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南国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同一时刻,宁陵城外,李承鼎等人也在为追击敌军做出安排。
这几个月吴军一直坚守宋州、亳州、陈州等城池,面对梁军的不断进攻一直被动防守积蓄力量,如今终于等到全面反击的时刻,众将心中都有些激动。
早在杨渥大军占领曹州之前,当朱友文派人诏令段凝撤兵回守开封时,相关的消息就被暗中投靠吴国的人传递过来。
所以在两天前,杨渥就发来诏令,要求李承鼎时刻监视梁军的动静,一旦梁军有撤兵的迹象就要立即追击上去,即便不能将其击溃,也定要将其牵制住。
所以在那时李承鼎就率领大军向宁陵进发,驻军于宁陵城南二十里。
二十一日,当段凝做出决定,命霍彦威率军一万人留下断后,梁军准备全线退守开封时,这个消息同样在当天晚上就被康延孝通报给了李承鼎。
得到消息后,李承鼎不敢怠慢,当即便下令各部做好出兵准备。
所以在第二天梁军主力撤退时,李承鼎同样下令大军离营,向宁陵进发,当先开道的正是柴克宏率领的三千骑兵,他亲自率领的四万步军则尾随在后。
自古出兵容易退兵难,在退兵的时候遭到敌军突袭而导致大败亏输的战例实在是太多了。
段凝虽然深知在退兵时要留下得力大将负责断后,但问题是他这次退兵太过仓促了,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安排好。
比如在梁军退兵之前,因为段凝的用兵策略有误,导致梁军兵力分散,以至于如今退兵时难以集中兵力,能够随段凝一同撤兵的不过六万人而已,其余军队都分散在各处来不及收拢。
此外,同样是匆忙撤兵的缘故,别说霍彦威在幕僚淳于晏的劝说下,已经打定主意集中兵力坚守宁陵,放任吴军绕道追击段凝率领的主力,就算霍彦威想要分兵扼守附近道路,在仓促之间也难以做到。
所以当吴军抵达宁陵城下时,作为先锋的柴克宏很快就发现霍彦威在部署上存在的问题时。
“梁军坚守城池不出,附近道路和桥梁等全部让开,没有一兵一卒扼守,难道说霍彦威根本不想阻拦我军吗?”柴克宏有些惊讶。
从康延孝那边传来的消息不仅明确的说了由霍彦威统领的断后梁军的兵力,同样也点明了霍彦威并非被段凝强迫留下来断后,而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按理说,既然霍彦威主动提出来断后,那么他一定是做好了与吴军奋起一战的决心的;不说别的,至少通往开封的主要道路、桥梁等总要分兵扼守吧?
霍彦威手中有一万大军,若是留下三五千人守城,其余军队用来扼守要道,若是他真的这么做的话,虽然柴克宏有信心击破梁军,打通道路,但这肯定会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那时候梁军主力说不定都逃远了。
如今霍彦威直接将大军退入城中,这般做法就让人难以猜到他的打算了。
柴克宏低头沉吟片刻,始终猜不到霍彦威的心思,当即不再去想这事。
“不管如何,霍彦威既然放开道路,那我军直接绕道追击段凝的主力就是,没必要在这里与其纠缠!”
他当即下令各部分兵占领要道,同时命人去宁陵城下堵门,防止梁军突然杀出来;与此同时,柴克宏又赶紧派信使告诉后方赶来的李承鼎,让他立即派步军上来增援。
霍彦威的部署毫无疑问极大的方便了吴军追击敌军的行动,当李承鼎率领的大军抵达之后,他当即下令让留下五千军队来牵制霍彦威,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绕过宁陵城继续向北追击。
而此时,由段凝率领的梁军主力向北撤退才仅仅走了三十多里路程而已!
……
宁陵北面八十里,考城城外,一支四五千人的骑兵正在道路两旁下马休息,不远处一支五百多人的骑兵则肃然列队于城外,前方紧闭的城门以及城墙上如临大敌的守军都表明这支骑兵来者不善。
这些人正是由杨渥亲自率领的五千骑兵,经过一上午的强行军后赶到这里。
自从得知梁军打算退守开封后,杨渥很快就判断出若是用步兵追击敌军的话很难追得上,唯有骑兵才能以最快速度追上敌军。
所以在攻占曹州后,杨渥毫不犹豫的再次抛下步兵,单独统领骑兵先行南下。
虽说这一次仅仅带着五千精骑,而段凝的大军却有六七万人,而且其中还有梁军几乎全部的三千骑兵,可谓兵力雄厚,但杨渥却丝毫不感到担忧。
一来敌军征战日久,士卒疲惫,士气低落,如今又匆忙撤退,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露出破绽,容易被吴军所趁。
二来杨渥这五千骑兵并不是孤军奋战,李承鼎率领的大军就跟在梁军身后追击,有他麾下数万大军的配合,要击破梁军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个什么县令还是不肯投降吗?”此时,等了一会儿后,颇有些不耐烦的杨渥皱眉问道。
抵达这里之后,时间已经是下午了,将士们都有些疲惫,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各部停下来休息一会,一面派人去城下劝降,希望城中能提供一些热食和热水。
如今正是正月,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寒风凛冽,恰好头一天又下了雪,地面上积了薄薄的一层雪;草木等都打了霜,又湿又凉,难以点燃,所以想烧点热水做点热食喝都很难。
此时将士们又饥又寒,虽然随身携带了一些干粮可以充饥,不过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若是能吃点热食,喝点热水,暖暖身子,那样自然更好。
“大王,那县令虽然愿意投降,不过似乎城中的百姓有些顾虑。”负责派人劝降的史弘毅答道。
“有什么顾虑?难道担心我军屠城吗?”杨渥有些不悦道。
吴军的军纪向来很好,几乎没有出现过屠城的事情,这一点按理说城中百姓也知道才是。
“大王,臣听他们说,前段时间有梁军过境时曾经大肆掳掠,如今咱们率军到来,他们心中有些担心也是难免的。”<... -->>
同一时刻,宁陵城外,李承鼎等人也在为追击敌军做出安排。
这几个月吴军一直坚守宋州、亳州、陈州等城池,面对梁军的不断进攻一直被动防守积蓄力量,如今终于等到全面反击的时刻,众将心中都有些激动。
早在杨渥大军占领曹州之前,当朱友文派人诏令段凝撤兵回守开封时,相关的消息就被暗中投靠吴国的人传递过来。
所以在两天前,杨渥就发来诏令,要求李承鼎时刻监视梁军的动静,一旦梁军有撤兵的迹象就要立即追击上去,即便不能将其击溃,也定要将其牵制住。
所以在那时李承鼎就率领大军向宁陵进发,驻军于宁陵城南二十里。
二十一日,当段凝做出决定,命霍彦威率军一万人留下断后,梁军准备全线退守开封时,这个消息同样在当天晚上就被康延孝通报给了李承鼎。
得到消息后,李承鼎不敢怠慢,当即便下令各部做好出兵准备。
所以在第二天梁军主力撤退时,李承鼎同样下令大军离营,向宁陵进发,当先开道的正是柴克宏率领的三千骑兵,他亲自率领的四万步军则尾随在后。
自古出兵容易退兵难,在退兵的时候遭到敌军突袭而导致大败亏输的战例实在是太多了。
段凝虽然深知在退兵时要留下得力大将负责断后,但问题是他这次退兵太过仓促了,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安排好。
比如在梁军退兵之前,因为段凝的用兵策略有误,导致梁军兵力分散,以至于如今退兵时难以集中兵力,能够随段凝一同撤兵的不过六万人而已,其余军队都分散在各处来不及收拢。
此外,同样是匆忙撤兵的缘故,别说霍彦威在幕僚淳于晏的劝说下,已经打定主意集中兵力坚守宁陵,放任吴军绕道追击段凝率领的主力,就算霍彦威想要分兵扼守附近道路,在仓促之间也难以做到。
所以当吴军抵达宁陵城下时,作为先锋的柴克宏很快就发现霍彦威在部署上存在的问题时。
“梁军坚守城池不出,附近道路和桥梁等全部让开,没有一兵一卒扼守,难道说霍彦威根本不想阻拦我军吗?”柴克宏有些惊讶。
从康延孝那边传来的消息不仅明确的说了由霍彦威统领的断后梁军的兵力,同样也点明了霍彦威并非被段凝强迫留下来断后,而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按理说,既然霍彦威主动提出来断后,那么他一定是做好了与吴军奋起一战的决心的;不说别的,至少通往开封的主要道路、桥梁等总要分兵扼守吧?
霍彦威手中有一万大军,若是留下三五千人守城,其余军队用来扼守要道,若是他真的这么做的话,虽然柴克宏有信心击破梁军,打通道路,但这肯定会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那时候梁军主力说不定都逃远了。
如今霍彦威直接将大军退入城中,这般做法就让人难以猜到他的打算了。
柴克宏低头沉吟片刻,始终猜不到霍彦威的心思,当即不再去想这事。
“不管如何,霍彦威既然放开道路,那我军直接绕道追击段凝的主力就是,没必要在这里与其纠缠!”
他当即下令各部分兵占领要道,同时命人去宁陵城下堵门,防止梁军突然杀出来;与此同时,柴克宏又赶紧派信使告诉后方赶来的李承鼎,让他立即派步军上来增援。
霍彦威的部署毫无疑问极大的方便了吴军追击敌军的行动,当李承鼎率领的大军抵达之后,他当即下令让留下五千军队来牵制霍彦威,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绕过宁陵城继续向北追击。
而此时,由段凝率领的梁军主力向北撤退才仅仅走了三十多里路程而已!
……
宁陵北面八十里,考城城外,一支四五千人的骑兵正在道路两旁下马休息,不远处一支五百多人的骑兵则肃然列队于城外,前方紧闭的城门以及城墙上如临大敌的守军都表明这支骑兵来者不善。
这些人正是由杨渥亲自率领的五千骑兵,经过一上午的强行军后赶到这里。
自从得知梁军打算退守开封后,杨渥很快就判断出若是用步兵追击敌军的话很难追得上,唯有骑兵才能以最快速度追上敌军。
所以在攻占曹州后,杨渥毫不犹豫的再次抛下步兵,单独统领骑兵先行南下。
虽说这一次仅仅带着五千精骑,而段凝的大军却有六七万人,而且其中还有梁军几乎全部的三千骑兵,可谓兵力雄厚,但杨渥却丝毫不感到担忧。
一来敌军征战日久,士卒疲惫,士气低落,如今又匆忙撤退,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露出破绽,容易被吴军所趁。
二来杨渥这五千骑兵并不是孤军奋战,李承鼎率领的大军就跟在梁军身后追击,有他麾下数万大军的配合,要击破梁军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个什么县令还是不肯投降吗?”此时,等了一会儿后,颇有些不耐烦的杨渥皱眉问道。
抵达这里之后,时间已经是下午了,将士们都有些疲惫,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各部停下来休息一会,一面派人去城下劝降,希望城中能提供一些热食和热水。
如今正是正月,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寒风凛冽,恰好头一天又下了雪,地面上积了薄薄的一层雪;草木等都打了霜,又湿又凉,难以点燃,所以想烧点热水做点热食喝都很难。
此时将士们又饥又寒,虽然随身携带了一些干粮可以充饥,不过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若是能吃点热食,喝点热水,暖暖身子,那样自然更好。
“大王,那县令虽然愿意投降,不过似乎城中的百姓有些顾虑。”负责派人劝降的史弘毅答道。
“有什么顾虑?难道担心我军屠城吗?”杨渥有些不悦道。
吴军的军纪向来很好,几乎没有出现过屠城的事情,这一点按理说城中百姓也知道才是。
“大王,臣听他们说,前段时间有梁军过境时曾经大肆掳掠,如今咱们率军到来,他们心中有些担心也是难免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