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日月永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又在草原逗留了两个多月,看着北方各部族的迁移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漠庭三都户所的搭建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朱允炆这才动行回京。
“有一个高效的内阁,加上泾渭分明的军政分离体系,南京有没有朕这个皇帝,都不妨碍国事的正常运转,朕这才有时间可以安心的带着你们周游南北西东。”
舒适宽大的天子驾辂足以坐下朱允炆一家七八口人,这位大明的建文皇帝一边看着沿途的风景,一边不无得意的向自己的几名媳妇炫耀。
放大内阁的权利,确实可以释放皇帝的空间,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内阁会在施政中不可避免的窃取皇权,减弱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权力有着近乎病态的占有欲,朱允炆也不例外,只是他没有选择像他的爷爷学习,事无巨细一肩挑,甚至一天开三次大朝会,连县一级的芝麻琐事都要圣心独断。
他给了内阁权力,却又无限放大自己这个皇帝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造神运动的成功,让他即使将人事任命和科举权授予内阁,这个机构也对他的皇权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威胁。
他们的手伸不到军队,只靠一张嘴,能搞哪门子的政变?
而在京郊大营之中,几处醒目的寨墙上,可都悬挂着朱允炆这个皇帝的画像和那句极富渲染力的口号‘军是大明国防军,兵是人民子弟兵。’
加强家国概念深入军心,就会极大避免沦为私军的威胁,占据军队绝大基数的卒勇能念及领谁的军饷,捧谁的饭碗,就不会被野心党几句花言巧语蒙骗。
首辅、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士奇终究摆脱不了这个辅字,内阁也都是辅臣,是辅佐朱允炆这个皇帝治理国家的,不仅屁股要坐的端正,心里的位置这些人也会摆的正。
内阁首辅和内阁总理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含义却是天差地远。前者是皇权独裁制,后者是虚君立宪制。
眼下大明的君权独裁甚至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就比如作为通政司的右参议,大明顶级马屁精许不忌去岁就曾经向朱允炆进言,希望能够将朱允炆平日里说的一些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言论整理收录,搞一本皇帝思想合集,共天下士子可以深入学习其中的思想精神,饶是朱允炆已经足够厚黑,也羞的没有同意。
但这许不忌不依不饶,一直在私下里搞串联,打算来个集体上书,好狠狠的拍一次龙屁,要不是朱允炆这次北上巡游草原,恐怕还真就搞出来了,细想想,这么做也不错。
由此可见,在此时的大明朝野之间,即使朱允炆天天撒着欢的玩,也不用担心一回京出现南京另立朝廷的尴尬局面,想架空皇帝?内阁六部这些人门都没有。
一念起自己将来可以满天下的转悠,欣赏零工业时代纯天然的美好环境,朱允炆就觉得自己的心情好的不得了。
中军绕北平南下,沿着早几年开始动工,用时两年多方建筑好的南北京道行进。挑开车窗的一角,就可以清晰的看着这条国道两侧金黄色的麦浪。
“河北这些年总算是恢复了一些元气,但还远远不够。”
看着看着,朱允炆又叹了口气:“眼下我大明重中之重,便是快速恢复北方的民生,不然南北失衡的现象太过于严重了。
河北这块土地,自唐末沦陷于异族之手,五代十国至今打了足足将近五百年的仗,十室九空,千里渺无人烟啊。”
大明丁口六千多万,北方却只有可怜的一千多万人,南直隶、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湖广仅这七省就已经超过四千万,还没有加上贵州、四川、云南和两广。
“自我大明立国以来,至今三十六载,河北数省,总算是从一百余万户到如今的四百万户,翻了两番,成绩还是喜人的。”
马恩慧宽慰道:“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生的恢复总是很快的,陛下也不用过于忧怀。”
“唉。”
朱允炆叹了口气,又是恨声道:“自北平南下至今也有数百里了,沿途府县城郭破败不堪,城外村庄也是寥寥之数,哪比得上南直隶处处鸡鸣狗叫,欢歌笑语,都怪该死的蒙元蛮夷!”
砰的一声,朱允炆一掌拍在身旁的几案之上。
蒙古灭金,屠河北数十城;征西夏,更是沿道屠数千里之广,攻四川,屠的四川全省仅剩下一万余户!
以至于忽必烈立国之后,不得不迁湖北实四川。
一百年的元朝江山坐下来,河北这块土地上的丁口繁衍仍是慢的可怜,亏得忽必烈拿张弘范换了伯颜,这个大汉奸起码还有点人性,灭了南宋之后鲜有屠城之举,江南的汉族得已活了下来。
龙凤元年,江南各省割据,已是从实质上脱离了元朝的统治,军阀混战,太祖异军突起,东征西讨克定南方,面北称帝立国大明。洪武元年北伐,一年的光景便统一南北,廓清帝宇。
这才给了河北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几年朝廷一直施行赤字经济,成效还是巨大的。”
朱允炆有心说给一旁老实坐着的朱文奎听,主动讲起了国事。
“国库和朕的内帑,虽说这两年一直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但国穷而民富,大量的财富自国库转移到百姓的手里,使得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量贫农得以吃饱穿暖,刺激了生养。
加上商贸发达,此番漠庭又勘平,料想不要几年的光景,北平这座军事重镇就会成为北方第一繁荣大城,毕竟他临近平津,距离朝鲜近,加之南北这条京道和大运河。
山西各省的煤运都要走北平中转,一旦北平繁华起来,商人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河北就会渐渐变成一片热土,吸引更多在南方只能混个温饱的百姓、工匠北上。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朱允炆又念叨了一大堆,主要还是为朱文奎分析内阁的政策,也不管小家伙能听懂多少,总之是一股脑的填鸭式传授。
“最近再看什么书。”
讲完了国策,朱允炆便岔开话题,问道朱文奎。
“回父皇,儿臣这段时间在看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
朱允炆错了一下神,来了兴致的问道:“怎得想起看史书了,史书可是乏味无趣的紧。”
朱文奎老实回答:“史书虽然乏味无趣,但有道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观历朝历代之政,感悟颇多。”
“有出息。”
朱允炆只觉心怀大慰,伸出手揉了揉朱文奎的脑袋,表扬起来:“说的没错,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既然如此朕便考校你一番,若你将来做了皇帝,该如何施政啊。”
车厢内的气氛陡然严肃起来,几个媳妇都看向了朱文奎,同时还偷摸的瞄向朱允炆。
谁都没有想到,年富力强的朱允炆竟然会毫不忌讳的考校儿子这种问题。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朱文奎谨慎对答,说着自己的想法:“儿臣观历代之政,汉承文景而强,唐承贞观而盛,我大明想要国富民强,也当施宽仁之政。”
“嗯。”
朱允炆颔首,一步一步的引导道:“有道理,天下人夸朕的建文一朝远迈汉唐,实则承洪武大世之余荫罢了,非朕之功也。那朕再问你,可知缘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可以缔造盛世呢?”
“因为轻徭薄赋之下,民力便可渐渐复兴,百姓吃饱穿暖则子孙绵延,丁口多了垦的田也就自然多了,田多则粮税多,长此以往,国富民强自然盛世不远。”
朱允炆笑起来:“哈哈,可... -->>
又在草原逗留了两个多月,看着北方各部族的迁移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漠庭三都户所的搭建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朱允炆这才动行回京。
“有一个高效的内阁,加上泾渭分明的军政分离体系,南京有没有朕这个皇帝,都不妨碍国事的正常运转,朕这才有时间可以安心的带着你们周游南北西东。”
舒适宽大的天子驾辂足以坐下朱允炆一家七八口人,这位大明的建文皇帝一边看着沿途的风景,一边不无得意的向自己的几名媳妇炫耀。
放大内阁的权利,确实可以释放皇帝的空间,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内阁会在施政中不可避免的窃取皇权,减弱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权力有着近乎病态的占有欲,朱允炆也不例外,只是他没有选择像他的爷爷学习,事无巨细一肩挑,甚至一天开三次大朝会,连县一级的芝麻琐事都要圣心独断。
他给了内阁权力,却又无限放大自己这个皇帝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造神运动的成功,让他即使将人事任命和科举权授予内阁,这个机构也对他的皇权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威胁。
他们的手伸不到军队,只靠一张嘴,能搞哪门子的政变?
而在京郊大营之中,几处醒目的寨墙上,可都悬挂着朱允炆这个皇帝的画像和那句极富渲染力的口号‘军是大明国防军,兵是人民子弟兵。’
加强家国概念深入军心,就会极大避免沦为私军的威胁,占据军队绝大基数的卒勇能念及领谁的军饷,捧谁的饭碗,就不会被野心党几句花言巧语蒙骗。
首辅、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士奇终究摆脱不了这个辅字,内阁也都是辅臣,是辅佐朱允炆这个皇帝治理国家的,不仅屁股要坐的端正,心里的位置这些人也会摆的正。
内阁首辅和内阁总理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含义却是天差地远。前者是皇权独裁制,后者是虚君立宪制。
眼下大明的君权独裁甚至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就比如作为通政司的右参议,大明顶级马屁精许不忌去岁就曾经向朱允炆进言,希望能够将朱允炆平日里说的一些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言论整理收录,搞一本皇帝思想合集,共天下士子可以深入学习其中的思想精神,饶是朱允炆已经足够厚黑,也羞的没有同意。
但这许不忌不依不饶,一直在私下里搞串联,打算来个集体上书,好狠狠的拍一次龙屁,要不是朱允炆这次北上巡游草原,恐怕还真就搞出来了,细想想,这么做也不错。
由此可见,在此时的大明朝野之间,即使朱允炆天天撒着欢的玩,也不用担心一回京出现南京另立朝廷的尴尬局面,想架空皇帝?内阁六部这些人门都没有。
一念起自己将来可以满天下的转悠,欣赏零工业时代纯天然的美好环境,朱允炆就觉得自己的心情好的不得了。
中军绕北平南下,沿着早几年开始动工,用时两年多方建筑好的南北京道行进。挑开车窗的一角,就可以清晰的看着这条国道两侧金黄色的麦浪。
“河北这些年总算是恢复了一些元气,但还远远不够。”
看着看着,朱允炆又叹了口气:“眼下我大明重中之重,便是快速恢复北方的民生,不然南北失衡的现象太过于严重了。
河北这块土地,自唐末沦陷于异族之手,五代十国至今打了足足将近五百年的仗,十室九空,千里渺无人烟啊。”
大明丁口六千多万,北方却只有可怜的一千多万人,南直隶、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湖广仅这七省就已经超过四千万,还没有加上贵州、四川、云南和两广。
“自我大明立国以来,至今三十六载,河北数省,总算是从一百余万户到如今的四百万户,翻了两番,成绩还是喜人的。”
马恩慧宽慰道:“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生的恢复总是很快的,陛下也不用过于忧怀。”
“唉。”
朱允炆叹了口气,又是恨声道:“自北平南下至今也有数百里了,沿途府县城郭破败不堪,城外村庄也是寥寥之数,哪比得上南直隶处处鸡鸣狗叫,欢歌笑语,都怪该死的蒙元蛮夷!”
砰的一声,朱允炆一掌拍在身旁的几案之上。
蒙古灭金,屠河北数十城;征西夏,更是沿道屠数千里之广,攻四川,屠的四川全省仅剩下一万余户!
以至于忽必烈立国之后,不得不迁湖北实四川。
一百年的元朝江山坐下来,河北这块土地上的丁口繁衍仍是慢的可怜,亏得忽必烈拿张弘范换了伯颜,这个大汉奸起码还有点人性,灭了南宋之后鲜有屠城之举,江南的汉族得已活了下来。
龙凤元年,江南各省割据,已是从实质上脱离了元朝的统治,军阀混战,太祖异军突起,东征西讨克定南方,面北称帝立国大明。洪武元年北伐,一年的光景便统一南北,廓清帝宇。
这才给了河北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几年朝廷一直施行赤字经济,成效还是巨大的。”
朱允炆有心说给一旁老实坐着的朱文奎听,主动讲起了国事。
“国库和朕的内帑,虽说这两年一直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但国穷而民富,大量的财富自国库转移到百姓的手里,使得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量贫农得以吃饱穿暖,刺激了生养。
加上商贸发达,此番漠庭又勘平,料想不要几年的光景,北平这座军事重镇就会成为北方第一繁荣大城,毕竟他临近平津,距离朝鲜近,加之南北这条京道和大运河。
山西各省的煤运都要走北平中转,一旦北平繁华起来,商人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河北就会渐渐变成一片热土,吸引更多在南方只能混个温饱的百姓、工匠北上。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朱允炆又念叨了一大堆,主要还是为朱文奎分析内阁的政策,也不管小家伙能听懂多少,总之是一股脑的填鸭式传授。
“最近再看什么书。”
讲完了国策,朱允炆便岔开话题,问道朱文奎。
“回父皇,儿臣这段时间在看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
朱允炆错了一下神,来了兴致的问道:“怎得想起看史书了,史书可是乏味无趣的紧。”
朱文奎老实回答:“史书虽然乏味无趣,但有道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观历朝历代之政,感悟颇多。”
“有出息。”
朱允炆只觉心怀大慰,伸出手揉了揉朱文奎的脑袋,表扬起来:“说的没错,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既然如此朕便考校你一番,若你将来做了皇帝,该如何施政啊。”
车厢内的气氛陡然严肃起来,几个媳妇都看向了朱文奎,同时还偷摸的瞄向朱允炆。
谁都没有想到,年富力强的朱允炆竟然会毫不忌讳的考校儿子这种问题。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朱文奎谨慎对答,说着自己的想法:“儿臣观历代之政,汉承文景而强,唐承贞观而盛,我大明想要国富民强,也当施宽仁之政。”
“嗯。”
朱允炆颔首,一步一步的引导道:“有道理,天下人夸朕的建文一朝远迈汉唐,实则承洪武大世之余荫罢了,非朕之功也。那朕再问你,可知缘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可以缔造盛世呢?”
“因为轻徭薄赋之下,民力便可渐渐复兴,百姓吃饱穿暖则子孙绵延,丁口多了垦的田也就自然多了,田多则粮税多,长此以往,国富民强自然盛世不远。”
朱允炆笑起来:“哈哈,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