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逍遥初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技术?”
技术的概念,李世民、魏征等人的脑袋里还没有。技术的重要性,他们也认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从历代遣唐使从唐朝获得多少东西,就能够判断一二。
唐朝时期,倭国前后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当时的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通过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倭国,推动了倭国社会的革新。
倭国的“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甚至礼仪方面,也“男女衣服皆依唐制”,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倭国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倭国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倭国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但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养虎为患的,是传过去的技术。
冶铁术,让倭国有机会打造出更超中原的钢材。模仿唐刀样式打造的倭刀,实用性更胜一筹。到了明朝中叶,倭国浪人横行沿海,依仗的便是这锋利异常的倭刀。
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基本都被搬运到了倭国,成为了‘具有倭国特色的文化’,以至于后世中原失了传承之后,倭国竟堂而皇之的,大言不惭地说是他们自己的发明。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高丽。因此,李牧说的话,也不仅仅指的是倭国,防备的也不止是倭国。
李牧把缘由说了一遍,李世民等人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在骄傲的大唐君臣心中,倭国这种撮尔小国,怎么可能对大唐造成麻烦,相反,他们觉得李牧有点小气了。天朝上国,当有天朝上国的气度,斤斤计较能叫天朝上国么?
怎么说都说不通,李牧也有点恼了,气急败坏道:“反正我就是不给,管不了别人,我管得了自己。”顿了一下,李牧又道;“还有内务府和工部,陛下要是还用臣,就得听臣的,要是陛下不用臣了,爱给谁臣都不管!”
李世民见李牧真的急了,虽然不知道他为何如此激动,但是不用他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为了此事,让他憋一肚子气。毕竟跟这些‘撮尔小国’相比,李牧的重要性显然是更大的。
“好了,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朕不管你就是了。”李世民把话往回拉了一点,道:“朕要的是银矿,把银矿给朕搞过来,你想用什么交易,自己定夺吧。做生意还是你擅长,怎么都不会吃亏。”
“臣谢陛下了。”李牧余怒未消,谢恩也谢得十分敷衍。李世民却并不在意,转而看向魏征,道:“魏公不是有话说么?时候不早了,说吧。”
李牧听着话中有话,看向了魏征,道:“魏公有事说?”
“为锦衣卫的事情。”魏征正色道:“听闻你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
李牧皱眉道:“谁是你啊,什么就你啊,我没有爵位吗?”
魏征嘴角抽了抽,道:“你是侯,我是公,不称你的爵位也不算无礼,别回避我的问题,你是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么?”
“没错!”李牧理直气壮地承认了,道:“锦衣卫乃是我一手创建,所有的用度——”提起这事儿,李牧就生气,盯着李世民,一副指桑骂槐的语气:“所有的用度,都是我自己掏的钱,找谁要谁都不给,走内务府的账也不成,自己花钱养的兵,为何不能带走?”
这叫人话?
魏征气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指着李牧颤抖道:“李牧,你自己琢磨琢磨,这话说得通么?要是有钱就能养私兵,天下还不乱了套了?”
“怎么就乱了套了,我——”李牧正要反唇相讥,忽然停住了,他看了眼李世民,又看了眼魏征,回想刚刚李世民说的话,心里头一突,为何李世民特意让魏征说出这件事?难道这是他的意思,魏征只是被他当枪使了?
李牧眼珠转了下,躬身向李世民施礼,道:“当然了,若是陛下需要锦衣卫,臣也没二话,陛下留下便是了。”
“朕可用不着。”李世民连连摆手,道:“是魏公非得要跟你说说这件事,朕也不好不让他说。”李世民看向魏征,道:“魏公,朕跟你说了吧,李牧这小子准这么说。行啦,也别较真了。朕为他破例的还少么?不差这一回,而且他以后要坐镇东都,危机四伏,有锦衣卫帮衬,朕也放心不少。”
不等魏征说话,李世民又道:“不过,若是有锦衣卫在你身旁,你的那一营禁卫,朕可要收回来了。苏定方是个将才,朕另有他用。”
李牧恍然,原来在这儿等着呢。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然已经有苏定方的八百人,再加上锦衣卫的数百人,合起来可真像是有谋逆的嫌疑了。李牧也并不想非得把苏定方留下,苏定方与这些锦衣卫不同,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军人,锦衣卫做的这些侦缉捕盗的事情,他并不擅长。若他跟在自己身边,反而会辱没了他的才华。
但毕竟相识一场,李牧还是惦记苏定方的前途,便问道:“不知陛下所指的另有他用,是想用在什么地方?”
“朕打算让他去定襄、”李世民微微眯眼,道:“朕收到消息,经历了上次的事情,李思文从中得利不少。大军留下了不少的器械辎重,全都便宜了他。他趁机扩大了折冲府的规模,如今可用之兵俨然超过了两千。”
李牧忙道:“陛下,臣以性命担保,李思文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
“朕不是不放心他。”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是担心定襄,李思文的表现,已经有人告知朕了。李牧,你自己说,他算... -->>
“技术?”
技术的概念,李世民、魏征等人的脑袋里还没有。技术的重要性,他们也认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从历代遣唐使从唐朝获得多少东西,就能够判断一二。
唐朝时期,倭国前后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当时的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通过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倭国,推动了倭国社会的革新。
倭国的“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甚至礼仪方面,也“男女衣服皆依唐制”,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倭国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倭国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倭国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但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养虎为患的,是传过去的技术。
冶铁术,让倭国有机会打造出更超中原的钢材。模仿唐刀样式打造的倭刀,实用性更胜一筹。到了明朝中叶,倭国浪人横行沿海,依仗的便是这锋利异常的倭刀。
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基本都被搬运到了倭国,成为了‘具有倭国特色的文化’,以至于后世中原失了传承之后,倭国竟堂而皇之的,大言不惭地说是他们自己的发明。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高丽。因此,李牧说的话,也不仅仅指的是倭国,防备的也不止是倭国。
李牧把缘由说了一遍,李世民等人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在骄傲的大唐君臣心中,倭国这种撮尔小国,怎么可能对大唐造成麻烦,相反,他们觉得李牧有点小气了。天朝上国,当有天朝上国的气度,斤斤计较能叫天朝上国么?
怎么说都说不通,李牧也有点恼了,气急败坏道:“反正我就是不给,管不了别人,我管得了自己。”顿了一下,李牧又道;“还有内务府和工部,陛下要是还用臣,就得听臣的,要是陛下不用臣了,爱给谁臣都不管!”
李世民见李牧真的急了,虽然不知道他为何如此激动,但是不用他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为了此事,让他憋一肚子气。毕竟跟这些‘撮尔小国’相比,李牧的重要性显然是更大的。
“好了,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朕不管你就是了。”李世民把话往回拉了一点,道:“朕要的是银矿,把银矿给朕搞过来,你想用什么交易,自己定夺吧。做生意还是你擅长,怎么都不会吃亏。”
“臣谢陛下了。”李牧余怒未消,谢恩也谢得十分敷衍。李世民却并不在意,转而看向魏征,道:“魏公不是有话说么?时候不早了,说吧。”
李牧听着话中有话,看向了魏征,道:“魏公有事说?”
“为锦衣卫的事情。”魏征正色道:“听闻你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
李牧皱眉道:“谁是你啊,什么就你啊,我没有爵位吗?”
魏征嘴角抽了抽,道:“你是侯,我是公,不称你的爵位也不算无礼,别回避我的问题,你是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么?”
“没错!”李牧理直气壮地承认了,道:“锦衣卫乃是我一手创建,所有的用度——”提起这事儿,李牧就生气,盯着李世民,一副指桑骂槐的语气:“所有的用度,都是我自己掏的钱,找谁要谁都不给,走内务府的账也不成,自己花钱养的兵,为何不能带走?”
这叫人话?
魏征气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指着李牧颤抖道:“李牧,你自己琢磨琢磨,这话说得通么?要是有钱就能养私兵,天下还不乱了套了?”
“怎么就乱了套了,我——”李牧正要反唇相讥,忽然停住了,他看了眼李世民,又看了眼魏征,回想刚刚李世民说的话,心里头一突,为何李世民特意让魏征说出这件事?难道这是他的意思,魏征只是被他当枪使了?
李牧眼珠转了下,躬身向李世民施礼,道:“当然了,若是陛下需要锦衣卫,臣也没二话,陛下留下便是了。”
“朕可用不着。”李世民连连摆手,道:“是魏公非得要跟你说说这件事,朕也不好不让他说。”李世民看向魏征,道:“魏公,朕跟你说了吧,李牧这小子准这么说。行啦,也别较真了。朕为他破例的还少么?不差这一回,而且他以后要坐镇东都,危机四伏,有锦衣卫帮衬,朕也放心不少。”
不等魏征说话,李世民又道:“不过,若是有锦衣卫在你身旁,你的那一营禁卫,朕可要收回来了。苏定方是个将才,朕另有他用。”
李牧恍然,原来在这儿等着呢。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然已经有苏定方的八百人,再加上锦衣卫的数百人,合起来可真像是有谋逆的嫌疑了。李牧也并不想非得把苏定方留下,苏定方与这些锦衣卫不同,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军人,锦衣卫做的这些侦缉捕盗的事情,他并不擅长。若他跟在自己身边,反而会辱没了他的才华。
但毕竟相识一场,李牧还是惦记苏定方的前途,便问道:“不知陛下所指的另有他用,是想用在什么地方?”
“朕打算让他去定襄、”李世民微微眯眼,道:“朕收到消息,经历了上次的事情,李思文从中得利不少。大军留下了不少的器械辎重,全都便宜了他。他趁机扩大了折冲府的规模,如今可用之兵俨然超过了两千。”
李牧忙道:“陛下,臣以性命担保,李思文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
“朕不是不放心他。”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是担心定襄,李思文的表现,已经有人告知朕了。李牧,你自己说,他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