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诗酒剑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种种神奇际遇,让李白自觉天命不凡,但究竟不凡在何处却说不上来。 ★
能够穿越结界,能够轻松拿起父亲所谓的千钧铁杵,或许就算一桩吧!
回家之后找人试了试,确认无人能举起铁杵之后,李白便彻底信了。不管是不是天命不凡,铁杵乃神奇之物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铁杵磨成的佩剑肯定不会是凡品,磨剑本身也应该算是修行的过程。老妪专门强调用心,大抵就是这个缘故吧!
笃定此事后,李白每日清晨便跟着启明星一道起身,在莲池旁的一块大石上不断磨擦铁杵。
李夫人不免有些许心疼,她对求仙问道之事全然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些许反对之意。但丈夫坚持,儿子乐意,又有种种迹象表明儿子天命不凡,自然也便接受了。
李客见到则大为高兴,连连赞叹自家儿子的毅力和积极性,难得他小小年纪,已然懂得闻鸡起磨了。
事实上,李白只是将醒来后思考人生的那个环节取消,改为磨剑而已。
老妪所谓的“用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李白并不清楚,所有只能不断揣摩,尝试,尽可能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
最初的日子里,似乎用处不大,铁杵只是在与岩石的不断磨擦中开始有银白闪亮的光泽透出。
这算是良好的开端吧,至少铁杵的表面已经被磨去,只是接下来的进度却变得异常缓慢。毕竟将一段孩童小臂粗的铁杵磨成薄片,着实太过困难。
李白并不着急,磨剑并非一日之功,修仙学道亦需持之以恒之念,要是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何谈有所成就?
所以自此开始,漫坡渡的乡邻总能隔着篱墙,看到李家小郎君坐在莲池边的李树下磨铁杵。 ?
铁杵磨剑的说法渐渐传开,乡邻难免笑李小郎君痴傻,连带着李客的名声也不大好。买一把,或去铁匠铺子里铸造一把剑不就得了吗?拿一根铁杵磨剑,这不是犯傻是什么?
至于溪边得遇仙人的说法,被李家父子蓄意隐瞒,始终不提,乡邻并不知晓。
纵然知晓,可能也多是流言讥讽,神仙能是那么容易见到的?王家的王富拜入蜀山乃有目共睹,李家父子入象耳山,连东岩子都见不着,更别提神仙了。
无他,自古凡俗之人只相信眼见为实。
李家父子对此置若罔闻,李白仍旧日日在莲池磨剑。时间一久,乡邻嘲讽之余,开始有一些好说法,比如李小郎君以此磨练意志,刻苦攻读云云。
随着年龄渐长,李白才思敏捷,才华出众的一面不断显现,引得乡人纷纷侧目,称日后定能考上进士,入朝为官。
然而读书之余,李白更多的心思还是磨剑,而且一磨便近乎十年。
一转眼,李白已经从五岁稚童长成一位十五岁的少年,脸上稚气已经脱去大半,配上俊朗的面孔,日渐高挑的个头和得体衣着,全然一个俊朗少年郎。
再加上诗书才华,自小良好的家教,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俊逸气质更彰显风度。任谁见了都要称赞两句,豆蔻年华的小姑娘们见到,不免偷看两眼,然后羞羞地低下头。.ww. ●
唯独不变的则是每日莲池磨剑,十年如一日,几乎从不曾停歇。
有道是十年磨一剑,那铁杵在李白日日磨擦之下,确实变薄了不少。李白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何时进入那种状态的,磨剑之时,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存了,只有自己、磨石与铁杵,以及一成不变的磨擦动作。
持续多年,磨石已经换了好几块,铁杵变薄了些许,如今算是一块铁饼,或者说比较厚的铁尺,距离轻薄锋刃的宝剑还相距甚远。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在自己这里大打折扣,几乎完全成为空话。当然,如果算整整十年周期自还有些时日,但李白并不觉得这一两个月能将“铁尺”磨平。
至于老妪所说的机缘,反正近乎十年的时间里不曾出现过,未来一段时日出现的可能大概也很小。
&nb... -->>
种种神奇际遇,让李白自觉天命不凡,但究竟不凡在何处却说不上来。 ★
能够穿越结界,能够轻松拿起父亲所谓的千钧铁杵,或许就算一桩吧!
回家之后找人试了试,确认无人能举起铁杵之后,李白便彻底信了。不管是不是天命不凡,铁杵乃神奇之物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铁杵磨成的佩剑肯定不会是凡品,磨剑本身也应该算是修行的过程。老妪专门强调用心,大抵就是这个缘故吧!
笃定此事后,李白每日清晨便跟着启明星一道起身,在莲池旁的一块大石上不断磨擦铁杵。
李夫人不免有些许心疼,她对求仙问道之事全然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些许反对之意。但丈夫坚持,儿子乐意,又有种种迹象表明儿子天命不凡,自然也便接受了。
李客见到则大为高兴,连连赞叹自家儿子的毅力和积极性,难得他小小年纪,已然懂得闻鸡起磨了。
事实上,李白只是将醒来后思考人生的那个环节取消,改为磨剑而已。
老妪所谓的“用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李白并不清楚,所有只能不断揣摩,尝试,尽可能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
最初的日子里,似乎用处不大,铁杵只是在与岩石的不断磨擦中开始有银白闪亮的光泽透出。
这算是良好的开端吧,至少铁杵的表面已经被磨去,只是接下来的进度却变得异常缓慢。毕竟将一段孩童小臂粗的铁杵磨成薄片,着实太过困难。
李白并不着急,磨剑并非一日之功,修仙学道亦需持之以恒之念,要是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何谈有所成就?
所以自此开始,漫坡渡的乡邻总能隔着篱墙,看到李家小郎君坐在莲池边的李树下磨铁杵。 ?
铁杵磨剑的说法渐渐传开,乡邻难免笑李小郎君痴傻,连带着李客的名声也不大好。买一把,或去铁匠铺子里铸造一把剑不就得了吗?拿一根铁杵磨剑,这不是犯傻是什么?
至于溪边得遇仙人的说法,被李家父子蓄意隐瞒,始终不提,乡邻并不知晓。
纵然知晓,可能也多是流言讥讽,神仙能是那么容易见到的?王家的王富拜入蜀山乃有目共睹,李家父子入象耳山,连东岩子都见不着,更别提神仙了。
无他,自古凡俗之人只相信眼见为实。
李家父子对此置若罔闻,李白仍旧日日在莲池磨剑。时间一久,乡邻嘲讽之余,开始有一些好说法,比如李小郎君以此磨练意志,刻苦攻读云云。
随着年龄渐长,李白才思敏捷,才华出众的一面不断显现,引得乡人纷纷侧目,称日后定能考上进士,入朝为官。
然而读书之余,李白更多的心思还是磨剑,而且一磨便近乎十年。
一转眼,李白已经从五岁稚童长成一位十五岁的少年,脸上稚气已经脱去大半,配上俊朗的面孔,日渐高挑的个头和得体衣着,全然一个俊朗少年郎。
再加上诗书才华,自小良好的家教,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俊逸气质更彰显风度。任谁见了都要称赞两句,豆蔻年华的小姑娘们见到,不免偷看两眼,然后羞羞地低下头。.ww. ●
唯独不变的则是每日莲池磨剑,十年如一日,几乎从不曾停歇。
有道是十年磨一剑,那铁杵在李白日日磨擦之下,确实变薄了不少。李白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何时进入那种状态的,磨剑之时,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存了,只有自己、磨石与铁杵,以及一成不变的磨擦动作。
持续多年,磨石已经换了好几块,铁杵变薄了些许,如今算是一块铁饼,或者说比较厚的铁尺,距离轻薄锋刃的宝剑还相距甚远。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在自己这里大打折扣,几乎完全成为空话。当然,如果算整整十年周期自还有些时日,但李白并不觉得这一两个月能将“铁尺”磨平。
至于老妪所说的机缘,反正近乎十年的时间里不曾出现过,未来一段时日出现的可能大概也很小。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