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爱谁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翌日,承德殿内,文武百官分列左右,共奏朝事。
因得了徐广志的请托,几位鸿儒均写了荐信准备呈报皇上,忽见景郡王上前几步力主徐广志入仕,便也顺应而为一起发声。关父略微跨前一步,准备附议,却听自家老爷子中气十足地驳斥,“启禀皇上,徐广志此人私德有亏,蜕化变质,不堪为官……”末了展开手里长长的奏折,一字一句念诵。
爹,咱们之前不是说好了吗?不要在朝上折了景郡王的脸面,您老说话不算话啊!关父心中扶额哀叹,面上却分毫不显。而得他授意,准备弹劾徐广志焚书废文的几位法家学派文臣,此时也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万万没料到关老爷子竟如此耿直,自家学派的小辈也说撕就撕,然而听着听着,却被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浩然之气与光明磊落所触动,纷纷湿了眼眶。
推明孔氏的政策刚颁布没多久,诸位大臣各有学派,自然也担心利益受损。而徐广志“废黜百家”的言论令他们本就岌岌可危的处境越发艰难,倘若不改弦易撤,那些法家典籍的下场说不得就是他们的明天。然而让学者放弃平生所学,勉强接受自己并不认同的思想,比直接斩杀了他们更为残忍。
故此,他们欲与徐广志抗争到底,却也深知皇上必不会为其他学派张目,唯有以命相搏,舍生取义罢了。却没料贵为儒学泰斗,帝王之师的关老爷子会先他们一步站出来痛下针砭。倘若所有儒家学者都似关老爷子这般德厚流光,那么文坛当兴,朝堂当稳,社稷当源远流长。
待关老爷子洋洋洒洒、字字珠玉的奏折念完,朝上已是一片轰然叫好之声,连素来与文臣不合的武将也拊掌大赞,附议不断。
徐广志行事极为高调,不,应该说两世以来,他都是个器小易盈、旁若无人之辈,不同的是上一世有圣元帝力挺,这辈子却只能攀附权贵,步步筹谋,起·点不同命运也就迥然相异。上一世他那般残害别派学者,未必没有树敌,却因靠山强硬,背景深厚,始终屹立不倒。但这一世,他尚无自保之力就锋芒毕露,树敌无数的下场便可想而知。
偏他以为儒家学派的大臣都堪为后盾,却忘了执牛耳者,也就是关老爷子会不会欣赏他倚势凌人、焚书废法的作风。答案是无法欣赏且还嫉恶如仇!
圣元帝头一回认真聆听帝师说话。因私心里推崇法家,排斥儒学,他对关老爷子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这个层面。对关素衣情愫暗生之后,他才开始重新审视老爷子,也终于发现对方掩藏在迂腐顽固之下的忠诚、耿直、顶天立地与浩然正气。
而关父此人则更为有趣,明面上是儒学巨擘,私下却与各派学者十分交好,对诸子百家亦极为精通,道一句“全知全能、老于世故”也不为过。他步入朝堂正如蛟临深渊,必风生而云起。
难怪关素衣那般蕙心纨质、钟灵毓秀,却是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之故。此时的圣元帝还不知道,中原人有一个说法叫做·爱屋及乌,因喜欢一个人而理所当然地喜爱她身边所有亲近之人,于是之前还觉得酸腐的关家父子,竟也感佩起来。
他此时犹在煎熬、反抗、压抑,却也并不妨碍他更进一步地抬举关家。待叫好声与附议声渐渐消去,他道,“帝师所言甚是,徐广志此人急功近利、私德有亏,不配为官。”
眼见景郡王似要争辩,他继续道,“朕之圣意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竟被他曲解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倘若一个官员连圣意都理解不了,要来何用?法家刑明、儒家施仁、墨家兼爱、兵家卫国……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力争上游,各派学者龙腾虎跃、斗志昂扬,于是我大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武官员见贤思齐众志成城,何愁社稷不稳,江山不固?朕推崇儒学单为一个‘仁’字,仁爱臣子、仁爱百姓,焉能效仿暴秦行那‘焚书坑儒’之事?你们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朕亦有治国之方针,诸君觉得然否?”
一席话下来,景郡王已无力辩驳,羞臊难言,而文武百官齐齐跪地山呼万·岁,关老爷子更是被皇上的深仁厚泽感动得泪流满面,心悦诚服。
徐广志入仕一事就这样罢议,圣元帝又审理了几桩政务,这便提出完善法典,重建秩序之事,因前面有宽仁各派学者作为铺垫,文武百官很是配合,除了夸赞君主圣明,并无任何异议。
下朝之后,圣元帝留下帝师、太常与几位法家学派文臣,共同商讨完善律法的具体细节。关父... -->>
翌日,承德殿内,文武百官分列左右,共奏朝事。
因得了徐广志的请托,几位鸿儒均写了荐信准备呈报皇上,忽见景郡王上前几步力主徐广志入仕,便也顺应而为一起发声。关父略微跨前一步,准备附议,却听自家老爷子中气十足地驳斥,“启禀皇上,徐广志此人私德有亏,蜕化变质,不堪为官……”末了展开手里长长的奏折,一字一句念诵。
爹,咱们之前不是说好了吗?不要在朝上折了景郡王的脸面,您老说话不算话啊!关父心中扶额哀叹,面上却分毫不显。而得他授意,准备弹劾徐广志焚书废文的几位法家学派文臣,此时也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万万没料到关老爷子竟如此耿直,自家学派的小辈也说撕就撕,然而听着听着,却被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浩然之气与光明磊落所触动,纷纷湿了眼眶。
推明孔氏的政策刚颁布没多久,诸位大臣各有学派,自然也担心利益受损。而徐广志“废黜百家”的言论令他们本就岌岌可危的处境越发艰难,倘若不改弦易撤,那些法家典籍的下场说不得就是他们的明天。然而让学者放弃平生所学,勉强接受自己并不认同的思想,比直接斩杀了他们更为残忍。
故此,他们欲与徐广志抗争到底,却也深知皇上必不会为其他学派张目,唯有以命相搏,舍生取义罢了。却没料贵为儒学泰斗,帝王之师的关老爷子会先他们一步站出来痛下针砭。倘若所有儒家学者都似关老爷子这般德厚流光,那么文坛当兴,朝堂当稳,社稷当源远流长。
待关老爷子洋洋洒洒、字字珠玉的奏折念完,朝上已是一片轰然叫好之声,连素来与文臣不合的武将也拊掌大赞,附议不断。
徐广志行事极为高调,不,应该说两世以来,他都是个器小易盈、旁若无人之辈,不同的是上一世有圣元帝力挺,这辈子却只能攀附权贵,步步筹谋,起·点不同命运也就迥然相异。上一世他那般残害别派学者,未必没有树敌,却因靠山强硬,背景深厚,始终屹立不倒。但这一世,他尚无自保之力就锋芒毕露,树敌无数的下场便可想而知。
偏他以为儒家学派的大臣都堪为后盾,却忘了执牛耳者,也就是关老爷子会不会欣赏他倚势凌人、焚书废法的作风。答案是无法欣赏且还嫉恶如仇!
圣元帝头一回认真聆听帝师说话。因私心里推崇法家,排斥儒学,他对关老爷子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这个层面。对关素衣情愫暗生之后,他才开始重新审视老爷子,也终于发现对方掩藏在迂腐顽固之下的忠诚、耿直、顶天立地与浩然正气。
而关父此人则更为有趣,明面上是儒学巨擘,私下却与各派学者十分交好,对诸子百家亦极为精通,道一句“全知全能、老于世故”也不为过。他步入朝堂正如蛟临深渊,必风生而云起。
难怪关素衣那般蕙心纨质、钟灵毓秀,却是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之故。此时的圣元帝还不知道,中原人有一个说法叫做·爱屋及乌,因喜欢一个人而理所当然地喜爱她身边所有亲近之人,于是之前还觉得酸腐的关家父子,竟也感佩起来。
他此时犹在煎熬、反抗、压抑,却也并不妨碍他更进一步地抬举关家。待叫好声与附议声渐渐消去,他道,“帝师所言甚是,徐广志此人急功近利、私德有亏,不配为官。”
眼见景郡王似要争辩,他继续道,“朕之圣意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竟被他曲解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倘若一个官员连圣意都理解不了,要来何用?法家刑明、儒家施仁、墨家兼爱、兵家卫国……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力争上游,各派学者龙腾虎跃、斗志昂扬,于是我大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武官员见贤思齐众志成城,何愁社稷不稳,江山不固?朕推崇儒学单为一个‘仁’字,仁爱臣子、仁爱百姓,焉能效仿暴秦行那‘焚书坑儒’之事?你们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朕亦有治国之方针,诸君觉得然否?”
一席话下来,景郡王已无力辩驳,羞臊难言,而文武百官齐齐跪地山呼万·岁,关老爷子更是被皇上的深仁厚泽感动得泪流满面,心悦诚服。
徐广志入仕一事就这样罢议,圣元帝又审理了几桩政务,这便提出完善法典,重建秩序之事,因前面有宽仁各派学者作为铺垫,文武百官很是配合,除了夸赞君主圣明,并无任何异议。
下朝之后,圣元帝留下帝师、太常与几位法家学派文臣,共同商讨完善律法的具体细节。关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