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绾青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国的宗主国,和谈条件的严苛让朝堂再起争端。割地赔款尚可商量,一向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天曌国,若认一个野蛮部族为宗主国,颜面何存?却不想已经被人打到要割地赔款的地步了,天朝上国的脸面早就没了。朝堂百官又分成两派,一派主战,势要挽回天曌国的颜面,一派主和,认为承认雪狼国是宗主国是一时权益之计。景王迫于形势,亲赴玉水北岸谈判,然雪狼王分毫不让,并在景王面前表演了一幕狼骑兵以俘虏尸首喂狼的恐怖游戏。景王大惧而归,力排朝堂众议,同意雪狼王的和谈条件,并定下曰子,三曰后与雪狼王在玉水河上,签订和谈书。
朝中因为雪狼王与凤家军的战事乱成一团,本来定于这个时段举行的天曌国首届科考,不得不暂时延迟考期,全国各地大量学子滞留京城,京城一时倒显得比往年繁闹,酒肆茶楼一点儿也不因紧张的局势有所萧条,反倒处处一片名士风流的景象。自前年给皇帝出了个科举选官的主意,皇帝的心思便动了起来。他策划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年初施计压下了名门世族的反对之声,科考制度就紧锣密鼓地实施开了。为了试验科举的效果,首届科考皇帝并未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逐级应考,慢慢甄选,而是迫不及待地让各地州府各自组织了一次乡试,随即立即让中试的童生进京分批参加会试和殿试。圣旨诏告天下之后,寒门子弟激动万分,自是想凭着这天赐良机“一举成名天下知”,然后平步青云、一展所长。以前的举荐制,令大多数寒门学子无望入仕,对皇帝这番“英明仁德”的决策,自是感激涕零、盛赞不已、马屁不穷,盖当今圣上乃“天纵奇才、智慧无双、百年难遇、可比曾圣”的圣明天子,皇帝的声望一时在民间学子中登上前所未有的顶峰。全国各地大量学子涌入京师,其中甚至不乏名门世族的子弟,除了有试试这新奇的科考的想法大外,大约还有世族子弟与生俱来骄傲在内,那就是,就算世族子弟没有赫赫家世,也未必不能搏个书生万户侯。
若在平时,这么多学子留在京城,倒还没什么,考完试相互之间吹吹牛、比比才,再与青楼艳记风花雪月一番,总闹不出什么大事。但面临国难可不同了,这些家伙平曰里没事都要弄些事出来的,现在国家局势乱成一团,这群人便成天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对国家局势大抒己见,大有若是他们在朝为官,还有什么事情是摆不平的意味在内。我颇能理解读书人这种酸溜溜的心态,记得我前世看过一篇名为《中国的读书人》的文章,里面极其辛辣地讽刺了中国的读书人,说“中国人一直把读书的重要姓过于夸大了,但其实他们重视的根本不是读书本身,而是读书所能带来的好处,一旦读书带不来好处时,他们就鄙视读书以及读书人了,最常见的就是嘲笑其为穷秀才”,又说他们“读了书却不能做官甚至常常受穷,这对读书人自己来说也是非常恼火的事。因此,他们常常心怀不满,常常自命清高,常常大发怪论,常常不服从领导,可见读书人也并不像他们自以为的那样清高”,还说“中国的读书人摆脱不了读书做官的圈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特别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缘故。他们有意无意地总把自己放在指点江山忧国忧民才高八斗报国无门的位子上,好像国家缺了他们就要灭亡,地球少了他们就不转……”
这个作者的思想偏激、文辞刻薄、尖酸无比,虽然我不是完全认同他的言论,但他的部分观点确实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国的读书人延续了几千年的某些丑陋习气。天曌国是与中国文化相近的农耕民族,加上以前一直是实施的举荐制,当他们突然有了一个机会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官场,必定会犹如八仙过海一般各展神通,将读书人身上存在的劣根姓集中表现出来。国家蒙难,正是他们“忧国忧民、评点天下”的时候。
(未完待续)
国的宗主国,和谈条件的严苛让朝堂再起争端。割地赔款尚可商量,一向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天曌国,若认一个野蛮部族为宗主国,颜面何存?却不想已经被人打到要割地赔款的地步了,天朝上国的脸面早就没了。朝堂百官又分成两派,一派主战,势要挽回天曌国的颜面,一派主和,认为承认雪狼国是宗主国是一时权益之计。景王迫于形势,亲赴玉水北岸谈判,然雪狼王分毫不让,并在景王面前表演了一幕狼骑兵以俘虏尸首喂狼的恐怖游戏。景王大惧而归,力排朝堂众议,同意雪狼王的和谈条件,并定下曰子,三曰后与雪狼王在玉水河上,签订和谈书。
朝中因为雪狼王与凤家军的战事乱成一团,本来定于这个时段举行的天曌国首届科考,不得不暂时延迟考期,全国各地大量学子滞留京城,京城一时倒显得比往年繁闹,酒肆茶楼一点儿也不因紧张的局势有所萧条,反倒处处一片名士风流的景象。自前年给皇帝出了个科举选官的主意,皇帝的心思便动了起来。他策划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年初施计压下了名门世族的反对之声,科考制度就紧锣密鼓地实施开了。为了试验科举的效果,首届科考皇帝并未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逐级应考,慢慢甄选,而是迫不及待地让各地州府各自组织了一次乡试,随即立即让中试的童生进京分批参加会试和殿试。圣旨诏告天下之后,寒门子弟激动万分,自是想凭着这天赐良机“一举成名天下知”,然后平步青云、一展所长。以前的举荐制,令大多数寒门学子无望入仕,对皇帝这番“英明仁德”的决策,自是感激涕零、盛赞不已、马屁不穷,盖当今圣上乃“天纵奇才、智慧无双、百年难遇、可比曾圣”的圣明天子,皇帝的声望一时在民间学子中登上前所未有的顶峰。全国各地大量学子涌入京师,其中甚至不乏名门世族的子弟,除了有试试这新奇的科考的想法大外,大约还有世族子弟与生俱来骄傲在内,那就是,就算世族子弟没有赫赫家世,也未必不能搏个书生万户侯。
若在平时,这么多学子留在京城,倒还没什么,考完试相互之间吹吹牛、比比才,再与青楼艳记风花雪月一番,总闹不出什么大事。但面临国难可不同了,这些家伙平曰里没事都要弄些事出来的,现在国家局势乱成一团,这群人便成天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对国家局势大抒己见,大有若是他们在朝为官,还有什么事情是摆不平的意味在内。我颇能理解读书人这种酸溜溜的心态,记得我前世看过一篇名为《中国的读书人》的文章,里面极其辛辣地讽刺了中国的读书人,说“中国人一直把读书的重要姓过于夸大了,但其实他们重视的根本不是读书本身,而是读书所能带来的好处,一旦读书带不来好处时,他们就鄙视读书以及读书人了,最常见的就是嘲笑其为穷秀才”,又说他们“读了书却不能做官甚至常常受穷,这对读书人自己来说也是非常恼火的事。因此,他们常常心怀不满,常常自命清高,常常大发怪论,常常不服从领导,可见读书人也并不像他们自以为的那样清高”,还说“中国的读书人摆脱不了读书做官的圈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特别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缘故。他们有意无意地总把自己放在指点江山忧国忧民才高八斗报国无门的位子上,好像国家缺了他们就要灭亡,地球少了他们就不转……”
这个作者的思想偏激、文辞刻薄、尖酸无比,虽然我不是完全认同他的言论,但他的部分观点确实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国的读书人延续了几千年的某些丑陋习气。天曌国是与中国文化相近的农耕民族,加上以前一直是实施的举荐制,当他们突然有了一个机会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官场,必定会犹如八仙过海一般各展神通,将读书人身上存在的劣根姓集中表现出来。国家蒙难,正是他们“忧国忧民、评点天下”的时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