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蚁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老德、洪继勋等人来,却并非单纯为了南高丽的军事,而是有好几件事,需要分别上报。≥≧
在听他们汇报前,邓舍先把姚好古适才说的内容,简单地与洪继勋交流了一下,刚好有行枢密院的官员也来了,吩咐他们即日形成公文,下达各处。有战事的地方,可以暂缓。例如辽西、辽阳,等战事停了,再做处理。
对辽东的战事,邓舍现在并不太忧心了。
处在辽东腹地的潘诚一灭,只剩下纳哈出、世家宝。他与这两个人彼此交手多次,深知其能。陈虎、李邺或许因兵力不足的缘故,无法做出反攻,但是仅就防御来说,应该没问题的。况且,程思忠的上都军马上就能赶到。辽东的局面逐渐转危为安。
从这个角度来看,灭掉潘诚的关世容确实立了大功。不,应该说,潘贤二确实立了大功。
洪继勋与王老德来上报的事儿,与南高丽战局关系不大,不急。军事优先,先由行枢密院的官员们,汇报南高丽的战事进展情况。
文华国的前锋,目前已经进入了王京。赵过击退了两次南高丽各地的勤王之师,镇压了一次沿海州县的作乱,京畿一带,依旧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李和尚进展较慢,但也成功地缠住了南高丽的主力。只等文华国腾出手来,就可以组织包围,进行歼灭战。
总而言之,王京以南形势一片大好。
王京以北,因为海东军的节节取胜,声势越来越大,之前坚决主战的部分人,或者勤王失败、战死沙场,或者心生惧怕、改变了主意,渐渐地偃旗息鼓了。另一部分提议拥立新王、先求自保的言论占据了朝野舆论的上风,成为了主流共识。
据报,南高丽的宗室、重臣们已经云集汉阳,挑选出来了一个年幼的宗室子弟,用不了太久,便会登基称王了。——前任丽王无子,没有王子可立。故此,南高丽诸臣只能从宗室子弟中推选新王。
那几个行枢密院的官员来,便是想询问邓舍该如何应对。是继续进行王京以南的战事,先歼灭敌人主力再说;还是先搞定高丽的新王?
新王一登基,南高丽群龙无的局面就宣告结束。国不可一日无主,有了国君,军心、民心就会得到振奋,有了目标,不再混乱。那么,会不会对王京以南的战事产生一些影响呢?王京以南的高丽军队的斗志会不会因此得到增强呢?如果得到增强,随后即将展开的歼灭战,又会不会因此遇到艰难的阻力呢?
“若我军暂时对东线的南高丽主力围而不歼,以李将军部并文大人一部,继续纠缠之。同时,命文大人率余部与赵将军部立即会合,联军一处,急行奔袭,先取汉阳。以南高丽现今军政大多陷入瘫痪、各地号令不一、各自为战的状态,我军战决,必可一鼓成擒。
“打蛇打七寸。它既然要再立新王,我军就可以再打一次它的七寸!使之陷入彻底的混乱。”
“我军投放入南高丽的军力,共计四万余人,皆为精锐,可以说是我海东的全部菁华了。稍有闪失,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王京以南,我军尚未平定,一两万的高丽主力聚集东线,李将军部应对的已经非常吃力。我军若不抓紧时间将其歼灭,反去先取汉阳的话,是为不辨轻重,舍本逐末。倘若,汉阳未下,东线变生肘腋,我军该当如何?该当如何处之?
“大好的局面必将毁于一旦。因此,臣以为,我军切不可急躁。先灭东线之南高丽主力,方为稳重上策。”
这是行枢密院的官员们,形成的两种不同意见。
“两位先生有何见解?”
姚好古一拱手,请洪继勋先说。洪继勋当仁不让。他生长双城,算半个高丽人,熟悉高丽的内部情况,因此在攻伐南高丽的战事中,他起的作用远大过姚好古。如果说邓舍是总指挥,他就是副总指挥。
他自得知南高丽要拥立新王后,殚精竭虑、筹思已久,权衡比较各方面的优劣得失,已经有了成熟的对策。他微微一笑,说道:“昨天,赵将军把高丽伪主王祺送来了平壤。臣今日来求见主公,为的就是他。不知主公要打算怎样处置他呢?”
杀,肯定不行,南高丽未稳,杀了他只会更加激起南高丽上下的敌忾之心,给下一步的行动造成更大的阻力。邓舍道:“仿前宋太祖故事,如南唐、后蜀旧例,何如?”
宋太祖俘虏了南唐、后蜀的国主,将他们封为公侯,安置在汴京。
“主公英明。王祺为高丽伪主已有九年,他曾经收复过双城等地,在高丽臣民的心中,威望还是比较高的。庆尚、全罗诸道,有不少的地方郡县忠诚于他。汉阳府里,也并非所有的高丽宗室、臣子都是自肺腑地赞成拥立新王。
“有前宋南渡的例子在。担忧一立新王,或会陷王祺于困窘死地,因而犹豫两端的,数量也委实不少。臣以为,如果把王祺的作用挥出来,运用的好了,别说汉阳要拥立新王,哪怕全罗、庆尚诸道也有可能传檄而定。”
宋高宗南渡,登基称帝。为金人俘去的徽、钦二帝,自此终老五国城,凄凉死去。对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南高丽若立新王,王祺的下场可想而知。
“运用的好了?怎么才叫运用的好了呢?”
“留王祺居平壤,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传檄南高丽,点明我海东之所以兴师动众,兴兵讨伐的原因,是为解民之倒悬,是为了解决南高丽朝中的亲元党人,是为了帮助丽人恢复祖宗衣冠,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丽人与蒙人的矛盾上。
“同时,以王祺的名义,斥责汉阳府中试图拥立新王的高丽宗室、大臣们,数其罪状,斥其不忠。如果他们一意孤行,必然讨伐。这样,即便他们真的拥立了新王,我军前去讨伐也就有了名义。师出有名,便能振奋己军之军心,同时亦可减少敌人之阻力。
“此正所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师出无名,事故无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
高丽毕竟是绵延了数百年的一个国家,虽然近数十年来,已经彻底沦为了蒙元的附属,失去了政权的独立性,并且邓舍也在海东大力推行汉、丽一家的概念,但是人的地域观一形成,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特别是南部高丽,三韩之地,可以说,一直都是高丽人的固有疆土。他们到底不是汉人,是丽人,占其地容易,得其心则难,消化起来不会太容易。
邓舍不由想起了在后世里,日本曾对朝鲜的侵占。其侵占的步骤、过程与洪继勋的提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先挟持朝鲜国君,随后迫使其签订合并条约,声明“自愿”将统治权交给日本天皇,由日本保护其宗庙、财产,从而宣告正式吞并。
他沉吟了片刻,说道:“先生是以为,对南高丽拥立新王一事,我海东可以暂缓处理,暂时不与理会。先定东线,然后再说。是么?”
“不错。说是暂缓处理,其实也缓不了太久。主公若能以臣之策,则东线的战事指日可停。可以由王祺出面,喻以招降。如此,我军既可以减少损失,迅结束战斗,又能够得到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一个枢密院的官员,——就是提议先打汉阳的那个,他提出了疑问,说道:“洪... -->>
王老德、洪继勋等人来,却并非单纯为了南高丽的军事,而是有好几件事,需要分别上报。≥≧
在听他们汇报前,邓舍先把姚好古适才说的内容,简单地与洪继勋交流了一下,刚好有行枢密院的官员也来了,吩咐他们即日形成公文,下达各处。有战事的地方,可以暂缓。例如辽西、辽阳,等战事停了,再做处理。
对辽东的战事,邓舍现在并不太忧心了。
处在辽东腹地的潘诚一灭,只剩下纳哈出、世家宝。他与这两个人彼此交手多次,深知其能。陈虎、李邺或许因兵力不足的缘故,无法做出反攻,但是仅就防御来说,应该没问题的。况且,程思忠的上都军马上就能赶到。辽东的局面逐渐转危为安。
从这个角度来看,灭掉潘诚的关世容确实立了大功。不,应该说,潘贤二确实立了大功。
洪继勋与王老德来上报的事儿,与南高丽战局关系不大,不急。军事优先,先由行枢密院的官员们,汇报南高丽的战事进展情况。
文华国的前锋,目前已经进入了王京。赵过击退了两次南高丽各地的勤王之师,镇压了一次沿海州县的作乱,京畿一带,依旧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李和尚进展较慢,但也成功地缠住了南高丽的主力。只等文华国腾出手来,就可以组织包围,进行歼灭战。
总而言之,王京以南形势一片大好。
王京以北,因为海东军的节节取胜,声势越来越大,之前坚决主战的部分人,或者勤王失败、战死沙场,或者心生惧怕、改变了主意,渐渐地偃旗息鼓了。另一部分提议拥立新王、先求自保的言论占据了朝野舆论的上风,成为了主流共识。
据报,南高丽的宗室、重臣们已经云集汉阳,挑选出来了一个年幼的宗室子弟,用不了太久,便会登基称王了。——前任丽王无子,没有王子可立。故此,南高丽诸臣只能从宗室子弟中推选新王。
那几个行枢密院的官员来,便是想询问邓舍该如何应对。是继续进行王京以南的战事,先歼灭敌人主力再说;还是先搞定高丽的新王?
新王一登基,南高丽群龙无的局面就宣告结束。国不可一日无主,有了国君,军心、民心就会得到振奋,有了目标,不再混乱。那么,会不会对王京以南的战事产生一些影响呢?王京以南的高丽军队的斗志会不会因此得到增强呢?如果得到增强,随后即将展开的歼灭战,又会不会因此遇到艰难的阻力呢?
“若我军暂时对东线的南高丽主力围而不歼,以李将军部并文大人一部,继续纠缠之。同时,命文大人率余部与赵将军部立即会合,联军一处,急行奔袭,先取汉阳。以南高丽现今军政大多陷入瘫痪、各地号令不一、各自为战的状态,我军战决,必可一鼓成擒。
“打蛇打七寸。它既然要再立新王,我军就可以再打一次它的七寸!使之陷入彻底的混乱。”
“我军投放入南高丽的军力,共计四万余人,皆为精锐,可以说是我海东的全部菁华了。稍有闪失,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王京以南,我军尚未平定,一两万的高丽主力聚集东线,李将军部应对的已经非常吃力。我军若不抓紧时间将其歼灭,反去先取汉阳的话,是为不辨轻重,舍本逐末。倘若,汉阳未下,东线变生肘腋,我军该当如何?该当如何处之?
“大好的局面必将毁于一旦。因此,臣以为,我军切不可急躁。先灭东线之南高丽主力,方为稳重上策。”
这是行枢密院的官员们,形成的两种不同意见。
“两位先生有何见解?”
姚好古一拱手,请洪继勋先说。洪继勋当仁不让。他生长双城,算半个高丽人,熟悉高丽的内部情况,因此在攻伐南高丽的战事中,他起的作用远大过姚好古。如果说邓舍是总指挥,他就是副总指挥。
他自得知南高丽要拥立新王后,殚精竭虑、筹思已久,权衡比较各方面的优劣得失,已经有了成熟的对策。他微微一笑,说道:“昨天,赵将军把高丽伪主王祺送来了平壤。臣今日来求见主公,为的就是他。不知主公要打算怎样处置他呢?”
杀,肯定不行,南高丽未稳,杀了他只会更加激起南高丽上下的敌忾之心,给下一步的行动造成更大的阻力。邓舍道:“仿前宋太祖故事,如南唐、后蜀旧例,何如?”
宋太祖俘虏了南唐、后蜀的国主,将他们封为公侯,安置在汴京。
“主公英明。王祺为高丽伪主已有九年,他曾经收复过双城等地,在高丽臣民的心中,威望还是比较高的。庆尚、全罗诸道,有不少的地方郡县忠诚于他。汉阳府里,也并非所有的高丽宗室、臣子都是自肺腑地赞成拥立新王。
“有前宋南渡的例子在。担忧一立新王,或会陷王祺于困窘死地,因而犹豫两端的,数量也委实不少。臣以为,如果把王祺的作用挥出来,运用的好了,别说汉阳要拥立新王,哪怕全罗、庆尚诸道也有可能传檄而定。”
宋高宗南渡,登基称帝。为金人俘去的徽、钦二帝,自此终老五国城,凄凉死去。对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南高丽若立新王,王祺的下场可想而知。
“运用的好了?怎么才叫运用的好了呢?”
“留王祺居平壤,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传檄南高丽,点明我海东之所以兴师动众,兴兵讨伐的原因,是为解民之倒悬,是为了解决南高丽朝中的亲元党人,是为了帮助丽人恢复祖宗衣冠,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丽人与蒙人的矛盾上。
“同时,以王祺的名义,斥责汉阳府中试图拥立新王的高丽宗室、大臣们,数其罪状,斥其不忠。如果他们一意孤行,必然讨伐。这样,即便他们真的拥立了新王,我军前去讨伐也就有了名义。师出有名,便能振奋己军之军心,同时亦可减少敌人之阻力。
“此正所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师出无名,事故无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
高丽毕竟是绵延了数百年的一个国家,虽然近数十年来,已经彻底沦为了蒙元的附属,失去了政权的独立性,并且邓舍也在海东大力推行汉、丽一家的概念,但是人的地域观一形成,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特别是南部高丽,三韩之地,可以说,一直都是高丽人的固有疆土。他们到底不是汉人,是丽人,占其地容易,得其心则难,消化起来不会太容易。
邓舍不由想起了在后世里,日本曾对朝鲜的侵占。其侵占的步骤、过程与洪继勋的提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先挟持朝鲜国君,随后迫使其签订合并条约,声明“自愿”将统治权交给日本天皇,由日本保护其宗庙、财产,从而宣告正式吞并。
他沉吟了片刻,说道:“先生是以为,对南高丽拥立新王一事,我海东可以暂缓处理,暂时不与理会。先定东线,然后再说。是么?”
“不错。说是暂缓处理,其实也缓不了太久。主公若能以臣之策,则东线的战事指日可停。可以由王祺出面,喻以招降。如此,我军既可以减少损失,迅结束战斗,又能够得到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一个枢密院的官员,——就是提议先打汉阳的那个,他提出了疑问,说道:“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