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指点江山之杀边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日早朝罢,慕致远接到圣上口谕详查太后礼佛往事。慕致远心中暗暗叹了口气,虽然对当年的事情隐隐有了几分揣测,可到底缺乏真凭实据,索性去了慈宁宫探太后的口风。
说起来,太后还是他的表姑姑,淮北王府每一年的赏赐也都没有落下他,在他少时最艰难的那段岁月里,未尝不是一份温暖。他每年回京也一定会去慈宁宫拜见太后,只是今年特别晚。踏进慈宁宫时,窗外彤云密布,大雪将至。宫内檀香弥漫,是经年累月留下的气息。总管韩公公说太后正在做早课,慕致远便倚在门外与他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今年的雪倒是比往年迟了很多。”韩公公笑道。
“是啊,但愿瑞雪兆丰年吧。”慕致远漫不经心地笑道,“年节将至,各府年礼络绎不绝地送往宫中。公公也需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太后分忧。”
“奴才省得,多谢大公子关心。”韩公公笑容可掬地道,“奴才有件事想向大公子打听,不知当讲不当讲?”
“公公但说无妨,只要是子归知道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慕致远笑眯眯地应道。
“昨日秋府往慈宁宫送了一份年礼,您说奴才这礼是回还是不回的好?”
慕致远嘴角微微一勾,心想这韩公公倒是狡猾得很,问回不回年礼,其实不过是旁敲侧击地探口风秋惊寒是在狱中还是府中过年节。
“子归跟公公一样都是办差的,又怎么会知道如何是好呢?”慕致远故意微微一停顿,拍了拍脑袋,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每年各府中送往宫中的节礼内务府不是有登记的麽?不是循旧例就好了吗?”
“其他各府自然是有章可循,可是这秋府……”韩公公欲言又止。
“秋府怎么啦?”
“秋府已经有五年多未往慈宁宫送过年礼了。”韩公公说着似乎忽然意识到说了不该说的,右手拍了拍自己的嘴巴,懊恼地补充,“奴才一时没管住自己这张嘴,还请大公子恕罪。”
“公公方才说了什么,子归没留意。倒是听韩九说,公公前几日在百忙中抽空去了大理寺做客,子归对公公的去意感兴趣得很。”慕致远似笑非笑地道。
韩公公当即变了脸色,强笑道:“奴才那也是奉命行事,还请大人恕罪则个。”
“好说,好说。”慕致远轻声笑道,“巧的很,子归也有一件事情想问问公公。为了公平起见,待会子归也会告诉公公一个小秘密。”
“大人请讲。”
慕致远望了望内殿,意味深长地道:“秋府有南北之分,望公公好自为之。秋夫人当年的活命之恩,不知公公还记得几分?子归有酒,不知公公是否有故事?关于秋府,关于洪庆二十三年甚至是更早。本官戌时一刻在望江楼等您,希望到时候能够听到真话。”
韩公公一哆嗦,差点跪了下来。
慕致远扯了扯嘴角,从袖中摸出一枚令牌扔到他面前,拢拢袖子,大步朝佛堂走去,恰好遇到做完早课的太后。
慕致远正要行礼,却听得一道温和的声音传来:“子归来啦,无需多礼!”
慕致远抬眸望去,太后一身缁衣,全身上下,除了一支发簪,饰物全无,比后宫的任何贵人都显得朴实无华,只是那眼角堆砌的细微、眉间的纵横交错的沟壑及高高耸起的颧骨,始终难见平和,反倒平添了几分严厉与沧桑,食指第二关节上布满厚厚的老茧,似乎比军中的老兵还要厚些。比起出使江南之前,太后清减了许多,还不到五十岁的年纪,步履之间已现蹒跚,不过才相隔约一年光景。究竟是岁月不饶人,还是思虑过重,只有当事人才心知肚明。
“早晚寒凉,还请姑姑爱惜凤体。”慕致远微微一笑,伸出右臂给太后搀扶,“姑姑礼佛之心如此虔诚,令人敬佩,可若是伤了凤体,圣上恐怕难以安心处理朝政。”
太后伸出干枯的左手搭在他右臂上,缓步前行,轻声道:“这些,哀家都知道,也想早点享清福。可是,后位空悬,战事连绵,哀家哪能放心呢?不能为陛下分忧,日日求神拜佛,求个心安也是好的。”
“您哪,就甭太操心了。陛下贤明,知人善任,文死谏武死战,想来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之日不远矣。”慕致远应道。
“升官加爵了,道理也多了,哀家说不过你。”太后摇头失笑。
“姑姑过奖了。”
慕致远陪着太后一同用了早膳后,便安静地去佛堂抄佛经,这是慕致远的惯例,每年回京总是要到慈宁宫待半日,抄一卷佛经,风雨无阻。也正因为如此,太后在众多皇亲国戚后生中总会待他和善几分,也仅仅是和善几分而已,并无多余的赏赐。比起太后对童腾达的恩宠,有云泥之别。慕致远心中雪亮,自从父王举家迁徙至京城,淮北王已失势,只尊不贵。其实太后并不是真的有多喜欢他,不过是一方面碍于他与圣上情同手足的情面,另一方面则是不管是御史大夫也好,大理寺卿也罢,都位高权重,皇家总是要给几分体面。
“子归,腾达的案子是交由大理寺受理?”最先按捺不住的人总是更想知道结果的人,更心急的人。
慕致远不紧不慢地抄完一行字才抬头,眨了眨眸子,点了点头。
“哀家想见见她。”太后拨着念珠轻声道。
“一个容颜俱毁的阶下囚,太后金尊玉贵,还是不要见的好。万一冲撞了您,子归担待不起。”慕致远低首幽幽地道,“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子归无法向太傅交待,也无法向将士们交待。”
“无论怎样,她,她总是哀家看着长大的孩子。”太后缓缓阖上双目,“毕竟,这几年,她为了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哀家想看看她变得怎样了。”
“洪庆二十三年之后,太后真的还想见她麽?”慕致远忽然抬头,目光灼灼。
太后身子一颤,手中的佛珠掉落在地,砸出清脆的响声。
“微臣告退。”慕致远印证了自己的猜想之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退出佛堂。
晚间落雪,簌簌而下,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慕致远邀了圣上微服出宫,在望江楼喝了一盏酒,趁三分酒意将上午慈宁宫发生的一切及自己的猜测告知。圣上一连饮了三大杯,只字未言,紧皱的眉峰却泄漏了他的不安、不悦与焦灼。
韩公公赴约时,只见慕致远一人自斟自酌,见他到来,慕致远并未多言,只是举了举手中的杯子示意。韩公公一扫平日谨小慎微的样子,狂饮三大坛。
酒后,醉眼迷离地言道:
“秋夫人去逝前见过皇后一面。”
“那年,将军府没了的不仅仅是秋夫人。”
“顾婉儿是皇后的人。”
语无伦次,反反复复,却一语道破天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找到了合情合理的解释,真相似乎也呼之欲出。可这三句话却犹如一柄利刃插入了慕致远的胸口,他忘了言语,屏风后的圣上也失手打碎了杯子。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隔了半晌,慕致远挥手让暗卫将韩公公带走。
屏风后传来一句喑哑的太息:“原来,我跟她之间,除了情,还有恨。”
没有人知道秋惊寒那么多个日日夜夜是如何熬过,也没有人知晓她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守着北地那一片广袤的平原,多年如一日。
“子归,你说她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屏风后的九五之尊哽咽道。
崔家的态度,秋惊寒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了一切。慕致远没有做声,将答案留给了窗外呼啸的北风。
“秋惊寒扫荡三国,崔太傅进京,东边战事告急,桩桩件件,刻不容缓。此外,江淮才俊数淮安,淮安才俊数崔家。陛下,天家,家事即是国事,还涉及到朝廷的功勋大臣,恳请陛下以天下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大理寺办案一切凭真凭实据,请陛下圣裁!”慕致远跪倒在屏风前,俯首请命。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原来如此。”圣上仰天长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父皇临终前再三嘱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恐怕早已预料到今日的局势。可是,他当年为何不肯吐露半句?子归,居然连你也怕我徇私枉法。查吧,彻彻底底地查,查一查天家到底亏欠了她什么,查一查母后到底做了些什么。”
次日,慈宁宫总管韩公公悬梁自尽。圣上沐浴斋戒,邀太后一起入太庙为民祈福。大理寺卿慕致远奉旨查办韩公公自尽一案,六部协同,震惊朝野。一连七日,慕致远没去见秋惊寒,只是火急火燎地拜访了将军府、成王府、国舅爷府,并出京捉拿了一名貌美女子。
小年的前夜,慕致远回慈宁宫向圣上复命。太后这才明白自己被这对君臣摆了一道,慕致远名为查韩公公之死,实为查当年旧事,暴怒之下大发脾气,失手扇了圣上一耳光。圣上连传三道谕旨,一命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连夜进宫会审韩公公一案;二命崔太傅、成王、国舅爷进宫;三提审秋惊寒。慈宁宫被御林军所围,恰逢副指挥使沈黑妞当值,当真是水泄不通,飞鸟难进。
秋惊寒在大理寺受到了从来没有的礼遇,大理寺少卿韩九亲自送来请,并一路送至府衙门口,如释重负。
来接她的人是沈黑妞,撑着深色的油纸伞,上面落满了白绒绒的雪花,她红着眼,眸中闪过千言万语,最后却汇成一句浅淡的话:
“太傅等着您回府过小年呢。”
秋惊寒微微一笑,揉了揉她的脸,又拍了拍她的肩膀,低低应了一声,缓步前行,分花拂柳,抬眸望向四处,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春天的气息如此浓烈,已经不远了。
母亲还在世时,秋惊寒是皇宫的常客,即便闭着眼睛,她也能知道栏杆在哪儿,转角在哪儿,阶梯有多少级。母亲故去多年,音容笑貌都模糊得只剩下一个浅淡的影子,可这宫墙之内的一切似乎没有丝毫的变化,回首往昔,世事沧桑,变化莫测。母亲的故事,她已记不清,更多的是听舅舅和崔家族人提起;而慈宁宫这个与母亲纠缠一生的地方,今夜过后她再也不会踏入一步了。
慈宁宫三司会审前的开胃菜,不是崔太傅言辞悲切的喊冤,也不是太后色厉内荏的分辩,而是东边八百里加急的战报:东夷偷袭,青州沦陷,我军退守兖州,主帅沈翊身负重伤,并呈来血书恳请圣上恩准秋惊寒挂帅。所以,秋惊寒进入大殿时,九双眼睛齐齐望向这位最年轻,最具传奇色彩的银发少年元帅,神色各异,有惊讶,有兴味,有悲悯,有担忧……
秋惊寒勾唇冷冷一笑,依次向皇上、太后抱拳一礼,扬声道:“末将秋惊寒参见陛下与太后!”
皇上赐坐,众人讪讪地收回目光,正襟危坐。
主审位置上的慕致远,眼底的青灰色,下巴冒出头的胡渣,衣襟上的褶皱,都显示了他近日的辛劳。他清了清嗓子,沉声道:
“近日,在六部同僚的协同下,慈宁宫太监总管韩公公自尽一案水落石出。韩公公,姑苏人,生于洪庆元年,六岁时父母双亡。族人图谋其财产,次年春遭陷害,以盗窃之名逐出族。此后,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洪庆十年,流浪至淮安,元宵夜饥饿难耐,潜入某大户人家偷盗,被捕。恰逢府中主人外孙女生辰,又得小姐求情,不仅免遭毒打,还获得一顿饱餐,并赏金银若干。洪庆十五年,净身入宫。十七年,伺候贵人走神,失手打碎一宝物获罪。幸得皇后手帕交求情,他也因祸得福调往皇后的未央宫当差。二十二年,未央宫更名为慈宁宫,韩公公擢升为总管。经查,他这两次所遇的贵人为同一人,此人诸位同僚都不陌生,那就是太傅大人的爱女,秋元帅的母亲。”
>
第二日早朝罢,慕致远接到圣上口谕详查太后礼佛往事。慕致远心中暗暗叹了口气,虽然对当年的事情隐隐有了几分揣测,可到底缺乏真凭实据,索性去了慈宁宫探太后的口风。
说起来,太后还是他的表姑姑,淮北王府每一年的赏赐也都没有落下他,在他少时最艰难的那段岁月里,未尝不是一份温暖。他每年回京也一定会去慈宁宫拜见太后,只是今年特别晚。踏进慈宁宫时,窗外彤云密布,大雪将至。宫内檀香弥漫,是经年累月留下的气息。总管韩公公说太后正在做早课,慕致远便倚在门外与他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今年的雪倒是比往年迟了很多。”韩公公笑道。
“是啊,但愿瑞雪兆丰年吧。”慕致远漫不经心地笑道,“年节将至,各府年礼络绎不绝地送往宫中。公公也需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太后分忧。”
“奴才省得,多谢大公子关心。”韩公公笑容可掬地道,“奴才有件事想向大公子打听,不知当讲不当讲?”
“公公但说无妨,只要是子归知道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慕致远笑眯眯地应道。
“昨日秋府往慈宁宫送了一份年礼,您说奴才这礼是回还是不回的好?”
慕致远嘴角微微一勾,心想这韩公公倒是狡猾得很,问回不回年礼,其实不过是旁敲侧击地探口风秋惊寒是在狱中还是府中过年节。
“子归跟公公一样都是办差的,又怎么会知道如何是好呢?”慕致远故意微微一停顿,拍了拍脑袋,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每年各府中送往宫中的节礼内务府不是有登记的麽?不是循旧例就好了吗?”
“其他各府自然是有章可循,可是这秋府……”韩公公欲言又止。
“秋府怎么啦?”
“秋府已经有五年多未往慈宁宫送过年礼了。”韩公公说着似乎忽然意识到说了不该说的,右手拍了拍自己的嘴巴,懊恼地补充,“奴才一时没管住自己这张嘴,还请大公子恕罪。”
“公公方才说了什么,子归没留意。倒是听韩九说,公公前几日在百忙中抽空去了大理寺做客,子归对公公的去意感兴趣得很。”慕致远似笑非笑地道。
韩公公当即变了脸色,强笑道:“奴才那也是奉命行事,还请大人恕罪则个。”
“好说,好说。”慕致远轻声笑道,“巧的很,子归也有一件事情想问问公公。为了公平起见,待会子归也会告诉公公一个小秘密。”
“大人请讲。”
慕致远望了望内殿,意味深长地道:“秋府有南北之分,望公公好自为之。秋夫人当年的活命之恩,不知公公还记得几分?子归有酒,不知公公是否有故事?关于秋府,关于洪庆二十三年甚至是更早。本官戌时一刻在望江楼等您,希望到时候能够听到真话。”
韩公公一哆嗦,差点跪了下来。
慕致远扯了扯嘴角,从袖中摸出一枚令牌扔到他面前,拢拢袖子,大步朝佛堂走去,恰好遇到做完早课的太后。
慕致远正要行礼,却听得一道温和的声音传来:“子归来啦,无需多礼!”
慕致远抬眸望去,太后一身缁衣,全身上下,除了一支发簪,饰物全无,比后宫的任何贵人都显得朴实无华,只是那眼角堆砌的细微、眉间的纵横交错的沟壑及高高耸起的颧骨,始终难见平和,反倒平添了几分严厉与沧桑,食指第二关节上布满厚厚的老茧,似乎比军中的老兵还要厚些。比起出使江南之前,太后清减了许多,还不到五十岁的年纪,步履之间已现蹒跚,不过才相隔约一年光景。究竟是岁月不饶人,还是思虑过重,只有当事人才心知肚明。
“早晚寒凉,还请姑姑爱惜凤体。”慕致远微微一笑,伸出右臂给太后搀扶,“姑姑礼佛之心如此虔诚,令人敬佩,可若是伤了凤体,圣上恐怕难以安心处理朝政。”
太后伸出干枯的左手搭在他右臂上,缓步前行,轻声道:“这些,哀家都知道,也想早点享清福。可是,后位空悬,战事连绵,哀家哪能放心呢?不能为陛下分忧,日日求神拜佛,求个心安也是好的。”
“您哪,就甭太操心了。陛下贤明,知人善任,文死谏武死战,想来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之日不远矣。”慕致远应道。
“升官加爵了,道理也多了,哀家说不过你。”太后摇头失笑。
“姑姑过奖了。”
慕致远陪着太后一同用了早膳后,便安静地去佛堂抄佛经,这是慕致远的惯例,每年回京总是要到慈宁宫待半日,抄一卷佛经,风雨无阻。也正因为如此,太后在众多皇亲国戚后生中总会待他和善几分,也仅仅是和善几分而已,并无多余的赏赐。比起太后对童腾达的恩宠,有云泥之别。慕致远心中雪亮,自从父王举家迁徙至京城,淮北王已失势,只尊不贵。其实太后并不是真的有多喜欢他,不过是一方面碍于他与圣上情同手足的情面,另一方面则是不管是御史大夫也好,大理寺卿也罢,都位高权重,皇家总是要给几分体面。
“子归,腾达的案子是交由大理寺受理?”最先按捺不住的人总是更想知道结果的人,更心急的人。
慕致远不紧不慢地抄完一行字才抬头,眨了眨眸子,点了点头。
“哀家想见见她。”太后拨着念珠轻声道。
“一个容颜俱毁的阶下囚,太后金尊玉贵,还是不要见的好。万一冲撞了您,子归担待不起。”慕致远低首幽幽地道,“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子归无法向太傅交待,也无法向将士们交待。”
“无论怎样,她,她总是哀家看着长大的孩子。”太后缓缓阖上双目,“毕竟,这几年,她为了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哀家想看看她变得怎样了。”
“洪庆二十三年之后,太后真的还想见她麽?”慕致远忽然抬头,目光灼灼。
太后身子一颤,手中的佛珠掉落在地,砸出清脆的响声。
“微臣告退。”慕致远印证了自己的猜想之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退出佛堂。
晚间落雪,簌簌而下,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慕致远邀了圣上微服出宫,在望江楼喝了一盏酒,趁三分酒意将上午慈宁宫发生的一切及自己的猜测告知。圣上一连饮了三大杯,只字未言,紧皱的眉峰却泄漏了他的不安、不悦与焦灼。
韩公公赴约时,只见慕致远一人自斟自酌,见他到来,慕致远并未多言,只是举了举手中的杯子示意。韩公公一扫平日谨小慎微的样子,狂饮三大坛。
酒后,醉眼迷离地言道:
“秋夫人去逝前见过皇后一面。”
“那年,将军府没了的不仅仅是秋夫人。”
“顾婉儿是皇后的人。”
语无伦次,反反复复,却一语道破天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找到了合情合理的解释,真相似乎也呼之欲出。可这三句话却犹如一柄利刃插入了慕致远的胸口,他忘了言语,屏风后的圣上也失手打碎了杯子。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隔了半晌,慕致远挥手让暗卫将韩公公带走。
屏风后传来一句喑哑的太息:“原来,我跟她之间,除了情,还有恨。”
没有人知道秋惊寒那么多个日日夜夜是如何熬过,也没有人知晓她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守着北地那一片广袤的平原,多年如一日。
“子归,你说她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屏风后的九五之尊哽咽道。
崔家的态度,秋惊寒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了一切。慕致远没有做声,将答案留给了窗外呼啸的北风。
“秋惊寒扫荡三国,崔太傅进京,东边战事告急,桩桩件件,刻不容缓。此外,江淮才俊数淮安,淮安才俊数崔家。陛下,天家,家事即是国事,还涉及到朝廷的功勋大臣,恳请陛下以天下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大理寺办案一切凭真凭实据,请陛下圣裁!”慕致远跪倒在屏风前,俯首请命。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原来如此。”圣上仰天长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父皇临终前再三嘱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恐怕早已预料到今日的局势。可是,他当年为何不肯吐露半句?子归,居然连你也怕我徇私枉法。查吧,彻彻底底地查,查一查天家到底亏欠了她什么,查一查母后到底做了些什么。”
次日,慈宁宫总管韩公公悬梁自尽。圣上沐浴斋戒,邀太后一起入太庙为民祈福。大理寺卿慕致远奉旨查办韩公公自尽一案,六部协同,震惊朝野。一连七日,慕致远没去见秋惊寒,只是火急火燎地拜访了将军府、成王府、国舅爷府,并出京捉拿了一名貌美女子。
小年的前夜,慕致远回慈宁宫向圣上复命。太后这才明白自己被这对君臣摆了一道,慕致远名为查韩公公之死,实为查当年旧事,暴怒之下大发脾气,失手扇了圣上一耳光。圣上连传三道谕旨,一命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连夜进宫会审韩公公一案;二命崔太傅、成王、国舅爷进宫;三提审秋惊寒。慈宁宫被御林军所围,恰逢副指挥使沈黑妞当值,当真是水泄不通,飞鸟难进。
秋惊寒在大理寺受到了从来没有的礼遇,大理寺少卿韩九亲自送来请,并一路送至府衙门口,如释重负。
来接她的人是沈黑妞,撑着深色的油纸伞,上面落满了白绒绒的雪花,她红着眼,眸中闪过千言万语,最后却汇成一句浅淡的话:
“太傅等着您回府过小年呢。”
秋惊寒微微一笑,揉了揉她的脸,又拍了拍她的肩膀,低低应了一声,缓步前行,分花拂柳,抬眸望向四处,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春天的气息如此浓烈,已经不远了。
母亲还在世时,秋惊寒是皇宫的常客,即便闭着眼睛,她也能知道栏杆在哪儿,转角在哪儿,阶梯有多少级。母亲故去多年,音容笑貌都模糊得只剩下一个浅淡的影子,可这宫墙之内的一切似乎没有丝毫的变化,回首往昔,世事沧桑,变化莫测。母亲的故事,她已记不清,更多的是听舅舅和崔家族人提起;而慈宁宫这个与母亲纠缠一生的地方,今夜过后她再也不会踏入一步了。
慈宁宫三司会审前的开胃菜,不是崔太傅言辞悲切的喊冤,也不是太后色厉内荏的分辩,而是东边八百里加急的战报:东夷偷袭,青州沦陷,我军退守兖州,主帅沈翊身负重伤,并呈来血书恳请圣上恩准秋惊寒挂帅。所以,秋惊寒进入大殿时,九双眼睛齐齐望向这位最年轻,最具传奇色彩的银发少年元帅,神色各异,有惊讶,有兴味,有悲悯,有担忧……
秋惊寒勾唇冷冷一笑,依次向皇上、太后抱拳一礼,扬声道:“末将秋惊寒参见陛下与太后!”
皇上赐坐,众人讪讪地收回目光,正襟危坐。
主审位置上的慕致远,眼底的青灰色,下巴冒出头的胡渣,衣襟上的褶皱,都显示了他近日的辛劳。他清了清嗓子,沉声道:
“近日,在六部同僚的协同下,慈宁宫太监总管韩公公自尽一案水落石出。韩公公,姑苏人,生于洪庆元年,六岁时父母双亡。族人图谋其财产,次年春遭陷害,以盗窃之名逐出族。此后,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洪庆十年,流浪至淮安,元宵夜饥饿难耐,潜入某大户人家偷盗,被捕。恰逢府中主人外孙女生辰,又得小姐求情,不仅免遭毒打,还获得一顿饱餐,并赏金银若干。洪庆十五年,净身入宫。十七年,伺候贵人走神,失手打碎一宝物获罪。幸得皇后手帕交求情,他也因祸得福调往皇后的未央宫当差。二十二年,未央宫更名为慈宁宫,韩公公擢升为总管。经查,他这两次所遇的贵人为同一人,此人诸位同僚都不陌生,那就是太傅大人的爱女,秋元帅的母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