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山河英雄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溯江水而上,进入位于荆北北部的彭蠡湖,然而沿余水、章水等水系也可以进入荆郡腹地。
江宁水营在芜州集结,战舰如云停在江上,帆樯蔽曰。
江宁以西,低矮的丘陵断续不绝,过历阳,在彭泽府的东部,地势陡然险峻起来,荆山横亘千里,从江水之涯拔起千仞,迤逦南去,一直延伸到临川府的腹地,山脉余势直与横亘在南宁北部的骑田岭相接。在荆南临川府的东部,与清江行辕之间又隔着巍峨的怀玉山。
武陵山、怀玉山、庾城岭、骑田岭四座巨大的山系从东南西北四方会于大余。大余虽是四山所会,然而地貌却不独属于一山,以致山陵相叠,涧壑相接,地表支离破碎,千万年来,风雨蚀之,使得陵崩谷填,虽然无数奇峰兀立,但是山与山之间,却多是狭长的石土相填的坝子,也有四山流水汇聚的山陵相围的大湖。
数里、十数里的平坝相接,在四山相会之所,在大余境内形成曲折数百里的庚城岭道。
庾城岭道北与清江、余水相接,南面又与南宁境内的溱水相通,是南宁与荆越相接的最重要的陆路通道。
临川府境内山峦拥塞,林密壑深,略无平地。
余水源出大余北部的山地,曲折流经怀玉山西麓的山涧谷壑,过临川邑时,穿过荆山中段的深峡,曲折向北,汇入彭蠡湖。
清江则通过怀玉山之间的孔道与荆南临川府相接。
两百余年来,三苗族人逐渐控制包括萌渚岭、骑田岭、庾城岭在内的宽及数千里的险峻山地。三苗为了抵抗来自中州世家的迫害,封锁住骑田岭、萌渚岭、庾城岭与荆郡相接的道路,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庾城岭道。
两百余年来,世人差不多要忘却这条曾经商埠店铺相接、行旅车马不绝的重要陆路通道。
昭武帝征南宁,在漓湘同源之地始安邑修灵渠,使漓水、湘水相通,使南宁与南平相接;又在大余征十万夷人,辟庾城岭道。
昭武帝兵出两路,挺进南宁腹地,夹击乐安,灭大越国,立南宁郡。
为了加强对南宁的控制,旧朝陆续在骑田岭中开避了几条岭道,然而重要姓都及不上灵渠与庾城岭道。
曹散分开没膝的杂草,垂头凝视,承载数百年沉重岁月的古道只剩下碎石遗迹,偶尔能看见整块的长条麻石,麻石暗褐,似乎还沉积着数百年前的血迹。
宜观远、越世衡、狄复抬眼望着远处秀立的群峰,数以十万计的三苗族人,正从深山密林中往此处聚集。
宜观远朗声说道:“为兵戈故,昭武帝开庾城岭道,百夷、大越逢其难,百万众横颈屠刀之下,惨绝人寰。重开庾城岭道,需刻碑志旧事,立于道旁,以鉴来者。”
越世衡说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南宁绝道于中州之外久矣,重开庾城岭道,使南宁复归中州,当属百年盛事,世衡能逢其事,幸甚。”
江宁重开庾城岭道,置岭道六县,以大余府辖之,将有二十余万苗人从庾城岭、骑田岭的深谷大壑里移居此地。三苗据地虽广,然而都是崇山峻岭,生存惟艰,此次将二十余万族移居大余,将从岭道获利供养,将极大的缓解生存压力。
南闽之战的后期,狄复得苗王刘观武堂授令,率领五百秘营将士密附江宁,参与之后的靖海、历阳、越郡诸战。此番狄复受命率领秘营将士返*地,编六营卫戍军,镇守大余。
此时已是清江卫戍校尉将军的狄复甲刀相随,鳞甲之外,穿着褐色的短襟布衫。狄复年过四旬,脸上多风霜色,目光坚毅而锐利。
曹散直起身子,说道:“苗夷生活惟艰,乃是岭道堵绝,山中之货产不能出山,亦不易得山外之盐粮。庾城岭道相接清江与南宁,待平荆郡,商旅不绝,沿道商埠相接,大余便成了聚宝之地了。”
宜观远说道:“旧朝岭道虽然繁盛,但是内廷视苗夷为异蕃,生存犹难。今曰皆为中州之民,共享天下之养,重开岭道,使南北货物相通,三苗居其功,当共享其利。”
狄复微微一笑,越世衡也深有感触。
越裴雪、刘观武堂率南宁、三苗归江宁之时,众人心里惴惴不安,待江宁令制下来,得知南宁行辕与大余府委任的官佐将领都出自南宁与三苗,江宁没有急于将触手伸到南宁去,众人悬着的心才安定下来。
南宁有深山峻岭与中州相隔,天下零乱,群雄并争,北方又有游牧之民侵略,南宁完全可以封关塞道,绝于中州之外,待天下初定,再择人而附。
中州传史数千载,南宁向来被视为边疆蛮荒之地,不能列入中州正朔,道路塞绝其一也,与南宁世家势力不能攘助皇朝定鼎中原,也有极大的关系。
中州制霸,历来是以北统南,群雄在河水两岸争胜,占据绝对优势之后,再挟威南下,常常能传檄而定天下。
徐汝愚崛起清江,百战不殆,然而南宁众人对他定鼎中原并非都有十足的信心。
越斐雪以一郡之尊而附孺子,惹来族中诸多争议,越世衡心里也有不解,惟越斐雪力排众议,成就此事。江宁没有急于将势力渗透到南宁去,族中也就不会冒出太多的反对声音。
越世衡犹记得赴江宁之前父亲所说的话:“徐行师出天机雪秋门下,然而所学却是传承陈规、傅镂尘。陈规曾为静湖大宗,然而静湖传到嵇思勰,已走入岐道,并没有继承陈规之爝火。傅镂尘为修武道,弃出家门;其兄傅涛远夺元氏天下,傅镂尘冷眼旁观;谷石达灭傅氏宗族,傅镂尘遁世不出,何故?傅镂尘对这尘世有着旁人窥不透的绝望,故而遁入道中。傅镂尘却为一孺子而重归尘世,我原先也看不透其中的缘故,却到此时... -->>
溯江水而上,进入位于荆北北部的彭蠡湖,然而沿余水、章水等水系也可以进入荆郡腹地。
江宁水营在芜州集结,战舰如云停在江上,帆樯蔽曰。
江宁以西,低矮的丘陵断续不绝,过历阳,在彭泽府的东部,地势陡然险峻起来,荆山横亘千里,从江水之涯拔起千仞,迤逦南去,一直延伸到临川府的腹地,山脉余势直与横亘在南宁北部的骑田岭相接。在荆南临川府的东部,与清江行辕之间又隔着巍峨的怀玉山。
武陵山、怀玉山、庾城岭、骑田岭四座巨大的山系从东南西北四方会于大余。大余虽是四山所会,然而地貌却不独属于一山,以致山陵相叠,涧壑相接,地表支离破碎,千万年来,风雨蚀之,使得陵崩谷填,虽然无数奇峰兀立,但是山与山之间,却多是狭长的石土相填的坝子,也有四山流水汇聚的山陵相围的大湖。
数里、十数里的平坝相接,在四山相会之所,在大余境内形成曲折数百里的庚城岭道。
庾城岭道北与清江、余水相接,南面又与南宁境内的溱水相通,是南宁与荆越相接的最重要的陆路通道。
临川府境内山峦拥塞,林密壑深,略无平地。
余水源出大余北部的山地,曲折流经怀玉山西麓的山涧谷壑,过临川邑时,穿过荆山中段的深峡,曲折向北,汇入彭蠡湖。
清江则通过怀玉山之间的孔道与荆南临川府相接。
两百余年来,三苗族人逐渐控制包括萌渚岭、骑田岭、庾城岭在内的宽及数千里的险峻山地。三苗为了抵抗来自中州世家的迫害,封锁住骑田岭、萌渚岭、庾城岭与荆郡相接的道路,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庾城岭道。
两百余年来,世人差不多要忘却这条曾经商埠店铺相接、行旅车马不绝的重要陆路通道。
昭武帝征南宁,在漓湘同源之地始安邑修灵渠,使漓水、湘水相通,使南宁与南平相接;又在大余征十万夷人,辟庾城岭道。
昭武帝兵出两路,挺进南宁腹地,夹击乐安,灭大越国,立南宁郡。
为了加强对南宁的控制,旧朝陆续在骑田岭中开避了几条岭道,然而重要姓都及不上灵渠与庾城岭道。
曹散分开没膝的杂草,垂头凝视,承载数百年沉重岁月的古道只剩下碎石遗迹,偶尔能看见整块的长条麻石,麻石暗褐,似乎还沉积着数百年前的血迹。
宜观远、越世衡、狄复抬眼望着远处秀立的群峰,数以十万计的三苗族人,正从深山密林中往此处聚集。
宜观远朗声说道:“为兵戈故,昭武帝开庾城岭道,百夷、大越逢其难,百万众横颈屠刀之下,惨绝人寰。重开庾城岭道,需刻碑志旧事,立于道旁,以鉴来者。”
越世衡说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南宁绝道于中州之外久矣,重开庾城岭道,使南宁复归中州,当属百年盛事,世衡能逢其事,幸甚。”
江宁重开庾城岭道,置岭道六县,以大余府辖之,将有二十余万苗人从庾城岭、骑田岭的深谷大壑里移居此地。三苗据地虽广,然而都是崇山峻岭,生存惟艰,此次将二十余万族移居大余,将从岭道获利供养,将极大的缓解生存压力。
南闽之战的后期,狄复得苗王刘观武堂授令,率领五百秘营将士密附江宁,参与之后的靖海、历阳、越郡诸战。此番狄复受命率领秘营将士返*地,编六营卫戍军,镇守大余。
此时已是清江卫戍校尉将军的狄复甲刀相随,鳞甲之外,穿着褐色的短襟布衫。狄复年过四旬,脸上多风霜色,目光坚毅而锐利。
曹散直起身子,说道:“苗夷生活惟艰,乃是岭道堵绝,山中之货产不能出山,亦不易得山外之盐粮。庾城岭道相接清江与南宁,待平荆郡,商旅不绝,沿道商埠相接,大余便成了聚宝之地了。”
宜观远说道:“旧朝岭道虽然繁盛,但是内廷视苗夷为异蕃,生存犹难。今曰皆为中州之民,共享天下之养,重开岭道,使南北货物相通,三苗居其功,当共享其利。”
狄复微微一笑,越世衡也深有感触。
越裴雪、刘观武堂率南宁、三苗归江宁之时,众人心里惴惴不安,待江宁令制下来,得知南宁行辕与大余府委任的官佐将领都出自南宁与三苗,江宁没有急于将触手伸到南宁去,众人悬着的心才安定下来。
南宁有深山峻岭与中州相隔,天下零乱,群雄并争,北方又有游牧之民侵略,南宁完全可以封关塞道,绝于中州之外,待天下初定,再择人而附。
中州传史数千载,南宁向来被视为边疆蛮荒之地,不能列入中州正朔,道路塞绝其一也,与南宁世家势力不能攘助皇朝定鼎中原,也有极大的关系。
中州制霸,历来是以北统南,群雄在河水两岸争胜,占据绝对优势之后,再挟威南下,常常能传檄而定天下。
徐汝愚崛起清江,百战不殆,然而南宁众人对他定鼎中原并非都有十足的信心。
越斐雪以一郡之尊而附孺子,惹来族中诸多争议,越世衡心里也有不解,惟越斐雪力排众议,成就此事。江宁没有急于将势力渗透到南宁去,族中也就不会冒出太多的反对声音。
越世衡犹记得赴江宁之前父亲所说的话:“徐行师出天机雪秋门下,然而所学却是传承陈规、傅镂尘。陈规曾为静湖大宗,然而静湖传到嵇思勰,已走入岐道,并没有继承陈规之爝火。傅镂尘为修武道,弃出家门;其兄傅涛远夺元氏天下,傅镂尘冷眼旁观;谷石达灭傅氏宗族,傅镂尘遁世不出,何故?傅镂尘对这尘世有着旁人窥不透的绝望,故而遁入道中。傅镂尘却为一孺子而重归尘世,我原先也看不透其中的缘故,却到此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