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唐霸皇李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都是正一品,地位极高,但都是虚衔。唐代并没有大臣单独担任三公之职,是亲王、三省首脑等的加官而已。安史之乱后,武风盛行,太尉地位超越了太傅、太保,仅在太师之下。
在唐初,承隋制,中书令(中书省)、门下侍中(门下省)、尚书令(尚书省)都是宰相级别。
在隋代,尚书令就已经是一种荣誉称号。如晋王杨广在未篡位之前担任过尚书令;权臣杨素是助杨广篡位成功的元勋,也担任过尚书令。实际的职权落到了尚书仆射手中。唐太宗在未篡位之前,当过尚书令,之后这个官职成了一个纪念品,一般不再有官员担任,尚书仆射成为了尚书省的实质首脑,与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唐德宗未继位前曾经短暂的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尚书令。唐初名相房玄龄就先后担任过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名相杜如晦是尚书右仆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都担任过中书令。
又因为三省之首的地位尊崇,皇帝不轻易授与,就有其他官员以“参知政事”等为名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如名臣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也是真宰相之一。但是这种在安史之乱后又没有了。后来到了宋代,参知政事又成为副宰相差不多的官职,两大文豪范仲淹、欧阳修都先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贞观8年(634年),千古名将中书令李靖64岁时激流勇退,想告老辞官。唐太宗就给加封了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贞观17年(643年),唐太宗给千古名将太子詹事李绩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后来渐渐的,三省长官除了中书令外,不加“同平章事”、“同三品”等衔就不算宰相。名相狄仁杰就担任过同平章事(在武周时,名字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名相姚崇、宋璟担任过同三品。
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尚书仆射一职不再加同平章事,被排挤出了宰相的圈子。
安史之乱以后,中书令、门下侍中都由各强力藩镇的军阀们兼任,已经失去宰相的性质。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的正式称号,并一直延续到了宋代(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安史之乱后,强力藩镇兼任同平章事等属于宰相级的官职,但并不做宰相该做的工作,被称为使相。
2三省六部
唐承隋制,三省是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的隋代诸曹,被定名为六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
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中门、门下两省是制令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政令的决策机构。
尚书省的首脑是尚书令,正二品,但是唐太宗以后空置。左、右仆射成为了首脑,从二品。中书省的首脑称为中书令,两人,正三品。门下省的首脑为侍中,两人,正三品。唐代宗把中书令、侍中拔高到正二品。
尚书左仆射分掌吏、户、礼三部,尚书右仆射分掌兵、刑、工三部。
中书令最早设置起始于汉武帝,一般用太监担任,如司马迁先生就长期担任过这个官职。魏文帝时期置中书省,首脑称监、令。魏晋时,朝政大事经常绕过三公,由中书省决策。但此时仍然是皇帝的内廷机构。
起草诏书是古代一项极重要的工作,唐代由中书省负责,具体干这个工作的是中书舍人,定员六人,正五品上。中书舍人是文人们羡慕的要职,《通典》中称“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中书舍人升迁快,好多宰相都曾担任过中书舍人。
“门下”是黄门之下的略称,最早是秦汉时九卿之一的少府手下的直接供皇帝差遣的散官,如侍中、黄门侍郎、中常侍等等。魏晋时,侍中都是天子近臣,献言献策、走后门都很方便。南北朝时,侍中更名为纳言,职权、重要性提高,成为皇帝实质上的主要顾问。纳言这个词语后来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大纳言、中纳言等官也都是中枢的高官之一。不过,在隋以前,侍中、纳言还只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内廷官。
给事中,从五品上,定员四人。给事中的权力很大,有1涂改诏书的权力,2干涉司法的权力,3六品以下官员的审查权。
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是唐代的谏官,分左、右而置,左属于门下省,右属于中书省。
散骑常侍从三品,在门下、中书两省中,若纯论地位仅次于侍中、中书令。安史之后后的代宗广德2年(764年)以后升为正三品,用来闲置不得不安抚又不想给权力的官员,属于典型的尸位素餐的一个官职。
真正意义上的谏官是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谏议大夫,定员四人,正五品上。补阙、拾遗均由武则天发明。左右补阙,各两人,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两人,从八品上。这些谏官,品级不高,却很重要,一般对清廉有很高的要求。以谏官为阶梯,升职也比较快。
唐初以来,皇帝就时常请一批文人到皇宫内参赞机务。到唐玄宗时,设立翰林院来安置这种文人,翰林学士、翰林供奉由中书舍人、侍郎兼任。
安史之乱以后,翰林学士权柄日增。天下用兵、深谋密诏,都有翰林学士的身影。唐德宗时,陆贽为翰林学士,号为内相。翰林学士无品秩,无官署,翰林学士院只是办公之处。中书制诏之权被削弱,翰林学士所撰的是内制,中书舍人所撰的是外制。当时的重要诏书都是内制,不经过中书、门下两省。相当于是中书舍人的原来的权力被翰林学士占有了。但是在枢密制度兴起后,翰林学士也流于形式了。
枢密使,左右各一员,由太监担任,由唐宪宗元和初年所设。所有的奏章,都要先经过枢密使,才能到达皇帝手中。设立枢密使的目的在于分宰相的权。枢密使在唐后期,与宰相共参政事,是宦官干预朝政的重要工具。牛李党争中的两党首脑都是通过走枢密院的后门,才得以上位。唐穆宗以后的皇帝废立,都有枢密使的参与。枢密使兴起的同时,同样是太监担任的翰林学士使取代了翰林学士的地位。唐景宗天佑2年(905年)(即唐代灭亡的倒数第二年),枢密使由身体健全的男性知识分子担任,并在宋代演化成了宰相之一。
尚书也是秦汉就有的官职,在禁中,从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后权力越来越大。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的时期,还相当于真宰相的地位。如东汉末年,曹操名为丞相,实为君主,而实质的丞相则是尚书令荀彧。
唐代的尚书一职很重要,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就常兼任相职。
尚书省分为六部,每部四司,一共二十四司。郎中、员外郎为各司的正副长官。吏部郎中品级最高,正五品上,其他各部的是从五品上。员外郎都是从六品上。
吏部是六部之首,主管官员的升迁、考核等等。
户部主管田赋、仓贮、户口等财政,婚姻等民政。
礼部主管文教、外交、礼仪、科举等等文化相关的事务。
刑部是司法行政机构。工作有刑法颁布和按覆诸狱囚徒、官奴和官婢的管理等等。
工部主管城池修筑、工程建造、屯田、渔捕、水运等等。
兵部职责:军籍管理、军官选拔、兵马调谴、军训讲武等。
3御史台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也是承隋制。首脑为御史大夫,正三品。御史中丞是副手,定员两人,正五品上。安史之乱后,御史大夫不常置,御史中丞成为实际首脑。
御史台下属有台院、殿院、察院等三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侍御史定员四人,正七品上,唐睿宗垂拱年间(武则天摄政)升为从六品下。殿中侍御史,唐初置四人,唐太宗贞观年间增置两人,正八品上,垂拱年间升为从七品上。监察御史,唐初置八人,贞观年间增置两人,从八品上,垂拱年间升为正八品上。
安史之乱以后,凡强力藩镇的地盘,御史插不进。权阉把持的部门,御史不敢问。
4九寺五监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首脑称为卿。九寺的职责和秦汉的九卿相似。除太常卿是正三品之外,九卿中的其他八卿都是从三品。
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等是五监,少府、将作二监的正副长官称为监、少监,分别是从三品、从四品下。国子监的正副长官称为祭酒、司业,也分别是从三品、从四品下。军器监首脑也被称为军器监,正四品上。都水监首脑是都水使者,正五品上。
秘书、殿中、内侍等三省地位与九寺五监地位相同,而不像门下、中书、尚书等三省那么牛叉。
太常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奉常的延续。管礼乐、占卜、祭祀。太医署也归太常寺管。
光禄寺是秦九卿郎中令、汉九卿光禄勋的延续。管祭祀时的膳食摆设。
卫尉寺,卫尉是秦汉九卿之一。管仪仗兵器和帐幕供设。
宗正寺,宗正是秦汉九卿之一。管李氏皇族和外戚之事。
太仆寺,太仆是秦汉九卿之一。管理车马。
大理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廷尉的延续。管高官、贵戚等上流人士的犯罪的事。
鸿胪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典客的延续。管外交。
司农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治栗内史的延续。管理:皇室的蔬菜、水果、家禽、家畜,皇室的木炭供应,全国的粮仓、盐池、屯田等。是九寺中最有实权的之一。
太府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延续。管理:长安东西两寺、洛阳南北两寺,国库等等。是九寺中最有实权的之一。
国子监为国家生产人才。少府监也与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大有渊源,手工业事务机关。将作监管土木工程营建。军器监生产军械。都水监管两京的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事。
5道、州、县
县在春秋时期是各国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地,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后来在战国时代各国越设越多,就在县之上设立了郡。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最初设了三十六郡,郡是当时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汉代郡越设越多,于是以上古的九州之名,设州刺史,管理郡,州又成了最高的行政单位。杨坚篡周后,为了省钱,废除了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唐代,州越设越多,于是又在州之上设了十道。开始时,道像汉代的州一样只是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成为最高级的行政实体。
唐代县的首脑都称为令,别称明府,但是根据县的大小、贫富,其品级不同。京府县令正五品上,其他的六、七品。县丞是县令的副手,别称赞府。主薄掌勾检稽失、纠正非违。县尉别称少府,分判众曹、催征课税、追捕盗贼。众曹指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京县全置,畿县无司兵,其余的只有司户佐、司法佐。
县以下有乡里组织。一般一百家组成一里,设里正一人。五里为一乡,设耆老一人。
州的首脑称为刺史,为三品或四品。
长史、别驾、司马是上佐,五品官。长史和别驾一般不并置。上佐一般是安排那些冗闲官员的。唐文宗时武将好多立功的,中央安排不了,都给当了外州的别驾;唐中宗时,宗室太多,都给了别驾。好多中央的高官因为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一般贬为上佐。比如唐中宗时的张柬之被贬为外州司马;唐宪宗时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为边州司马。
真正干活的是判司。判司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等参军事,上州从七品下,下州为从八品下。司功参军事管吏员考课、选举、祭祀、佛道、学校、表疏等。司仓参军事官仓贮、租赋、财货等。司户参军事管户籍、婚姻、田宅、杂瑶等。司兵参军事管武官选察、兵器甲仗、烽候传驿等。司法参军事管鞠狱定刑、督捕盗贼等司法、治安工作。司士参军事管津梁、舟车、官舍、百工之事。
录事参军事,定员一人,上州从七品上,下州从七品下,比判司地位要高一些。管的是纠举六曹的监察工作。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将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洛阳所在的洛州改为河南府,这也是汉代就有过的制度了。府的正副长官是尹、少尹。这项制度也延续到了宋代,通俗小说中的包拯就是京师开封的府尹。后来还有设其他一些府的,像太原府、成都府等等。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唐玄宗21年(733年),从关内道划出了京畿道、从河南道划出了都畿道,将江南道分成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西省由此得名)、黔中道,共为十五道。
道的制度也被日本学去了,日本古代把日本分为南海道(四国)、西海道(九州)、山阳道、山yin道、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北海道等。
6节度使
唐初沿周隋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后来改称都督,只有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景云2年(711年),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唐玄宗在边防要地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剑南、岭南等十大节度使,这是唐、五代、两宋节度使制度的起源。
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7州,有兵7.3万、马1.06万,主要任务是阻隔吐蕃和回纥的联系。著名的河西节度使有鲜卑人贺拔延嗣、牛仙客、羌人夫蒙灵察、皇甫惟明、太原王氏的王忠嗣、突厥人哥舒翰。
范阳节度使别称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设置于唐玄宗先天2年(713年),有兵7.5万、马6500,主要任务是防卫奚和契丹。范阳镇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著名的... -->>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都是正一品,地位极高,但都是虚衔。唐代并没有大臣单独担任三公之职,是亲王、三省首脑等的加官而已。安史之乱后,武风盛行,太尉地位超越了太傅、太保,仅在太师之下。
在唐初,承隋制,中书令(中书省)、门下侍中(门下省)、尚书令(尚书省)都是宰相级别。
在隋代,尚书令就已经是一种荣誉称号。如晋王杨广在未篡位之前担任过尚书令;权臣杨素是助杨广篡位成功的元勋,也担任过尚书令。实际的职权落到了尚书仆射手中。唐太宗在未篡位之前,当过尚书令,之后这个官职成了一个纪念品,一般不再有官员担任,尚书仆射成为了尚书省的实质首脑,与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唐德宗未继位前曾经短暂的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尚书令。唐初名相房玄龄就先后担任过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名相杜如晦是尚书右仆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都担任过中书令。
又因为三省之首的地位尊崇,皇帝不轻易授与,就有其他官员以“参知政事”等为名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如名臣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也是真宰相之一。但是这种在安史之乱后又没有了。后来到了宋代,参知政事又成为副宰相差不多的官职,两大文豪范仲淹、欧阳修都先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贞观8年(634年),千古名将中书令李靖64岁时激流勇退,想告老辞官。唐太宗就给加封了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贞观17年(643年),唐太宗给千古名将太子詹事李绩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后来渐渐的,三省长官除了中书令外,不加“同平章事”、“同三品”等衔就不算宰相。名相狄仁杰就担任过同平章事(在武周时,名字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名相姚崇、宋璟担任过同三品。
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尚书仆射一职不再加同平章事,被排挤出了宰相的圈子。
安史之乱以后,中书令、门下侍中都由各强力藩镇的军阀们兼任,已经失去宰相的性质。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的正式称号,并一直延续到了宋代(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安史之乱后,强力藩镇兼任同平章事等属于宰相级的官职,但并不做宰相该做的工作,被称为使相。
2三省六部
唐承隋制,三省是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的隋代诸曹,被定名为六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
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中门、门下两省是制令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政令的决策机构。
尚书省的首脑是尚书令,正二品,但是唐太宗以后空置。左、右仆射成为了首脑,从二品。中书省的首脑称为中书令,两人,正三品。门下省的首脑为侍中,两人,正三品。唐代宗把中书令、侍中拔高到正二品。
尚书左仆射分掌吏、户、礼三部,尚书右仆射分掌兵、刑、工三部。
中书令最早设置起始于汉武帝,一般用太监担任,如司马迁先生就长期担任过这个官职。魏文帝时期置中书省,首脑称监、令。魏晋时,朝政大事经常绕过三公,由中书省决策。但此时仍然是皇帝的内廷机构。
起草诏书是古代一项极重要的工作,唐代由中书省负责,具体干这个工作的是中书舍人,定员六人,正五品上。中书舍人是文人们羡慕的要职,《通典》中称“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中书舍人升迁快,好多宰相都曾担任过中书舍人。
“门下”是黄门之下的略称,最早是秦汉时九卿之一的少府手下的直接供皇帝差遣的散官,如侍中、黄门侍郎、中常侍等等。魏晋时,侍中都是天子近臣,献言献策、走后门都很方便。南北朝时,侍中更名为纳言,职权、重要性提高,成为皇帝实质上的主要顾问。纳言这个词语后来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大纳言、中纳言等官也都是中枢的高官之一。不过,在隋以前,侍中、纳言还只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内廷官。
给事中,从五品上,定员四人。给事中的权力很大,有1涂改诏书的权力,2干涉司法的权力,3六品以下官员的审查权。
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是唐代的谏官,分左、右而置,左属于门下省,右属于中书省。
散骑常侍从三品,在门下、中书两省中,若纯论地位仅次于侍中、中书令。安史之后后的代宗广德2年(764年)以后升为正三品,用来闲置不得不安抚又不想给权力的官员,属于典型的尸位素餐的一个官职。
真正意义上的谏官是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谏议大夫,定员四人,正五品上。补阙、拾遗均由武则天发明。左右补阙,各两人,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两人,从八品上。这些谏官,品级不高,却很重要,一般对清廉有很高的要求。以谏官为阶梯,升职也比较快。
唐初以来,皇帝就时常请一批文人到皇宫内参赞机务。到唐玄宗时,设立翰林院来安置这种文人,翰林学士、翰林供奉由中书舍人、侍郎兼任。
安史之乱以后,翰林学士权柄日增。天下用兵、深谋密诏,都有翰林学士的身影。唐德宗时,陆贽为翰林学士,号为内相。翰林学士无品秩,无官署,翰林学士院只是办公之处。中书制诏之权被削弱,翰林学士所撰的是内制,中书舍人所撰的是外制。当时的重要诏书都是内制,不经过中书、门下两省。相当于是中书舍人的原来的权力被翰林学士占有了。但是在枢密制度兴起后,翰林学士也流于形式了。
枢密使,左右各一员,由太监担任,由唐宪宗元和初年所设。所有的奏章,都要先经过枢密使,才能到达皇帝手中。设立枢密使的目的在于分宰相的权。枢密使在唐后期,与宰相共参政事,是宦官干预朝政的重要工具。牛李党争中的两党首脑都是通过走枢密院的后门,才得以上位。唐穆宗以后的皇帝废立,都有枢密使的参与。枢密使兴起的同时,同样是太监担任的翰林学士使取代了翰林学士的地位。唐景宗天佑2年(905年)(即唐代灭亡的倒数第二年),枢密使由身体健全的男性知识分子担任,并在宋代演化成了宰相之一。
尚书也是秦汉就有的官职,在禁中,从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后权力越来越大。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的时期,还相当于真宰相的地位。如东汉末年,曹操名为丞相,实为君主,而实质的丞相则是尚书令荀彧。
唐代的尚书一职很重要,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就常兼任相职。
尚书省分为六部,每部四司,一共二十四司。郎中、员外郎为各司的正副长官。吏部郎中品级最高,正五品上,其他各部的是从五品上。员外郎都是从六品上。
吏部是六部之首,主管官员的升迁、考核等等。
户部主管田赋、仓贮、户口等财政,婚姻等民政。
礼部主管文教、外交、礼仪、科举等等文化相关的事务。
刑部是司法行政机构。工作有刑法颁布和按覆诸狱囚徒、官奴和官婢的管理等等。
工部主管城池修筑、工程建造、屯田、渔捕、水运等等。
兵部职责:军籍管理、军官选拔、兵马调谴、军训讲武等。
3御史台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也是承隋制。首脑为御史大夫,正三品。御史中丞是副手,定员两人,正五品上。安史之乱后,御史大夫不常置,御史中丞成为实际首脑。
御史台下属有台院、殿院、察院等三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侍御史定员四人,正七品上,唐睿宗垂拱年间(武则天摄政)升为从六品下。殿中侍御史,唐初置四人,唐太宗贞观年间增置两人,正八品上,垂拱年间升为从七品上。监察御史,唐初置八人,贞观年间增置两人,从八品上,垂拱年间升为正八品上。
安史之乱以后,凡强力藩镇的地盘,御史插不进。权阉把持的部门,御史不敢问。
4九寺五监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首脑称为卿。九寺的职责和秦汉的九卿相似。除太常卿是正三品之外,九卿中的其他八卿都是从三品。
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等是五监,少府、将作二监的正副长官称为监、少监,分别是从三品、从四品下。国子监的正副长官称为祭酒、司业,也分别是从三品、从四品下。军器监首脑也被称为军器监,正四品上。都水监首脑是都水使者,正五品上。
秘书、殿中、内侍等三省地位与九寺五监地位相同,而不像门下、中书、尚书等三省那么牛叉。
太常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奉常的延续。管礼乐、占卜、祭祀。太医署也归太常寺管。
光禄寺是秦九卿郎中令、汉九卿光禄勋的延续。管祭祀时的膳食摆设。
卫尉寺,卫尉是秦汉九卿之一。管仪仗兵器和帐幕供设。
宗正寺,宗正是秦汉九卿之一。管李氏皇族和外戚之事。
太仆寺,太仆是秦汉九卿之一。管理车马。
大理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廷尉的延续。管高官、贵戚等上流人士的犯罪的事。
鸿胪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典客的延续。管外交。
司农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治栗内史的延续。管理:皇室的蔬菜、水果、家禽、家畜,皇室的木炭供应,全国的粮仓、盐池、屯田等。是九寺中最有实权的之一。
太府寺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延续。管理:长安东西两寺、洛阳南北两寺,国库等等。是九寺中最有实权的之一。
国子监为国家生产人才。少府监也与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大有渊源,手工业事务机关。将作监管土木工程营建。军器监生产军械。都水监管两京的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事。
5道、州、县
县在春秋时期是各国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地,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后来在战国时代各国越设越多,就在县之上设立了郡。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最初设了三十六郡,郡是当时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汉代郡越设越多,于是以上古的九州之名,设州刺史,管理郡,州又成了最高的行政单位。杨坚篡周后,为了省钱,废除了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唐代,州越设越多,于是又在州之上设了十道。开始时,道像汉代的州一样只是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成为最高级的行政实体。
唐代县的首脑都称为令,别称明府,但是根据县的大小、贫富,其品级不同。京府县令正五品上,其他的六、七品。县丞是县令的副手,别称赞府。主薄掌勾检稽失、纠正非违。县尉别称少府,分判众曹、催征课税、追捕盗贼。众曹指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京县全置,畿县无司兵,其余的只有司户佐、司法佐。
县以下有乡里组织。一般一百家组成一里,设里正一人。五里为一乡,设耆老一人。
州的首脑称为刺史,为三品或四品。
长史、别驾、司马是上佐,五品官。长史和别驾一般不并置。上佐一般是安排那些冗闲官员的。唐文宗时武将好多立功的,中央安排不了,都给当了外州的别驾;唐中宗时,宗室太多,都给了别驾。好多中央的高官因为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一般贬为上佐。比如唐中宗时的张柬之被贬为外州司马;唐宪宗时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为边州司马。
真正干活的是判司。判司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等参军事,上州从七品下,下州为从八品下。司功参军事管吏员考课、选举、祭祀、佛道、学校、表疏等。司仓参军事官仓贮、租赋、财货等。司户参军事管户籍、婚姻、田宅、杂瑶等。司兵参军事管武官选察、兵器甲仗、烽候传驿等。司法参军事管鞠狱定刑、督捕盗贼等司法、治安工作。司士参军事管津梁、舟车、官舍、百工之事。
录事参军事,定员一人,上州从七品上,下州从七品下,比判司地位要高一些。管的是纠举六曹的监察工作。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将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洛阳所在的洛州改为河南府,这也是汉代就有过的制度了。府的正副长官是尹、少尹。这项制度也延续到了宋代,通俗小说中的包拯就是京师开封的府尹。后来还有设其他一些府的,像太原府、成都府等等。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唐玄宗21年(733年),从关内道划出了京畿道、从河南道划出了都畿道,将江南道分成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西省由此得名)、黔中道,共为十五道。
道的制度也被日本学去了,日本古代把日本分为南海道(四国)、西海道(九州)、山阳道、山yin道、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北海道等。
6节度使
唐初沿周隋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后来改称都督,只有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景云2年(711年),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唐玄宗在边防要地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剑南、岭南等十大节度使,这是唐、五代、两宋节度使制度的起源。
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7州,有兵7.3万、马1.06万,主要任务是阻隔吐蕃和回纥的联系。著名的河西节度使有鲜卑人贺拔延嗣、牛仙客、羌人夫蒙灵察、皇甫惟明、太原王氏的王忠嗣、突厥人哥舒翰。
范阳节度使别称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设置于唐玄宗先天2年(713年),有兵7.5万、马6500,主要任务是防卫奚和契丹。范阳镇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著名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