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勒胡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裴该还记得薛宁的名字,想当初密传刘粲将从夏阳涉渡的情报,就是这个薛宁遣人送来的——只可惜报信人话没说得太清楚就死了,裴该还在疑惑:为何不是薛涛报我呢?后来才知道,敢情引胡军西渡,袭夺渡口的,就是薛涛!
揣测起来,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薛涛为刘粲所挟,不得已而导胡军来袭夏阳渡口,暗中却使其弟薛宁来给自己传信;二是薛涛实已降胡,但其弟薛宁仍然心向我晋,乃与其兄分道扬镳了。
急忙展信细读,薛宁在其中写明了三件事:一,我兄薛涛实已降胡——至于是不是被迫的,薛宁故意不提——然下走心从王化,不值家兄所为,故而此前密遣人送信于关中,也不知道送到了没有……
二,刘曜陈兵平阳城下,他不是被召还朝的,而是私归,且觇其意,有趁乱夺权之心。就目前而言,他还没能进得了平阳城,靳准关闭四门,严守城池,不允其入。
三,刘粲在汾阴聚拢残兵,本欲南守安邑,而为下走率族人所拒。旋刘粲听闻刘曜东归之事,便即统军飏去,至于他能不能来得及赶回平阳平叛,且待下走得到消息,会再禀报王师。
裴该览书,沉吟良久,就问送信人:“汝自陶将军处来,陶将军对此如何说?”
快马送信过来的,并非薛氏族人,而是自家将吏,加上书信无封,可见陶侃已经先瞧过了,那么陶侃有没有什么话,要你传达给我的呢?
送信人拱手道:“陶将军使末将上禀大都督,胡虽内乱,情势难料,倘若不得确信,不当急往相攻。”
你可千万别听说这消息,就以为有机可趁,从而当即掉头转向,就奔着河东去了……
“陶将军先使末将赍此书报于大都督知晓,至于应对方略,异日更有书信呈上。”估计陶侃面对这胡汉国内瞬间混乱的莫名其妙的局势,他也有点儿迷糊,得要考虑清楚了,再写信与裴该商议。
其实裴该方才沉吟,想法跟陶侃是一样的。我们原本计划暂且休兵,只留甄随一部在河东,徐徐蚕食,主要是担心石勒、石虎等,会因为我等紧逼刘粲,基于唇亡齿寒之意,发兵前往救援。此番虽然大胜,关中粮秣物资损耗也不小,加之士众疲惫,实不宜深入敌境,再去打一场主力决战了。万一进攻受挫,反倒画蛇添足。
如今虽然得信,刘粲和刘曜有可能起内讧,但一则具体情况不明,尚不足以因应情势而改变既定方略;二则,石勒、石虎等聚兵来救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啊!
虽说近闻祖逖发兵以向河内,本可为我牵制石勒,甚至于石虎。但河内虽然很重要,石勒也不可能为夺此一郡,就眼睁睁瞧着平阳政权瞬间倾覆吧?还不如等祖逖先吸引住了羯军主力,甚至于击败石勒,我再发兵平阳不迟。
不过,那怎么着也得年后的事儿了,目前还当按照既定方针而行,主要休整兵马,屯积粮秣。不过,因应此等形势,甄随等人在河东侵逼的脚步,或许可以迈得再大一些……
——————————
刘曜进入平阳的确切消息,要等裴该返回长安城后,方才接到。据说刘曜使内间打开城门,大军汹涌而入,很快便控制了朝堂,并且也不知道怎么一来,竟然得到了刘聪的认可。旋即刘聪颁诏,任刘曜为大单于、平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使其秉政。
至于刘粲,自离“薛强壁”北遁后,便即不知去向,估计可能是在临汾、绛邑之间徘徊。他是会召集兵马,杀回平阳去,还是会遣使去跟刘曜约和,尚且不得而知。
裴该召来裴诜、游遐等人计议,游子远说:“臣在西戎中游走,多说故伪皇太弟刘乂甚得氐、羌之心,自刘粲害刘乂,氐、羌乃多叛,甚至于逃归河西(平阳政权下属很多戎部,都是十多年前从河西迁过去的)。则刘聪夺刘粲大单于号,转授刘曜,是欲其抚戎也。”
裴诜也说:“臣细察此前战事,深知刘曜之能,在刘粲之上——刘曜胡之宿将,刘渊以为假子,岂刘粲幼冲者所……”
其实刘粲也三十多了,但论年龄、经验,比起刘曜来,当然算是“幼冲”。只是裴诜说到这儿,突然打了磕巴,因为他猛然间想起来:我这兄弟可也才三十哪,比刘粲还要小,我怎么能在他面前说人因为年轻所以必不可靠呢?
裴该笑着摆摆手,不以为忤,反倒说:“祖大将军用兵之能,自非我所能及也。”倘若朝中再有这么一个门第、身份与我相若,也有振作灭胡之决心,但岁数比我大,经验比我丰富的,说不定我就让贤了。不是因为没有这路人,所以我这个小年轻才能当仁不让地肩负起重任来嘛。
他说我明白阿兄的意思——“刘曜若执胡政,较之刘粲,恐将大不利于我。”
裴诜点点头,随即说了:“幸好,刘粲未死!”
刘粲终究是伪皇太子,而且他脑袋上“大单于”的头衔虽被剥夺,“大丞相”的帽子可仍旧戴着哪——“此必河西败报,传至平阳,刘聪乃被迫与刘曜妥协,然尚寄望于刘粲也……”
旁边儿胡焱一针见血地指出:“恐刘聪未必知刘粲生死!”
刘曜为了尽快掌握政权,很大可能性会假称刘粲已然战死,但刘聪未见其尸,多半不信。刘聪故会寄望于刘粲仍然得生,且徐徐召聚旧部,以便制约刘曜。
裴诜点点头,随即笑道:“若刘粲已死,或刘曜将行弑主之事,亦未可知。”就是因为刘粲还没死,所以刘曜才不敢铤而走险,只能做权臣,不能当胡王。
裴该闻言,不禁捻须而笑,问裴诜道:“阿兄在河东、平阳,布划得如何了?可能使人大造谣言,说刘粲将归平阳‘护君讨逆’否?”
一则可以利用这种谣言,惊扰胡汉君臣之志,动摇两郡百姓对胡汉政权的信心;二则即便刘粲被迫要跟刘曜妥协,也说不定会为流言所逼,不得不起而一搏了。
“我当命甄随慎勿北向,以逼刘粲,但东取安邑可也……”
bsp; 裴该还记得薛宁的名字,想当初密传刘粲将从夏阳涉渡的情报,就是这个薛宁遣人送来的——只可惜报信人话没说得太清楚就死了,裴该还在疑惑:为何不是薛涛报我呢?后来才知道,敢情引胡军西渡,袭夺渡口的,就是薛涛!
揣测起来,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薛涛为刘粲所挟,不得已而导胡军来袭夏阳渡口,暗中却使其弟薛宁来给自己传信;二是薛涛实已降胡,但其弟薛宁仍然心向我晋,乃与其兄分道扬镳了。
急忙展信细读,薛宁在其中写明了三件事:一,我兄薛涛实已降胡——至于是不是被迫的,薛宁故意不提——然下走心从王化,不值家兄所为,故而此前密遣人送信于关中,也不知道送到了没有……
二,刘曜陈兵平阳城下,他不是被召还朝的,而是私归,且觇其意,有趁乱夺权之心。就目前而言,他还没能进得了平阳城,靳准关闭四门,严守城池,不允其入。
三,刘粲在汾阴聚拢残兵,本欲南守安邑,而为下走率族人所拒。旋刘粲听闻刘曜东归之事,便即统军飏去,至于他能不能来得及赶回平阳平叛,且待下走得到消息,会再禀报王师。
裴该览书,沉吟良久,就问送信人:“汝自陶将军处来,陶将军对此如何说?”
快马送信过来的,并非薛氏族人,而是自家将吏,加上书信无封,可见陶侃已经先瞧过了,那么陶侃有没有什么话,要你传达给我的呢?
送信人拱手道:“陶将军使末将上禀大都督,胡虽内乱,情势难料,倘若不得确信,不当急往相攻。”
你可千万别听说这消息,就以为有机可趁,从而当即掉头转向,就奔着河东去了……
“陶将军先使末将赍此书报于大都督知晓,至于应对方略,异日更有书信呈上。”估计陶侃面对这胡汉国内瞬间混乱的莫名其妙的局势,他也有点儿迷糊,得要考虑清楚了,再写信与裴该商议。
其实裴该方才沉吟,想法跟陶侃是一样的。我们原本计划暂且休兵,只留甄随一部在河东,徐徐蚕食,主要是担心石勒、石虎等,会因为我等紧逼刘粲,基于唇亡齿寒之意,发兵前往救援。此番虽然大胜,关中粮秣物资损耗也不小,加之士众疲惫,实不宜深入敌境,再去打一场主力决战了。万一进攻受挫,反倒画蛇添足。
如今虽然得信,刘粲和刘曜有可能起内讧,但一则具体情况不明,尚不足以因应情势而改变既定方略;二则,石勒、石虎等聚兵来救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啊!
虽说近闻祖逖发兵以向河内,本可为我牵制石勒,甚至于石虎。但河内虽然很重要,石勒也不可能为夺此一郡,就眼睁睁瞧着平阳政权瞬间倾覆吧?还不如等祖逖先吸引住了羯军主力,甚至于击败石勒,我再发兵平阳不迟。
不过,那怎么着也得年后的事儿了,目前还当按照既定方针而行,主要休整兵马,屯积粮秣。不过,因应此等形势,甄随等人在河东侵逼的脚步,或许可以迈得再大一些……
——————————
刘曜进入平阳的确切消息,要等裴该返回长安城后,方才接到。据说刘曜使内间打开城门,大军汹涌而入,很快便控制了朝堂,并且也不知道怎么一来,竟然得到了刘聪的认可。旋即刘聪颁诏,任刘曜为大单于、平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使其秉政。
至于刘粲,自离“薛强壁”北遁后,便即不知去向,估计可能是在临汾、绛邑之间徘徊。他是会召集兵马,杀回平阳去,还是会遣使去跟刘曜约和,尚且不得而知。
裴该召来裴诜、游遐等人计议,游子远说:“臣在西戎中游走,多说故伪皇太弟刘乂甚得氐、羌之心,自刘粲害刘乂,氐、羌乃多叛,甚至于逃归河西(平阳政权下属很多戎部,都是十多年前从河西迁过去的)。则刘聪夺刘粲大单于号,转授刘曜,是欲其抚戎也。”
裴诜也说:“臣细察此前战事,深知刘曜之能,在刘粲之上——刘曜胡之宿将,刘渊以为假子,岂刘粲幼冲者所……”
其实刘粲也三十多了,但论年龄、经验,比起刘曜来,当然算是“幼冲”。只是裴诜说到这儿,突然打了磕巴,因为他猛然间想起来:我这兄弟可也才三十哪,比刘粲还要小,我怎么能在他面前说人因为年轻所以必不可靠呢?
裴该笑着摆摆手,不以为忤,反倒说:“祖大将军用兵之能,自非我所能及也。”倘若朝中再有这么一个门第、身份与我相若,也有振作灭胡之决心,但岁数比我大,经验比我丰富的,说不定我就让贤了。不是因为没有这路人,所以我这个小年轻才能当仁不让地肩负起重任来嘛。
他说我明白阿兄的意思——“刘曜若执胡政,较之刘粲,恐将大不利于我。”
裴诜点点头,随即说了:“幸好,刘粲未死!”
刘粲终究是伪皇太子,而且他脑袋上“大单于”的头衔虽被剥夺,“大丞相”的帽子可仍旧戴着哪——“此必河西败报,传至平阳,刘聪乃被迫与刘曜妥协,然尚寄望于刘粲也……”
旁边儿胡焱一针见血地指出:“恐刘聪未必知刘粲生死!”
刘曜为了尽快掌握政权,很大可能性会假称刘粲已然战死,但刘聪未见其尸,多半不信。刘聪故会寄望于刘粲仍然得生,且徐徐召聚旧部,以便制约刘曜。
裴诜点点头,随即笑道:“若刘粲已死,或刘曜将行弑主之事,亦未可知。”就是因为刘粲还没死,所以刘曜才不敢铤而走险,只能做权臣,不能当胡王。
裴该闻言,不禁捻须而笑,问裴诜道:“阿兄在河东、平阳,布划得如何了?可能使人大造谣言,说刘粲将归平阳‘护君讨逆’否?”
一则可以利用这种谣言,惊扰胡汉君臣之志,动摇两郡百姓对胡汉政权的信心;二则即便刘粲被迫要跟刘曜妥协,也说不定会为流言所逼,不得不起而一搏了。
“我当命甄随慎勿北向,以逼刘粲,但东取安邑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