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藤县,这就有点儿麻烦,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藤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藤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大致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明他差点儿没考上。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代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儿,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几百年前说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国王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但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这就是说,是山区。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儿,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儿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无名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儿。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 -->>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藤县,这就有点儿麻烦,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藤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藤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大致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明他差点儿没考上。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代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儿,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几百年前说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国王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但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这就是说,是山区。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儿,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儿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无名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儿。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