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游仙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捧着一本《道藏》一番通读下来,外面天色已暗,雨也停了,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张玄清放下书籍,只觉心中疑惑解开了许多,但又填了许多新的疑惑。
果然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随便对付了几口晚饭,张玄清便盘坐在地上,下边垫了个沙垫,开始按照孙思邈传授的方法打坐,修炼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佛家、道家、医家、儒家尽皆推崇,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更道家是元神金丹的基础。
在医家看来,人的出生,便伴随着一口先天之气,随着人越长越大,这口先天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杂,直至人死亡,这口先天气才会散去,道家亦然。
故此炁不在体内,不在体外,随生而始,随死而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玄之又玄。
张玄清盘膝在地上坐下后,便定心止念,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努力追寻那种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惟恍惟惚的境界。
其实真正的道家静坐并不是他这种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假坐”而已。
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都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眼耳口鼻四门,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不过到了那种地步的,都是功行深厚者,最不济也要像孙思邈那样。
张玄清如今入道日前,修不得这般功夫,只能严苛恪守打坐姿态,以期达到由外入内的效用。
开始时,心中虽无甚杂念,然枯坐片刻,一个个想法便都跃入脑海,虽大都是求道之念,却亦让念头驳杂。直至想到道经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等语,顿时福至心灵,心知妄念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便自可至无念之境。即刻贯注全神,集中一点,苦死琢磨,勘破迷念。
自己为什么要修道?
修道之后到底能不能长生?
自己修炼多久才能真的显出效用?
如此种种,张玄清对其余念头不管不顾,只集中在自己为什么要修道上,细细思寻。
如是这般,虽然不能真个心中无物,空寂湛然,但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却可消磨其余杂念。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念头,此又谓之“一灵独耀”。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必动心思量,念起即觉之,心动即止之。妄念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欲起时,即伏之不起。
每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破了这“一灵独耀”时,便以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
正所谓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及至心神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身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这静坐功夫亦可称之为登堂入室矣。
诗曰: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当张玄清真正达到定心止念,一灵独耀后,只觉自己来到一个一片虚无的世界,四周黑暗混沌,一无所有,唯有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白光,宛似明珠一颗,大放光华,使之虚室生白。
刹那间,在光芒爆射后,只感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不知不觉中,黑暗不在,光芒不在,感知中无实无虚,无色无空,无为正定。却有一股气流缓缓汇集,非寒非暖,若有若无,似真似幻,但他心里又知道,这便是那“先天一炁”。
不知过了多久,当张玄清意识清醒,睁开双眼之时,恰好旭日初升,紫气东来,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夜。
看着窗外朝阳,体悟着感知中的那一股气感,张玄清只觉一阵奇妙。
这先天一炁确实不在体内,亦不在体外,很玄妙的感觉,仿佛在身体里,又仿佛不在,完全不是他预想的那种武侠小说中盘踞丹田的真气,既不是暖流,也不觉得清凉,总之给人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感觉。
就好像道家说的玄关一窍,有的说在丹田,有的说在眉心,有的说在鼻尖外三寸处,根本没有具体的位置。
先天一炁也一样,仿佛无处不在,又仿佛无处能在,你要让它在体内,它就可以出现在体内;你要让它去体外,它就可以保存在体外。但你要具体指出它在哪里,它又完... -->>
捧着一本《道藏》一番通读下来,外面天色已暗,雨也停了,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张玄清放下书籍,只觉心中疑惑解开了许多,但又填了许多新的疑惑。
果然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随便对付了几口晚饭,张玄清便盘坐在地上,下边垫了个沙垫,开始按照孙思邈传授的方法打坐,修炼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佛家、道家、医家、儒家尽皆推崇,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更道家是元神金丹的基础。
在医家看来,人的出生,便伴随着一口先天之气,随着人越长越大,这口先天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杂,直至人死亡,这口先天气才会散去,道家亦然。
故此炁不在体内,不在体外,随生而始,随死而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玄之又玄。
张玄清盘膝在地上坐下后,便定心止念,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努力追寻那种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惟恍惟惚的境界。
其实真正的道家静坐并不是他这种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假坐”而已。
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都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眼耳口鼻四门,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不过到了那种地步的,都是功行深厚者,最不济也要像孙思邈那样。
张玄清如今入道日前,修不得这般功夫,只能严苛恪守打坐姿态,以期达到由外入内的效用。
开始时,心中虽无甚杂念,然枯坐片刻,一个个想法便都跃入脑海,虽大都是求道之念,却亦让念头驳杂。直至想到道经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等语,顿时福至心灵,心知妄念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便自可至无念之境。即刻贯注全神,集中一点,苦死琢磨,勘破迷念。
自己为什么要修道?
修道之后到底能不能长生?
自己修炼多久才能真的显出效用?
如此种种,张玄清对其余念头不管不顾,只集中在自己为什么要修道上,细细思寻。
如是这般,虽然不能真个心中无物,空寂湛然,但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却可消磨其余杂念。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念头,此又谓之“一灵独耀”。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必动心思量,念起即觉之,心动即止之。妄念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欲起时,即伏之不起。
每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破了这“一灵独耀”时,便以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
正所谓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及至心神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身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这静坐功夫亦可称之为登堂入室矣。
诗曰: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当张玄清真正达到定心止念,一灵独耀后,只觉自己来到一个一片虚无的世界,四周黑暗混沌,一无所有,唯有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白光,宛似明珠一颗,大放光华,使之虚室生白。
刹那间,在光芒爆射后,只感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不知不觉中,黑暗不在,光芒不在,感知中无实无虚,无色无空,无为正定。却有一股气流缓缓汇集,非寒非暖,若有若无,似真似幻,但他心里又知道,这便是那“先天一炁”。
不知过了多久,当张玄清意识清醒,睁开双眼之时,恰好旭日初升,紫气东来,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夜。
看着窗外朝阳,体悟着感知中的那一股气感,张玄清只觉一阵奇妙。
这先天一炁确实不在体内,亦不在体外,很玄妙的感觉,仿佛在身体里,又仿佛不在,完全不是他预想的那种武侠小说中盘踞丹田的真气,既不是暖流,也不觉得清凉,总之给人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感觉。
就好像道家说的玄关一窍,有的说在丹田,有的说在眉心,有的说在鼻尖外三寸处,根本没有具体的位置。
先天一炁也一样,仿佛无处不在,又仿佛无处能在,你要让它在体内,它就可以出现在体内;你要让它去体外,它就可以保存在体外。但你要具体指出它在哪里,它又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