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宋炮灰逆袭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路过灵丘时候的情况让李不弃再次认识到通讯的重要性。
当宋军缓缓逼近灵丘城下的时候,灵丘城的辽军将领竟然还派了一队骑兵出城问询来的是那支部队。待这些骑兵看到是宋军的旗号后吓得调头就跑。然后灵丘城把吊桥拉起,城门紧闭,在李不弃过去之前城里的辽军再也没敢出过城。
想想也是啊。灵丘的辽军本来是一心一意防备西面的宋军的,猛然背后悄没声冒出一支宋军来,能不胆寒嘛!而且近两万多匹马造成烟尘滚滚,怎么看都绝对是一支大军啊!
既然灵丘的辽军不敢出战,那么李不弃最关心的是从紫荆关追来的辽军。可是后卫骑兵报告,辽军追得并不快,还没走出山路就停了下来,现在后卫骑兵正把守着山口。
只要山口不突然丢失,那么反应时间充足啊。李不弃见天色开始黑下来,就命令就在灵丘城下扎营,摆出一副准备攻城的样子。这虚张声势的法子果然奏效,辽军整晚都没敢动弹。
第二天,李不弃却在灵丘城中辽军的注视下拔营缓缓启程,辽军也没敢追赶。
灵丘的城门关得太仓促,根本就没来得及知会城外的寨堡和放牧的人,结果又被李不弃劫掠了不少牛马,烧掉了沿途的村庄、驿站和桥梁。
李不弃皱着眉头听信使报告尾追的辽军的动向,自言自语说:“辽人想作什么?为什么不追上来?”
按照后卫骑兵的报告,从紫荆关追过来的辽军走得不紧不慢,似乎根本就不想追上李不弃,现在有被越甩越远的趋势。这不应该啊。
杨世卿也摸着下巴上的小胡子说:“难道辽人有什么阴谋?可是我们已经过了灵丘城,前面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的了。”
高遵裕自作聪明地说:“定是辽人的骄兵之计,待我归心似箭,放松警惕,其骑兵再趁机奔袭。”
现在也只有这种可能,但是两军之间的距离有点儿远。辽军远道而来,准备肯定不是那么充分,不可能带太多的马,要奔袭这么远的距离,马力有些紧张呢。
种谔却猛然击掌说:“末将好像明白了。”
包括李不弃所有人都看向种谔,种谔说:“这支辽军无论是从析津府来的,还是从进攻河北的辽军中抽调的,必然是仓促间长途奔袭。那么他们十有八九已经粮草短缺,没有了粮草,人还可支持,可是马匹却支撑不住。我们早作了准备,沿途又打劫驿站还跑坏了这么多马匹,辽军若似我军这么狂奔,只怕马就死光了。”
“末将听说辽国正兵的马匹为自备,若真是如此则辽国军士必定更加爱惜战马,断不会如我们这般随便把马跑坏的。这两日辽人每天行军大约七八十里,正是骑兵平日的行进速度。末将估计,若真如末将估计的辽人粮草不济,至少在到达飞狐之前,辽人的速度就快不起来。”
他这么一分析,李不弃一拍脑袋,恍然大悟。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式总让他觉得骑兵运动更加迅速,却总是下意识的忘记马这种娇贵的动物其实比人更加依赖后勤。蒙古骑兵的远距离高速度移动那是有条件的,需要大片的操场或者大量的粮食喂养他们的战马,如果没有这些条件,蒙古骑兵也玩儿不了远距离奔袭战术。而太行山中冬末春初,要找合适的牧草都不容易,若是辽军之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又如何能喂养几万匹战马呢?要知道,就算是李不弃这一路劫掠,让一万多匹马背负粮草,这才能让这些大肚汉暂时不挨饿,而现在,其实马群已经快断粮了。如果再不到雁门关找到粮草,很多马匹都会死掉。
大家七嘴八舌又讨论一番,都认为种谔的分析非常在理,也都放下心来。于是李不弃传令马群先行,部队缓缓撤退。这一路上,辽军也没有追上来。
但是还没到雁门关,就又遇到了麻烦。李不弃派去联络的人回报说雁门守将说没有接到命令,... -->>
路过灵丘时候的情况让李不弃再次认识到通讯的重要性。
当宋军缓缓逼近灵丘城下的时候,灵丘城的辽军将领竟然还派了一队骑兵出城问询来的是那支部队。待这些骑兵看到是宋军的旗号后吓得调头就跑。然后灵丘城把吊桥拉起,城门紧闭,在李不弃过去之前城里的辽军再也没敢出过城。
想想也是啊。灵丘的辽军本来是一心一意防备西面的宋军的,猛然背后悄没声冒出一支宋军来,能不胆寒嘛!而且近两万多匹马造成烟尘滚滚,怎么看都绝对是一支大军啊!
既然灵丘的辽军不敢出战,那么李不弃最关心的是从紫荆关追来的辽军。可是后卫骑兵报告,辽军追得并不快,还没走出山路就停了下来,现在后卫骑兵正把守着山口。
只要山口不突然丢失,那么反应时间充足啊。李不弃见天色开始黑下来,就命令就在灵丘城下扎营,摆出一副准备攻城的样子。这虚张声势的法子果然奏效,辽军整晚都没敢动弹。
第二天,李不弃却在灵丘城中辽军的注视下拔营缓缓启程,辽军也没敢追赶。
灵丘的城门关得太仓促,根本就没来得及知会城外的寨堡和放牧的人,结果又被李不弃劫掠了不少牛马,烧掉了沿途的村庄、驿站和桥梁。
李不弃皱着眉头听信使报告尾追的辽军的动向,自言自语说:“辽人想作什么?为什么不追上来?”
按照后卫骑兵的报告,从紫荆关追过来的辽军走得不紧不慢,似乎根本就不想追上李不弃,现在有被越甩越远的趋势。这不应该啊。
杨世卿也摸着下巴上的小胡子说:“难道辽人有什么阴谋?可是我们已经过了灵丘城,前面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的了。”
高遵裕自作聪明地说:“定是辽人的骄兵之计,待我归心似箭,放松警惕,其骑兵再趁机奔袭。”
现在也只有这种可能,但是两军之间的距离有点儿远。辽军远道而来,准备肯定不是那么充分,不可能带太多的马,要奔袭这么远的距离,马力有些紧张呢。
种谔却猛然击掌说:“末将好像明白了。”
包括李不弃所有人都看向种谔,种谔说:“这支辽军无论是从析津府来的,还是从进攻河北的辽军中抽调的,必然是仓促间长途奔袭。那么他们十有八九已经粮草短缺,没有了粮草,人还可支持,可是马匹却支撑不住。我们早作了准备,沿途又打劫驿站还跑坏了这么多马匹,辽军若似我军这么狂奔,只怕马就死光了。”
“末将听说辽国正兵的马匹为自备,若真是如此则辽国军士必定更加爱惜战马,断不会如我们这般随便把马跑坏的。这两日辽人每天行军大约七八十里,正是骑兵平日的行进速度。末将估计,若真如末将估计的辽人粮草不济,至少在到达飞狐之前,辽人的速度就快不起来。”
他这么一分析,李不弃一拍脑袋,恍然大悟。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式总让他觉得骑兵运动更加迅速,却总是下意识的忘记马这种娇贵的动物其实比人更加依赖后勤。蒙古骑兵的远距离高速度移动那是有条件的,需要大片的操场或者大量的粮食喂养他们的战马,如果没有这些条件,蒙古骑兵也玩儿不了远距离奔袭战术。而太行山中冬末春初,要找合适的牧草都不容易,若是辽军之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又如何能喂养几万匹战马呢?要知道,就算是李不弃这一路劫掠,让一万多匹马背负粮草,这才能让这些大肚汉暂时不挨饿,而现在,其实马群已经快断粮了。如果再不到雁门关找到粮草,很多马匹都会死掉。
大家七嘴八舌又讨论一番,都认为种谔的分析非常在理,也都放下心来。于是李不弃传令马群先行,部队缓缓撤退。这一路上,辽军也没有追上来。
但是还没到雁门关,就又遇到了麻烦。李不弃派去联络的人回报说雁门守将说没有接到命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