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庶女的日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去了铺子后头抱出个沉甸甸的大包袱,“这里头是我请人留的好料子,孝敬姑娘的,都没开过封,完完整整的六匹。”
不多时,他先前打发出去的小厮跑回来了,手里提着个大纸包,跑的一头汗也顾不上擦。
王勤问他,“都买齐了?”
那小厮站直了,点了点头,喘道,“都买齐了。”又把剩下的钱交给王勤。
王勤就托姚氏把那包东西给他娘带回去,姚氏自是应承下来,“王掌柜放心,一定给您带到。”
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守信家的给姚氏使了个眼色,二人就打算告辞,王勤得知两人这趟出来还要去买别的东西,便一指那小厮,“这小子天天在街上跑,哪儿卖什么都熟悉,叫他给二位带个路吧。”
曼春坐在屋里听小五讲她打听来的消息,“……太太今儿一早又叫人去水月庵了,也不知能打听出来什么,毕竟人家昨儿就坐船走了,听说太太给了她好些银子呢,说是要布施两百册经书,这下都打了水漂了。”
曼春就想起昨天通明给姐姐看手相时的情景。
无缘无故的看手相,之后又突然走了……
她前生时,老庵主也曾领着她北上去京城,但那至少也得是两年后。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或者老庵主根本就没有走远?
她手托着腮,左思右想疑惑不解,就连唐曼宁进来也没注意到,小屏轻咳了一声,她回过神,站起身来,“姐姐。”
唐曼宁蹙着眉,脸色不太好看,坐下后好一会儿都没吭声。
曼春不知姐姐怎么了,叫人冲了一盏梅子茶,特意照顾她的口味多放了半勺糖,端过去递给她。
唐曼宁低头摩挲茶碗,忽然道,“……高婕她爹死了。”
这消息太突然,曼春愣了一下,“怎么……死了?”
高同知与唐辎唐大老爷品级相同,都是泉州府的同知,唐辎管着捕盗和农事,高同知管着海疆和抚民,二人分管不同,平日里相处的还不错,高同知的太太更是和王氏往来甚多。
这高同知平日里往来衙门都是坐轿,昨儿却心血来潮非要骑马,下衙时走到半路也不知怎的竟让一条狂吠的疯狗给惊了马,摔在地上磕破了脑袋,当时人虽没死,却也动不了,抬回来连话也说不出了,熬了一夜,今天上午断了气。
唐曼宁心情沉重,呆呆坐了一会儿,怅然道,“母亲已经换了衣裳去吊唁了,哥哥也去了,我想去看看她,可母亲不让……”
乍然遇到这样的事,曼春也不知该说什么,按理说小孩子是不该去,不过姐姐和高婕一向要好,自然是会担心她。
她想了想,建议道,“……要不,咱们给她写信吧,人不能去,信却是可以送到的。”
高同知原本管着海疆和抚民,这人平日里并不是那种好出头露面的,可他一旦没了,衙门里原先交给他分管的公事就瘫在了那里,有些事可以让底下的属员慢慢办着,可有些事情却是不能拖的,知府大人便将高同知原先的差事分了出去,抚民之事就暂时交给了唐辎,他原就不是管这个的,抚民之事可大可小,责任不可谓不重,他不仅要忙着吊唁,还要处理高同知留下的摊子,一时竟忙碌得脚不沾地,连着几日歇在了衙门里,直到过了头七,才稍稍将事情理顺。
唐曼宁写给高婕的信送出去了两三封,却连一封回信也没收到,不免着急起来。
曼春便劝她,“总之姐姐的心意到了——高家如今正忙乱,她又是没了父亲,恐怕这会儿正伤心呢,就是接到了信,也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回给你,不妨再等等?”
休养了几日,童嬷嬷和宋大家的已经能下床了,这天曼春去前院借书回来,童嬷嬷道,“大姑娘收了封信,正在屋里看信呢。”
曼春进了屋,见姐姐正坐在桌前抹泪。
信是高婕的,写得十分哀婉。
她先谢过了唐曼宁和曼春的关心,前面的字迹尚算工整,后头就渐渐凌乱起来。
高婕说,她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在外祖母身边长到十多岁才被接回家里,这时候她父亲已经再娶,底下还有几个陌生的妹妹,继母虽然对她客客气气的,却让她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尤其后来继母生了儿子,人前虽捧着她,背后却另有心思,她因着不忍心叫父亲为难,便一直忍着,如今父亲也没了,她才明白,原先父亲虽然不常关心她,可还是她的父亲,遇事总会想着她,如今这世上最疼她的两个人都走了,她孤身只影活在世上,将来怎样却是未知。
最后却是以潘岳的一句“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结尾。
曼春看了信,想起自己的身世,心里也难过起来,她深吸了一口气,看看姐姐,心道姐姐固然是为了朋友的不幸而难过,却不能真正体会。
唐曼宁哭了一会儿,拿起笔来,却又不知该如何下笔。
曼春心有所感,接过笔来写了一首前人的诗。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不如送她这首诗,但愿她看了能早日振作起来。”曼春道。
去了铺子后头抱出个沉甸甸的大包袱,“这里头是我请人留的好料子,孝敬姑娘的,都没开过封,完完整整的六匹。”
不多时,他先前打发出去的小厮跑回来了,手里提着个大纸包,跑的一头汗也顾不上擦。
王勤问他,“都买齐了?”
那小厮站直了,点了点头,喘道,“都买齐了。”又把剩下的钱交给王勤。
王勤就托姚氏把那包东西给他娘带回去,姚氏自是应承下来,“王掌柜放心,一定给您带到。”
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守信家的给姚氏使了个眼色,二人就打算告辞,王勤得知两人这趟出来还要去买别的东西,便一指那小厮,“这小子天天在街上跑,哪儿卖什么都熟悉,叫他给二位带个路吧。”
曼春坐在屋里听小五讲她打听来的消息,“……太太今儿一早又叫人去水月庵了,也不知能打听出来什么,毕竟人家昨儿就坐船走了,听说太太给了她好些银子呢,说是要布施两百册经书,这下都打了水漂了。”
曼春就想起昨天通明给姐姐看手相时的情景。
无缘无故的看手相,之后又突然走了……
她前生时,老庵主也曾领着她北上去京城,但那至少也得是两年后。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或者老庵主根本就没有走远?
她手托着腮,左思右想疑惑不解,就连唐曼宁进来也没注意到,小屏轻咳了一声,她回过神,站起身来,“姐姐。”
唐曼宁蹙着眉,脸色不太好看,坐下后好一会儿都没吭声。
曼春不知姐姐怎么了,叫人冲了一盏梅子茶,特意照顾她的口味多放了半勺糖,端过去递给她。
唐曼宁低头摩挲茶碗,忽然道,“……高婕她爹死了。”
这消息太突然,曼春愣了一下,“怎么……死了?”
高同知与唐辎唐大老爷品级相同,都是泉州府的同知,唐辎管着捕盗和农事,高同知管着海疆和抚民,二人分管不同,平日里相处的还不错,高同知的太太更是和王氏往来甚多。
这高同知平日里往来衙门都是坐轿,昨儿却心血来潮非要骑马,下衙时走到半路也不知怎的竟让一条狂吠的疯狗给惊了马,摔在地上磕破了脑袋,当时人虽没死,却也动不了,抬回来连话也说不出了,熬了一夜,今天上午断了气。
唐曼宁心情沉重,呆呆坐了一会儿,怅然道,“母亲已经换了衣裳去吊唁了,哥哥也去了,我想去看看她,可母亲不让……”
乍然遇到这样的事,曼春也不知该说什么,按理说小孩子是不该去,不过姐姐和高婕一向要好,自然是会担心她。
她想了想,建议道,“……要不,咱们给她写信吧,人不能去,信却是可以送到的。”
高同知原本管着海疆和抚民,这人平日里并不是那种好出头露面的,可他一旦没了,衙门里原先交给他分管的公事就瘫在了那里,有些事可以让底下的属员慢慢办着,可有些事情却是不能拖的,知府大人便将高同知原先的差事分了出去,抚民之事就暂时交给了唐辎,他原就不是管这个的,抚民之事可大可小,责任不可谓不重,他不仅要忙着吊唁,还要处理高同知留下的摊子,一时竟忙碌得脚不沾地,连着几日歇在了衙门里,直到过了头七,才稍稍将事情理顺。
唐曼宁写给高婕的信送出去了两三封,却连一封回信也没收到,不免着急起来。
曼春便劝她,“总之姐姐的心意到了——高家如今正忙乱,她又是没了父亲,恐怕这会儿正伤心呢,就是接到了信,也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回给你,不妨再等等?”
休养了几日,童嬷嬷和宋大家的已经能下床了,这天曼春去前院借书回来,童嬷嬷道,“大姑娘收了封信,正在屋里看信呢。”
曼春进了屋,见姐姐正坐在桌前抹泪。
信是高婕的,写得十分哀婉。
她先谢过了唐曼宁和曼春的关心,前面的字迹尚算工整,后头就渐渐凌乱起来。
高婕说,她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在外祖母身边长到十多岁才被接回家里,这时候她父亲已经再娶,底下还有几个陌生的妹妹,继母虽然对她客客气气的,却让她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尤其后来继母生了儿子,人前虽捧着她,背后却另有心思,她因着不忍心叫父亲为难,便一直忍着,如今父亲也没了,她才明白,原先父亲虽然不常关心她,可还是她的父亲,遇事总会想着她,如今这世上最疼她的两个人都走了,她孤身只影活在世上,将来怎样却是未知。
最后却是以潘岳的一句“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结尾。
曼春看了信,想起自己的身世,心里也难过起来,她深吸了一口气,看看姐姐,心道姐姐固然是为了朋友的不幸而难过,却不能真正体会。
唐曼宁哭了一会儿,拿起笔来,却又不知该如何下笔。
曼春心有所感,接过笔来写了一首前人的诗。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不如送她这首诗,但愿她看了能早日振作起来。”曼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