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宰执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下王拱辰放下手头的卷子,拿起司马光拿过来的这份卷子看起来。
王拱辰对这份卷子的前面诗赋部分的感觉,与胡霖和司马光的感觉一样,都是感觉实在太干巴了,只能说是格式对了,遣词造句毫无新意,很是平平无奇的应试诗和应试赋。
其“论”和前两篇策论,也是和诗赋一样,平平无奇,只能勉强算是合乎格式。
但是王拱辰知道,司马光为人稳重敦重,从不妄言,他既然说这策论精彩,那就一定又可取之处,因此他继续耐着性子往下看。
当王拱辰看到这篇对夏策略的策论文章时,不禁也是同胡霖和司马光一样,眼睛大亮。
王拱辰看到这篇策论后,立即知道官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
大宋非常推重神童,除了神童,这年少高中的进士也是很受喜爱的。甚至对这少年高中的进士,比那些神童还推重很多。毕竟神童就算在聪明,也未必一定能兑现天赋,一定能得中进士。可是这种少年高中进士的进士,却是已经经过验证的前途无限的潜力股。
王拱辰也是少年高中的,不但重了进士,而且还是高中状元,自然得到那些高官和官家推重,对其都是比较爱护的。
但自从十年前被官家赵祯斥责“轻去以沽名”,其实便在当今官家眼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官家对他冷淡了很多。
这些年王拱辰努力补救自己在官家眼中的形象,对官家也是刻意讨好,总算稍稍补救回来。
这次官家能够让他担任省试主考如此重要的差事,王拱辰觉得官家算是对他终于恢复了信任。
官家那日颁旨后,曾特意留下他面授机宜。这道对夏的策论题便是王拱辰根据官家的授意而出的。
当然,官家自然不能对他明言,这些东西都是王拱辰对揣摩官家的意思出的。
不但这策论考题,就是今科诗赋和策论并重的评卷标准,乃至“太学体”和古文并重的标准,也都是王拱辰揣摩官家的意思规定的。
王拱辰觉得自己揣摩的官家的心意,应该还是对的。
官家在那次颁旨后,和留下王拱辰单独奏对了很长时间。
官家和王拱辰聊起这科考取士,问过他如何才能取到有实干之才的士子?诗赋为重,到底合不合理?
王拱辰揣摩官家的意思,看出来这科官家是想取几个有实干之才的的士子,是以他在奏对时,提出诗赋和策论并重的取材标准。
其实王拱辰也知道,真要取实干之才,应该以策论为主。但是诗赋为重是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规矩,想要一下子打破这个规矩,在他来看实在有些难度。
反正王拱辰觉得自己是没有那个魄力,是以他提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法子。当然,他觉得欧阳修若是担任这个主考的话,肯定有那个力排众议的魄力。不过王拱辰觉得那样未必便是妥当,很多士子会多有不服,未必是好事儿!
王拱辰虽然如今和欧阳修交恶,但是和他是多年的好友兼亲戚,他对欧阳修品性还是很了解的。他的猜测竟然无比接近真实情况。实际上,就在几年后的嘉祐二年那一科的考试中,欧阳修不但彻底消灭了“太学体”,还彻底改变了科考重诗赋,轻策论的风气,而是变成了重策论,轻诗赋。所以说,王拱辰的猜测还是很准确的。当然,这是后话,想要验证,还要待几年之后。
除了这取士标准的侧重,官家赵祯还不可避免的跟王拱辰聊到如今科考应试的文风,关于古文和以“太学体”为代表的骈文孰优孰劣的问题。
王拱辰对这“太学体”一直便是不怎么感冒,其实他是倾向于古文的。虽然他和欧阳修现在不对付,但是他对欧阳修提倡的古文还是比较赞同的。
当下王拱辰向官家比较中肯的阐述了一番这骈文和古文孰优孰劣。
王拱辰说得还是比较客观的,说到这骈文也是颇有可取之处的,虽然大多流于形式,但是辞藻华美,文章华美,很多时候还是可以一用的。不过王拱辰还是对古文比较有认同感。而“太学体”是一种过于追求辞藻华美,过于显摆遣词造句,以致有些走入歧途,王拱辰觉得是不那么可取的。
这番回答倒是让官家赵祯频频点头。
本来赵祯认为王拱辰的为人在德行上是有些瑕疵的,没想到他虽然和欧阳修的关系很僵,对他提倡的古文倒是评价颇为中肯,不禁对他好感大增,觉得王拱辰的品性现在确实好很多了。
王拱辰见官家赞同他的对“太学体”和古文的看法,到了评卷时,自然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他在官家那里对“太学体”有些批判,若是评卷时却依旧以“太学体”为准,便有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嫌疑了,所以王拱辰自然而然的提出了“太学体”和古文没有区别,只以文采和内容论,不关文体的阅卷标准。
王拱辰之所以这么做,说到底还是跟性格有关。他为人冲和,这是比较好听的说法,说得比较难听点就是比较圆滑,谁都不想得罪,没有太大的担当。
若是欧阳修主考的话,想要肃清“太学体”的话,便绝对不会采取折中的办法,一定会采取坚决的办法,把这“太学体”坚决打压下去。
而王拱辰虽然也看出官家对“太学体”有些反感,但是他没有那个魄力,将“太学体”一扫而空。毕竟,如今“太学体”是应试文章的主流,有无数文采斐然的考生用“太学体”应试,若是把“太学体”一刀切,全部不取的话,怕是王拱辰很有可能被那些士子们集体围攻。
王拱辰实在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招惹那么多的士子,再说他又不是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举“太学体”,让古文大炽,完全是为他人做嫁衣,他自然不会去干。
……
……
下王拱辰放下手头的卷子,拿起司马光拿过来的这份卷子看起来。
王拱辰对这份卷子的前面诗赋部分的感觉,与胡霖和司马光的感觉一样,都是感觉实在太干巴了,只能说是格式对了,遣词造句毫无新意,很是平平无奇的应试诗和应试赋。
其“论”和前两篇策论,也是和诗赋一样,平平无奇,只能勉强算是合乎格式。
但是王拱辰知道,司马光为人稳重敦重,从不妄言,他既然说这策论精彩,那就一定又可取之处,因此他继续耐着性子往下看。
当王拱辰看到这篇对夏策略的策论文章时,不禁也是同胡霖和司马光一样,眼睛大亮。
王拱辰看到这篇策论后,立即知道官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
大宋非常推重神童,除了神童,这年少高中的进士也是很受喜爱的。甚至对这少年高中的进士,比那些神童还推重很多。毕竟神童就算在聪明,也未必一定能兑现天赋,一定能得中进士。可是这种少年高中进士的进士,却是已经经过验证的前途无限的潜力股。
王拱辰也是少年高中的,不但重了进士,而且还是高中状元,自然得到那些高官和官家推重,对其都是比较爱护的。
但自从十年前被官家赵祯斥责“轻去以沽名”,其实便在当今官家眼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官家对他冷淡了很多。
这些年王拱辰努力补救自己在官家眼中的形象,对官家也是刻意讨好,总算稍稍补救回来。
这次官家能够让他担任省试主考如此重要的差事,王拱辰觉得官家算是对他终于恢复了信任。
官家那日颁旨后,曾特意留下他面授机宜。这道对夏的策论题便是王拱辰根据官家的授意而出的。
当然,官家自然不能对他明言,这些东西都是王拱辰对揣摩官家的意思出的。
不但这策论考题,就是今科诗赋和策论并重的评卷标准,乃至“太学体”和古文并重的标准,也都是王拱辰揣摩官家的意思规定的。
王拱辰觉得自己揣摩的官家的心意,应该还是对的。
官家在那次颁旨后,和留下王拱辰单独奏对了很长时间。
官家和王拱辰聊起这科考取士,问过他如何才能取到有实干之才的士子?诗赋为重,到底合不合理?
王拱辰揣摩官家的意思,看出来这科官家是想取几个有实干之才的的士子,是以他在奏对时,提出诗赋和策论并重的取材标准。
其实王拱辰也知道,真要取实干之才,应该以策论为主。但是诗赋为重是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规矩,想要一下子打破这个规矩,在他来看实在有些难度。
反正王拱辰觉得自己是没有那个魄力,是以他提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法子。当然,他觉得欧阳修若是担任这个主考的话,肯定有那个力排众议的魄力。不过王拱辰觉得那样未必便是妥当,很多士子会多有不服,未必是好事儿!
王拱辰虽然如今和欧阳修交恶,但是和他是多年的好友兼亲戚,他对欧阳修品性还是很了解的。他的猜测竟然无比接近真实情况。实际上,就在几年后的嘉祐二年那一科的考试中,欧阳修不但彻底消灭了“太学体”,还彻底改变了科考重诗赋,轻策论的风气,而是变成了重策论,轻诗赋。所以说,王拱辰的猜测还是很准确的。当然,这是后话,想要验证,还要待几年之后。
除了这取士标准的侧重,官家赵祯还不可避免的跟王拱辰聊到如今科考应试的文风,关于古文和以“太学体”为代表的骈文孰优孰劣的问题。
王拱辰对这“太学体”一直便是不怎么感冒,其实他是倾向于古文的。虽然他和欧阳修现在不对付,但是他对欧阳修提倡的古文还是比较赞同的。
当下王拱辰向官家比较中肯的阐述了一番这骈文和古文孰优孰劣。
王拱辰说得还是比较客观的,说到这骈文也是颇有可取之处的,虽然大多流于形式,但是辞藻华美,文章华美,很多时候还是可以一用的。不过王拱辰还是对古文比较有认同感。而“太学体”是一种过于追求辞藻华美,过于显摆遣词造句,以致有些走入歧途,王拱辰觉得是不那么可取的。
这番回答倒是让官家赵祯频频点头。
本来赵祯认为王拱辰的为人在德行上是有些瑕疵的,没想到他虽然和欧阳修的关系很僵,对他提倡的古文倒是评价颇为中肯,不禁对他好感大增,觉得王拱辰的品性现在确实好很多了。
王拱辰见官家赞同他的对“太学体”和古文的看法,到了评卷时,自然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他在官家那里对“太学体”有些批判,若是评卷时却依旧以“太学体”为准,便有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嫌疑了,所以王拱辰自然而然的提出了“太学体”和古文没有区别,只以文采和内容论,不关文体的阅卷标准。
王拱辰之所以这么做,说到底还是跟性格有关。他为人冲和,这是比较好听的说法,说得比较难听点就是比较圆滑,谁都不想得罪,没有太大的担当。
若是欧阳修主考的话,想要肃清“太学体”的话,便绝对不会采取折中的办法,一定会采取坚决的办法,把这“太学体”坚决打压下去。
而王拱辰虽然也看出官家对“太学体”有些反感,但是他没有那个魄力,将“太学体”一扫而空。毕竟,如今“太学体”是应试文章的主流,有无数文采斐然的考生用“太学体”应试,若是把“太学体”一刀切,全部不取的话,怕是王拱辰很有可能被那些士子们集体围攻。
王拱辰实在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招惹那么多的士子,再说他又不是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举“太学体”,让古文大炽,完全是为他人做嫁衣,他自然不会去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