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日月永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捅了一刀。
“做买卖就好好做买卖,养那么多下人干什么?出个门前呼后拥的,你到比本官还气派了。”
一个福建的富商,占地近百亩的宅院里养着几百名下人,当地的知府知道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什么时候大明的商人都那么嚣张了?
朝廷放开商禁才六年,这群资产阶级就开始迫不及待享受奴隶主的高高在上?
也是这个发现,都没等内阁立法,地方反倒开始出台临时条例。
“非商运行为需要,一户不允许超过十名家丁仆役。而需要行船、押车的商户,持有效经商许可至衙门申报家丁数量,实际清点中不得超出申报数量。”
官僚阶级算是正式跟豪强乡绅阶级走上了对立面。
而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事情也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比如江南清理出来的人口因为没有多余的土地耕种,就会被充到河北垦荒,这样一来就算是一方出人口、一方出土地,双方合力实现新增在册丁口和田亩数计划。
通力合作,大局为重。
“集中力量办大事。”
求是报每一期的刊文都在渲染这种如火如荼的社会氛围,让朱允炆甚至有一种恍惚,这种全天下闷头向着一个目标奋斗的气氛,就好像他小时候,他的爷爷,一名老红军的老年回忆时那般。
“当年那位大手一挥,全国一心,都有着移山填海的昂扬斗志,这天底下,也就没有什么难事,因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那个五零年代、六零年代创下的奇迹吗?
朱允炆抄起内阁的抄报,看着这几个月内各省陆续汇总的成绩,陷入沉默当中。
如果这辈子在这个时空,他能有这个荣幸致敬伟人做几件大事出来,倒也是死都瞑目了。
念及至此,朱允炆心旌神摇,召来了胡嗣宗,他要刊文登报。
“记大明建文五年国家财政岁入,粮四千二百万石余,银四千余万两,布匹丝帛若干、水银茶叶朱砂若干.......
收入虽再创新高,已超唐之天宝,然其通算下来。天宝年间,朝廷一千万贯岁入可购七千一百万石粮,粮价比今朝便宜近一半。
而在银钱的岁入上,我大明建文五年,甚至还没有追上南宋半壁江山。”
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报上,朱允炆这个皇帝罕见露面,亲自书笔,给当前火热的形势浇了一勺滚烫的开油。
“两百年的岁月,我大明还赶不上南宋朝廷。不仅丁口不及、税赋不及,连百姓之生活所需的开销物价,甚至还没有八百年前之大唐低廉。
朕不禁想问一句:自先民之今朝,无数明君能臣都在做什么?时间,又都被我们浪费在哪里了,遗失在哪里了呢?
时间,被我们失去在战争上,失去在异族入关这几百年,每个昼夜交际时惊惶于铁蹄声声之下。
春秋苦短,再无青骢。
我们这一辈懒惰下来,则子孙后代就要忙碌起来,我们这一辈奋斗起来,则子孙后代便可轻松下来。
而今朕定五年计划,其心为天下苍生计。只盼假日功成,朕必永不加赋,以盼百姓面上再无饥色苦寒。
自古以来,唯上下同心者胜,只要朕、内阁和百姓能够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则我们曾经失去的这几百年时间一定可以重新抢回来!朕对此深信不疑。
大明万岁,大明人民万岁。”
每个时代,总会有每个时代的信仰。
建文天下的信仰,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一个能够鼓动民心,号召天下人的领袖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哪怕他的能力只是一个放牛郎,但他带领下的国家,一样可以迸发出令天地侧目的伟力。
太祖高皇帝如此,他的后继者亦如此。
“人民颂陛下万岁,陛下说人民万岁。”
杨士奇放下报纸,为朱允炆之气度不禁心神折服。
有这一把火,大明这一次的五年计划,断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龙江船厂、福州船厂、泉州船厂、平津船厂。
大明的几大船厂,成千上万名工人喊着口号,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来回穿梭,龙骨之上悬挂着那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宣传标语,而这些工人也憋着一个共同的念头:
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没有华夏民族创造不出的奇迹,因为这个民族四千年的光辉岁月中创造的奇迹太多太多了。
一艘接着一艘的战船下海、而建造最为简单的漕运船,甚至可以做到一个月一艘!
一个月一艘,四个船厂几十个坞口,魏均甚至不敢计算下去。
照这种效率和热情,一年的时间,五年计划中的六百艘漕运船他就可以完成!
“先全力加工漕运船,福船和战船押后建造。”
第一时间,魏均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先将漕运船建造出来,然后用这些新下水的漕运船往来输送物质,既可以加快其他工期的物资输送,也能帮助支援兄弟省份的工作。
也是在这个全民高度热情的当口,聪明的杨士奇出台了一项以田置田的政策。
江南人生稠密,相应的人均耕地稀少,而河北和辽东人口稀薄,足有数以百万顷的土地无人耕种,这是一个移民屯垦的好机会啊。
“以河北平原、辽东平原十亩地置换江南一亩!”
政策第一时间面向南直隶、浙江、江西开放,地方的宣传也是赶上了朱允炆这波东风。
“时间不等人,五年垦荒百万顷,必须全民齐心协力,田越多则国越富,国富才能民强。
陛下金口玉言,假日功成,必永不加赋。”
上有皇帝鼓舞民心,下有政策扶持,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三省一些贫困家庭一咬牙,还真就登上了北上的漕运船,走长江口往平津义无反顾而去。
大明版的闯关东!
“江南三省,共计移民四十万户,计两百三十五万余。”
夏元吉找到朱允炆上禀时,后者手里的茶碗差点摔在地上,饶是如此,晃动之余也浇了自己一身。
“多少?两百多万?”
这是大明朝,是重视乡土情结的古代社会啊。
“百姓视陛下如父,皆愿相应陛下之号召,开荒垦田,繁荣地方。”
朱允炆长吐一口气,只觉头皮炸裂一般的酥痒。
两百多万的百姓北上,这能垦出多少田来?
多么质朴、可爱的百姓,
自己一句口号、一句永不加赋的许诺,他们就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家乡,去往一个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异乡。
“这些移民的百姓要免了今年的赋。”
朱允炆感动不已,赶忙交代道,复又急声说道。
“对了,北方不比江南,北方更冷,让辽东织造局给他们每人多送几件御寒的衣物,千万莫要冻到了,国库紧张的话,朕自内帑出。”
百姓视君如父,君亦爱民如子。
夏元吉一阵眼眶红热,看了半辈子书的他,从未曾在书籍中窥探过这般君民相宜鱼水情深的时代。
“请陛下放心,臣以项上人头担保,这两百余万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安然度过他们在北方第一个冬天。”
以头抢地,夏元吉精神焕发的离开乾清宫。
他现在精力充沛,浑身充满了斗志。
能看着这个国家大踏步的前进,实为臣工者之毕生殊荣矣。
捅了一刀。
“做买卖就好好做买卖,养那么多下人干什么?出个门前呼后拥的,你到比本官还气派了。”
一个福建的富商,占地近百亩的宅院里养着几百名下人,当地的知府知道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什么时候大明的商人都那么嚣张了?
朝廷放开商禁才六年,这群资产阶级就开始迫不及待享受奴隶主的高高在上?
也是这个发现,都没等内阁立法,地方反倒开始出台临时条例。
“非商运行为需要,一户不允许超过十名家丁仆役。而需要行船、押车的商户,持有效经商许可至衙门申报家丁数量,实际清点中不得超出申报数量。”
官僚阶级算是正式跟豪强乡绅阶级走上了对立面。
而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事情也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比如江南清理出来的人口因为没有多余的土地耕种,就会被充到河北垦荒,这样一来就算是一方出人口、一方出土地,双方合力实现新增在册丁口和田亩数计划。
通力合作,大局为重。
“集中力量办大事。”
求是报每一期的刊文都在渲染这种如火如荼的社会氛围,让朱允炆甚至有一种恍惚,这种全天下闷头向着一个目标奋斗的气氛,就好像他小时候,他的爷爷,一名老红军的老年回忆时那般。
“当年那位大手一挥,全国一心,都有着移山填海的昂扬斗志,这天底下,也就没有什么难事,因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那个五零年代、六零年代创下的奇迹吗?
朱允炆抄起内阁的抄报,看着这几个月内各省陆续汇总的成绩,陷入沉默当中。
如果这辈子在这个时空,他能有这个荣幸致敬伟人做几件大事出来,倒也是死都瞑目了。
念及至此,朱允炆心旌神摇,召来了胡嗣宗,他要刊文登报。
“记大明建文五年国家财政岁入,粮四千二百万石余,银四千余万两,布匹丝帛若干、水银茶叶朱砂若干.......
收入虽再创新高,已超唐之天宝,然其通算下来。天宝年间,朝廷一千万贯岁入可购七千一百万石粮,粮价比今朝便宜近一半。
而在银钱的岁入上,我大明建文五年,甚至还没有追上南宋半壁江山。”
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报上,朱允炆这个皇帝罕见露面,亲自书笔,给当前火热的形势浇了一勺滚烫的开油。
“两百年的岁月,我大明还赶不上南宋朝廷。不仅丁口不及、税赋不及,连百姓之生活所需的开销物价,甚至还没有八百年前之大唐低廉。
朕不禁想问一句:自先民之今朝,无数明君能臣都在做什么?时间,又都被我们浪费在哪里了,遗失在哪里了呢?
时间,被我们失去在战争上,失去在异族入关这几百年,每个昼夜交际时惊惶于铁蹄声声之下。
春秋苦短,再无青骢。
我们这一辈懒惰下来,则子孙后代就要忙碌起来,我们这一辈奋斗起来,则子孙后代便可轻松下来。
而今朕定五年计划,其心为天下苍生计。只盼假日功成,朕必永不加赋,以盼百姓面上再无饥色苦寒。
自古以来,唯上下同心者胜,只要朕、内阁和百姓能够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则我们曾经失去的这几百年时间一定可以重新抢回来!朕对此深信不疑。
大明万岁,大明人民万岁。”
每个时代,总会有每个时代的信仰。
建文天下的信仰,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一个能够鼓动民心,号召天下人的领袖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哪怕他的能力只是一个放牛郎,但他带领下的国家,一样可以迸发出令天地侧目的伟力。
太祖高皇帝如此,他的后继者亦如此。
“人民颂陛下万岁,陛下说人民万岁。”
杨士奇放下报纸,为朱允炆之气度不禁心神折服。
有这一把火,大明这一次的五年计划,断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龙江船厂、福州船厂、泉州船厂、平津船厂。
大明的几大船厂,成千上万名工人喊着口号,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来回穿梭,龙骨之上悬挂着那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宣传标语,而这些工人也憋着一个共同的念头:
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没有华夏民族创造不出的奇迹,因为这个民族四千年的光辉岁月中创造的奇迹太多太多了。
一艘接着一艘的战船下海、而建造最为简单的漕运船,甚至可以做到一个月一艘!
一个月一艘,四个船厂几十个坞口,魏均甚至不敢计算下去。
照这种效率和热情,一年的时间,五年计划中的六百艘漕运船他就可以完成!
“先全力加工漕运船,福船和战船押后建造。”
第一时间,魏均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先将漕运船建造出来,然后用这些新下水的漕运船往来输送物质,既可以加快其他工期的物资输送,也能帮助支援兄弟省份的工作。
也是在这个全民高度热情的当口,聪明的杨士奇出台了一项以田置田的政策。
江南人生稠密,相应的人均耕地稀少,而河北和辽东人口稀薄,足有数以百万顷的土地无人耕种,这是一个移民屯垦的好机会啊。
“以河北平原、辽东平原十亩地置换江南一亩!”
政策第一时间面向南直隶、浙江、江西开放,地方的宣传也是赶上了朱允炆这波东风。
“时间不等人,五年垦荒百万顷,必须全民齐心协力,田越多则国越富,国富才能民强。
陛下金口玉言,假日功成,必永不加赋。”
上有皇帝鼓舞民心,下有政策扶持,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三省一些贫困家庭一咬牙,还真就登上了北上的漕运船,走长江口往平津义无反顾而去。
大明版的闯关东!
“江南三省,共计移民四十万户,计两百三十五万余。”
夏元吉找到朱允炆上禀时,后者手里的茶碗差点摔在地上,饶是如此,晃动之余也浇了自己一身。
“多少?两百多万?”
这是大明朝,是重视乡土情结的古代社会啊。
“百姓视陛下如父,皆愿相应陛下之号召,开荒垦田,繁荣地方。”
朱允炆长吐一口气,只觉头皮炸裂一般的酥痒。
两百多万的百姓北上,这能垦出多少田来?
多么质朴、可爱的百姓,
自己一句口号、一句永不加赋的许诺,他们就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家乡,去往一个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异乡。
“这些移民的百姓要免了今年的赋。”
朱允炆感动不已,赶忙交代道,复又急声说道。
“对了,北方不比江南,北方更冷,让辽东织造局给他们每人多送几件御寒的衣物,千万莫要冻到了,国库紧张的话,朕自内帑出。”
百姓视君如父,君亦爱民如子。
夏元吉一阵眼眶红热,看了半辈子书的他,从未曾在书籍中窥探过这般君民相宜鱼水情深的时代。
“请陛下放心,臣以项上人头担保,这两百余万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安然度过他们在北方第一个冬天。”
以头抢地,夏元吉精神焕发的离开乾清宫。
他现在精力充沛,浑身充满了斗志。
能看着这个国家大踏步的前进,实为臣工者之毕生殊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