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毒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以就好!还有一事不知杨三当不当问?”
有些事情,还是要试探一下,姜元吉就是读书人出身,而且还算是个成功的读书人,做到这一县父母的位子上,有些东西他要是接受不了的话,自己就要谨慎行事了。
对于大清,杨猛有太多的不解,后世的行事方法与大清的礼法,有很多相悖之处,许多忌讳的东西,他都不清楚,这个时代需要他一点点的熟悉,一点点的融入,做出头的椽子,烂的也快。
杨士勤溺爱儿子,许多东西都能容忍,再者杨家是商人,对许多礼法上的东西都不太重视,杨猛想融入大清,又不想被改变太多,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试探了。
“三爷只管问,咱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在宜良苦熬了几年,这些日子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姜元吉心情大好,说话也多了几份豪气。
“杨家在宜良的产业,主要是以田庄为主,将来书院来了读书人,供养方面就从田租里出,而这些书院的学生,也可以教授农人子弟读书识字,一来可以谋些收入,二来也算是报答耕种的庄农佃户。
宜良素有滇中粮仓之美称,但土地出产却是差距悬殊,一亩良田抵得上三五亩山田。农学的东西,不知道可不可以让书院的学生普及一下,教授给农人一些好的耕种方法,这地里的收成多了,书院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供给上也不会出问题。”
说话一直是杨猛头疼的事儿,这拽文说话很难为人,可说的太直白了,成事的难度也就大了,说话遮遮掩掩,也是和官府中人打交道的必修课。
粮食是个大问题,无论是招徕人手,还是豢养刀手,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杨家占了宜良半数的田地,这出产越多,养活的人口也就越多,杨家的发展也就越快。
原本周家的良田,可以继续种粮,可种植鸦片的山田,该种些什么作物,杨猛也没个头绪,问庄农佃户,他们也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粮食。
改造农具、规划种植的作物,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好法子,杨猛知道该怎么做,可具体的细节他就不清楚了,借助书院的力量,来办这件事,也能试探一下读书人的本事。
杨猛的意思,姜元吉也大致理解了,可这个问题他没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耕读传家是好事,历代也不乏一些农学的著作,朝廷也重视这个,但是让书院的学生去做这个,是不是有辱斯文呢?
士农工商,虽说耕种排在读书之后,但土里刨食毕竟是个下贱的营生,让一帮子读书人和庄农佃户搅在一起,好说不好听啊!
“这事儿元吉也不敢妄下结论,这几天不是要到总督大人那里求字吗?我顺带着提一提,总督大人做过岳麓书院的山长,他那里会有定论的。”
安定的宜良、明湖书院,这些政绩已经足够了,田产高不高,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而且让读书人与庄农佃户厮混,也会引起争议。
弄不好形成风潮,就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官路,顶雷这事儿,还得让给高个子,无论结果好坏,这话都不能从自己嘴里说出来。
要说这云南哪个个子最高,除了云贵总督贺长龄贺老大人,就没有别人了,兴建书院的功绩自己要揣走,剩下那些挠头的事情,还得让贺总督来做。
心里有了这个想法,姜元吉回答的也极为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做官没有眼色不成,胆子太大也不成。
“也好!这事儿就拜托姜大人了,正好现在是农闲时节,回去之后,我就安排人手,尽量在农忙之前,把书院的大体弄好。”
一听事情在姜元吉这里没有结果,杨猛也就不想再试探了,事情该怎么做他心里已经有了底,实在不行就拿银子堆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岑毓英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都知道钻营,有了钱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法办。
通过这些杨猛也认清了姜元吉,这位要做那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逍遥浪子,好处一点不落,风险点滴不占,可是拿了自己的银子,就想抽身而去可能吗?
事情定了下来,姜元吉也不想和这个滇地呆霸王多做纠缠,这位行事心狠手辣,有好处的事情还行,没好处的事情,他也不想沾身。
离开宜良县衙,已经快天黑了,这一天杨猛的收获不小,人才有了魏五,赚钱的门路有了宜良的煤铁,而且一个人才基地,也在筹建之中了。
回了庄园,杨猛把县衙的事情,说给了魏五,望着不过十六岁的杨三郎,魏五心里的担忧居多。
“开办书院是个好事,但选择人手却要小心谨慎,这读书人好钻营不假,可朝廷那里也是规矩森严,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大操大办为妙,免得引起旁人的注意。”
心里虽说担忧,可魏五也没什么手段改变,自己已经被杨三郎变相的囚禁了,只能通过旁敲侧击,来改变杨三郎一些有悖伦常的做法了。
见魏五没有提出异议,杨猛也知道自己的想法还是可行的,暗中行事那是肯定的,书院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县衙之中的姜元吉,更是兴奋,连夜就开始准备了,如何把功劳挂在自己身上,也值得斟酌,明日如何应付总督大人的问话,里面的学问也很多,一个应对不利,恶了总督大人... -->>
“可以就好!还有一事不知杨三当不当问?”
有些事情,还是要试探一下,姜元吉就是读书人出身,而且还算是个成功的读书人,做到这一县父母的位子上,有些东西他要是接受不了的话,自己就要谨慎行事了。
对于大清,杨猛有太多的不解,后世的行事方法与大清的礼法,有很多相悖之处,许多忌讳的东西,他都不清楚,这个时代需要他一点点的熟悉,一点点的融入,做出头的椽子,烂的也快。
杨士勤溺爱儿子,许多东西都能容忍,再者杨家是商人,对许多礼法上的东西都不太重视,杨猛想融入大清,又不想被改变太多,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试探了。
“三爷只管问,咱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在宜良苦熬了几年,这些日子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姜元吉心情大好,说话也多了几份豪气。
“杨家在宜良的产业,主要是以田庄为主,将来书院来了读书人,供养方面就从田租里出,而这些书院的学生,也可以教授农人子弟读书识字,一来可以谋些收入,二来也算是报答耕种的庄农佃户。
宜良素有滇中粮仓之美称,但土地出产却是差距悬殊,一亩良田抵得上三五亩山田。农学的东西,不知道可不可以让书院的学生普及一下,教授给农人一些好的耕种方法,这地里的收成多了,书院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供给上也不会出问题。”
说话一直是杨猛头疼的事儿,这拽文说话很难为人,可说的太直白了,成事的难度也就大了,说话遮遮掩掩,也是和官府中人打交道的必修课。
粮食是个大问题,无论是招徕人手,还是豢养刀手,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杨家占了宜良半数的田地,这出产越多,养活的人口也就越多,杨家的发展也就越快。
原本周家的良田,可以继续种粮,可种植鸦片的山田,该种些什么作物,杨猛也没个头绪,问庄农佃户,他们也只有一个回答,那就是粮食。
改造农具、规划种植的作物,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好法子,杨猛知道该怎么做,可具体的细节他就不清楚了,借助书院的力量,来办这件事,也能试探一下读书人的本事。
杨猛的意思,姜元吉也大致理解了,可这个问题他没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耕读传家是好事,历代也不乏一些农学的著作,朝廷也重视这个,但是让书院的学生去做这个,是不是有辱斯文呢?
士农工商,虽说耕种排在读书之后,但土里刨食毕竟是个下贱的营生,让一帮子读书人和庄农佃户搅在一起,好说不好听啊!
“这事儿元吉也不敢妄下结论,这几天不是要到总督大人那里求字吗?我顺带着提一提,总督大人做过岳麓书院的山长,他那里会有定论的。”
安定的宜良、明湖书院,这些政绩已经足够了,田产高不高,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而且让读书人与庄农佃户厮混,也会引起争议。
弄不好形成风潮,就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官路,顶雷这事儿,还得让给高个子,无论结果好坏,这话都不能从自己嘴里说出来。
要说这云南哪个个子最高,除了云贵总督贺长龄贺老大人,就没有别人了,兴建书院的功绩自己要揣走,剩下那些挠头的事情,还得让贺总督来做。
心里有了这个想法,姜元吉回答的也极为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做官没有眼色不成,胆子太大也不成。
“也好!这事儿就拜托姜大人了,正好现在是农闲时节,回去之后,我就安排人手,尽量在农忙之前,把书院的大体弄好。”
一听事情在姜元吉这里没有结果,杨猛也就不想再试探了,事情该怎么做他心里已经有了底,实在不行就拿银子堆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岑毓英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都知道钻营,有了钱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法办。
通过这些杨猛也认清了姜元吉,这位要做那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逍遥浪子,好处一点不落,风险点滴不占,可是拿了自己的银子,就想抽身而去可能吗?
事情定了下来,姜元吉也不想和这个滇地呆霸王多做纠缠,这位行事心狠手辣,有好处的事情还行,没好处的事情,他也不想沾身。
离开宜良县衙,已经快天黑了,这一天杨猛的收获不小,人才有了魏五,赚钱的门路有了宜良的煤铁,而且一个人才基地,也在筹建之中了。
回了庄园,杨猛把县衙的事情,说给了魏五,望着不过十六岁的杨三郎,魏五心里的担忧居多。
“开办书院是个好事,但选择人手却要小心谨慎,这读书人好钻营不假,可朝廷那里也是规矩森严,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大操大办为妙,免得引起旁人的注意。”
心里虽说担忧,可魏五也没什么手段改变,自己已经被杨三郎变相的囚禁了,只能通过旁敲侧击,来改变杨三郎一些有悖伦常的做法了。
见魏五没有提出异议,杨猛也知道自己的想法还是可行的,暗中行事那是肯定的,书院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县衙之中的姜元吉,更是兴奋,连夜就开始准备了,如何把功劳挂在自己身上,也值得斟酌,明日如何应付总督大人的问话,里面的学问也很多,一个应对不利,恶了总督大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