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何接洽,即将来撤兵后如何开议,手续问题亦不拟先表示,另用间接方法催促撤兵。
民国20年即1931年11月4日,日军出动大批部队,向嫩江桥发起进攻。由马占山将军率领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日军死伤惨重!
11月9日,外委会电请张学良转令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坚守防地,尽力自卫。蒋介石也分别于11月12日、19日连电马占山,认为马占山的自卫行为“甚属正当”、“为国争光,威声远播,中外钦仰”,并表示催张学良派兵援助。由于日本不断增兵,马占山部队终因弹尽援绝,被迫于19日退出黑龙江。东北的局势日益恶化。
此时,中国在国联的外交也遇到了变故。11月16日,国联行政院第三次开会。但会议召开仅20分钟,就宣布休会,没有对日本侵略进行任何讨论,然后,会议进入非正式交涉。18日,英国外长西门与施肇基谈话,提出四点:(一)向日本庄重声明,中国尊重满洲之条约义务。(二)照会列强及美国,重述第一点。(三)中日间同意指派一铁路专门委员会,主席由国联指派,由中日委员人数相等组织之。其目的在欲达到一满洲铁路营业之协定,防止不良竞争,以力求得一如同一系统之营业协定。(四)在保证第一、第二点并签订第三点后,即实行撤兵。这一明显偏袒日本提议。
11月19日,外委会开会,研究西门四点。蒋介石亦出席会议。经讨论,一致通过六点对案:“(一)中日互向行政院及美国声明尊重国际条约原则。(二)关于条约之任何问题或争执,应提交行政院或中日合组之和解委员会。(三)对于西门所提出之第三点,关于行政院派代表及国联协助之建议,主张接受,惟末段修改为‘以谋共同利益’。(四)对于撤兵问题,应规定完成日期及一定期间内之各种步骤。(五)中立代表协助各地之撤兵接受。(六)中日间一切商议,最好在中立地点。”以上六点明眼人已能看出其中对英国主张的不满。同日,蒋介石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个人决心北上,竭尽职责,效命党国。”大会也作出相应决议:“请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同志迅速北上,保烈阳土,收复失地。”
11月20日,上海《时事新报》发表了马君武的两首诗《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这两首诗一发表,张学良作为“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彻底算是被坐实了。
11月21日,上海大学抗日联合会决定再次组织代表团赴南京督促政府出兵,确定请愿目标为:“请大会当场议决,如蒋主席在四全大会所限定之时间内不遵照训令,亲自率兵出发,收复失地,则须予以开除党籍处分。”“请蒋主席当众亲书誓师辞,内容规定:(1)最迟出发日期;(2)声明不收复失地,不回南京;(3)请政府下令张学良即日出兵收复失地,如在三日内尚无出兵表示,则撤职严惩。上述三条如不得圆满答复,则全体齐集四全大会或国府前,不论日夜风雨,决不散队。”
11月26日,上海8000余名学生来到国民政府,要求蒋介石兑现北上抗日的诺言。他们在国民政府大门隔一条马路的对面,架起一座铜钟,日夜撞击,表示警钟长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直到27日下午,蒋介石才派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场讲话,但未能使学生满意。蒋介石本人被迫出见。
蒋首先责怪学生“为少数人作工具”,并说:“请愿条件中有不合道理,逾越常轨之点。”学生代表当场理直气壮地说道:“此次请愿,纯为救国,绝非有少数人操纵”,并当众朗读呈文要求条件,要蒋介石表态。蒋介石转而说:“余甚快慰,余必接受诸生要求,站在国民前面牺牲奋斗”,并训令同学回校安心读书。学生代表当即反问蒋介石:“东三省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几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学生岂能安心?!”蒋介石随即表示:“三日之内作出,不出兵收复失地,杀我蒋某的头,以谢国人。”于是在上海学生强烈要求下,蒋介石写了手谕:“本主席效忠党国,早具决心。对于诸生请愿,自可接受。”至此,学生以为达到了目的,结束请愿,回到上海。
11月29日,顾维钧、宋子文再电张学良“如日方无理可喻,率队来攻,仍请吾兄当机立断,即以实力防御”。外委会还认为“天津于政治上,军事上关系至巨,倘日人相逼太甚,我方为争持国家人格计,至万不得已时,自应实施正当防卫”。
11月30日,在表态三天后,蒋介石并未动一兵一卒,他在公开发表的演说中表示:“我国民此刻必须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这就是历史上以失败而告终的著名的“送蒋北上”运动。)
何接洽,即将来撤兵后如何开议,手续问题亦不拟先表示,另用间接方法催促撤兵。
民国20年即1931年11月4日,日军出动大批部队,向嫩江桥发起进攻。由马占山将军率领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日军死伤惨重!
11月9日,外委会电请张学良转令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坚守防地,尽力自卫。蒋介石也分别于11月12日、19日连电马占山,认为马占山的自卫行为“甚属正当”、“为国争光,威声远播,中外钦仰”,并表示催张学良派兵援助。由于日本不断增兵,马占山部队终因弹尽援绝,被迫于19日退出黑龙江。东北的局势日益恶化。
此时,中国在国联的外交也遇到了变故。11月16日,国联行政院第三次开会。但会议召开仅20分钟,就宣布休会,没有对日本侵略进行任何讨论,然后,会议进入非正式交涉。18日,英国外长西门与施肇基谈话,提出四点:(一)向日本庄重声明,中国尊重满洲之条约义务。(二)照会列强及美国,重述第一点。(三)中日间同意指派一铁路专门委员会,主席由国联指派,由中日委员人数相等组织之。其目的在欲达到一满洲铁路营业之协定,防止不良竞争,以力求得一如同一系统之营业协定。(四)在保证第一、第二点并签订第三点后,即实行撤兵。这一明显偏袒日本提议。
11月19日,外委会开会,研究西门四点。蒋介石亦出席会议。经讨论,一致通过六点对案:“(一)中日互向行政院及美国声明尊重国际条约原则。(二)关于条约之任何问题或争执,应提交行政院或中日合组之和解委员会。(三)对于西门所提出之第三点,关于行政院派代表及国联协助之建议,主张接受,惟末段修改为‘以谋共同利益’。(四)对于撤兵问题,应规定完成日期及一定期间内之各种步骤。(五)中立代表协助各地之撤兵接受。(六)中日间一切商议,最好在中立地点。”以上六点明眼人已能看出其中对英国主张的不满。同日,蒋介石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个人决心北上,竭尽职责,效命党国。”大会也作出相应决议:“请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同志迅速北上,保烈阳土,收复失地。”
11月20日,上海《时事新报》发表了马君武的两首诗《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这两首诗一发表,张学良作为“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彻底算是被坐实了。
11月21日,上海大学抗日联合会决定再次组织代表团赴南京督促政府出兵,确定请愿目标为:“请大会当场议决,如蒋主席在四全大会所限定之时间内不遵照训令,亲自率兵出发,收复失地,则须予以开除党籍处分。”“请蒋主席当众亲书誓师辞,内容规定:(1)最迟出发日期;(2)声明不收复失地,不回南京;(3)请政府下令张学良即日出兵收复失地,如在三日内尚无出兵表示,则撤职严惩。上述三条如不得圆满答复,则全体齐集四全大会或国府前,不论日夜风雨,决不散队。”
11月26日,上海8000余名学生来到国民政府,要求蒋介石兑现北上抗日的诺言。他们在国民政府大门隔一条马路的对面,架起一座铜钟,日夜撞击,表示警钟长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直到27日下午,蒋介石才派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场讲话,但未能使学生满意。蒋介石本人被迫出见。
蒋首先责怪学生“为少数人作工具”,并说:“请愿条件中有不合道理,逾越常轨之点。”学生代表当场理直气壮地说道:“此次请愿,纯为救国,绝非有少数人操纵”,并当众朗读呈文要求条件,要蒋介石表态。蒋介石转而说:“余甚快慰,余必接受诸生要求,站在国民前面牺牲奋斗”,并训令同学回校安心读书。学生代表当即反问蒋介石:“东三省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几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学生岂能安心?!”蒋介石随即表示:“三日之内作出,不出兵收复失地,杀我蒋某的头,以谢国人。”于是在上海学生强烈要求下,蒋介石写了手谕:“本主席效忠党国,早具决心。对于诸生请愿,自可接受。”至此,学生以为达到了目的,结束请愿,回到上海。
11月29日,顾维钧、宋子文再电张学良“如日方无理可喻,率队来攻,仍请吾兄当机立断,即以实力防御”。外委会还认为“天津于政治上,军事上关系至巨,倘日人相逼太甚,我方为争持国家人格计,至万不得已时,自应实施正当防卫”。
11月30日,在表态三天后,蒋介石并未动一兵一卒,他在公开发表的演说中表示:“我国民此刻必须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这就是历史上以失败而告终的著名的“送蒋北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