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明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位同僚所言颇为深刻,以微臣之拙见:律法与情义,前者有明文规制,后者大多为主观感知。二者不可断章取义,不可孤立而行。
历朝历代皆有律法,同朝各代,人人皆有情义”。
仲逸继续道:“太平之日与战事连连不同,国富民强与生灵涂炭有别,家中粮囤满满,自然不会为斗米斗粮铤而走险。腹中三日无米,一碗清粥可舍命去抢。
一部律法不可治万民,无律则又不成规矩。有情有义才有德,奈何人人不是有德人”。
仲逸见众人皆朝他而望,这才不得不收住口中之言。
初次与皇帝‘交谈’,仲逸原本准备一言不发,但被问及时,却又一时来了兴致。
说着说着,就说多了。
在这种地方说话,最忌两点:讲真话、讲话多,讲了很多真话。
不过,万事都有例外。
譬如,今日嘉靖帝专门挑选新面孔,其目的或许正是如此: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刚刚入仕、入朝之人,才是最容易将真话的。
“哈哈哈,不错,不过方才所言,似乎可以稍作修改”,嘉靖帝笑道:“家中粮满囤溢,不为斗米而盗。腹中三日无米,一碗清粥可舍命”。
“圣上英明,臣等钦佩”。
说了这么多,还不如嘉靖帝一语中的。
唯独仲逸所言被修改,也算是一种变相激励吧。
“你叫什么名字?祖籍何处?”。
“微臣名叫仲逸,山东济南府人士”,仲逸心中微微一惊:可千万不要问我的姓名、祖籍的来由啊。
姓氏与祖籍都与事实有些出入,这算不算‘欺君’呢?
“姓仲?这个姓氏倒是不多见,应该是江苏、河南多一些吧?山东也有”,嘉靖帝随意一说,并未多问。
万幸。
“是”,仲逸只回答这一个字。
“是何时进的翰林院?”。
或许是因为方才所言之多,嘉靖帝唯独对仲逸发问,如此恐怕要令其他三人心生不悦了。
“启禀圣上,他是捐纳入国子监,而后参加科考,才入的翰林院,如今是翰林院庶吉士”,一名编修立刻应道。
编纂这话倒是回应的积极,那意思分明就是说:他才是真正科考出身,而仲逸则是捐纳入仕。
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仲逸无话可说。
“哦?哦……”,嘉靖帝沉思片刻,而后突然笑道:“不错,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考中进士,又能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果真有些才学”。
之后,嘉靖帝向一旁的太监递个眼色。
“启禀皇上,户部刚呈上来的折子……”,太监立刻请示道。
“好,今日就到这里,你们全部退下”,嘉靖帝终于不想再‘说说话’了。
回到翰林院后,仲逸与其他三名同僚又说说笑笑交谈一番,方才四人各有所言,唯独仲逸的话似乎引起嘉靖帝重视,但一个捐纳的出身却立刻让他自降三分。
如此也好,也能少遭些同僚的嫉疑。
仲逸随意感叹,只说自己口不择言,偶有言中也是侥幸,其他人也连连笑对:大家都是翰林院的,皆为朝廷建言献策,作为同僚,更要相互帮衬才是。
这话说的,估计连自己都不信了。
说归说,众人却心中各自有打算:今日回去之后,一定要翻阅典籍,以防皇帝随时来找你“说说话”。
从翰林院出来,仲逸再无平日那般闲情逸致,今日面圣之事,早就令他心事重重。
律法与情义?
这种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口可辨明。退而言之,也绝不是用来辨论的。
嘉靖帝为何偏偏要以此为题?
翰林院,几个初入茅庐的年轻人,位卑言轻,为何要被召见?
仲逸心中暗暗思量:此举,若非嘉靖帝真的闲来无事作为消遣,那必是另有所指。
相比那些老成持重者,年轻人能说实话倒是不假,而嘉靖帝专挑新面孔。
又是意欲何为?
这时,仲逸又想起近日以来,私下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圣心难测啊。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数日后,朝廷有人专程来传旨:请仲逸进宫面圣。
此次,只传他一人。
三位同僚所言颇为深刻,以微臣之拙见:律法与情义,前者有明文规制,后者大多为主观感知。二者不可断章取义,不可孤立而行。
历朝历代皆有律法,同朝各代,人人皆有情义”。
仲逸继续道:“太平之日与战事连连不同,国富民强与生灵涂炭有别,家中粮囤满满,自然不会为斗米斗粮铤而走险。腹中三日无米,一碗清粥可舍命去抢。
一部律法不可治万民,无律则又不成规矩。有情有义才有德,奈何人人不是有德人”。
仲逸见众人皆朝他而望,这才不得不收住口中之言。
初次与皇帝‘交谈’,仲逸原本准备一言不发,但被问及时,却又一时来了兴致。
说着说着,就说多了。
在这种地方说话,最忌两点:讲真话、讲话多,讲了很多真话。
不过,万事都有例外。
譬如,今日嘉靖帝专门挑选新面孔,其目的或许正是如此: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刚刚入仕、入朝之人,才是最容易将真话的。
“哈哈哈,不错,不过方才所言,似乎可以稍作修改”,嘉靖帝笑道:“家中粮满囤溢,不为斗米而盗。腹中三日无米,一碗清粥可舍命”。
“圣上英明,臣等钦佩”。
说了这么多,还不如嘉靖帝一语中的。
唯独仲逸所言被修改,也算是一种变相激励吧。
“你叫什么名字?祖籍何处?”。
“微臣名叫仲逸,山东济南府人士”,仲逸心中微微一惊:可千万不要问我的姓名、祖籍的来由啊。
姓氏与祖籍都与事实有些出入,这算不算‘欺君’呢?
“姓仲?这个姓氏倒是不多见,应该是江苏、河南多一些吧?山东也有”,嘉靖帝随意一说,并未多问。
万幸。
“是”,仲逸只回答这一个字。
“是何时进的翰林院?”。
或许是因为方才所言之多,嘉靖帝唯独对仲逸发问,如此恐怕要令其他三人心生不悦了。
“启禀圣上,他是捐纳入国子监,而后参加科考,才入的翰林院,如今是翰林院庶吉士”,一名编修立刻应道。
编纂这话倒是回应的积极,那意思分明就是说:他才是真正科考出身,而仲逸则是捐纳入仕。
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仲逸无话可说。
“哦?哦……”,嘉靖帝沉思片刻,而后突然笑道:“不错,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考中进士,又能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果真有些才学”。
之后,嘉靖帝向一旁的太监递个眼色。
“启禀皇上,户部刚呈上来的折子……”,太监立刻请示道。
“好,今日就到这里,你们全部退下”,嘉靖帝终于不想再‘说说话’了。
回到翰林院后,仲逸与其他三名同僚又说说笑笑交谈一番,方才四人各有所言,唯独仲逸的话似乎引起嘉靖帝重视,但一个捐纳的出身却立刻让他自降三分。
如此也好,也能少遭些同僚的嫉疑。
仲逸随意感叹,只说自己口不择言,偶有言中也是侥幸,其他人也连连笑对:大家都是翰林院的,皆为朝廷建言献策,作为同僚,更要相互帮衬才是。
这话说的,估计连自己都不信了。
说归说,众人却心中各自有打算:今日回去之后,一定要翻阅典籍,以防皇帝随时来找你“说说话”。
从翰林院出来,仲逸再无平日那般闲情逸致,今日面圣之事,早就令他心事重重。
律法与情义?
这种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口可辨明。退而言之,也绝不是用来辨论的。
嘉靖帝为何偏偏要以此为题?
翰林院,几个初入茅庐的年轻人,位卑言轻,为何要被召见?
仲逸心中暗暗思量:此举,若非嘉靖帝真的闲来无事作为消遣,那必是另有所指。
相比那些老成持重者,年轻人能说实话倒是不假,而嘉靖帝专挑新面孔。
又是意欲何为?
这时,仲逸又想起近日以来,私下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圣心难测啊。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数日后,朝廷有人专程来传旨:请仲逸进宫面圣。
此次,只传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