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内楗第三:拉近关系,意气相投 (2) (2/2)
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勾践觉得这些话有道理,而且现在越国霸业已成,留着文种也是祸患。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勾践就假装去看望文种。他问文种:“你交给我消灭吴国的计策有七条,我只用了三条就消灭了吴国,不知道其他四条是什么?”文种说:“我不知道其他四条是什么。”勾践冷笑:“那你就去地下问问夫差,看他愿不愿意用你剩下的四条计谋。”说完就赐给了文种一把剑,让他自裁。可怜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就这样死了。范蠡悄悄卸甲归田反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成为一代富商“陶朱公”,他的后半生也过得很不错。
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亲近和疏远之间是有度的,进献说辞的时候要记得固守谋略,而《鬼谷子》第三章说的就是进献说辞和固守谋略的方法。做臣子的,既要让君王采纳他的建议,又要进退有度,掌握分寸。
游说君王的谋士们大多灵活机警,毫不自傲,避免危言、直言,注重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义动人,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就是对“内楗”之术最好的应用之一。
战国时,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去世,赵太后临时管理国政。第二年,秦国派兵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很危急。赵国派人向齐国请求救兵。齐国同意了,但提出“必须让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我国来当人质”的条件。赵太后心疼自己的小儿子,不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劝谏,但赵太后就是不听,她还下令说:“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朝他脸上吐唾沫。”这样一来,谁都不敢去劝谏了。
左师触龙见国情紧急,想到了一个计策,便前去见赵太后。赵太后见了触龙,显得很生气。触龙故意走得很慢,说自己腿脚不好。他先东拉西扯地和赵太后说了些闲话,使赵太后的怒气稍微消了一些。接着,触龙又说起自己的儿子,意思是想为儿子谋个差事。赵太后高兴地答应了,触龙以此为契机,谈起了长辈该如何爱护孩子的道理。赵太后因为已经消了气,所以对这些道理也听得入耳了。触龙说,为儿子着想,不能光看眼前,还应当考虑他的将来,让他建功,他才能立业。赵太后终于被触龙说服了,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到了齐国后,齐国果然出兵,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这一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进献计谋的方法,主张要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从而得自己的意见更容易被采纳。与此同时,需要掌握被游说者的想法,不能草率行动。只有完全掌握情况以后,才能很好地控制对方。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曾封张敖为赵王。西汉建立后,丞相赵午、贯高撺掇赵王谋杀汉高祖,篡汉登基。汉高祖惊闻此讯后,马上下令搜捕赵王及其党羽,并颁下诏书:“追随赵王反叛者,罪及三族”赵王一看势头不对,携大臣田叔、孟舒至长安请罪。刘邦一见赵王,气得七窍生烟,把赵王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废赵王为宣平侯。接下来是审讯田叔、孟舒。经过一番“审讯”,刘邦惊叹于他们二人的才干。他万万没想到,小小的赵国还藏有这样的人才!于是,擢田叔为汉中守,孟舒为云中守。
汉文帝即位后,曾问田叔:“你可知道当今天下德高望重的长者是谁吗?”“愚臣以为云中守孟舒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文帝摇摇头:“匈奴进攻云中,孟舒不能坚守,损兵折将数百人,这也算得上德高望重的长者吗?”
田叔跪下叩头辩解道:“贯高谋反时,高祖曾诏谕全国,凡追随赵王者罪及三族,孟舒自知罪过难免,便追随赵王到长安请罪,本来抱着必死的决心,他也不知道日后要去云中,更不会料到战事失利。”他又说:“做了云中守以后,孟舒能尽心尽责。他爱兵如子,兵也敬他为父,上下拧成一股绳。匈奴每次进攻,孟舒都身先士卒,士兵们也争先恐后地猛打猛冲,觉得为郡守而战,死也值得,这难道是孟舒瞎指挥、逼士兵去送死吗?事实上,他心里很清楚,将士们连日征战,疲惫不堪,但望着奋力争杀的士卒,他能说什么呢?”文帝听了田叔这一番辩解,恍然大悟,心想:“孟舒果真是一位贤臣。”此时,孟舒因战事失利,已被撤职查办,听候处理。不久,汉文帝发了一道诏书,又把孟舒召回云中,继续做太守。
田叔在文帝面前直抒己见解救孟舒,使汉文帝茅塞顿开,重新任用孟舒,不可谓不智。
其实,这个故事中蕴涵了本篇的核心内容,那就是游说者用言辞、智谋与国君说话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正确处理好“投其所好”和政治道德标准之间的关系。
今天,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样的方法。一定要记得:在拉近关系的同时使自己的行为得体,让自己的策略跟决策者的想法统一。这样不但能施展自己的谋略,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nbsp; 勾践觉得这些话有道理,而且现在越国霸业已成,留着文种也是祸患。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勾践就假装去看望文种。他问文种:“你交给我消灭吴国的计策有七条,我只用了三条就消灭了吴国,不知道其他四条是什么?”文种说:“我不知道其他四条是什么。”勾践冷笑:“那你就去地下问问夫差,看他愿不愿意用你剩下的四条计谋。”说完就赐给了文种一把剑,让他自裁。可怜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就这样死了。范蠡悄悄卸甲归田反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成为一代富商“陶朱公”,他的后半生也过得很不错。
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亲近和疏远之间是有度的,进献说辞的时候要记得固守谋略,而《鬼谷子》第三章说的就是进献说辞和固守谋略的方法。做臣子的,既要让君王采纳他的建议,又要进退有度,掌握分寸。
游说君王的谋士们大多灵活机警,毫不自傲,避免危言、直言,注重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义动人,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就是对“内楗”之术最好的应用之一。
战国时,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去世,赵太后临时管理国政。第二年,秦国派兵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很危急。赵国派人向齐国请求救兵。齐国同意了,但提出“必须让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我国来当人质”的条件。赵太后心疼自己的小儿子,不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劝谏,但赵太后就是不听,她还下令说:“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朝他脸上吐唾沫。”这样一来,谁都不敢去劝谏了。
左师触龙见国情紧急,想到了一个计策,便前去见赵太后。赵太后见了触龙,显得很生气。触龙故意走得很慢,说自己腿脚不好。他先东拉西扯地和赵太后说了些闲话,使赵太后的怒气稍微消了一些。接着,触龙又说起自己的儿子,意思是想为儿子谋个差事。赵太后高兴地答应了,触龙以此为契机,谈起了长辈该如何爱护孩子的道理。赵太后因为已经消了气,所以对这些道理也听得入耳了。触龙说,为儿子着想,不能光看眼前,还应当考虑他的将来,让他建功,他才能立业。赵太后终于被触龙说服了,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到了齐国后,齐国果然出兵,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这一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进献计谋的方法,主张要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从而得自己的意见更容易被采纳。与此同时,需要掌握被游说者的想法,不能草率行动。只有完全掌握情况以后,才能很好地控制对方。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曾封张敖为赵王。西汉建立后,丞相赵午、贯高撺掇赵王谋杀汉高祖,篡汉登基。汉高祖惊闻此讯后,马上下令搜捕赵王及其党羽,并颁下诏书:“追随赵王反叛者,罪及三族”赵王一看势头不对,携大臣田叔、孟舒至长安请罪。刘邦一见赵王,气得七窍生烟,把赵王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废赵王为宣平侯。接下来是审讯田叔、孟舒。经过一番“审讯”,刘邦惊叹于他们二人的才干。他万万没想到,小小的赵国还藏有这样的人才!于是,擢田叔为汉中守,孟舒为云中守。
汉文帝即位后,曾问田叔:“你可知道当今天下德高望重的长者是谁吗?”“愚臣以为云中守孟舒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文帝摇摇头:“匈奴进攻云中,孟舒不能坚守,损兵折将数百人,这也算得上德高望重的长者吗?”
田叔跪下叩头辩解道:“贯高谋反时,高祖曾诏谕全国,凡追随赵王者罪及三族,孟舒自知罪过难免,便追随赵王到长安请罪,本来抱着必死的决心,他也不知道日后要去云中,更不会料到战事失利。”他又说:“做了云中守以后,孟舒能尽心尽责。他爱兵如子,兵也敬他为父,上下拧成一股绳。匈奴每次进攻,孟舒都身先士卒,士兵们也争先恐后地猛打猛冲,觉得为郡守而战,死也值得,这难道是孟舒瞎指挥、逼士兵去送死吗?事实上,他心里很清楚,将士们连日征战,疲惫不堪,但望着奋力争杀的士卒,他能说什么呢?”文帝听了田叔这一番辩解,恍然大悟,心想:“孟舒果真是一位贤臣。”此时,孟舒因战事失利,已被撤职查办,听候处理。不久,汉文帝发了一道诏书,又把孟舒召回云中,继续做太守。
田叔在文帝面前直抒己见解救孟舒,使汉文帝茅塞顿开,重新任用孟舒,不可谓不智。
其实,这个故事中蕴涵了本篇的核心内容,那就是游说者用言辞、智谋与国君说话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正确处理好“投其所好”和政治道德标准之间的关系。
今天,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样的方法。一定要记得:在拉近关系的同时使自己的行为得体,让自己的策略跟决策者的想法统一。这样不但能施展自己的谋略,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可进可退,可攻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