就是蜀汉这边,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先后去世了,人才也匮缺。所以感到很危急,这是通常的理解。其实这个时候的蜀汉政权,还有一个危急,这就是他们的内部矛盾。蜀汉政权的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所以诸葛亮接过了刘备交付的这个重担以后,除了要处理好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外,他还必须处理好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那么李严被废又是怎么回事?在李严被废的事件当中,隐含着蜀汉政权怎样的内部危机和隐忧呢?请看下集——难容水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