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清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朝鲜北部平安道首府平壤,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相传公元前2333年,檀君“王俭”建立朝鲜国,其首都阿斯达就位于现在的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俭城之称。
只不过,后世史学家认为,檀君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如果朝鲜真的是公元前2333年建国,那么其历史就有5000多年了。
按照后世主流的史学观点,在朝鲜半岛上最早建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的箕子侯国。
箕子侯国,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商纣王叔父箕子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带着封地属民迁至朝鲜北部,建立侯国,并被周朝所承认,史称箕子朝鲜。箕子侯国直到汉代时,才被汉朝大将卫满所灭。其遗民部分南迁,又在汉江以南建立马韩。
此时,在平壤北门外牡丹峰脚还有建于十二世纪的箕子陵,位于乙密台之下。据《高丽史》记载,高丽肃宗七年,“高丽礼部奏:我国教化,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
从那时起,数百年来,箕子陵就开始受到历代王朝祭祀。
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箕子陵在1959年被拆除了。目的自然很简单,那就是去中国化的需要。
公元313年,崛起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利用西晋衰弱之际南下朝鲜半岛,吞并了自汉代以来就属于中国的乐琅郡,也就是朝鲜半岛直到汉江以北地区,并恢复了平壤古称。此后,平壤先后成为高句丽、新罗、高丽、朝鲜王朝几个主要时期的北方重镇。
平壤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共有城门六座:南为朱雀门,西南为静海门,西北为七星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长庆门,东南为大同门。玄武门跨牡丹峰修筑,数百米高的牡丹台仅靠城墙,在牡丹台上可俯瞰全城,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平壤城东紧依大同江,为平壤东面天然屏障,古往今来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处。
光绪二十年,即甲午年9月2日上午,秋高气爽烈日当空,平壤城南汉城至平壤大道上,在一面迎风招展上面绣着金色刀枪和一颗大大的五角金星的红绸大旗引导下,风尘仆仆走来一队马队。
说是走来一点不为过,这队马队共有有一百多匹马,马上有六十来个骑者,各个都汗流浃背衣衫积满灰尘,许多人胳膊腿以及头上还缠着白色的绷带,人人神色疲惫,不时擦着头上的汗水。
马队中除了四十来个身穿蓝灰色制服,腰扎插满子弹盒的棕色牛皮武装带,斜跨带着同样是棕色木盒的驳壳枪,背后斜背一把带鞘刀型似剑长刀,小腿上打着绑腿的军人外,还有二十余身穿藏青色军服,头戴带着黄色帽墙的桶形帽的矮小军人。这些穿着藏青色军服的矮小军人差不多各个都身上打着绷带,除了胳膊上有伤的,其余的双臂都被反绑在身后,垂头丧气地坐在马背上。
没有人的马匹背上,驮着四十多个棕色牛皮背包和二十几个弹药箱,还有几匹马背上驮着十几袋装着米面的麻袋和十几把捆成捆搭在马背上的连鞘日式军刀。
马上的骑者们疲惫不堪,而他们胯下的马匹,则更加不堪,比寻常马匹矮了半个头的身材本就不受人待见,还各个耸拉着脑袋,蹄声拖沓,脚步虚浮,看着就好似随时都能伏毙路上一般。
马队中身穿蓝灰色军服的军人,正是秦川率领的那一个侦察排。而那些身穿藏青色军服的矮个子伤兵,则都是侦察排抓获的日军俘虏。
原来,秦川送走奥尔丁顿和袁世凯交涉通商公署的丁翔等一干人后,在熟悉日军汉城地区情况的金九指引下,先是趁夜突袭驻扎在江华湾的日军第九混成旅团的骑兵小队,继而又就地设伏,伏击赶来查看情况的十里外驻扎负责沿江警戒的日军骑兵中队中队部及另一小队骑兵。
由于暗夜突击,日军毫无防备,再加上倾注了秦川许多心血的侦察连,都是秦川按照特种部队简化版进行训练的百里挑一的好手,在手榴弹和几十把驳壳枪的近距离猝然打击下,日军两个三十人编制的骑兵小队和一个十人中队部二十多分钟就全军覆灭。
接着,秦川带着缴获的日军马匹趁着夜色渡过汉江,在第二天一早,又乘骑日军马匹急袭还在懵懂间的仁川港口日军。
因为日军第九旅团旅团长大岛义昌带主力南下牙山、成欢攻击那里的叶志超、聂士成、江自康率领的三千多清军,偌大的汉城地区只剩日军一个大队,这个大队不仅要派出部队向汉江以北地区搜索侦查,还要负责控制汉城,兵力捉襟见肘早已不敷使用。虽然仁川港堆积大批本土运送来的粮弹物资,需要派驻大批部队守卫,可鉴于仁川港泊有日军军舰数艘,兵力有限的可怜的日军大队长只在仁川港驻有一个中队的步兵。
这个中队的日军,虽然昨晚看到江对面有火光,可也不清楚江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还以为是江北部队和逃散的朝鲜王宫卫队的散兵交火所致。因为,汉城附近并无中国军队,现在朝鲜的几千清军,都被第九混成旅团堵在汉城以南呢。
对于朝鲜国王的卫队战斗力,日军早已领教。
>
朝鲜北部平安道首府平壤,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相传公元前2333年,檀君“王俭”建立朝鲜国,其首都阿斯达就位于现在的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俭城之称。
只不过,后世史学家认为,檀君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如果朝鲜真的是公元前2333年建国,那么其历史就有5000多年了。
按照后世主流的史学观点,在朝鲜半岛上最早建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的箕子侯国。
箕子侯国,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商纣王叔父箕子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带着封地属民迁至朝鲜北部,建立侯国,并被周朝所承认,史称箕子朝鲜。箕子侯国直到汉代时,才被汉朝大将卫满所灭。其遗民部分南迁,又在汉江以南建立马韩。
此时,在平壤北门外牡丹峰脚还有建于十二世纪的箕子陵,位于乙密台之下。据《高丽史》记载,高丽肃宗七年,“高丽礼部奏:我国教化,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
从那时起,数百年来,箕子陵就开始受到历代王朝祭祀。
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箕子陵在1959年被拆除了。目的自然很简单,那就是去中国化的需要。
公元313年,崛起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利用西晋衰弱之际南下朝鲜半岛,吞并了自汉代以来就属于中国的乐琅郡,也就是朝鲜半岛直到汉江以北地区,并恢复了平壤古称。此后,平壤先后成为高句丽、新罗、高丽、朝鲜王朝几个主要时期的北方重镇。
平壤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共有城门六座:南为朱雀门,西南为静海门,西北为七星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长庆门,东南为大同门。玄武门跨牡丹峰修筑,数百米高的牡丹台仅靠城墙,在牡丹台上可俯瞰全城,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平壤城东紧依大同江,为平壤东面天然屏障,古往今来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处。
光绪二十年,即甲午年9月2日上午,秋高气爽烈日当空,平壤城南汉城至平壤大道上,在一面迎风招展上面绣着金色刀枪和一颗大大的五角金星的红绸大旗引导下,风尘仆仆走来一队马队。
说是走来一点不为过,这队马队共有有一百多匹马,马上有六十来个骑者,各个都汗流浃背衣衫积满灰尘,许多人胳膊腿以及头上还缠着白色的绷带,人人神色疲惫,不时擦着头上的汗水。
马队中除了四十来个身穿蓝灰色制服,腰扎插满子弹盒的棕色牛皮武装带,斜跨带着同样是棕色木盒的驳壳枪,背后斜背一把带鞘刀型似剑长刀,小腿上打着绑腿的军人外,还有二十余身穿藏青色军服,头戴带着黄色帽墙的桶形帽的矮小军人。这些穿着藏青色军服的矮小军人差不多各个都身上打着绷带,除了胳膊上有伤的,其余的双臂都被反绑在身后,垂头丧气地坐在马背上。
没有人的马匹背上,驮着四十多个棕色牛皮背包和二十几个弹药箱,还有几匹马背上驮着十几袋装着米面的麻袋和十几把捆成捆搭在马背上的连鞘日式军刀。
马上的骑者们疲惫不堪,而他们胯下的马匹,则更加不堪,比寻常马匹矮了半个头的身材本就不受人待见,还各个耸拉着脑袋,蹄声拖沓,脚步虚浮,看着就好似随时都能伏毙路上一般。
马队中身穿蓝灰色军服的军人,正是秦川率领的那一个侦察排。而那些身穿藏青色军服的矮个子伤兵,则都是侦察排抓获的日军俘虏。
原来,秦川送走奥尔丁顿和袁世凯交涉通商公署的丁翔等一干人后,在熟悉日军汉城地区情况的金九指引下,先是趁夜突袭驻扎在江华湾的日军第九混成旅团的骑兵小队,继而又就地设伏,伏击赶来查看情况的十里外驻扎负责沿江警戒的日军骑兵中队中队部及另一小队骑兵。
由于暗夜突击,日军毫无防备,再加上倾注了秦川许多心血的侦察连,都是秦川按照特种部队简化版进行训练的百里挑一的好手,在手榴弹和几十把驳壳枪的近距离猝然打击下,日军两个三十人编制的骑兵小队和一个十人中队部二十多分钟就全军覆灭。
接着,秦川带着缴获的日军马匹趁着夜色渡过汉江,在第二天一早,又乘骑日军马匹急袭还在懵懂间的仁川港口日军。
因为日军第九旅团旅团长大岛义昌带主力南下牙山、成欢攻击那里的叶志超、聂士成、江自康率领的三千多清军,偌大的汉城地区只剩日军一个大队,这个大队不仅要派出部队向汉江以北地区搜索侦查,还要负责控制汉城,兵力捉襟见肘早已不敷使用。虽然仁川港堆积大批本土运送来的粮弹物资,需要派驻大批部队守卫,可鉴于仁川港泊有日军军舰数艘,兵力有限的可怜的日军大队长只在仁川港驻有一个中队的步兵。
这个中队的日军,虽然昨晚看到江对面有火光,可也不清楚江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还以为是江北部队和逃散的朝鲜王宫卫队的散兵交火所致。因为,汉城附近并无中国军队,现在朝鲜的几千清军,都被第九混成旅团堵在汉城以南呢。
对于朝鲜国王的卫队战斗力,日军早已领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