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水军的设想 (2/2)
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荣耀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只不过商德全在江西做的一样不成功,所以慢慢时间长久了之后,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便开始下降。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被陆军部免职的时候袁世凯没有阻拦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当时的处境不好,可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商德全让袁世凯看不到什么值得为他冒险的地方。
历史上在这之后商德全不看好袁世凯与北洋的未来,所以慢慢的疏远了北洋集团。而袁世凯也同样并不重视商德全,所以时间长了之后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自然而言的就断了。如果不是袁世凯在几年之后重新掌权的时候念在商德全是北洋出身,可能他连那一个中学的总办位置都保不住。
不过现在,情况却已经有了改变。虽然商德全还是没有让袁世凯看到自己的才能,可是最起码他让袁世凯看到了自己的忠心。上位者不但喜欢有才能的人,同样也喜欢忠心耿耿的人。有才能的人都一般都有一定的野心,所以上位者一般在使用他们的同时也会对他们加以防范。相对的那些才能不算太突出,但是却忠心耿耿的人有时候反倒更让上位者喜欢。
而在袁世凯的心目之中商德全便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的才能不算特别突出,但是至少也是不差的,毕竟商德全能够靠自己的本事在北洋中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标统,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相对于商德全的能力,袁世凯更看重的却是他的忠心。
这一段时间袁府的门可罗雀让袁世凯对于忠心之人的渴望远大于有才之人,特别是在北洋军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让袁世凯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让袁世凯感到寒心的不但有京城中的那些旧交故吏,还有北洋军中的一些将领。
按说北洋六镇是袁世凯一手打造的,里面的将领也基本上都是他培养与提拔的,而在他们的老上司袁世凯出现危险的时候,这些人怎么也得站出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以及对袁世凯的支持吧。
可是实际上除了段祺瑞等少数将领坚定不移的支持袁世凯之外,其余不少的将领在这段时间态度都显得有些暧昧。最起码和段祺瑞等人相比,他们和袁世凯通信的次数很少,也很少站出来公开支持袁世凯。很明显,在朝廷打压袁世凯的这段时间里,这些人的态度发生了动摇,不能说他们背叛了袁世凯,但是最起码他们已经不像以前说的那样毫不犹豫的为袁世凯卖命了。
当然,袁世凯相信这个时候如果他扯旗造反的话这些人还是会跟随自己的,但是这个时候袁世凯最需要的是像段祺瑞这种毫不犹豫的为自己出生入死的人,而不是有自己小算盘的人。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说,那些人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可是站在袁世凯的角度来说,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寒心。
以前从来都不乏向袁世凯表露忠心的人,可是对于那些人除非他们展露了过人一等的才华,否则袁世凯也还是不会重用他们。嘴上说的忠心谁知道真假几分?袁世凯为官多年还是不会被几句花言巧语给蒙蔽了的。
可是这一次商德全表的忠心却让袁世凯大为感到,在这个时候能够像商德全这样不但在南昌的时候就亲自写信表忠心,而且返回京城之后哪都不去直接来到袁府见他的很少很少,特别是见到袁世凯之后商德全更是提出了要留在袁府守卫袁世凯的安全,这话更是将袁世凯感动的差点掉泪。
那个时候袁世凯自己还天天提心吊胆的想着载沣会不会突然杀了自己,可是商德全却说要进入袁府护卫他的安全,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袁世凯非常清楚。一旦载沣真的对他下手,那么商德全绝对被他牵连必死无疑。商德全本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他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效忠,这个时候袁世凯不得不为他感动。
同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商德全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虽然商德全的才能不算特别出众,可是就冲商德全的这份忠心,袁世凯也决定要重用他。这一次离开京城,袁世凯也不敢保证自己几年之后再回来北洋军里的那帮手下还会不会再认自己。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袁世凯想的这么悲观,不过几年之后他对北洋军的控制力也确实是减弱了许多,换而言之那些人已经不像那样对他忠心耿耿甚至都愿意为他效死了。
为了几年之后的东山再起,袁世凯也需要重用这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不过虽然决定了要重用商德全,但是袁世凯却并没有将商德全带在身边,而是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袁世凯也是从长远考虑,商德全现在毕竟也是协统级别的官吏了,而如果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到时候除了把商德全当做一个护卫使用之外也没有其他用途。让一个协统级别的人去给自己当护卫,袁世凯还没有这么奢侈呢,所以他还不至于做出如此浪费人才的事情来。
而相对于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让他留在京城对于袁世凯更有用。一方面商德全留在京城可以帮助袁世凯密切的留意京城的动向,不至于让袁世凯因为离开京城而失去朝堂消息。而且除了这一点之外,让商德全留在京城出任清河陆军中学总办对于袁世凯来说更有用,虽然这个总办不算特别权势的职务,但是既然由商德全出任这个总办,那么以后整个清河陆军中学出来的学生就都可以打上商德全乃至北洋的烙印。如此一来未来随着这些人的成长,他们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北洋。
所以对于袁世凯来说,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当一个侍卫远远没有让他留在京城管用。也正因为此,袁世凯才不顾商德全的意向,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而商德全按照唐杰的意见是打算跟着袁世凯去河南的,只不过袁世凯的强行要求却让他的愿望落空了。这个时候虽然他再三请求,可是袁世凯做出的决定其实那么容易更改的,所以最后商德全也不得不听从袁世凯的安排留在了京城。
不过虽然商德全还是和前世一样去了清河陆军中学,可是情况却完全不同了。上一世商德全去清河陆军中学是他开始逐渐远离北洋的开始,可是这一世随着他呆在袁世凯身边那段时间的表现,他和北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了,而且袁世凯也比着以前更加的器重商德全了。如此一来等待未来袁世凯东山再起了,商德全必然不会像前世那样受到冷遇,说不定他还会借此契机取得更大的成就。
袁世凯离开京城的时候显得十分的冷清,除了他的家人之外,便只有商德全一个人出城送行。不过有一个商德全,袁世凯也算是有点欣慰了,而等他以及家人架着马车慢慢离开之后,商德全也返回了城内。
回去之后的商德全迅速行动了起来,他先是前往陆军部进行报到,然后确认了自己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总办的职务。现在清河陆军中学还处在规划之中,接任总办之后,商德全便开始忙碌了起来,筹办一所陆军中学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
而在鄱阳,等时间慢慢进入1909年1月中旬的时候,五十四标在城外的的军营终于建造完毕。而随后唐杰便直接将五十四标的二营和三营从城内转移到了城外。
虽然这个军营是五十四标的军营,可是唐杰却没打算把整个五十四标全都转移到城外。为了巩固自己在鄱阳的影响力,唐杰还是故意在城中留下了一个营的兵力。
有了这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便相当于随时可以通过这一个营来控制鄱阳城内的局势,如此一来他在鄱阳的影响力自然会持续存在。当然,不能是一营一直留在城内,唐杰的计划是按照一个月一轮换的原则,等一营在城内呆够一个月之后便将二营换进去,而随后就是三营。
不管如何总会有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于鄱阳城中,而另外两个营在城外便可以进行严格的训练了。
而与此同时,随着新军营的建成,唐杰心里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创办一支水军部队。唐杰之所以想到这点,则完全是受到了距离军营不远处的鄱阳湖的影响。
五十四标的军营就在鄱阳湖和鄱阳城中间的地方,距离鄱阳湖也并不算,而如此好的地理优势自然不能白白浪费了。而且唐杰也十分清楚水军的重要性,在南方如果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很多时候便可以拥有战略上的主动,近的可以封锁长江,而远的则可以袭扰沿海地区,到时候如果唐杰和沿海省份交战了,这一支水军说不定就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bsp; 只不过商德全在江西做的一样不成功,所以慢慢时间长久了之后,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便开始下降。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被陆军部免职的时候袁世凯没有阻拦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当时的处境不好,可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商德全让袁世凯看不到什么值得为他冒险的地方。
历史上在这之后商德全不看好袁世凯与北洋的未来,所以慢慢的疏远了北洋集团。而袁世凯也同样并不重视商德全,所以时间长了之后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自然而言的就断了。如果不是袁世凯在几年之后重新掌权的时候念在商德全是北洋出身,可能他连那一个中学的总办位置都保不住。
不过现在,情况却已经有了改变。虽然商德全还是没有让袁世凯看到自己的才能,可是最起码他让袁世凯看到了自己的忠心。上位者不但喜欢有才能的人,同样也喜欢忠心耿耿的人。有才能的人都一般都有一定的野心,所以上位者一般在使用他们的同时也会对他们加以防范。相对的那些才能不算太突出,但是却忠心耿耿的人有时候反倒更让上位者喜欢。
而在袁世凯的心目之中商德全便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的才能不算特别突出,但是至少也是不差的,毕竟商德全能够靠自己的本事在北洋中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标统,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相对于商德全的能力,袁世凯更看重的却是他的忠心。
这一段时间袁府的门可罗雀让袁世凯对于忠心之人的渴望远大于有才之人,特别是在北洋军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让袁世凯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让袁世凯感到寒心的不但有京城中的那些旧交故吏,还有北洋军中的一些将领。
按说北洋六镇是袁世凯一手打造的,里面的将领也基本上都是他培养与提拔的,而在他们的老上司袁世凯出现危险的时候,这些人怎么也得站出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以及对袁世凯的支持吧。
可是实际上除了段祺瑞等少数将领坚定不移的支持袁世凯之外,其余不少的将领在这段时间态度都显得有些暧昧。最起码和段祺瑞等人相比,他们和袁世凯通信的次数很少,也很少站出来公开支持袁世凯。很明显,在朝廷打压袁世凯的这段时间里,这些人的态度发生了动摇,不能说他们背叛了袁世凯,但是最起码他们已经不像以前说的那样毫不犹豫的为袁世凯卖命了。
当然,袁世凯相信这个时候如果他扯旗造反的话这些人还是会跟随自己的,但是这个时候袁世凯最需要的是像段祺瑞这种毫不犹豫的为自己出生入死的人,而不是有自己小算盘的人。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说,那些人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可是站在袁世凯的角度来说,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寒心。
以前从来都不乏向袁世凯表露忠心的人,可是对于那些人除非他们展露了过人一等的才华,否则袁世凯也还是不会重用他们。嘴上说的忠心谁知道真假几分?袁世凯为官多年还是不会被几句花言巧语给蒙蔽了的。
可是这一次商德全表的忠心却让袁世凯大为感到,在这个时候能够像商德全这样不但在南昌的时候就亲自写信表忠心,而且返回京城之后哪都不去直接来到袁府见他的很少很少,特别是见到袁世凯之后商德全更是提出了要留在袁府守卫袁世凯的安全,这话更是将袁世凯感动的差点掉泪。
那个时候袁世凯自己还天天提心吊胆的想着载沣会不会突然杀了自己,可是商德全却说要进入袁府护卫他的安全,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袁世凯非常清楚。一旦载沣真的对他下手,那么商德全绝对被他牵连必死无疑。商德全本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他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效忠,这个时候袁世凯不得不为他感动。
同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商德全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虽然商德全的才能不算特别出众,可是就冲商德全的这份忠心,袁世凯也决定要重用他。这一次离开京城,袁世凯也不敢保证自己几年之后再回来北洋军里的那帮手下还会不会再认自己。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袁世凯想的这么悲观,不过几年之后他对北洋军的控制力也确实是减弱了许多,换而言之那些人已经不像那样对他忠心耿耿甚至都愿意为他效死了。
为了几年之后的东山再起,袁世凯也需要重用这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不过虽然决定了要重用商德全,但是袁世凯却并没有将商德全带在身边,而是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袁世凯也是从长远考虑,商德全现在毕竟也是协统级别的官吏了,而如果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到时候除了把商德全当做一个护卫使用之外也没有其他用途。让一个协统级别的人去给自己当护卫,袁世凯还没有这么奢侈呢,所以他还不至于做出如此浪费人才的事情来。
而相对于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让他留在京城对于袁世凯更有用。一方面商德全留在京城可以帮助袁世凯密切的留意京城的动向,不至于让袁世凯因为离开京城而失去朝堂消息。而且除了这一点之外,让商德全留在京城出任清河陆军中学总办对于袁世凯来说更有用,虽然这个总办不算特别权势的职务,但是既然由商德全出任这个总办,那么以后整个清河陆军中学出来的学生就都可以打上商德全乃至北洋的烙印。如此一来未来随着这些人的成长,他们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北洋。
所以对于袁世凯来说,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当一个侍卫远远没有让他留在京城管用。也正因为此,袁世凯才不顾商德全的意向,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而商德全按照唐杰的意见是打算跟着袁世凯去河南的,只不过袁世凯的强行要求却让他的愿望落空了。这个时候虽然他再三请求,可是袁世凯做出的决定其实那么容易更改的,所以最后商德全也不得不听从袁世凯的安排留在了京城。
不过虽然商德全还是和前世一样去了清河陆军中学,可是情况却完全不同了。上一世商德全去清河陆军中学是他开始逐渐远离北洋的开始,可是这一世随着他呆在袁世凯身边那段时间的表现,他和北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了,而且袁世凯也比着以前更加的器重商德全了。如此一来等待未来袁世凯东山再起了,商德全必然不会像前世那样受到冷遇,说不定他还会借此契机取得更大的成就。
袁世凯离开京城的时候显得十分的冷清,除了他的家人之外,便只有商德全一个人出城送行。不过有一个商德全,袁世凯也算是有点欣慰了,而等他以及家人架着马车慢慢离开之后,商德全也返回了城内。
回去之后的商德全迅速行动了起来,他先是前往陆军部进行报到,然后确认了自己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总办的职务。现在清河陆军中学还处在规划之中,接任总办之后,商德全便开始忙碌了起来,筹办一所陆军中学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
而在鄱阳,等时间慢慢进入1909年1月中旬的时候,五十四标在城外的的军营终于建造完毕。而随后唐杰便直接将五十四标的二营和三营从城内转移到了城外。
虽然这个军营是五十四标的军营,可是唐杰却没打算把整个五十四标全都转移到城外。为了巩固自己在鄱阳的影响力,唐杰还是故意在城中留下了一个营的兵力。
有了这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便相当于随时可以通过这一个营来控制鄱阳城内的局势,如此一来他在鄱阳的影响力自然会持续存在。当然,不能是一营一直留在城内,唐杰的计划是按照一个月一轮换的原则,等一营在城内呆够一个月之后便将二营换进去,而随后就是三营。
不管如何总会有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于鄱阳城中,而另外两个营在城外便可以进行严格的训练了。
而与此同时,随着新军营的建成,唐杰心里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创办一支水军部队。唐杰之所以想到这点,则完全是受到了距离军营不远处的鄱阳湖的影响。
五十四标的军营就在鄱阳湖和鄱阳城中间的地方,距离鄱阳湖也并不算,而如此好的地理优势自然不能白白浪费了。而且唐杰也十分清楚水军的重要性,在南方如果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很多时候便可以拥有战略上的主动,近的可以封锁长江,而远的则可以袭扰沿海地区,到时候如果唐杰和沿海省份交战了,这一支水军说不定就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