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天脉谜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二里头遗址铜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矛]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肉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
、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釜]
,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
,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酋矛]
中国周代铜矛。史料记载,酋矛柄长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国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厘米。
[夷矛]
中国周代铜矛。夷矛柄长2丈4尺(周制),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为“丈八长矛“。
[羽形矛]
一种有矛杆的、矛头比较粗重的矛。羽形矛12世纪出现于罗斯,是一种行猎武器。以后主要装备步兵,16世纪起也装备贵族骑兵。羽形矛矛尖称为“撅尖“,俗语“硬往撅子上碰“(挺而走险之意)便由此而来。18世纪初起,羽形矛仅作为猎取大野兽的狞猎武器。
[菱形矛]
长杆上装有扁长铁
(钢)尖头的矛。尖头上饰有图案、徽志等。菱形矛往往长达2?5米或更长。菱形矛为16世纪德国雇佣兵的武器,17世纪时为君主卫士的武器。在俄国,菱形矛出现于17世纪,并作为军官的荣誉武器保留到18世纪30年代,但不用于作战。菱形矛的变体棗埃斯潘通矛作为俄国军队的武器一直沿用到19
世纪初。
[长矛]
公元前4一3世纪,古希腊(古马其顿)及其他一些古国长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长矛约长3米,是一种投掷和刺杀兵器,后来长度
增到6一7米,变成仅作刺杀用的兵器。
[瑞士长矛]
中世纪瑞士人使用的矛。瑞士长矛由上古时期欧洲长矛发展而来,经不断改进,到 14一15世纪其长度达20英尺,矛前端3英
尺,用铁制成,以防敌人战斧,砍刀砍断。作战时,方阵正面排4一飞排长矛兵组成的屏障。
[马其顿长矛]
是古代世界上大规模使用
的矛申最长的一种。马其顿人的长矛短的2米,最长的达6一7米,矛杆用坚硬的山莱英木制成,矛头多为金属制成
(铜、青铜、铁等)。长矛是古马其顿重装步兵配备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重装步兵组
成的马其顿方阵中,长矛的威力发挥到古代战争的*点。在马其顿方阵中,前6排战士平持长短不同的长矛
(2一飞米),使6排矛头均露在最前方,象一面带刺的墙向敌人冲击。
[枪]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杆、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
(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戟]
古代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长柄兵器。中国戳又称馒。棘等,是戈与矛的合一体,这种形制是世界独有的。中国柄前安置直刃,一侧枝生横刃,具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整体铸戟]
矛、戈合铸为一体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
(签)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婶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
折,潮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
[分铸联装戟]
戈矛分铸联装的戟。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阉一木柄上。这种戮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其柄不但有木制的,还有积竹柄戮。
[积竹柄戟]
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戮。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1971年湖南长沙。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戮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截。
[钩戟]
亦作勾戟、钩棘。古代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裴驱集解引如淳日:“长刃矛也。“义日:“钩
似矛。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
[三戈戟]
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战国时期出现。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
[欧式戟]
中世纪欧州军队使用的劈刺兵器。它与中国截有所不同。欧式记是一种长约6至10英尺的长矛型兵器,由钢、铁制成,头上有一很重的斧头,背面是一尖铁
(有时是弯曲的)或钩子,*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14世纪初,瑞士人大量使用这种兵器。它能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击倒马匹。它也可以当作短矛采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欧州截一度是中世纪欧洲步兵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卜字戟]
钢铁制成的戟。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两汉以后,戟的形状有了新的变化,小枝由原来与截体垂直,变成了小枝垂直横出后,稍问上弧曲,枝刺上扬,进一步增强了戴的杀伤力。
[繁戟]
中国古代仪仗用戟。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边。皇帝简放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饿“。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截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后来,樊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
[门戟]
仪仗之物。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天子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
[六翅杖]
古俄罗斯的打击冷兵器。杖头有六个金属板“翅“,由此得名。翅的数虽少则4个,多则8个,六翅杖盛行干15一]
7世纪。六翅杖还是军事长官权力的象征,这种六翅杖的。越“则饰以模压花纹。贵重金属和宝石。
[棍棒]
?发展到古代后期的改称。?到中国宋朝,一般称无刃?为棍。或称杆棒,称荷附件的发或带刀发为棒。明代把门挤
,门木棍)叫做棍,棍氏约8尺,重3斤8两,父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则称为大棒。
[晨星棍]
中世纪瑞士棍棒兵器,棍两端有尖铁。
[骨朵]
打击长兵器,讹为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长柄锤。木柄一端安有蒜头形或疾黎形的重铁器,凭籍重力撞击敌人。
[权杖]
冲击用的冷兵器权仗的头部呈球形,用石头或金属制成,安装花木制的短手柄上。中世纪在古东方各国
(如同形状不同的棒褪)曾广泛使用,而在罗斯公国)13世纪至17世纪才得以风行。19世纪以前,在土耳其、波兰和乌克兰,权杖还作为军事首领权力的象征。
[狼芜]
中国古代一种防御性兵器,公元1444一1449年矿工叶宗留起义军发明。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烫便有直有钩,
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长1丈5尺,枝有9棗11层。使用时、须与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长枪火其左右,钯铛把接应后,才能发挥其效能。戚继光的部队,在平矮战争中,用狼宪对付矮镀的长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狼宪笨重,须体力强壮的和训练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盛行于明代,清代被淘汰。
[锡钯]
中国古代一种短柄多刺的钯。柄长3尺,柄上安装5根坚硬的木杆,长2尺1寸,仟上装3寸长的铁头。奋战时,“进退周旋,惯能隔架枪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战。
[扒]
勾击格架长兵器,扒长柄、横端有齿、棚农家用的铁齿把差不多。主要用于船战。可以格架敌人长兵器,也能乘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就是这种兵器。
[镗钯]
中国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镗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创始干明代中叶御倭战争中,分为钯、镗钯、扒、锡钯、铲、马叉六种,统称钯。其中钯长7尺6寸,重5斤,中锋似矛头。长出两股2寸。两旁各有一横股,有四棱形刃。这种兵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每两名锐把手配备三十文火箭。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敌人;迫近时,持之以杀敌;当与敌人兵刃交加时。可以架拿敌械,被称为“军中最利者“。
[长刀]
古代安有长柄的大刀。一种砍杀兵器。创自后汉时期,有单面刃、双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称各不相同。三国时称偃月刀,晋代称大刀,刃长3尺,柄长4尺,下有铁糟。唐代称陌刀,全长1丈,重15斤。它是从佩刀和短柄长刀发展起来的,是汉后各代的常备武器之一。
[朴刀]
中国古代刀名。其柄比大刀的短,双手使用。《水游传》第二回:“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将了朴刀“。
[陌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唐开元之间,“军队中初用陌刀“。据
《唐璃?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陌刀两面有刃,通长l丈,重15斤。
[拍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长约1丈。
[钩]
钩杀、捕获敌人的白刃兵器。钩有一刃或数刃,刃向内弯曲似鹰瓜。钩的种类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据历代兵书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飞钩、短柄钩,长柄钩。
[长柄钩]
一种安有长柄的钩。从戈、镰演变而来。柄很长。可达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战中。公元前11世纪的文王伐祟战争申,曾经使用长杆钩来攻击崇城。《诗经?大雅?皇点》朱熹注:“钩援、钩梯,所以钩行上城“。钩援郑后世的长柄钩。水战中,使用长柄钩或和多头的撩钩来割断敌军的船缆,蓬蓬。或搭钩敌船,也可以用来捞取落水的敌人首级。步骑兵交战时,步兵期长橇钩钩敌骑的下肢。
[钩刀]
古代海战中用于破坏敌舰设备的钩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长的杆子上缀缚圈宠一把锐利的钩形刀,接近敌舰时伸出钩刀,钩割敌舰桅惋的绳索,使其帆布落下从而失去风动力,戮便于接船作战。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曾记载,罗马舰队在海上与舰只比已方高大的高卢舰队作战时即使用钩刀,割钩高卢舰队桅溯的绳索,使其处于被动处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类遗存中常有发现。以后发展为铜、铁及钢制斧。主要有长斧短斧两类。是古代出现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种又被演变为礼器,象征权力。
[长柄斧]
古代一种劈砍兵器。斧头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装方便,使用灵活,为唐代常备兵器之一。中国古代一种砍杀兵器,青铜制。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于砍杀,又有至石制作,多为礼仪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铁刃铜?]
因饿体用铜制,而以秩为刃,故习称铁刃铜饿。迄今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铁刃铜饿形状大体相同,饿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内,内上有一圆孔。茬饿劈与内之间有阑。两件铜饿的铁刃都已残损。一件残长11.1厘米,阑宽8,5厘米;另一件残长8?4厘米,阑宽5厘米。据有关单位对铁刃铜绒的铁刃部分进行的X射线透视,知铁刃残存部分包入青铜器身内约1厘米。又通过化学分析和金相学考察,铁刃系陨铁锻制而成。铁刃铜饿时代属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六响枪兵器谱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掷距离、打击力量和准确性的抛射装置。投矛器是一块扁平的骨头或木头制成的小板
(长30一150厘米),板上装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现在太古时期,在考古发掘时曾在上旧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了投矛器
(公元前1一1?2万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过投矛器。
[弹弓]
发射弹丸的弓。弹弓早于射箭的弓弩出现,原为打猎工具,后也用于作战格斗。明清两代军中,也有身怀弹弓做为暗器的。弹弓弹力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内衬牛角,强弓内衬钢片,以增加弹力。弓弦丝制,也有用牛筋劈丝,混合人发、杂丝编成。强弓需四个力才能晚开。普通弓为两个半力。强弓射出弹丸,着人即毙命。弓长约十八拳,如拳宽2寸,则弓长3.6尺。一般弹丸用粘土和胶团制成,晒至极干,即可使用,也有钢铁弹丸。
[飞去来器]
投掷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猎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国家中也把它作为兵器。它是有一定长度、角度和形状
(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抛出后飞速旋转,利用空气动力原理呈曲线击向敌人,如击不中目标可借助自身的回旋力飞回来。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逐步充实,精良。但弓的基本动力原理和形制没有改变,即由弓背,弓弦两部分组成,射箭时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使用方法有双臂拉引,也有脚手并用拉引的
(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战争中远距离打击约有利武器,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中国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长弓]
中世纪英国弓箭。英国13世纪大力发展弓箭部队,并对弓具进行改迸,逐渐用长弓取代十字弓。长弓用榆木、棒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来主要用紫杉木制造。最好的紫杉木并不产于英国,而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长弓的长度为6英尺,箭长3英尺。弓身的中间用手握住的地方为1?5英寸宽,往两端方向逐渐变细。弓的两端用角料镶包。弓架的前部为圆形,后面是平的。长弓射程是十字弓的两倍
(最远达400码,有效射程接近250码),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
(每分钟可发10至12箭)。在技术熟练的英国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它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或齐射。就当时来说,它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长弓的不足之处是弓过硬,技术要求高,必须经过长期训练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弓箭]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较为精良的。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圆木条制成。长度5一5?5英尺,中间粗两端逐渐细尖。也有复合材料制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条牛筋,用棕悯树皮将各种复合件紧缠在木弓上。复合弓力量大,射程远,但不易拉开。箭杆长度22一34英寸不等。箭杆材料有木棍、芦苇等,金属箭头,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亚述弓箭]
亚述人的弓弦长度一般短于埃及弓,最长约4英尺。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个弓男一样粗细,曲形弓则从中问到两端由棍变细,角形弓较小。使用也少。二种弓的两端均有芍纽
(后被雕成鸭首),节纽附近刻有沟槽,用以挂弓弦。弓的携带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内亚述人的箭杆直细,大约用芦苇或轻质木材制成。箭头用青铜或铁制造。箭头菱形,扁平。箭头中夹带一条隆起的线以增加强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箭尾有两道羽翅,末端有沟槽以便于搭在弓弦上。
[古印度弓箭]
在现已发掘出的考古材料中,发现过印度河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2300一前1750年)的青铜箭头。碍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种普遍使用的武器。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经》的《箭喻经》中有详细记载:弓的材料为朽、桑、概。角,扎弓的材料为牛筋、樟鹿筋?丝、弓弦为筋、丝、丝宁、麻;箭缠为牛筋、樟鹿筋?丝;箭羽为飘鸿毛、雕弩毛、鹤毛;箭髓
为孕辣矛、镀刀;弓色为黑、自、赤、黄。据史料记载,波斯国王抗击亚力山大入侵时
(约公元前七世纪)。印废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制做,弓很硬,拉弓时需将一端撑在地上,左脚蹬男,双手拉弘。箭有三库比铸
(肘)长。这种弓箭穿透力大,当时一般盾牌、衣甲均能射穿。另据《政事论》记载,新孔雀王朝时期弓的名字有:邀罗摩邀、桥檀陀、特鲁那等。它们用棕搁、竹子、木材或兽角制作。弓弦用藤蔓植物纤维,竹子纤维拟及羊肠制作。箭有竹箭、木箭、铁箭。箭矢用铁、骨、木制成,具有穿制、切割、撞击等作用。
[弩]
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弩是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茬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
(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身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绪构,不须引弓和同时瞄准。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弩览弓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弩。以后传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时期为止。弩的质量和种类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渐被淘汰。
[中国弩]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弩,木制弩臂,铜制簿钒。汉代幽瑰腰形弩。连弩、床弩。弩的基本结构由弩弓、弦、弩臂、弩机四大部分组成,弩弓弦与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强劲。弩臂由坚硬木料制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间有纵糟,放置箭矢,后部装置弩机。弩饥是发射的控制机构,一殿由歼、悬刀、牛三部分构成。牙,又称机钩,据《释名?释兵》:“钩弦者日牙“,用来钩张弩弦。悬刀又称机拨,是拍发用的板机。牛,又称垫机。在张弩时,用它把牙和悬刀钩合茬一起。发弩时,拍扳悬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钩紧的弩弦突然驰开,把弩箭发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门------“望山“。用来瞄准,弩机组合后,装在一个匣里,称为簿郭。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各代弩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如战国时期分夹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本车弩、竹杆弩、竹杆警。大竹杆弩、伏远弩等。
[臂张弩]
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
[蹶张弩]
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蹶张弩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
[腰开弩]
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
[连弩]
可同时发射许多箭的弩。约出现于战国末期。《墨子?备高临》篇记载,为专门守城战设计的连弩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连弩用的矢“长十尺“,用绳子拴住箭尾,射出后,可以用镀护收回来。这种重型缉弩,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军的守城战具。《六稻?虎稻?军用篇》提到,发射“赤茎白羽,以铜为首“或“青茎赤羽,以铁为首“的长箭的“绞车弩“与。五尺车轮绞车连弩。。汉以后,连弩有了改进,诸葛亮创造“了“一臂十矢俱发“的元戎连弩。《清异录》记载,晋朝时,有一种称做“急龙车“的连弩“其弩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发。用连珠大箭,无远不及。“
>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二里头遗址铜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矛]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肉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
、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釜]
,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
,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酋矛]
中国周代铜矛。史料记载,酋矛柄长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国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厘米。
[夷矛]
中国周代铜矛。夷矛柄长2丈4尺(周制),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为“丈八长矛“。
[羽形矛]
一种有矛杆的、矛头比较粗重的矛。羽形矛12世纪出现于罗斯,是一种行猎武器。以后主要装备步兵,16世纪起也装备贵族骑兵。羽形矛矛尖称为“撅尖“,俗语“硬往撅子上碰“(挺而走险之意)便由此而来。18世纪初起,羽形矛仅作为猎取大野兽的狞猎武器。
[菱形矛]
长杆上装有扁长铁
(钢)尖头的矛。尖头上饰有图案、徽志等。菱形矛往往长达2?5米或更长。菱形矛为16世纪德国雇佣兵的武器,17世纪时为君主卫士的武器。在俄国,菱形矛出现于17世纪,并作为军官的荣誉武器保留到18世纪30年代,但不用于作战。菱形矛的变体棗埃斯潘通矛作为俄国军队的武器一直沿用到19
世纪初。
[长矛]
公元前4一3世纪,古希腊(古马其顿)及其他一些古国长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长矛约长3米,是一种投掷和刺杀兵器,后来长度
增到6一7米,变成仅作刺杀用的兵器。
[瑞士长矛]
中世纪瑞士人使用的矛。瑞士长矛由上古时期欧洲长矛发展而来,经不断改进,到 14一15世纪其长度达20英尺,矛前端3英
尺,用铁制成,以防敌人战斧,砍刀砍断。作战时,方阵正面排4一飞排长矛兵组成的屏障。
[马其顿长矛]
是古代世界上大规模使用
的矛申最长的一种。马其顿人的长矛短的2米,最长的达6一7米,矛杆用坚硬的山莱英木制成,矛头多为金属制成
(铜、青铜、铁等)。长矛是古马其顿重装步兵配备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重装步兵组
成的马其顿方阵中,长矛的威力发挥到古代战争的*点。在马其顿方阵中,前6排战士平持长短不同的长矛
(2一飞米),使6排矛头均露在最前方,象一面带刺的墙向敌人冲击。
[枪]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杆、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
(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戟]
古代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长柄兵器。中国戳又称馒。棘等,是戈与矛的合一体,这种形制是世界独有的。中国柄前安置直刃,一侧枝生横刃,具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整体铸戟]
矛、戈合铸为一体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
(签)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婶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
折,潮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
[分铸联装戟]
戈矛分铸联装的戟。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阉一木柄上。这种戮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其柄不但有木制的,还有积竹柄戮。
[积竹柄戟]
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戮。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1971年湖南长沙。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戮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截。
[钩戟]
亦作勾戟、钩棘。古代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裴驱集解引如淳日:“长刃矛也。“义日:“钩
似矛。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
[三戈戟]
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战国时期出现。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
[欧式戟]
中世纪欧州军队使用的劈刺兵器。它与中国截有所不同。欧式记是一种长约6至10英尺的长矛型兵器,由钢、铁制成,头上有一很重的斧头,背面是一尖铁
(有时是弯曲的)或钩子,*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14世纪初,瑞士人大量使用这种兵器。它能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击倒马匹。它也可以当作短矛采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欧州截一度是中世纪欧洲步兵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卜字戟]
钢铁制成的戟。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两汉以后,戟的形状有了新的变化,小枝由原来与截体垂直,变成了小枝垂直横出后,稍问上弧曲,枝刺上扬,进一步增强了戴的杀伤力。
[繁戟]
中国古代仪仗用戟。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边。皇帝简放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饿“。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截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后来,樊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
[门戟]
仪仗之物。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天子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
[六翅杖]
古俄罗斯的打击冷兵器。杖头有六个金属板“翅“,由此得名。翅的数虽少则4个,多则8个,六翅杖盛行干15一]
7世纪。六翅杖还是军事长官权力的象征,这种六翅杖的。越“则饰以模压花纹。贵重金属和宝石。
[棍棒]
?发展到古代后期的改称。?到中国宋朝,一般称无刃?为棍。或称杆棒,称荷附件的发或带刀发为棒。明代把门挤
,门木棍)叫做棍,棍氏约8尺,重3斤8两,父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则称为大棒。
[晨星棍]
中世纪瑞士棍棒兵器,棍两端有尖铁。
[骨朵]
打击长兵器,讹为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长柄锤。木柄一端安有蒜头形或疾黎形的重铁器,凭籍重力撞击敌人。
[权杖]
冲击用的冷兵器权仗的头部呈球形,用石头或金属制成,安装花木制的短手柄上。中世纪在古东方各国
(如同形状不同的棒褪)曾广泛使用,而在罗斯公国)13世纪至17世纪才得以风行。19世纪以前,在土耳其、波兰和乌克兰,权杖还作为军事首领权力的象征。
[狼芜]
中国古代一种防御性兵器,公元1444一1449年矿工叶宗留起义军发明。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烫便有直有钩,
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长1丈5尺,枝有9棗11层。使用时、须与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长枪火其左右,钯铛把接应后,才能发挥其效能。戚继光的部队,在平矮战争中,用狼宪对付矮镀的长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狼宪笨重,须体力强壮的和训练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盛行于明代,清代被淘汰。
[锡钯]
中国古代一种短柄多刺的钯。柄长3尺,柄上安装5根坚硬的木杆,长2尺1寸,仟上装3寸长的铁头。奋战时,“进退周旋,惯能隔架枪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战。
[扒]
勾击格架长兵器,扒长柄、横端有齿、棚农家用的铁齿把差不多。主要用于船战。可以格架敌人长兵器,也能乘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就是这种兵器。
[镗钯]
中国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镗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创始干明代中叶御倭战争中,分为钯、镗钯、扒、锡钯、铲、马叉六种,统称钯。其中钯长7尺6寸,重5斤,中锋似矛头。长出两股2寸。两旁各有一横股,有四棱形刃。这种兵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每两名锐把手配备三十文火箭。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敌人;迫近时,持之以杀敌;当与敌人兵刃交加时。可以架拿敌械,被称为“军中最利者“。
[长刀]
古代安有长柄的大刀。一种砍杀兵器。创自后汉时期,有单面刃、双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称各不相同。三国时称偃月刀,晋代称大刀,刃长3尺,柄长4尺,下有铁糟。唐代称陌刀,全长1丈,重15斤。它是从佩刀和短柄长刀发展起来的,是汉后各代的常备武器之一。
[朴刀]
中国古代刀名。其柄比大刀的短,双手使用。《水游传》第二回:“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将了朴刀“。
[陌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唐开元之间,“军队中初用陌刀“。据
《唐璃?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陌刀两面有刃,通长l丈,重15斤。
[拍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长约1丈。
[钩]
钩杀、捕获敌人的白刃兵器。钩有一刃或数刃,刃向内弯曲似鹰瓜。钩的种类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据历代兵书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飞钩、短柄钩,长柄钩。
[长柄钩]
一种安有长柄的钩。从戈、镰演变而来。柄很长。可达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战中。公元前11世纪的文王伐祟战争申,曾经使用长杆钩来攻击崇城。《诗经?大雅?皇点》朱熹注:“钩援、钩梯,所以钩行上城“。钩援郑后世的长柄钩。水战中,使用长柄钩或和多头的撩钩来割断敌军的船缆,蓬蓬。或搭钩敌船,也可以用来捞取落水的敌人首级。步骑兵交战时,步兵期长橇钩钩敌骑的下肢。
[钩刀]
古代海战中用于破坏敌舰设备的钩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长的杆子上缀缚圈宠一把锐利的钩形刀,接近敌舰时伸出钩刀,钩割敌舰桅惋的绳索,使其帆布落下从而失去风动力,戮便于接船作战。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曾记载,罗马舰队在海上与舰只比已方高大的高卢舰队作战时即使用钩刀,割钩高卢舰队桅溯的绳索,使其处于被动处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类遗存中常有发现。以后发展为铜、铁及钢制斧。主要有长斧短斧两类。是古代出现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种又被演变为礼器,象征权力。
[长柄斧]
古代一种劈砍兵器。斧头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装方便,使用灵活,为唐代常备兵器之一。中国古代一种砍杀兵器,青铜制。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于砍杀,又有至石制作,多为礼仪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铁刃铜?]
因饿体用铜制,而以秩为刃,故习称铁刃铜饿。迄今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铁刃铜饿形状大体相同,饿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内,内上有一圆孔。茬饿劈与内之间有阑。两件铜饿的铁刃都已残损。一件残长11.1厘米,阑宽8,5厘米;另一件残长8?4厘米,阑宽5厘米。据有关单位对铁刃铜绒的铁刃部分进行的X射线透视,知铁刃残存部分包入青铜器身内约1厘米。又通过化学分析和金相学考察,铁刃系陨铁锻制而成。铁刃铜饿时代属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六响枪兵器谱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掷距离、打击力量和准确性的抛射装置。投矛器是一块扁平的骨头或木头制成的小板
(长30一150厘米),板上装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现在太古时期,在考古发掘时曾在上旧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了投矛器
(公元前1一1?2万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过投矛器。
[弹弓]
发射弹丸的弓。弹弓早于射箭的弓弩出现,原为打猎工具,后也用于作战格斗。明清两代军中,也有身怀弹弓做为暗器的。弹弓弹力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内衬牛角,强弓内衬钢片,以增加弹力。弓弦丝制,也有用牛筋劈丝,混合人发、杂丝编成。强弓需四个力才能晚开。普通弓为两个半力。强弓射出弹丸,着人即毙命。弓长约十八拳,如拳宽2寸,则弓长3.6尺。一般弹丸用粘土和胶团制成,晒至极干,即可使用,也有钢铁弹丸。
[飞去来器]
投掷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猎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国家中也把它作为兵器。它是有一定长度、角度和形状
(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抛出后飞速旋转,利用空气动力原理呈曲线击向敌人,如击不中目标可借助自身的回旋力飞回来。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逐步充实,精良。但弓的基本动力原理和形制没有改变,即由弓背,弓弦两部分组成,射箭时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使用方法有双臂拉引,也有脚手并用拉引的
(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战争中远距离打击约有利武器,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中国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长弓]
中世纪英国弓箭。英国13世纪大力发展弓箭部队,并对弓具进行改迸,逐渐用长弓取代十字弓。长弓用榆木、棒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来主要用紫杉木制造。最好的紫杉木并不产于英国,而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长弓的长度为6英尺,箭长3英尺。弓身的中间用手握住的地方为1?5英寸宽,往两端方向逐渐变细。弓的两端用角料镶包。弓架的前部为圆形,后面是平的。长弓射程是十字弓的两倍
(最远达400码,有效射程接近250码),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
(每分钟可发10至12箭)。在技术熟练的英国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它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或齐射。就当时来说,它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长弓的不足之处是弓过硬,技术要求高,必须经过长期训练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弓箭]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较为精良的。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圆木条制成。长度5一5?5英尺,中间粗两端逐渐细尖。也有复合材料制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条牛筋,用棕悯树皮将各种复合件紧缠在木弓上。复合弓力量大,射程远,但不易拉开。箭杆长度22一34英寸不等。箭杆材料有木棍、芦苇等,金属箭头,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亚述弓箭]
亚述人的弓弦长度一般短于埃及弓,最长约4英尺。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个弓男一样粗细,曲形弓则从中问到两端由棍变细,角形弓较小。使用也少。二种弓的两端均有芍纽
(后被雕成鸭首),节纽附近刻有沟槽,用以挂弓弦。弓的携带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内亚述人的箭杆直细,大约用芦苇或轻质木材制成。箭头用青铜或铁制造。箭头菱形,扁平。箭头中夹带一条隆起的线以增加强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箭尾有两道羽翅,末端有沟槽以便于搭在弓弦上。
[古印度弓箭]
在现已发掘出的考古材料中,发现过印度河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2300一前1750年)的青铜箭头。碍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种普遍使用的武器。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经》的《箭喻经》中有详细记载:弓的材料为朽、桑、概。角,扎弓的材料为牛筋、樟鹿筋?丝、弓弦为筋、丝、丝宁、麻;箭缠为牛筋、樟鹿筋?丝;箭羽为飘鸿毛、雕弩毛、鹤毛;箭髓
为孕辣矛、镀刀;弓色为黑、自、赤、黄。据史料记载,波斯国王抗击亚力山大入侵时
(约公元前七世纪)。印废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制做,弓很硬,拉弓时需将一端撑在地上,左脚蹬男,双手拉弘。箭有三库比铸
(肘)长。这种弓箭穿透力大,当时一般盾牌、衣甲均能射穿。另据《政事论》记载,新孔雀王朝时期弓的名字有:邀罗摩邀、桥檀陀、特鲁那等。它们用棕搁、竹子、木材或兽角制作。弓弦用藤蔓植物纤维,竹子纤维拟及羊肠制作。箭有竹箭、木箭、铁箭。箭矢用铁、骨、木制成,具有穿制、切割、撞击等作用。
[弩]
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弩是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茬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
(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身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绪构,不须引弓和同时瞄准。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弩览弓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弩。以后传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时期为止。弩的质量和种类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渐被淘汰。
[中国弩]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弩,木制弩臂,铜制簿钒。汉代幽瑰腰形弩。连弩、床弩。弩的基本结构由弩弓、弦、弩臂、弩机四大部分组成,弩弓弦与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强劲。弩臂由坚硬木料制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间有纵糟,放置箭矢,后部装置弩机。弩饥是发射的控制机构,一殿由歼、悬刀、牛三部分构成。牙,又称机钩,据《释名?释兵》:“钩弦者日牙“,用来钩张弩弦。悬刀又称机拨,是拍发用的板机。牛,又称垫机。在张弩时,用它把牙和悬刀钩合茬一起。发弩时,拍扳悬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钩紧的弩弦突然驰开,把弩箭发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门------“望山“。用来瞄准,弩机组合后,装在一个匣里,称为簿郭。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各代弩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如战国时期分夹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本车弩、竹杆弩、竹杆警。大竹杆弩、伏远弩等。
[臂张弩]
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
[蹶张弩]
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蹶张弩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
[腰开弩]
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
[连弩]
可同时发射许多箭的弩。约出现于战国末期。《墨子?备高临》篇记载,为专门守城战设计的连弩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连弩用的矢“长十尺“,用绳子拴住箭尾,射出后,可以用镀护收回来。这种重型缉弩,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军的守城战具。《六稻?虎稻?军用篇》提到,发射“赤茎白羽,以铜为首“或“青茎赤羽,以铁为首“的长箭的“绞车弩“与。五尺车轮绞车连弩。。汉以后,连弩有了改进,诸葛亮创造“了“一臂十矢俱发“的元戎连弩。《清异录》记载,晋朝时,有一种称做“急龙车“的连弩“其弩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发。用连珠大箭,无远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