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蚁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平壤原为高丽的西京,城中冠盖云集,大小官吏极多。 ≥ 是以,邓舍携大队文武前来,不愁没有住的地方。
最好的府宅,自然为昔日的高丽西京留守府,本来李春富住着。因其投诚后表现得很老实,兼有牵线奇氏的功劳,邓舍对他颇另眼相看,任了他平壤府同知这一重要职务。不过,留守府他显然是住不成了,换了处别的宅子,留守府让给了文华国。
前阵子,邓舍来平壤,文华国本待腾出来给他,邓舍没同意。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在此长住,随便寻处空闲院落,暂做行辕就是。
院落不大,但整治得十分精美。分前后两进,前边做办公、议事之所在,后院则为他及侍婢们的安歇地方。他带来的侍婢不多,罗官奴、李闺秀及两个高丽公主等寥寥数人。其它的,还都在双城。
毕千牛穿过前后进的走廊,跨入后院门中。
今日轮值的两个亲兵百户,有一个质子营出身的,年纪不大,十七八岁。因为骑射出众,忠心耿耿,并且做事勤勉,故此虽为高丽人,一样的升迁很快,能做到这个位置,外放出去少说一个千夫长。
“将军呢?”
虽然经洪继勋的提议,现在行省上下都改称邓舍为主公,但私下里,毕千牛等还是更习惯称呼他为将军,而邓舍也给以了默许。这似乎可以显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来,仿佛他们与邓舍有与众不同的亲密。
每一个侍卫,每一个亲兵,每一个有资格这样称呼邓舍的人,都以此为自豪,将之视为一种难得的荣耀。
“还没完事。”质子营出身的那百户说道。
毕千牛抬头望了望天:“小半个时辰了吧。”
“最少还得半个时辰。”另一个百户上马贼出身,跟邓舍的时间比较长,很熟悉情况。
毕千牛往邓舍住的厢房挪了两步,倾耳细听,隐约一点声响传入耳中。他辨别了片刻,点了点头,道:“听声音,换了人。这是第二番了么?”
“你老耳朵真灵,确实换人了。”
说话间,听见房中传出声咳嗽,几个人对视一眼,做个鬼脸,轻手轻脚地退去了远处,那两个百夫长自去查岗巡逻不提。
平壤近海,冬季的温度远较双城为高。毕千牛找了处避风的廊下,静静等邓舍办事。下午的阳光晒在身上,虽称不上温暖,下意识的舒服。院子里安静,除了房中的那点动静,几乎没有别的半分声息。
他斜靠在墙壁上,眯着眼,远望云聚云散。
那蓝蓝的天,那洁白的云,时不时有飞鸟掠过。他很久没这么放松过了,他看着这眼前的景色,觉得似乎有些熟悉,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是在双城么?不,还要久远。是在永平吗?不,还要久远。
恍惚间,他似乎忘记了沉甸甸的心事,他似乎忘记了身在何处。他的失神来的如此的不合时宜,也许只因为他曾把它们藏得太深。
那回忆一点点的清晰,他记起来了。也许是十年前,也许是二十年前,那时候的他还年轻。也在这样的冬日下午,他与他的兄弟?抑或他的妻子?又抑或他的老父母?时间太过久远,他无法记得真切,但他分明记得,那一天,他们很开心。
为的什么事儿呢?
忘怀了,所有的细节都已经湮灭,湮灭在随后而来的无数风霜雪雨之中,湮灭在长长的流亡路上,湮灭在一场接着一场的生死搏杀里。他的老父母、他的兄弟们、他的妻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这该死的世道,如今留在脑海中的,只有那一点点岁月沉淀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他陷入在追忆中不可自拔,蓦然的一道黄影窜过他的面前。吓了他一跳,惊回了神,定睛去看,那东西喵喵叫着,去得远了,黄毛可爱,却是罗官奴养的一只猫。
“这小东西。”他自失一笑。
走廊上的柱子擦拭得很亮,映出他的容颜。他已不复年青,面容沧桑,两鬓斑白。他站直身子,伸了个懒腰,感叹:“老喽。”摸了摸刀柄,失落中带着满足,他想:“至少,现在我过的很好。”
房内的声音变得大了起来。很快,门开了,三个老者鱼贯走将出来。邓舍陪送其后,恭谨有礼,直送出了后院门,方才停步,作了一揖,说道:“有劳三位老先生辛苦,今日所讲之经史,学生受益良多。三日后,当复请老先生来。”
那三个老者纷纷还礼,有侍卫抬来几顶小轿,他们上轿去了。
原来,这几人是邓舍请来的老师,皆平壤城中饱学的宿儒,讲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之经典,以及《春秋》、《左传》等史书之传记。邓舍幼时读私塾,年龄小,学的尽是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启蒙教材,有关儒家经典,却是不曾学过的。
这些书籍,自学不是不可以,太难。因而,他趁着战后稍微有空,着洪继勋、姚好古寻访了几位名师,三日一次,来给他讲解功课。
送走了几位宿儒,邓舍转身回房,看见毕千牛候在一侧,边走边问:“怎么?”毕千牛道:“适才前院堂外,小人见着李员外郎鬼鬼祟祟的,不知想要做些甚么。”将他的见闻,一一讲出。
邓舍微微顿下脚步,皱了皱眉,心想:“昨天登山他就有些不对,倒是奇怪。”虽不信李敦儒会有异志,然而有李成桂夫人下毒的前车之鉴,他不可不防,吩咐,“派两个人,多加注意。——不要叫他觉。”
毕千牛答应着去了。
轮值的高丽百户小跑着过来,问道:“将军,现在就去么?”按照之前的命令,文华国等该在下午把诸翼元帅府及行枢密院数个直属机构的具体实施计划呈报给他。
“文大人们来了么?”
“刚有侍卫通报,正在前院等候。”
邓舍点了点头,先且回房,由罗官奴、李闺秀伺候着,换了文衫为官袍,一丝不苟地装束整齐,正好衣冠,然后径往前院而来,迈步入堂。堂内文华国、佟生养、赵过、李和尚等人,同时行礼,道:“末将等,见过主公。”
“起来罢。”邓舍笑吟吟扶起他们,吩咐落座,自往主位坐下,问道,“诸翼兵事,可安排得妥当的了?”
文华国从袖子中抽出一页纸,欠身递给邓舍。他不认字,不代表行枢密院里就没有认字的人。邓舍考虑过这个问题,诸将大多目不识丁,特别抽调了两三个识字可靠的军官,拨入其中,充作官吏,专门负责文案。
他接过那纸,展开来看。
纸上字迹粗大魁梧,一看就是行伍中人所写。邓舍细细地看过。因大致的框架,就在前番议事上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文华国们所做的,只是充实内容。详细划分每个翼元帅府的防区,视防区之不同,制定拨给军马的数目。选定每个翼元帅的人选,并后边列有几个人名,防止邓舍不满意,以作备选。
不敢说每个军官邓舍都熟悉,最起码千户以上的,他都有印象。尤其出类拔萃的,他更是了如指掌。看了一遍,他沉吟不语,提起笔来,改动了两处,笑道:“辽西路接壤辽西、腹里,不可没有猛将驻守。”
辽西路,即武平、惠和等地。
洪继勋、姚好古等将所得辽东之土地分作了三路,分别为辽阳路、广宁府路、辽西路。辽左及新得的豪州、懿州、闾阳归辽阳路,广宁府路单只广宁一地,辽西路下辖武平、惠和、义州、川州。
文华国道:“主公派了庆千兴屯驻辽西,他虽不是主公的对手,收拾些世家宝之流,应该没问题吧?有了他在,还需要再派猛将么?”
庆千兴有谋,也有勇;但要论及锐气剽悍,他远远不够。
这些判断,邓舍自知即可,不会对众人讲出。他摇了摇头,道:“辽西不仅有世家宝,随时还会有腹里的元军支援,不可大意。庆将军有总镇之责,不可轻出,非有另一员我之虎将前去驻守不可。”他点了点杨万虎,笑着问道,“杨将军,可有意一去么?”
杨万虎岂有不去之理?他挺身而起,小小的身躯自有冲天的豪气,抱拳,慷慨说道:“末将誓不辱命。”
“甚好。庆将军屯驻义州,你可屯驻惠和。”
惠和逼近前线,有杨万虎及五衙之一的精锐在,右有庆千兴呼应,可保无虞。邓舍虚虚按手,示意杨万虎坐下,接着说道:“平壤虽处内地,太平无事,但邻近高丽南部,文将军总镇此路,轻易不得离开,不可没有重将坐镇左近。拨李邺,屯驻江东。”
李邺没随他来,不过不要紧,随后传去命令,吩咐他带军前来便可。
十六翼元帅府共分为四大块儿,剩下两块儿,一个在关北,一个在辽左。
关北有张歹儿。当日女真人作乱,洪继勋擅自调兵,张歹儿服从命令的同时,传信告诉了邓舍。他服从命令,是以大局为重,不得不去救援;告诉邓舍,则显然心思缜密。邓舍对他很放心。
关北最前线的海阳翼元帅府,翼元帅选定的陈牌子。他与杨万虎一起投的邓舍,不及杨万虎猛锐耿直,为人有些圆滑,但也正因此,不乏智略。既圆滑又有智,大盗出身,也有亡命的一面,在女真聚集的地方,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辽左总镇赵过。
辽左濒临海边,除了沿海的金、复州,有受到倭寇骚扰的可能,可以说是辽东最安全的地面。赵过讷于言而敏于行,性格颇类邓舍,宽厚有仁,曾镇守过女真人聚集的甲山府。待女真人乱起,多有感念他的恩德而不肯从乱,甚至悄悄告密的。
或许他勇猛不及文华国,多智不及庆千兴,缜密不及张歹儿,然而强毅果断,厚重坚刚,却是最为优秀的。辽左之地,西接辽西,东连平壤,隔海通商山东,为辽阳之背后依托,地位十分重要,没有赵过,邓舍不能放心。
至于沿海的金州,邓舍派了上任的亲兵队长,曾在鏖战庆千兴一战中有过出色挥的左车儿前去屯驻,防备倭寇。
一个人有才智不算本事,大凡出人头地之辈,多数才智不及幕僚,勇武不及部曲。他们之所以高居人上,一则可得人心,二来知人善用。如果再加上一条,有自知之明,明进退之道,那么,此人之成就定然不可限量。
安排过诸翼元帅府人选,再议诸翼兵力之驻扎数目。
这个数目有的多,有的少。类似辽西、平壤,这些接壤省界的防区,驻军自然要多。辽左、关北,这些大体稳定的地方,可适量减少。邓舍平定辽东时,号称军马数十万,其实没那么多。他解散了一部分原本的高丽降军,转了一部分为屯田军,保存正规编制的数万人,加上辽阳降军,总计十来万人。
邓舍肯定了条呈上的部署。
他说道:“我军之精锐,尽在五衙。杨将军镇辽西,李邺镇江东。其余三衙便按诸位之计划,可尽数放置辽阳,并神机营、质子军等部,由我亲率之。剩余五万余军马,驻关北一万五千人,驻平壤等地一万人,驻辽左一万五千人,驻辽西一万余人。甚好,可按此执行。”
文华国等凛然遵命。
邓舍放下条呈,抬头看了眼众人,跟着说道:“平壤等地新近涌来流民甚多,传令,贴募兵榜。最迟到开春,必须招足万人。”
他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讶、愕然。
文华国道:“募兵?主公,我军才经大战,辎重、粮饷消耗极多,旧粮存储仅够数月之用,新粮还没下种。这个时候募兵,……?”他坐镇平壤多月,整日与输送辽东的辎重、粮草打交道,对军中存粮的情况非常清楚。
邓舍颔,道:“不错。”
诸将短暂的沉默,赵过等人纷纷谏言。
不是他们反对,说实... -->>
平壤原为高丽的西京,城中冠盖云集,大小官吏极多。 ≥ 是以,邓舍携大队文武前来,不愁没有住的地方。
最好的府宅,自然为昔日的高丽西京留守府,本来李春富住着。因其投诚后表现得很老实,兼有牵线奇氏的功劳,邓舍对他颇另眼相看,任了他平壤府同知这一重要职务。不过,留守府他显然是住不成了,换了处别的宅子,留守府让给了文华国。
前阵子,邓舍来平壤,文华国本待腾出来给他,邓舍没同意。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在此长住,随便寻处空闲院落,暂做行辕就是。
院落不大,但整治得十分精美。分前后两进,前边做办公、议事之所在,后院则为他及侍婢们的安歇地方。他带来的侍婢不多,罗官奴、李闺秀及两个高丽公主等寥寥数人。其它的,还都在双城。
毕千牛穿过前后进的走廊,跨入后院门中。
今日轮值的两个亲兵百户,有一个质子营出身的,年纪不大,十七八岁。因为骑射出众,忠心耿耿,并且做事勤勉,故此虽为高丽人,一样的升迁很快,能做到这个位置,外放出去少说一个千夫长。
“将军呢?”
虽然经洪继勋的提议,现在行省上下都改称邓舍为主公,但私下里,毕千牛等还是更习惯称呼他为将军,而邓舍也给以了默许。这似乎可以显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来,仿佛他们与邓舍有与众不同的亲密。
每一个侍卫,每一个亲兵,每一个有资格这样称呼邓舍的人,都以此为自豪,将之视为一种难得的荣耀。
“还没完事。”质子营出身的那百户说道。
毕千牛抬头望了望天:“小半个时辰了吧。”
“最少还得半个时辰。”另一个百户上马贼出身,跟邓舍的时间比较长,很熟悉情况。
毕千牛往邓舍住的厢房挪了两步,倾耳细听,隐约一点声响传入耳中。他辨别了片刻,点了点头,道:“听声音,换了人。这是第二番了么?”
“你老耳朵真灵,确实换人了。”
说话间,听见房中传出声咳嗽,几个人对视一眼,做个鬼脸,轻手轻脚地退去了远处,那两个百夫长自去查岗巡逻不提。
平壤近海,冬季的温度远较双城为高。毕千牛找了处避风的廊下,静静等邓舍办事。下午的阳光晒在身上,虽称不上温暖,下意识的舒服。院子里安静,除了房中的那点动静,几乎没有别的半分声息。
他斜靠在墙壁上,眯着眼,远望云聚云散。
那蓝蓝的天,那洁白的云,时不时有飞鸟掠过。他很久没这么放松过了,他看着这眼前的景色,觉得似乎有些熟悉,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是在双城么?不,还要久远。是在永平吗?不,还要久远。
恍惚间,他似乎忘记了沉甸甸的心事,他似乎忘记了身在何处。他的失神来的如此的不合时宜,也许只因为他曾把它们藏得太深。
那回忆一点点的清晰,他记起来了。也许是十年前,也许是二十年前,那时候的他还年轻。也在这样的冬日下午,他与他的兄弟?抑或他的妻子?又抑或他的老父母?时间太过久远,他无法记得真切,但他分明记得,那一天,他们很开心。
为的什么事儿呢?
忘怀了,所有的细节都已经湮灭,湮灭在随后而来的无数风霜雪雨之中,湮灭在长长的流亡路上,湮灭在一场接着一场的生死搏杀里。他的老父母、他的兄弟们、他的妻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这该死的世道,如今留在脑海中的,只有那一点点岁月沉淀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他陷入在追忆中不可自拔,蓦然的一道黄影窜过他的面前。吓了他一跳,惊回了神,定睛去看,那东西喵喵叫着,去得远了,黄毛可爱,却是罗官奴养的一只猫。
“这小东西。”他自失一笑。
走廊上的柱子擦拭得很亮,映出他的容颜。他已不复年青,面容沧桑,两鬓斑白。他站直身子,伸了个懒腰,感叹:“老喽。”摸了摸刀柄,失落中带着满足,他想:“至少,现在我过的很好。”
房内的声音变得大了起来。很快,门开了,三个老者鱼贯走将出来。邓舍陪送其后,恭谨有礼,直送出了后院门,方才停步,作了一揖,说道:“有劳三位老先生辛苦,今日所讲之经史,学生受益良多。三日后,当复请老先生来。”
那三个老者纷纷还礼,有侍卫抬来几顶小轿,他们上轿去了。
原来,这几人是邓舍请来的老师,皆平壤城中饱学的宿儒,讲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之经典,以及《春秋》、《左传》等史书之传记。邓舍幼时读私塾,年龄小,学的尽是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启蒙教材,有关儒家经典,却是不曾学过的。
这些书籍,自学不是不可以,太难。因而,他趁着战后稍微有空,着洪继勋、姚好古寻访了几位名师,三日一次,来给他讲解功课。
送走了几位宿儒,邓舍转身回房,看见毕千牛候在一侧,边走边问:“怎么?”毕千牛道:“适才前院堂外,小人见着李员外郎鬼鬼祟祟的,不知想要做些甚么。”将他的见闻,一一讲出。
邓舍微微顿下脚步,皱了皱眉,心想:“昨天登山他就有些不对,倒是奇怪。”虽不信李敦儒会有异志,然而有李成桂夫人下毒的前车之鉴,他不可不防,吩咐,“派两个人,多加注意。——不要叫他觉。”
毕千牛答应着去了。
轮值的高丽百户小跑着过来,问道:“将军,现在就去么?”按照之前的命令,文华国等该在下午把诸翼元帅府及行枢密院数个直属机构的具体实施计划呈报给他。
“文大人们来了么?”
“刚有侍卫通报,正在前院等候。”
邓舍点了点头,先且回房,由罗官奴、李闺秀伺候着,换了文衫为官袍,一丝不苟地装束整齐,正好衣冠,然后径往前院而来,迈步入堂。堂内文华国、佟生养、赵过、李和尚等人,同时行礼,道:“末将等,见过主公。”
“起来罢。”邓舍笑吟吟扶起他们,吩咐落座,自往主位坐下,问道,“诸翼兵事,可安排得妥当的了?”
文华国从袖子中抽出一页纸,欠身递给邓舍。他不认字,不代表行枢密院里就没有认字的人。邓舍考虑过这个问题,诸将大多目不识丁,特别抽调了两三个识字可靠的军官,拨入其中,充作官吏,专门负责文案。
他接过那纸,展开来看。
纸上字迹粗大魁梧,一看就是行伍中人所写。邓舍细细地看过。因大致的框架,就在前番议事上已经基本确定下来,文华国们所做的,只是充实内容。详细划分每个翼元帅府的防区,视防区之不同,制定拨给军马的数目。选定每个翼元帅的人选,并后边列有几个人名,防止邓舍不满意,以作备选。
不敢说每个军官邓舍都熟悉,最起码千户以上的,他都有印象。尤其出类拔萃的,他更是了如指掌。看了一遍,他沉吟不语,提起笔来,改动了两处,笑道:“辽西路接壤辽西、腹里,不可没有猛将驻守。”
辽西路,即武平、惠和等地。
洪继勋、姚好古等将所得辽东之土地分作了三路,分别为辽阳路、广宁府路、辽西路。辽左及新得的豪州、懿州、闾阳归辽阳路,广宁府路单只广宁一地,辽西路下辖武平、惠和、义州、川州。
文华国道:“主公派了庆千兴屯驻辽西,他虽不是主公的对手,收拾些世家宝之流,应该没问题吧?有了他在,还需要再派猛将么?”
庆千兴有谋,也有勇;但要论及锐气剽悍,他远远不够。
这些判断,邓舍自知即可,不会对众人讲出。他摇了摇头,道:“辽西不仅有世家宝,随时还会有腹里的元军支援,不可大意。庆将军有总镇之责,不可轻出,非有另一员我之虎将前去驻守不可。”他点了点杨万虎,笑着问道,“杨将军,可有意一去么?”
杨万虎岂有不去之理?他挺身而起,小小的身躯自有冲天的豪气,抱拳,慷慨说道:“末将誓不辱命。”
“甚好。庆将军屯驻义州,你可屯驻惠和。”
惠和逼近前线,有杨万虎及五衙之一的精锐在,右有庆千兴呼应,可保无虞。邓舍虚虚按手,示意杨万虎坐下,接着说道:“平壤虽处内地,太平无事,但邻近高丽南部,文将军总镇此路,轻易不得离开,不可没有重将坐镇左近。拨李邺,屯驻江东。”
李邺没随他来,不过不要紧,随后传去命令,吩咐他带军前来便可。
十六翼元帅府共分为四大块儿,剩下两块儿,一个在关北,一个在辽左。
关北有张歹儿。当日女真人作乱,洪继勋擅自调兵,张歹儿服从命令的同时,传信告诉了邓舍。他服从命令,是以大局为重,不得不去救援;告诉邓舍,则显然心思缜密。邓舍对他很放心。
关北最前线的海阳翼元帅府,翼元帅选定的陈牌子。他与杨万虎一起投的邓舍,不及杨万虎猛锐耿直,为人有些圆滑,但也正因此,不乏智略。既圆滑又有智,大盗出身,也有亡命的一面,在女真聚集的地方,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辽左总镇赵过。
辽左濒临海边,除了沿海的金、复州,有受到倭寇骚扰的可能,可以说是辽东最安全的地面。赵过讷于言而敏于行,性格颇类邓舍,宽厚有仁,曾镇守过女真人聚集的甲山府。待女真人乱起,多有感念他的恩德而不肯从乱,甚至悄悄告密的。
或许他勇猛不及文华国,多智不及庆千兴,缜密不及张歹儿,然而强毅果断,厚重坚刚,却是最为优秀的。辽左之地,西接辽西,东连平壤,隔海通商山东,为辽阳之背后依托,地位十分重要,没有赵过,邓舍不能放心。
至于沿海的金州,邓舍派了上任的亲兵队长,曾在鏖战庆千兴一战中有过出色挥的左车儿前去屯驻,防备倭寇。
一个人有才智不算本事,大凡出人头地之辈,多数才智不及幕僚,勇武不及部曲。他们之所以高居人上,一则可得人心,二来知人善用。如果再加上一条,有自知之明,明进退之道,那么,此人之成就定然不可限量。
安排过诸翼元帅府人选,再议诸翼兵力之驻扎数目。
这个数目有的多,有的少。类似辽西、平壤,这些接壤省界的防区,驻军自然要多。辽左、关北,这些大体稳定的地方,可适量减少。邓舍平定辽东时,号称军马数十万,其实没那么多。他解散了一部分原本的高丽降军,转了一部分为屯田军,保存正规编制的数万人,加上辽阳降军,总计十来万人。
邓舍肯定了条呈上的部署。
他说道:“我军之精锐,尽在五衙。杨将军镇辽西,李邺镇江东。其余三衙便按诸位之计划,可尽数放置辽阳,并神机营、质子军等部,由我亲率之。剩余五万余军马,驻关北一万五千人,驻平壤等地一万人,驻辽左一万五千人,驻辽西一万余人。甚好,可按此执行。”
文华国等凛然遵命。
邓舍放下条呈,抬头看了眼众人,跟着说道:“平壤等地新近涌来流民甚多,传令,贴募兵榜。最迟到开春,必须招足万人。”
他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讶、愕然。
文华国道:“募兵?主公,我军才经大战,辎重、粮饷消耗极多,旧粮存储仅够数月之用,新粮还没下种。这个时候募兵,……?”他坐镇平壤多月,整日与输送辽东的辎重、粮草打交道,对军中存粮的情况非常清楚。
邓舍颔,道:“不错。”
诸将短暂的沉默,赵过等人纷纷谏言。
不是他们反对,说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