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回到明末当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战报第一时间就传回了南京。
杨潮看到战报,没有什么意外,调集了十多万人,就是为了全歼豪格的,单纯的守城,三万人足以,甚至都不需要调兵。
虽然野战自己的军队比之清军还有些差距,但是守城却绰绰有余了,就是野战的能力,差距也在慢慢缩小,李五六的精兵已经可以跟清军相等数量进行野战了,自己的亲兵,也好不输给八旗精锐。
假以时日,自己的军队,完全可以跟八旗比肩,而数量则是八旗的数倍,那时候北伐中原可以一鼓而下。
看完战况,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其实大兵团决战,基本上很少有出彩的地方,这种规模的战争,比的不是谁更智计百出,比的其实是谁更少犯错误,如果双方都不犯大错误,最后拼的其实还是战斗力。
不过也有一两点亮色,比如李元胤的指挥,还有施琅的突袭。
李元胤这个人,杨潮还是有些印象的,他是李成栋的干儿子,才二十岁。
在扬州的时候,这个李元胤最后是被杨潮整编的为数不多的高杰余部。
之所以整编了李元胤部,是因为李元胤符合被整编的要求,也就是没有参与扬州屠城。
当然高杰余部被多铎收编,狠杀了一批中层军官,李元胤因为独领一军,逃过一劫。
他的军队被编入了张天禄帐下,然后屠城的时候,分给他们一片不算富庶的区域。
李元胤是没有兴趣屠城的,其实他这个人跟高杰部的流寇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首先他不是自愿参加农民军的,而是李成栋当年攻入了他的家乡。因为他家是富户,所以被屠戮,但是李成栋看到他长得好。就把他收下当了义子养起来。
十年过去了,李元胤长成了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但是依然跟普通流寇不同,他因为出身关系,是读过书的,而且在军中也经常读书,经常帮李成栋出谋划策,而且常常规劝李成栋不要劫掠等等。
当清军分给他劫掠地盘后,李元胤是不愿意参与屠城的,他也试图压制手下。可是那时候一个个都红了眼,根本就不听李元胤的,李元胤只能带着几个亲兵,待在一家大户人家,躲起来装不知道。
天亮后大家都又被杨潮俘虏,过了几日杨潮甄别的时候,李元胤成功的证明了自己没有参与屠城,因为他住的那家大户家,既没有人被杀,也没有东西被抢。那家人赶急之下,愿意给李元胤作证。
于是李元胤就被编入了杨潮军中,而且因为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又会骑马,于是通过基础训练后,就被编入了骑兵部队中,成了一名千总。
这次积功应该是可以升到副将了。
相比李元胤,杨潮对施琅印象则更为深刻,首先施琅这个人历史上就很有争议,有人说他是英雄,因为他带兵平定了台湾,将台湾版图收纳进了满清版图之中。对后世中国人来说,算是有开疆拓土的功绩。
也有人说施琅是大汉奸。因为他带兵攻打的台湾,是郑氏的地盘。上面用的永历年号,打的是大明朝的旗号,说施琅是一手扼杀了大明最后的希望,是助纣为虐,帮清军攻打祖国,是典型的大汉奸。
但是此时的施琅显然还没有走到那争议的时候,而他后世的功绩足以证明,施琅是一个将才,他跟郑成功先后攻下了台湾,而台湾起先是在荷兰人手里,西班牙人想染指,多次被荷兰人挫败,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人,第一次将荷兰纳入中国人控制中。
然后施琅带领清军,又打败了郑成功的孙子,将台湾从郑氏手里抢了过来。同样台湾在郑氏手里的时候,荷兰人、清军都多次想要攻占这里,都多次被郑氏打败。
两件事表明,如果说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后,东方世界最出色的海军将领,那么施琅就是郑成功之后最出色的海军将领。
这样的人才,对杨潮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但真正让杨潮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施琅加入自己水军的方式。
去年跟浙江、福建商定合攻江西,但是浙兵和郑军都先后被清军打败。
郑氏打败之后,退往福建,福建人心惶惶,自认为深谙兵法韬略的黄道周主动请命,带着三千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再次出发,反攻清军。
当时施琅就在黄道周军中,这个黄道周名气很大,不但因为文章做得好,文名很盛,而且因为他熟读兵书,还为《广百将传》作过注断,因此公认他是一个知兵的文官。
可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完全没有实际经验的黄道周其实根本不会打仗,当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信心十足的出发。
黄道周打算大张旗鼓,打出他首辅大臣的旗帜,认定他的号召力一定能够让所过之处群起响应,施琅则建议黄道周保持隐蔽,趁清军攻入广东偷袭赣州,然后跟广东明军一起夹击清军。
但是黄道周根本就看不上名不见经传的施琅,根本就不听他的主意,依然旗帜鲜明的进军,施琅大叹,说... -->>
战报第一时间就传回了南京。
杨潮看到战报,没有什么意外,调集了十多万人,就是为了全歼豪格的,单纯的守城,三万人足以,甚至都不需要调兵。
虽然野战自己的军队比之清军还有些差距,但是守城却绰绰有余了,就是野战的能力,差距也在慢慢缩小,李五六的精兵已经可以跟清军相等数量进行野战了,自己的亲兵,也好不输给八旗精锐。
假以时日,自己的军队,完全可以跟八旗比肩,而数量则是八旗的数倍,那时候北伐中原可以一鼓而下。
看完战况,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其实大兵团决战,基本上很少有出彩的地方,这种规模的战争,比的不是谁更智计百出,比的其实是谁更少犯错误,如果双方都不犯大错误,最后拼的其实还是战斗力。
不过也有一两点亮色,比如李元胤的指挥,还有施琅的突袭。
李元胤这个人,杨潮还是有些印象的,他是李成栋的干儿子,才二十岁。
在扬州的时候,这个李元胤最后是被杨潮整编的为数不多的高杰余部。
之所以整编了李元胤部,是因为李元胤符合被整编的要求,也就是没有参与扬州屠城。
当然高杰余部被多铎收编,狠杀了一批中层军官,李元胤因为独领一军,逃过一劫。
他的军队被编入了张天禄帐下,然后屠城的时候,分给他们一片不算富庶的区域。
李元胤是没有兴趣屠城的,其实他这个人跟高杰部的流寇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首先他不是自愿参加农民军的,而是李成栋当年攻入了他的家乡。因为他家是富户,所以被屠戮,但是李成栋看到他长得好。就把他收下当了义子养起来。
十年过去了,李元胤长成了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但是依然跟普通流寇不同,他因为出身关系,是读过书的,而且在军中也经常读书,经常帮李成栋出谋划策,而且常常规劝李成栋不要劫掠等等。
当清军分给他劫掠地盘后,李元胤是不愿意参与屠城的,他也试图压制手下。可是那时候一个个都红了眼,根本就不听李元胤的,李元胤只能带着几个亲兵,待在一家大户人家,躲起来装不知道。
天亮后大家都又被杨潮俘虏,过了几日杨潮甄别的时候,李元胤成功的证明了自己没有参与屠城,因为他住的那家大户家,既没有人被杀,也没有东西被抢。那家人赶急之下,愿意给李元胤作证。
于是李元胤就被编入了杨潮军中,而且因为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又会骑马,于是通过基础训练后,就被编入了骑兵部队中,成了一名千总。
这次积功应该是可以升到副将了。
相比李元胤,杨潮对施琅印象则更为深刻,首先施琅这个人历史上就很有争议,有人说他是英雄,因为他带兵平定了台湾,将台湾版图收纳进了满清版图之中。对后世中国人来说,算是有开疆拓土的功绩。
也有人说施琅是大汉奸。因为他带兵攻打的台湾,是郑氏的地盘。上面用的永历年号,打的是大明朝的旗号,说施琅是一手扼杀了大明最后的希望,是助纣为虐,帮清军攻打祖国,是典型的大汉奸。
但是此时的施琅显然还没有走到那争议的时候,而他后世的功绩足以证明,施琅是一个将才,他跟郑成功先后攻下了台湾,而台湾起先是在荷兰人手里,西班牙人想染指,多次被荷兰人挫败,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人,第一次将荷兰纳入中国人控制中。
然后施琅带领清军,又打败了郑成功的孙子,将台湾从郑氏手里抢了过来。同样台湾在郑氏手里的时候,荷兰人、清军都多次想要攻占这里,都多次被郑氏打败。
两件事表明,如果说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后,东方世界最出色的海军将领,那么施琅就是郑成功之后最出色的海军将领。
这样的人才,对杨潮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但真正让杨潮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施琅加入自己水军的方式。
去年跟浙江、福建商定合攻江西,但是浙兵和郑军都先后被清军打败。
郑氏打败之后,退往福建,福建人心惶惶,自认为深谙兵法韬略的黄道周主动请命,带着三千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再次出发,反攻清军。
当时施琅就在黄道周军中,这个黄道周名气很大,不但因为文章做得好,文名很盛,而且因为他熟读兵书,还为《广百将传》作过注断,因此公认他是一个知兵的文官。
可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完全没有实际经验的黄道周其实根本不会打仗,当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信心十足的出发。
黄道周打算大张旗鼓,打出他首辅大臣的旗帜,认定他的号召力一定能够让所过之处群起响应,施琅则建议黄道周保持隐蔽,趁清军攻入广东偷袭赣州,然后跟广东明军一起夹击清军。
但是黄道周根本就看不上名不见经传的施琅,根本就不听他的主意,依然旗帜鲜明的进军,施琅大叹,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