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十三朵彩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着阿竺渐渐停止了呼吸,良久,吴云斌才深吸一口气,木然的看向自己手中那刻有地图的石板,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具体是什么感受!
他有着愿望落空的万分失落,以及被坑骗后的恼羞成怒——要知道,如果十五年之后才能去往养生池,就代表了他还要在这个世界做漫长的停留,完全不同于在之前四个世界的那种短期的旅程。
同时,他又有着深深的惆怅,惋惜着阿荏的际遇,检讨着自己对阿竺的轻信。并层层解构、推演在不以任何人作牺牲的情况下,各取所需,避免遗憾的方法。
但在推演之际,另一种想法又在他脑海中冒了出来,是对以上种种情绪的嗤之以鼻——吴云斌啊吴云斌!你见过的世界也并不是太窄吧,人生不过是浮尘,哪怕是由无数人生组成的宏观上的时代、文明,文明又历经过一个个纪元,在宇宙与时空的尺度上,照样只是微小的尘埃,只是转瞬即逝的刹那罢了……阿竺的残身、理想以及狠心,阿荏被至爱牺牲利用的悲惨,以及自己将要面对的漫长停留,这些个人的人生轨迹,更是刹那中的刹那,微尘中的微尘——每一个瞬间,不知就有多少亿万个同样的生命,在不断的际遇起伏、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不管是聪明绝伦还是愚笨不堪,不管是悲惨至死还是平安一生,不管是荡气回肠还是平淡如水,不管是创造辉煌还是跌入谷底,最后都会走向共同的结局——在无常中不可逆转的消逝,归于无任何差别的虚无。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深刻影响的事物,其影响的痕迹不会立即随事物本身的消亡而消亡,会一代代的流传下去,但这种影响是被其所在的文明母体所承载的,这文明母体在宇宙中消亡了,那点微弱的影响也就就此湮灭,即便退一步,假设文明不在自身的发展中消亡,承载文明、承载万物的宇宙也会走向终点,那时,也还是不得不湮灭——无常之下,并无永恒之物,消亡是唯一的、必然的共同命运,既然如此,耿耿于怀于一时的挫折,惋惜一人一物身上的那点悲剧,甚至想要去避免那点悲剧,又有什么意义?——不管如何去避免,最终不都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
不过,想到此处后,吴云斌不免切换角度又想:当然,这只是我看待这一发展规律的角度。在主观上,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一规律,还有很多其它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虽然万物无常,事物转眼就会消亡,但它曾经存在过的那一瞬就已经是永恒了,此后无论如何变迁,哪怕宇宙湮灭成虚无,它都永远定格在曾经存在过的那个位置上——从这个角度看,事物在事后的消亡已经不重要了,“存在过”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辉煌会永存于辉煌的那一刻,悲惨也会永存于悲惨的那一刻,因此,惋惜于某一刻、甚至想要改变某一刻的命运,可以看成是不想让遗憾与悲剧在那个刻度上永恒,想办法去避免遗憾的产生这种事,也就不能说是毫无意义之事了。更有人会进一步觉得,正是因为万物都会消亡,且每一刻都是唯一,不可替代,短暂生命中的点滴才值得珍惜,短暂生命中创造的成就才无比珍贵。
吴云斌的思维角度还在继续切换: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是以承认“万物无常”为前提的,还有一些观点,根本就不承认“无常”存在。比如冥灵教内其中一派的思想,就不承认有“无常”存在,只承认“流动”,认为世界根本没有多种多样的万物,万物不过是由相同基本粒子组成的各种不同形态,万物发生变化,不过是基本粒子在流动而已,而基本粒子本身是永恒的、不变的——按照这种观点,就是认为自己和宇宙中的其它粒子没有区别,什么都不去做,随着宇宙本身的物质流动才是真理,这样一来,以“自我”为前提的,想要改变人生的种种想法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是执迷于远离真理的幻象!又比如还有图达那种观点,认为当人能够随意组合基本粒子时,就能将任何时刻、任何事物进行复现,也即他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是永恒的,消亡只是假象,因为一切都能被无限复现,只是常人的眼光被自身的所处阶段局限,看不到这一点罢了”——这种观点虽然也不承认“无常”,不承认消亡,但却走到了另一个积极的极端,认为人最终能够掌控一切。不过,在这种观点下,既然任何事物、场景都可以被无限的制造、复现出来,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是唯一的,执着于某个特定时刻下的某些命运,也同样没有必要和意义了!
“不过!”他还在继续想:要说积极的话,其实百花苍云的态度也是积极到极端的,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挑战,挑战挣脱一切规律,挑战超越终极达成超脱,这其中就包含了挣脱无常与消亡的规律,但与图达不同的是,他是以承认“无常”的存在为前提的——正是因为有了“无常”的存在,才需要去挑战“无常”。这也与以“存在过”为意义的那种承认“无常”不同,那种承认,是消极的把“无常”这条规律作为一个不可更改的恒量... -->>
看着阿竺渐渐停止了呼吸,良久,吴云斌才深吸一口气,木然的看向自己手中那刻有地图的石板,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具体是什么感受!
他有着愿望落空的万分失落,以及被坑骗后的恼羞成怒——要知道,如果十五年之后才能去往养生池,就代表了他还要在这个世界做漫长的停留,完全不同于在之前四个世界的那种短期的旅程。
同时,他又有着深深的惆怅,惋惜着阿荏的际遇,检讨着自己对阿竺的轻信。并层层解构、推演在不以任何人作牺牲的情况下,各取所需,避免遗憾的方法。
但在推演之际,另一种想法又在他脑海中冒了出来,是对以上种种情绪的嗤之以鼻——吴云斌啊吴云斌!你见过的世界也并不是太窄吧,人生不过是浮尘,哪怕是由无数人生组成的宏观上的时代、文明,文明又历经过一个个纪元,在宇宙与时空的尺度上,照样只是微小的尘埃,只是转瞬即逝的刹那罢了……阿竺的残身、理想以及狠心,阿荏被至爱牺牲利用的悲惨,以及自己将要面对的漫长停留,这些个人的人生轨迹,更是刹那中的刹那,微尘中的微尘——每一个瞬间,不知就有多少亿万个同样的生命,在不断的际遇起伏、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不管是聪明绝伦还是愚笨不堪,不管是悲惨至死还是平安一生,不管是荡气回肠还是平淡如水,不管是创造辉煌还是跌入谷底,最后都会走向共同的结局——在无常中不可逆转的消逝,归于无任何差别的虚无。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深刻影响的事物,其影响的痕迹不会立即随事物本身的消亡而消亡,会一代代的流传下去,但这种影响是被其所在的文明母体所承载的,这文明母体在宇宙中消亡了,那点微弱的影响也就就此湮灭,即便退一步,假设文明不在自身的发展中消亡,承载文明、承载万物的宇宙也会走向终点,那时,也还是不得不湮灭——无常之下,并无永恒之物,消亡是唯一的、必然的共同命运,既然如此,耿耿于怀于一时的挫折,惋惜一人一物身上的那点悲剧,甚至想要去避免那点悲剧,又有什么意义?——不管如何去避免,最终不都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
不过,想到此处后,吴云斌不免切换角度又想:当然,这只是我看待这一发展规律的角度。在主观上,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一规律,还有很多其它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虽然万物无常,事物转眼就会消亡,但它曾经存在过的那一瞬就已经是永恒了,此后无论如何变迁,哪怕宇宙湮灭成虚无,它都永远定格在曾经存在过的那个位置上——从这个角度看,事物在事后的消亡已经不重要了,“存在过”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辉煌会永存于辉煌的那一刻,悲惨也会永存于悲惨的那一刻,因此,惋惜于某一刻、甚至想要改变某一刻的命运,可以看成是不想让遗憾与悲剧在那个刻度上永恒,想办法去避免遗憾的产生这种事,也就不能说是毫无意义之事了。更有人会进一步觉得,正是因为万物都会消亡,且每一刻都是唯一,不可替代,短暂生命中的点滴才值得珍惜,短暂生命中创造的成就才无比珍贵。
吴云斌的思维角度还在继续切换: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是以承认“万物无常”为前提的,还有一些观点,根本就不承认“无常”存在。比如冥灵教内其中一派的思想,就不承认有“无常”存在,只承认“流动”,认为世界根本没有多种多样的万物,万物不过是由相同基本粒子组成的各种不同形态,万物发生变化,不过是基本粒子在流动而已,而基本粒子本身是永恒的、不变的——按照这种观点,就是认为自己和宇宙中的其它粒子没有区别,什么都不去做,随着宇宙本身的物质流动才是真理,这样一来,以“自我”为前提的,想要改变人生的种种想法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是执迷于远离真理的幻象!又比如还有图达那种观点,认为当人能够随意组合基本粒子时,就能将任何时刻、任何事物进行复现,也即他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是永恒的,消亡只是假象,因为一切都能被无限复现,只是常人的眼光被自身的所处阶段局限,看不到这一点罢了”——这种观点虽然也不承认“无常”,不承认消亡,但却走到了另一个积极的极端,认为人最终能够掌控一切。不过,在这种观点下,既然任何事物、场景都可以被无限的制造、复现出来,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是唯一的,执着于某个特定时刻下的某些命运,也同样没有必要和意义了!
“不过!”他还在继续想:要说积极的话,其实百花苍云的态度也是积极到极端的,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挑战,挑战挣脱一切规律,挑战超越终极达成超脱,这其中就包含了挣脱无常与消亡的规律,但与图达不同的是,他是以承认“无常”的存在为前提的——正是因为有了“无常”的存在,才需要去挑战“无常”。这也与以“存在过”为意义的那种承认“无常”不同,那种承认,是消极的把“无常”这条规律作为一个不可更改的恒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