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时代1900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爷,此事倒无不妥之处,但农乃国本,耕耤亲蚕劝农桑,样样俱全才是最好,若山东直隶两省只种卢粟,怕是有不妥之处吧?”
先说无不妥再说不妥,老袁也展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李大成推广甜高粱,看似好处绝大,但也有暗招儿的,农产品单一,会进一步摧毁小手工业。
粮油棉蚕桑麻这是大清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基础,只要大成公那边的制糖、酿酒跟的上甜高粱推广的步伐,短期之内,种植甜高粱将是最赚钱的农作物,没有之一。
李大成曾经让人算过产出,一亩甜高粱三五百斤的高粱米只是副产品,真正的赚钱的是青杆,一亩甜高粱至少有七八千斤的青杆产量,青杆制糖、糖渣酿酒、酒糟饲用,这个产业链一旦形成,不仅有大利,在一段时间之内也正好可以迎合大清产粮不足人口过剩的问题。
迎合了需求就能带来利益,农民种粮从来不看国家缺什么,他们看的只是温饱,也就是利益,无需补贴什么,眼前的制糖、酿酒、畜牧业这样一个经济循环,就可以使最贫瘠的田地收益高过最肥沃的田地,这样的利益完全可以使甜高粱成为大江南北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农产品。
主要农作物只剩了甜高粱,棉麻一类作为手工业原材料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就要畏缩,没了原材料,或是原材料价格大涨,小农经济就要进一步崩溃,小农经济崩溃,就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力。而制糖、酿酒、畜牧业是需要劳力的,这三项可以消化一定的劳力。
制出了糖酒就要销售,销售就需要便利的交通,陆路大量运输,铁路无疑是现在最好的选择。需要铁路,就需要钢铁产业就需要制造业,这又是一个经济循环。
老袁能闻出其中的味道,这才是政治智商,对此李大成也无所顾忌,闻出了又能怎么样?就是他真正清楚这里面的利弊。也挡不住这股大势的,因为大清的百姓缺粮缺钱,控制绝大多数土地的地主大户们更想要钱,适应性极强的甜高粱也是可以广植南北的,这样的大势一旦被推动起来。就是作为主导的大成公也阻止不了的,除非到了糖酒粮食过剩的那一天,不然这样的经济循环是不会停止运转的。
畸形的农业结构,适应现在这个畸形的时代,战争需要大量消耗粮食,只有农产品过剩了,劳动力过剩了,这个国家才有可能支撑大规模的战争。不然绝大多数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战争需要的士兵到哪去找?
没有足量的农产品,一旦战争失利。大量损失人口,农业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没了人口,大量土地就得撂荒,荒地多了粮食的产量就不足,粮食不足带来的将是大饥荒。而大饥荒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口,这样的死循环才是战争最大的敌人。一切为战争谋划,就必须解决这个死循环。这才是李大成这边的出发点。
“二爷,这卢粟真有您说的这么好?”
出发点不同,使杨士骧很难跟袁世凯站在同一立场之上,虽说是个传统的文人,但杨士骧不失正派,他与李大成、袁世凯这些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军人、政客不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在他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杨士骧这样的应该就算做是清官能吏了,他们不是为大清皇帝做官,而是为做官而做官,杨士骧这样的也可以算作是职业政客的。
在有些看来若卢粟真如李大成所说,不惧水旱、不惧盐碱,可以为山东保证粮食产量出力,推而广之里面的政绩就大了,有了政绩就能再上一层楼,职业政客跟充满野心的政治家,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士骧,这甜高粱就是高粱,只不过青杆比之普通高粱甜可以用来熬糖而已,上海道的崇明是卢粟之乡,那边有青杆熬糖的成法,士骧可以打电报问一问的,这些事儿我也没必要造假的。
至于高粱,你在微山附近,随便找几个老农,就知道这玩意儿有多么的耐水耐旱,待会儿你不妨去问一问的。”
见李二爷跟杨士骧聊上了,袁世凯也只能无奈的一叹,虽说感觉有些不妥,但山东、直隶一带的粮食也确实不足,李二爷的这个法子在朝廷那边确实有可行性的,但李二爷的目的,袁世凯这边还没有摸清,是为了山东民心?还是为了振威军的军粮?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就邀买山东民心来看,袁世凯觉得是没必要的,反而是累赘,这个时候山东民心尽归桂顺所有,这不是找死吗?太后那边是断然容不下这样的桂贝勒的,李二爷谋划的许多东西,袁世凯都看不清,摸不清底细的阳谋无法阻挡,这才令人心生惊疑啊!
频频在李二爷跟桂贝勒的手里吃瘪,袁世凯的心里也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振威军对北洋新军的威胁太大,没了独一份儿的北洋新军,他手里还有什么呢?
“二爷,这医府之事……”
打断了李二爷跟杨士骧之间的谈话,袁世凯决定争一争,医府,看似是个与北洋新军无关的所在,但袁世凯知道,医府与军队的牵扯有多大,军医啊!行军打仗,少的了军医吗?
因为京师六部的人不作为,现在桂顺直接把京师六部的人踹出了圈外,自己一力担当了医府的事情,虽说明面上是小醇王挂帅,但真正主导的还是振威军的桂贝勒。
有了医府,朝廷就不会再建别的医学院了,桂贝勒就等于控制了军医这个系统,桂顺控制了军医,就等于扼住了北洋新军的咽喉,没有好的军医,行军打仗不放心的。
“医府?你老袁还敢跟老子提医府。小半年的时间,几百万的投入,几百官员在微山忙活,他们忙活出了个屁啊?
怎么?你还想让六部官员插手微山的事儿?你老袁觉得,这事儿还有门路吗?”
袁世凯的心里在想什么。李大成多少明白一些,不想受制于人呗!医府这地方关键,出产军医的所在,没了军医,普通的擦伤都有可能致命,军医于军队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 -->>
“二爷,此事倒无不妥之处,但农乃国本,耕耤亲蚕劝农桑,样样俱全才是最好,若山东直隶两省只种卢粟,怕是有不妥之处吧?”
先说无不妥再说不妥,老袁也展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李大成推广甜高粱,看似好处绝大,但也有暗招儿的,农产品单一,会进一步摧毁小手工业。
粮油棉蚕桑麻这是大清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基础,只要大成公那边的制糖、酿酒跟的上甜高粱推广的步伐,短期之内,种植甜高粱将是最赚钱的农作物,没有之一。
李大成曾经让人算过产出,一亩甜高粱三五百斤的高粱米只是副产品,真正的赚钱的是青杆,一亩甜高粱至少有七八千斤的青杆产量,青杆制糖、糖渣酿酒、酒糟饲用,这个产业链一旦形成,不仅有大利,在一段时间之内也正好可以迎合大清产粮不足人口过剩的问题。
迎合了需求就能带来利益,农民种粮从来不看国家缺什么,他们看的只是温饱,也就是利益,无需补贴什么,眼前的制糖、酿酒、畜牧业这样一个经济循环,就可以使最贫瘠的田地收益高过最肥沃的田地,这样的利益完全可以使甜高粱成为大江南北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农产品。
主要农作物只剩了甜高粱,棉麻一类作为手工业原材料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就要畏缩,没了原材料,或是原材料价格大涨,小农经济就要进一步崩溃,小农经济崩溃,就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力。而制糖、酿酒、畜牧业是需要劳力的,这三项可以消化一定的劳力。
制出了糖酒就要销售,销售就需要便利的交通,陆路大量运输,铁路无疑是现在最好的选择。需要铁路,就需要钢铁产业就需要制造业,这又是一个经济循环。
老袁能闻出其中的味道,这才是政治智商,对此李大成也无所顾忌,闻出了又能怎么样?就是他真正清楚这里面的利弊。也挡不住这股大势的,因为大清的百姓缺粮缺钱,控制绝大多数土地的地主大户们更想要钱,适应性极强的甜高粱也是可以广植南北的,这样的大势一旦被推动起来。就是作为主导的大成公也阻止不了的,除非到了糖酒粮食过剩的那一天,不然这样的经济循环是不会停止运转的。
畸形的农业结构,适应现在这个畸形的时代,战争需要大量消耗粮食,只有农产品过剩了,劳动力过剩了,这个国家才有可能支撑大规模的战争。不然绝大多数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战争需要的士兵到哪去找?
没有足量的农产品,一旦战争失利。大量损失人口,农业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没了人口,大量土地就得撂荒,荒地多了粮食的产量就不足,粮食不足带来的将是大饥荒。而大饥荒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口,这样的死循环才是战争最大的敌人。一切为战争谋划,就必须解决这个死循环。这才是李大成这边的出发点。
“二爷,这卢粟真有您说的这么好?”
出发点不同,使杨士骧很难跟袁世凯站在同一立场之上,虽说是个传统的文人,但杨士骧不失正派,他与李大成、袁世凯这些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军人、政客不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在他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杨士骧这样的应该就算做是清官能吏了,他们不是为大清皇帝做官,而是为做官而做官,杨士骧这样的也可以算作是职业政客的。
在有些看来若卢粟真如李大成所说,不惧水旱、不惧盐碱,可以为山东保证粮食产量出力,推而广之里面的政绩就大了,有了政绩就能再上一层楼,职业政客跟充满野心的政治家,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士骧,这甜高粱就是高粱,只不过青杆比之普通高粱甜可以用来熬糖而已,上海道的崇明是卢粟之乡,那边有青杆熬糖的成法,士骧可以打电报问一问的,这些事儿我也没必要造假的。
至于高粱,你在微山附近,随便找几个老农,就知道这玩意儿有多么的耐水耐旱,待会儿你不妨去问一问的。”
见李二爷跟杨士骧聊上了,袁世凯也只能无奈的一叹,虽说感觉有些不妥,但山东、直隶一带的粮食也确实不足,李二爷的这个法子在朝廷那边确实有可行性的,但李二爷的目的,袁世凯这边还没有摸清,是为了山东民心?还是为了振威军的军粮?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就邀买山东民心来看,袁世凯觉得是没必要的,反而是累赘,这个时候山东民心尽归桂顺所有,这不是找死吗?太后那边是断然容不下这样的桂贝勒的,李二爷谋划的许多东西,袁世凯都看不清,摸不清底细的阳谋无法阻挡,这才令人心生惊疑啊!
频频在李二爷跟桂贝勒的手里吃瘪,袁世凯的心里也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振威军对北洋新军的威胁太大,没了独一份儿的北洋新军,他手里还有什么呢?
“二爷,这医府之事……”
打断了李二爷跟杨士骧之间的谈话,袁世凯决定争一争,医府,看似是个与北洋新军无关的所在,但袁世凯知道,医府与军队的牵扯有多大,军医啊!行军打仗,少的了军医吗?
因为京师六部的人不作为,现在桂顺直接把京师六部的人踹出了圈外,自己一力担当了医府的事情,虽说明面上是小醇王挂帅,但真正主导的还是振威军的桂贝勒。
有了医府,朝廷就不会再建别的医学院了,桂贝勒就等于控制了军医这个系统,桂顺控制了军医,就等于扼住了北洋新军的咽喉,没有好的军医,行军打仗不放心的。
“医府?你老袁还敢跟老子提医府。小半年的时间,几百万的投入,几百官员在微山忙活,他们忙活出了个屁啊?
怎么?你还想让六部官员插手微山的事儿?你老袁觉得,这事儿还有门路吗?”
袁世凯的心里在想什么。李大成多少明白一些,不想受制于人呗!医府这地方关键,出产军医的所在,没了军医,普通的擦伤都有可能致命,军医于军队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