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南国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滑州渡河的话太过冒险,若是从郓州渡河的话,杨刘渡的守备倒是做得不错,既有浮桥连接黄河两岸,同时又修建了铁锁封锁河道,足以保证道路的通畅。
不过从杨刘渡渡河的话同样有三个不利之处,第一个就是杨刘渡周边的地盘都已经落入吴国手中,并且有较多兵力防守,想要从这里取得突破显然不容易。
第二个问题就是,郓州附近地区并不是吴国的核心地区,甚至也不是之前梁国的核心地区,而且这里地形较为复杂,不仅多山,而且河流湖泊较多,比如后世的梁山泊就在这里。
在这样的地形条件进行征战,战事很可迁延日久,这对晋国来说没什么好处。
第三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有共通之处,若是晋军集中兵力在郓州发动进攻的话,处于河北的澶州,相州、卫州等地就会兵力空虚,反而容易被吴军所趁,这也是李存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不仅是李存勖对于要不要立即渡河南下感到迟疑不决,晋国众臣同样为此争论不休。
不少性格火爆,做事激进的将领对于吴国独吞河南深感不满,认为吴军是抢了晋军的好处,必须给他们一个教训才行。
而这些主张主动进攻的人里面,又以李嗣源的建议最为激进,他亲自从杨刘渡驻地赶到魏州,向李存勖提出自己愿亲自带着一万军队渡河偷袭郓州,为晋军南下打开通道。
一旦郓州被攻占,附近地区吴军驻守的兵力并不多,想要攻下来必定容易许多。
这样的话,晋军就能赶在吴军主力赶到之前尽量扩大战果,然后以逸待劳,设法击破吴军。
李嗣源的这个想法看上去还是有些可行性的,而且他还提到,即便晋国不主动进攻,吴国也会主动对晋国动手,还不如先发制人,总比被动防守的好。
此外,郓州等地区吴国也只是刚刚占领不久,还未来得及巩固,人心也没有彻底依附吴国,当地必定还有不少反对吴国占领的势力。
若是晋军立即南下,这些当地势力或许会群起响应;若是现在不动手,等过上一年半载,到时候人心完全归属吴国,再想攻取就难了。
到时候吴国得了河南之地,实力必定大大增加,到时候反过来对河北进攻,晋国将永无宁日。
“总管之言,深得我心,此时我军乃不得不战耳。奈何镇州战事迁延,至今尚未见到破城之日。镇州虽小,却也牵制了我军不少兵力,若是贸然渡河,一旦不能取胜则如何?”
魏州行宫之内,向来果决的李存勖表现出了与往日不同的迟疑。
前些日子李存勖抵达魏州后,便下令召集众军做好渡河南下的准备。
那时候他心中下了决心要渡河与吴军决一高下的。
然而就在前两天,镇州有不好消息传来,大将闫宝率领的军队竟然十分意外的被镇州军队给杀得大败。
原来闫宝领兵攻城日久,军队都非常疲惫,且损失较大,只好将攻城的力度降低,改以长期围困为主。
他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镇州被围日久,虽然目前还不缺粮食,但也不得不未雨绸缪,所以这些日子镇州军队经常派兵出城抢掠粮食。
前些天,张处瑾突然派出五百人出城,闫宝得知后不以为意,认为这五百人起不到什么威胁,所以下令各军不得出战,放镇州军队过来,准备等这些人抵达后再派兵将其包围消灭。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张处瑾派出的这五百人仅仅只是先头部队,用来迷惑晋军的;在这五百人的后面还有数千精兵跟随。
如此多的军队出城发动反击,这是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而晋军却在闫宝的命令下没做防备,结果数千镇州军队猝然而至,对晋军大营发动火攻。
闫宝惊慌失措,在慌乱之中未能挡住镇州军队的攻势,只好放弃营垒,退回赵州;营垒中大量钱粮辎重为镇州军队所得,费了很多时间都不能将其搬回城中。
闫宝身为朱温时期的老将,可以说身经百战,投降晋军之后也曾有过突出表现,在幽州之役、胡柳坡之战等重大战役中展示了不俗的才能;然而在这次战斗中却因为轻敌而付出惨重代价,竟遭到大败。
得知消息后,李存勖差点没气被气死,一面下令以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李嗣昭为北面招讨使,以接替闫宝;一面也对渡河南下的计划感到迟疑。
正如租庸使赵季良说的那样:“大王连河北都尚未平定,又想着去攻打河南,百姓早就为沉重的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大王去攻河南,万一不能取得胜利,到时候将士损伤,百姓离心,别说平定河南,就是河北也不复为大王所有。”
李存审等大将同样出言劝阻,认为当前应该尽快平定镇州,不宜与吴军开战;真正极力主张渡河的大将其实也就李嗣源一人而已,其他有此主张的将领影响力相对较小。
“大王,末将听说帝王的兴衰都有天命,镇州战事虽然有所迁延,但毕竟没有影响到大局,我军可以以长期围困为主,留下少量军队防止守军出城就是。只要城中军粮耗尽,守军将不战自溃,根本没必要发兵攻城。”面对李存勖的迟疑,李嗣源劝说道。
“若是大王为了镇州而放弃渡河南下的机会,那么一旦吴国在河南的统治稳固下来,我军将一统天下的一日,大王难道要放弃自己的天命吗?”
“天命”这种东西说起来玄之又玄,但李存勖却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身上担负了统一天下的天命。
上次契丹人南下时,李嗣昭就是以此理由来劝说,最终晋军只以五千精骑就击败了看上去实力强大的契丹人。
如今李嗣源同样以天命来劝说,果然让李存勖神情一震。
的确,他从十多年前起就统领大军征战四方,先解潞州之围,挫败梁军对晋阳的攻势,又在高邑之战取得大胜,一举扭转晋梁争霸的局势,接下来幽州之战平定刘守光,魏州之战彻底夺取河北,这么多的胜利早就让李存勖树立了统一天下的志... -->>
从滑州渡河的话太过冒险,若是从郓州渡河的话,杨刘渡的守备倒是做得不错,既有浮桥连接黄河两岸,同时又修建了铁锁封锁河道,足以保证道路的通畅。
不过从杨刘渡渡河的话同样有三个不利之处,第一个就是杨刘渡周边的地盘都已经落入吴国手中,并且有较多兵力防守,想要从这里取得突破显然不容易。
第二个问题就是,郓州附近地区并不是吴国的核心地区,甚至也不是之前梁国的核心地区,而且这里地形较为复杂,不仅多山,而且河流湖泊较多,比如后世的梁山泊就在这里。
在这样的地形条件进行征战,战事很可迁延日久,这对晋国来说没什么好处。
第三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有共通之处,若是晋军集中兵力在郓州发动进攻的话,处于河北的澶州,相州、卫州等地就会兵力空虚,反而容易被吴军所趁,这也是李存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不仅是李存勖对于要不要立即渡河南下感到迟疑不决,晋国众臣同样为此争论不休。
不少性格火爆,做事激进的将领对于吴国独吞河南深感不满,认为吴军是抢了晋军的好处,必须给他们一个教训才行。
而这些主张主动进攻的人里面,又以李嗣源的建议最为激进,他亲自从杨刘渡驻地赶到魏州,向李存勖提出自己愿亲自带着一万军队渡河偷袭郓州,为晋军南下打开通道。
一旦郓州被攻占,附近地区吴军驻守的兵力并不多,想要攻下来必定容易许多。
这样的话,晋军就能赶在吴军主力赶到之前尽量扩大战果,然后以逸待劳,设法击破吴军。
李嗣源的这个想法看上去还是有些可行性的,而且他还提到,即便晋国不主动进攻,吴国也会主动对晋国动手,还不如先发制人,总比被动防守的好。
此外,郓州等地区吴国也只是刚刚占领不久,还未来得及巩固,人心也没有彻底依附吴国,当地必定还有不少反对吴国占领的势力。
若是晋军立即南下,这些当地势力或许会群起响应;若是现在不动手,等过上一年半载,到时候人心完全归属吴国,再想攻取就难了。
到时候吴国得了河南之地,实力必定大大增加,到时候反过来对河北进攻,晋国将永无宁日。
“总管之言,深得我心,此时我军乃不得不战耳。奈何镇州战事迁延,至今尚未见到破城之日。镇州虽小,却也牵制了我军不少兵力,若是贸然渡河,一旦不能取胜则如何?”
魏州行宫之内,向来果决的李存勖表现出了与往日不同的迟疑。
前些日子李存勖抵达魏州后,便下令召集众军做好渡河南下的准备。
那时候他心中下了决心要渡河与吴军决一高下的。
然而就在前两天,镇州有不好消息传来,大将闫宝率领的军队竟然十分意外的被镇州军队给杀得大败。
原来闫宝领兵攻城日久,军队都非常疲惫,且损失较大,只好将攻城的力度降低,改以长期围困为主。
他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镇州被围日久,虽然目前还不缺粮食,但也不得不未雨绸缪,所以这些日子镇州军队经常派兵出城抢掠粮食。
前些天,张处瑾突然派出五百人出城,闫宝得知后不以为意,认为这五百人起不到什么威胁,所以下令各军不得出战,放镇州军队过来,准备等这些人抵达后再派兵将其包围消灭。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张处瑾派出的这五百人仅仅只是先头部队,用来迷惑晋军的;在这五百人的后面还有数千精兵跟随。
如此多的军队出城发动反击,这是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而晋军却在闫宝的命令下没做防备,结果数千镇州军队猝然而至,对晋军大营发动火攻。
闫宝惊慌失措,在慌乱之中未能挡住镇州军队的攻势,只好放弃营垒,退回赵州;营垒中大量钱粮辎重为镇州军队所得,费了很多时间都不能将其搬回城中。
闫宝身为朱温时期的老将,可以说身经百战,投降晋军之后也曾有过突出表现,在幽州之役、胡柳坡之战等重大战役中展示了不俗的才能;然而在这次战斗中却因为轻敌而付出惨重代价,竟遭到大败。
得知消息后,李存勖差点没气被气死,一面下令以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李嗣昭为北面招讨使,以接替闫宝;一面也对渡河南下的计划感到迟疑。
正如租庸使赵季良说的那样:“大王连河北都尚未平定,又想着去攻打河南,百姓早就为沉重的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大王去攻河南,万一不能取得胜利,到时候将士损伤,百姓离心,别说平定河南,就是河北也不复为大王所有。”
李存审等大将同样出言劝阻,认为当前应该尽快平定镇州,不宜与吴军开战;真正极力主张渡河的大将其实也就李嗣源一人而已,其他有此主张的将领影响力相对较小。
“大王,末将听说帝王的兴衰都有天命,镇州战事虽然有所迁延,但毕竟没有影响到大局,我军可以以长期围困为主,留下少量军队防止守军出城就是。只要城中军粮耗尽,守军将不战自溃,根本没必要发兵攻城。”面对李存勖的迟疑,李嗣源劝说道。
“若是大王为了镇州而放弃渡河南下的机会,那么一旦吴国在河南的统治稳固下来,我军将一统天下的一日,大王难道要放弃自己的天命吗?”
“天命”这种东西说起来玄之又玄,但李存勖却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身上担负了统一天下的天命。
上次契丹人南下时,李嗣昭就是以此理由来劝说,最终晋军只以五千精骑就击败了看上去实力强大的契丹人。
如今李嗣源同样以天命来劝说,果然让李存勖神情一震。
的确,他从十多年前起就统领大军征战四方,先解潞州之围,挫败梁军对晋阳的攻势,又在高邑之战取得大胜,一举扭转晋梁争霸的局势,接下来幽州之战平定刘守光,魏州之战彻底夺取河北,这么多的胜利早就让李存勖树立了统一天下的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