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南国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次出兵蔡州和徐州,与其说是想要攻取梁国的地盘,不如说是为了做一番试探。
对吴国来说,在攻占了荆襄之后,下一个重要目标自然是尚未彻底统一的岭南,在统一岭南之前,除非是梁国局势大乱,或者有地方势力主动来投,否则吴国不会再出兵攻打梁国了。
也正因此,这一次的行动并没有动用多少军队,除了原本就驻守北方的军队外,金陵的军队一个都没有动用。
李简那边只出动了一万兵力,再加上王彦俦的蔡州军残部,一共也就一万两千多。
王绾那边动用的兵力要多一些,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不过相对的,徐州那边的敌军防备也要森严得多,要想在这边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
八月底,李简与王彦俦的联军在下蔡城北与梁军交战,兵力稍占优势的吴军取得一场小胜,斩杀敌军六百多,自身伤亡三百余人。
随即,梁军退守蔡州,依托城池与吴军对抗,并且向后方请求援军。
而吴军则进逼蔡州城下,李简见对方防备森严,自己并没有破城的把握,当即只好放弃攻城的打算,分兵四处大掠,尤其是夺取大量人口,然后赶在梁军主力抵达之前就撤军回来。
至于另一路大军,王绾在进入徐州境内后,就发现梁军早已经严阵以待,万余梁军分驻八寨以扼守吴军前进道路。
吴军虽然多次发起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防线,最终王绾只能无功而返。
两路兵马出兵攻梁,最终一路徒劳无功,另一路取得小胜,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杨渥感到意外。
毕竟梁国再怎么动荡,也没有到气数已尽的地步,光凭借驻守淮河防线的两个军兵力,防守倒是足够,但要进攻却是不足。
九月初,杨渥下诏册封王茂章为莱国公,以郡公之爵位世袭;封刘信为康乐郡公,以侯爵世袭;封周本为舒国公,以郡公世袭;封朱瑾为定国公,以郡公世袭。
秦裴、侯瓒、史俨三人皆位列郡公,以侯爵世袭;朱思勍、柴再用、吕师周等人同样位列郡公,以伯爵世袭。
此外,李简和王绾二人虽然这些年没有建立大功,但镇守淮河防线多年,亦是一番功劳,所以同样授封为郡公,但暂时不能世袭。
至此,吴国禁军十个军的都督和侯瓒、史俨这两个骑兵统领,基本上都已经被授封为郡公或者国公的爵位。
至于新上任的左镇国军都督朱虔佑,他毕竟威望尚浅,功劳不足,暂时还只封为庆阳侯。
而另一个都督李承鼎则因为承袭其父李神福的国公爵位,自然不可能再提高爵位,最终杨渥下令将他刚出生的次子,也就是杨渥的侄儿册封为羽林骑尉,以示荣宠。
又册封米志诚、李德诚等有较大功劳的都指挥使为侯爵或者伯爵,虽然比不上国公、郡公等爵位显贵,但要知道如今吴国的爵位还是很少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授封者加起来都不过是数十人而已。
那些文臣除了最早追随杨行密起事的袁袭、高勖等少数几人外,其他文臣都没有爵位,便是如今的首辅大学士陈彦谦,他现在也没有爵位在身。
无军功不授爵,这个基本的原则正在逐步贯彻下去。
当然,像严可求和郭崇韬二人,虽然更加偏重文臣,但他们都在枢密院任职,而且经常预谋军事,所向有功,所以这一次他们二人也被封为伯爵。
此外,还有一些指挥使,比如刘崇景等人,同样因为军功而被授予了子爵或者男爵爵位,虽然不高,而且还不能世袭,但也是一种荣誉。
上上下下一番封赏后,全军各部将领们自然是一片欢呼,虽然还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封爵感到不满意,但大部分将领对此结果还是认可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清楚这一次的封爵依旧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一次封爵大典必然不是现在,而是统一天下之后。
现在的吴国再怎么强势,也只是在南方能够横行罢了,只要一天没有统一天下,吴国就一天不能得到正统的名份。
谁能在将来一统天下的北伐大战中立下大功,谁才能一举超过其他人,得到像李神福那样以国公世袭的最终荣耀。
在此之前,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杨渥也不可能再封一个世袭国公出来。
九月中旬,吴国科举大考落下帷幕,最终北方士子张延翰被钦定为这一届的科举状元,常梦锡为榜眼,至于第三名探花危徳昭的身份却是有些特别,此人乃是当年信州刺史危仔昌的长子,也就是危全讽的侄儿。
危全讽当年统领江西联军与淮南为敌,结果在象牙潭一战被周本打得大败,危全讽本人也被俘虏;不过当年杨行密与孙儒大战时,危全讽曾经提供过一些帮助,有此恩情在,危全讽一家最终也被保全下来。
而危徳昭更是一心苦读,希望走科举之路出仕,最终倒是让他得了探花之位。
九月底,昭容徐氏诞下一个王子,被杨渥取名为杨煜。
这个王子出生这天,刚好有人看到宫中有神光充盈产房,见者无不惊叹,以为神异。
又有金陵栖霞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为其批命说,此子身份尊崇,将来贵不可言。
杨渥听闻后当即大喜,下令册封徐氏为惠妃。
徐氏的哥哥徐善更是因为提举苏州市舶司有功,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以代替年老致仕的前侍郎;同时杨渥更是亲自登门,为徐家老夫人祝寿,并且册封老夫人为南阳郡君。
又有传言说,太后史氏对刚出生的第三子杨煜极为喜爱,日夜带在身边,连对徐氏的态度都极为改观。
一时间,徐家声威大涨,很快就成为金陵城中最为显赫的富贵之家,连李承嗣、朱瑾等功勋老臣都对徐家另眼相看,不敢轻易得罪。
那些中层的官吏更是纷纷前往徐府拉关系,至于那些下层官员,那更是连拉关系都没有门路。
这天,御书房内,处理完公务后,杨渥起身在院子里散步。
“听说那天孤去... -->>
这一次出兵蔡州和徐州,与其说是想要攻取梁国的地盘,不如说是为了做一番试探。
对吴国来说,在攻占了荆襄之后,下一个重要目标自然是尚未彻底统一的岭南,在统一岭南之前,除非是梁国局势大乱,或者有地方势力主动来投,否则吴国不会再出兵攻打梁国了。
也正因此,这一次的行动并没有动用多少军队,除了原本就驻守北方的军队外,金陵的军队一个都没有动用。
李简那边只出动了一万兵力,再加上王彦俦的蔡州军残部,一共也就一万两千多。
王绾那边动用的兵力要多一些,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不过相对的,徐州那边的敌军防备也要森严得多,要想在这边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
八月底,李简与王彦俦的联军在下蔡城北与梁军交战,兵力稍占优势的吴军取得一场小胜,斩杀敌军六百多,自身伤亡三百余人。
随即,梁军退守蔡州,依托城池与吴军对抗,并且向后方请求援军。
而吴军则进逼蔡州城下,李简见对方防备森严,自己并没有破城的把握,当即只好放弃攻城的打算,分兵四处大掠,尤其是夺取大量人口,然后赶在梁军主力抵达之前就撤军回来。
至于另一路大军,王绾在进入徐州境内后,就发现梁军早已经严阵以待,万余梁军分驻八寨以扼守吴军前进道路。
吴军虽然多次发起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防线,最终王绾只能无功而返。
两路兵马出兵攻梁,最终一路徒劳无功,另一路取得小胜,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杨渥感到意外。
毕竟梁国再怎么动荡,也没有到气数已尽的地步,光凭借驻守淮河防线的两个军兵力,防守倒是足够,但要进攻却是不足。
九月初,杨渥下诏册封王茂章为莱国公,以郡公之爵位世袭;封刘信为康乐郡公,以侯爵世袭;封周本为舒国公,以郡公世袭;封朱瑾为定国公,以郡公世袭。
秦裴、侯瓒、史俨三人皆位列郡公,以侯爵世袭;朱思勍、柴再用、吕师周等人同样位列郡公,以伯爵世袭。
此外,李简和王绾二人虽然这些年没有建立大功,但镇守淮河防线多年,亦是一番功劳,所以同样授封为郡公,但暂时不能世袭。
至此,吴国禁军十个军的都督和侯瓒、史俨这两个骑兵统领,基本上都已经被授封为郡公或者国公的爵位。
至于新上任的左镇国军都督朱虔佑,他毕竟威望尚浅,功劳不足,暂时还只封为庆阳侯。
而另一个都督李承鼎则因为承袭其父李神福的国公爵位,自然不可能再提高爵位,最终杨渥下令将他刚出生的次子,也就是杨渥的侄儿册封为羽林骑尉,以示荣宠。
又册封米志诚、李德诚等有较大功劳的都指挥使为侯爵或者伯爵,虽然比不上国公、郡公等爵位显贵,但要知道如今吴国的爵位还是很少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授封者加起来都不过是数十人而已。
那些文臣除了最早追随杨行密起事的袁袭、高勖等少数几人外,其他文臣都没有爵位,便是如今的首辅大学士陈彦谦,他现在也没有爵位在身。
无军功不授爵,这个基本的原则正在逐步贯彻下去。
当然,像严可求和郭崇韬二人,虽然更加偏重文臣,但他们都在枢密院任职,而且经常预谋军事,所向有功,所以这一次他们二人也被封为伯爵。
此外,还有一些指挥使,比如刘崇景等人,同样因为军功而被授予了子爵或者男爵爵位,虽然不高,而且还不能世袭,但也是一种荣誉。
上上下下一番封赏后,全军各部将领们自然是一片欢呼,虽然还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封爵感到不满意,但大部分将领对此结果还是认可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清楚这一次的封爵依旧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一次封爵大典必然不是现在,而是统一天下之后。
现在的吴国再怎么强势,也只是在南方能够横行罢了,只要一天没有统一天下,吴国就一天不能得到正统的名份。
谁能在将来一统天下的北伐大战中立下大功,谁才能一举超过其他人,得到像李神福那样以国公世袭的最终荣耀。
在此之前,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杨渥也不可能再封一个世袭国公出来。
九月中旬,吴国科举大考落下帷幕,最终北方士子张延翰被钦定为这一届的科举状元,常梦锡为榜眼,至于第三名探花危徳昭的身份却是有些特别,此人乃是当年信州刺史危仔昌的长子,也就是危全讽的侄儿。
危全讽当年统领江西联军与淮南为敌,结果在象牙潭一战被周本打得大败,危全讽本人也被俘虏;不过当年杨行密与孙儒大战时,危全讽曾经提供过一些帮助,有此恩情在,危全讽一家最终也被保全下来。
而危徳昭更是一心苦读,希望走科举之路出仕,最终倒是让他得了探花之位。
九月底,昭容徐氏诞下一个王子,被杨渥取名为杨煜。
这个王子出生这天,刚好有人看到宫中有神光充盈产房,见者无不惊叹,以为神异。
又有金陵栖霞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为其批命说,此子身份尊崇,将来贵不可言。
杨渥听闻后当即大喜,下令册封徐氏为惠妃。
徐氏的哥哥徐善更是因为提举苏州市舶司有功,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以代替年老致仕的前侍郎;同时杨渥更是亲自登门,为徐家老夫人祝寿,并且册封老夫人为南阳郡君。
又有传言说,太后史氏对刚出生的第三子杨煜极为喜爱,日夜带在身边,连对徐氏的态度都极为改观。
一时间,徐家声威大涨,很快就成为金陵城中最为显赫的富贵之家,连李承嗣、朱瑾等功勋老臣都对徐家另眼相看,不敢轻易得罪。
那些中层的官吏更是纷纷前往徐府拉关系,至于那些下层官员,那更是连拉关系都没有门路。
这天,御书房内,处理完公务后,杨渥起身在院子里散步。
“听说那天孤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