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红楼之钗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信的开头是如晤。
没有署名,没有台启,没有亲昵的姐妹称呼,只有简简单单的“如晤”两字,却如有千钧重一般。然而就算这信并未指名道姓,王夫人也知道这信一定是写给自己的——这信用的梅花笺,正是当初贾敏手把着手,一点一点带她做出来的,她们一共做了十七张,其中十六张都很快就用掉了,只有这一张做得不好的,贾敏收了,说是留着以后给写信用。
那时她和贾敏玩闹,非要把这张纸抢过去,追着贾敏问“写给谁”?贾敏爱做怪,明明是要给她写信,却偏偏嘴硬着不肯说,直到被她挠得受不了了,才堪堪松口,说了一句“你既这么喜欢,那我就勉为其难地写给你罢”。
王夫人还记得贾敏那股明明算计得逞,却还要故意装作吃了亏一般的模样,那股混合着天真、娇憨、机灵的小女儿态轻易地就牵动了她的心,她记得自己当时像是被鬼迷了心窍一般,居然抱住了贾敏,在她的脸颊上亲了一口,这一下还不算,她甚至挪了一下,要去亲贾敏的嘴唇。
她自己是贾府的新妇,贾敏也已经开始议亲,两个人都已经开始知道,这样的举动,意味着什么。
贾敏吓坏了,推开了她,夺门而出。
王夫人也吓坏了,摸着自己的嘴唇,挂念着那股香味,好几天没好意思出门。
后来她再去找贾敏时,一切就都变了,贾敏不再是那个古灵精怪却又憨态可掬的小姑子,反而像是一夜之间将世上一切小姑子的恶习都学会了似的。
贾敏不再叫她“姐姐”,也不会打趣般地喊“嫂嫂”,只会正儿八经地喊“二嫂”,也再不会带她一起读书、教她认字。一切像是忽然回到了王夫人未嫁之前,“贾敏”二字,代表的不过是个符号,是贾府里的大小姐,她的小姑子,而非一个活生生的、爱笑爱闹的…人。
贾敏很快就出嫁了,出嫁的时候,曾许诺给她做字典用的那本佛经还没注释完。
她们从没有通过一封信。对王夫人的问候,总是夹杂在对贾母、贾政、贾珠、元春、宝玉、探春…乃至府上所有的人的问候之后,由林家派来的婆子,貌似热情实则冷淡地送上一句不痛不痒的“我们奶奶上覆二奶奶安,二奶奶可好?”,而且往往这一句之后,还要再重复一遍对贾珠、元春、宝玉、探春等等儿女的问候,好像王夫人也根本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称呼,一个于贾敏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一般。
王夫人也曾伤心过,这种伤心慢慢地积压,变作了一股莫名的愤怒,她对南边来的人,总是格外尖酸刻薄,家里人只要在她面前提起“贾敏”两个字,她就要立刻变脸。
岁月如梭,贾府的二奶奶,变成了二太太,变成了王夫人。
贾府的大姑娘,变成了林家大奶奶,进而变作了林家太太、贾夫人。
她们各自生儿育女,偶尔在各自夫家的往来中,听上一句对方的消息。
再然后,曾经的贾府大姑娘、贾敏、林家的贾夫人,也走了。年寿不永。
贾敏死讯传来的时候,阖府悲痛,贾母哭得几乎要昏厥过去,贾赦、贾政也没了官家体统,各自呼天抢地,连年幼的宝玉都跟着大人们流泪不止,只有王夫人怔怔地看着这一切,觉得人生简直就像是做了一场梦。
贾敏于她,就是像是吹皱那一池春水的暖风,池水皱了,风却溜走了,留下一地残春,无人悼念。
王夫人苦笑着翻开那本注释到一半的佛经,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辨认着信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她是真的老了,眼睛开始发花,近的东西看不清,要拿远了才行,然而便是这样老眼昏花之下,她也依旧轻易地辨认出了下面的笔迹。
那不是贾敏的笔迹。
整篇信,从头到尾,只有开头的“如晤”两个字,是贾敏写的,其余的,或是黛玉,或是宝钗,临摹了贾敏的笔迹。她两个这份假造得足以乱真,王夫人笃定,这封信无论是拿给林海,还是拿给贾政看,都不会被认出来。
但是他们不是她。她和贾敏的相处虽然没有那两个男人久,她认得的字、习得的学问、懂得的字法也远不及那两个男人,可是他们绝没有如她这般,日日夜夜怀揣着贾敏的字迹、从早到晚地诵读研习。贾敏的字摆在她面前,她都不需要靠那些横平竖直的笔画去辨,就能分得清清楚楚,而且,不但字分得清楚,连字里的情绪,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读出来——她写这几笔时,心情该是不错,下笔轻快,她写这个的时候,似有些愤怒,笔力太过,且用力不均…贾敏这最后的“如晤”二字,写时一定十分彷徨,两个字不过十数笔,中间却断了五六次,每一笔再写时,力气比之前又更弱了几分。
王夫人想着贾敏病体支离、濒危垂死的模样,忽然觉得心中一恸,不敢再对着这两个字瞎想,忙忙地去细看宝钗和黛玉编了些什么——这两个丫头,实在太聪明,连做旧的墨迹,都与“如晤”两个字的一模一样,写信的语气,也与贾敏一般无二。王夫人虽然明知这是假的,却总忍不住想再看一看,只当做是…最后的念想。
毕竟贾敏的旧物,在她手中的,只有这一件了。
信的开头是如晤。
没有署名,没有台启,没有亲昵的姐妹称呼,只有简简单单的“如晤”两字,却如有千钧重一般。然而就算这信并未指名道姓,王夫人也知道这信一定是写给自己的——这信用的梅花笺,正是当初贾敏手把着手,一点一点带她做出来的,她们一共做了十七张,其中十六张都很快就用掉了,只有这一张做得不好的,贾敏收了,说是留着以后给写信用。
那时她和贾敏玩闹,非要把这张纸抢过去,追着贾敏问“写给谁”?贾敏爱做怪,明明是要给她写信,却偏偏嘴硬着不肯说,直到被她挠得受不了了,才堪堪松口,说了一句“你既这么喜欢,那我就勉为其难地写给你罢”。
王夫人还记得贾敏那股明明算计得逞,却还要故意装作吃了亏一般的模样,那股混合着天真、娇憨、机灵的小女儿态轻易地就牵动了她的心,她记得自己当时像是被鬼迷了心窍一般,居然抱住了贾敏,在她的脸颊上亲了一口,这一下还不算,她甚至挪了一下,要去亲贾敏的嘴唇。
她自己是贾府的新妇,贾敏也已经开始议亲,两个人都已经开始知道,这样的举动,意味着什么。
贾敏吓坏了,推开了她,夺门而出。
王夫人也吓坏了,摸着自己的嘴唇,挂念着那股香味,好几天没好意思出门。
后来她再去找贾敏时,一切就都变了,贾敏不再是那个古灵精怪却又憨态可掬的小姑子,反而像是一夜之间将世上一切小姑子的恶习都学会了似的。
贾敏不再叫她“姐姐”,也不会打趣般地喊“嫂嫂”,只会正儿八经地喊“二嫂”,也再不会带她一起读书、教她认字。一切像是忽然回到了王夫人未嫁之前,“贾敏”二字,代表的不过是个符号,是贾府里的大小姐,她的小姑子,而非一个活生生的、爱笑爱闹的…人。
贾敏很快就出嫁了,出嫁的时候,曾许诺给她做字典用的那本佛经还没注释完。
她们从没有通过一封信。对王夫人的问候,总是夹杂在对贾母、贾政、贾珠、元春、宝玉、探春…乃至府上所有的人的问候之后,由林家派来的婆子,貌似热情实则冷淡地送上一句不痛不痒的“我们奶奶上覆二奶奶安,二奶奶可好?”,而且往往这一句之后,还要再重复一遍对贾珠、元春、宝玉、探春等等儿女的问候,好像王夫人也根本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称呼,一个于贾敏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一般。
王夫人也曾伤心过,这种伤心慢慢地积压,变作了一股莫名的愤怒,她对南边来的人,总是格外尖酸刻薄,家里人只要在她面前提起“贾敏”两个字,她就要立刻变脸。
岁月如梭,贾府的二奶奶,变成了二太太,变成了王夫人。
贾府的大姑娘,变成了林家大奶奶,进而变作了林家太太、贾夫人。
她们各自生儿育女,偶尔在各自夫家的往来中,听上一句对方的消息。
再然后,曾经的贾府大姑娘、贾敏、林家的贾夫人,也走了。年寿不永。
贾敏死讯传来的时候,阖府悲痛,贾母哭得几乎要昏厥过去,贾赦、贾政也没了官家体统,各自呼天抢地,连年幼的宝玉都跟着大人们流泪不止,只有王夫人怔怔地看着这一切,觉得人生简直就像是做了一场梦。
贾敏于她,就是像是吹皱那一池春水的暖风,池水皱了,风却溜走了,留下一地残春,无人悼念。
王夫人苦笑着翻开那本注释到一半的佛经,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辨认着信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她是真的老了,眼睛开始发花,近的东西看不清,要拿远了才行,然而便是这样老眼昏花之下,她也依旧轻易地辨认出了下面的笔迹。
那不是贾敏的笔迹。
整篇信,从头到尾,只有开头的“如晤”两个字,是贾敏写的,其余的,或是黛玉,或是宝钗,临摹了贾敏的笔迹。她两个这份假造得足以乱真,王夫人笃定,这封信无论是拿给林海,还是拿给贾政看,都不会被认出来。
但是他们不是她。她和贾敏的相处虽然没有那两个男人久,她认得的字、习得的学问、懂得的字法也远不及那两个男人,可是他们绝没有如她这般,日日夜夜怀揣着贾敏的字迹、从早到晚地诵读研习。贾敏的字摆在她面前,她都不需要靠那些横平竖直的笔画去辨,就能分得清清楚楚,而且,不但字分得清楚,连字里的情绪,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读出来——她写这几笔时,心情该是不错,下笔轻快,她写这个的时候,似有些愤怒,笔力太过,且用力不均…贾敏这最后的“如晤”二字,写时一定十分彷徨,两个字不过十数笔,中间却断了五六次,每一笔再写时,力气比之前又更弱了几分。
王夫人想着贾敏病体支离、濒危垂死的模样,忽然觉得心中一恸,不敢再对着这两个字瞎想,忙忙地去细看宝钗和黛玉编了些什么——这两个丫头,实在太聪明,连做旧的墨迹,都与“如晤”两个字的一模一样,写信的语气,也与贾敏一般无二。王夫人虽然明知这是假的,却总忍不住想再看一看,只当做是…最后的念想。
毕竟贾敏的旧物,在她手中的,只有这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