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明军工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慈炅知道,农民起义时明末最大的问题,最终攻进京城的正是李自成的义军,要怎么应对一波接一波永无休止的农民起义呢?
用银两赈灾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崇正元年光是四川、陕西两地大旱就发下去五百万两,就这还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饥民的问题。到后面河南、河北、四川、陕西四省都是连年大旱,一年一千万两都不够!
国库现在就剩下三千万两银子了,每年的税收压根就不用去指望,官员的俸禄加上辽东的粮饷,每年还要往里贴钱!所以用银两赈灾肯定是行不通的,赈个三年大明就要破产了!
或许有人觉得直接去剿就得了,大明有的是军队。这个方法也是不现实的,大明是有军队,只要有钱,招两百万大军都不是问题。但关键是没钱啊,辽东三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饷和杂费加起来就是九百万两,四省剿贼需要多少军队呢?
每个省派个一两万屯卫那就是去送死,起义军动不动就是几十万,虽然说他们都是农民,但屯卫基本上也是农民啊!所以要派屯卫去的话一个省最少要派十万大军,四十万大军一年军费就是一千二百万,那还不如直接用银两赈灾呢。
当然还可以调边军精锐去剿,朱由检那个时候调动的就是边军精锐,结果农民起义没剿灭反而让后金铁骑冲进了大明腹地,两面作战,两面都崩了!
赈灾没银子,调兵也没银子,怎么办呢?
朱慈炅没办法,只能问计于人了,他直接在朝会上公布了陕西的情况,让所有官员全部动动脑筋写份奏折出来,他再在其中找找,看能有好的解决方案没。
这明朝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干别的不行,写奏折那是拿手好戏。所以,第二天朱慈炅就收到了上千份奏折!
这么多奏折一个人自然是看不过来的,孙承宗又不在,他只得将内阁其他三个宰辅和信王朱由检都叫到御书房,大家一起找,看能找到点有用的奏折没。
最后大家都找到了,可意见却不统一。
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韩旷偏向于用银两赈灾,他找的都是这方面的奏折,这个方法朱慈炅自然是不同意的。开玩笑呢,一年两年是可以,但后面十多年都是这样,哪里来的这么多银子。
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来道宗偏向于调兵去围剿,这个同样也不用考虑。
信王朱由检就比较奇葩了,他就看中了一封奏折,这是原兵部右侍郎杨鹤写的,大概意思就是,“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宜“招抚为主、追剿为辅”。
徐光启更绝,一封奏折都没看上,因为他自己也有主意呢:他的意思就是,全力生产燧发枪!为什么呢?因为起义军没有盔甲也没有骑兵啊,这射程两百步的燧发枪在那帮农民面前就是无敌的,只要弹药充足,一万人干掉十万人都只是一两刻钟的事情!
朱慈炅这个郁闷啊,徐光启的建议是不错,一个省派一万火枪手就足够了,几十万军队他养不起,几万军队还是养得起的。但主要问题是这种初代燧发枪他压根就没打算量产啊!
后面还有更先进的新型燧发枪呢,射程五百米,打骑兵... -->>
朱慈炅知道,农民起义时明末最大的问题,最终攻进京城的正是李自成的义军,要怎么应对一波接一波永无休止的农民起义呢?
用银两赈灾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崇正元年光是四川、陕西两地大旱就发下去五百万两,就这还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饥民的问题。到后面河南、河北、四川、陕西四省都是连年大旱,一年一千万两都不够!
国库现在就剩下三千万两银子了,每年的税收压根就不用去指望,官员的俸禄加上辽东的粮饷,每年还要往里贴钱!所以用银两赈灾肯定是行不通的,赈个三年大明就要破产了!
或许有人觉得直接去剿就得了,大明有的是军队。这个方法也是不现实的,大明是有军队,只要有钱,招两百万大军都不是问题。但关键是没钱啊,辽东三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饷和杂费加起来就是九百万两,四省剿贼需要多少军队呢?
每个省派个一两万屯卫那就是去送死,起义军动不动就是几十万,虽然说他们都是农民,但屯卫基本上也是农民啊!所以要派屯卫去的话一个省最少要派十万大军,四十万大军一年军费就是一千二百万,那还不如直接用银两赈灾呢。
当然还可以调边军精锐去剿,朱由检那个时候调动的就是边军精锐,结果农民起义没剿灭反而让后金铁骑冲进了大明腹地,两面作战,两面都崩了!
赈灾没银子,调兵也没银子,怎么办呢?
朱慈炅没办法,只能问计于人了,他直接在朝会上公布了陕西的情况,让所有官员全部动动脑筋写份奏折出来,他再在其中找找,看能有好的解决方案没。
这明朝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干别的不行,写奏折那是拿手好戏。所以,第二天朱慈炅就收到了上千份奏折!
这么多奏折一个人自然是看不过来的,孙承宗又不在,他只得将内阁其他三个宰辅和信王朱由检都叫到御书房,大家一起找,看能找到点有用的奏折没。
最后大家都找到了,可意见却不统一。
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韩旷偏向于用银两赈灾,他找的都是这方面的奏折,这个方法朱慈炅自然是不同意的。开玩笑呢,一年两年是可以,但后面十多年都是这样,哪里来的这么多银子。
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来道宗偏向于调兵去围剿,这个同样也不用考虑。
信王朱由检就比较奇葩了,他就看中了一封奏折,这是原兵部右侍郎杨鹤写的,大概意思就是,“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宜“招抚为主、追剿为辅”。
徐光启更绝,一封奏折都没看上,因为他自己也有主意呢:他的意思就是,全力生产燧发枪!为什么呢?因为起义军没有盔甲也没有骑兵啊,这射程两百步的燧发枪在那帮农民面前就是无敌的,只要弹药充足,一万人干掉十万人都只是一两刻钟的事情!
朱慈炅这个郁闷啊,徐光启的建议是不错,一个省派一万火枪手就足够了,几十万军队他养不起,几万军队还是养得起的。但主要问题是这种初代燧发枪他压根就没打算量产啊!
后面还有更先进的新型燧发枪呢,射程五百米,打骑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