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新苍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海道,松江府,上海县城外。
洋泾浜只是城外的一处小河沟,黄浦江上建有一个小码头,因为距离县城较远,加之道路狭窄破旧,黄泥路被车辙压出了两条深深的沟壑,码头与繁华的刘家巷码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平时少有大船停靠,只是一些小型的贪图便宜的货船和渔船停靠这里。
不管大小码头,码头上的苦力都要有自己的帮派才能立足,在这个小码头盘踞的自然不会是什么大帮。天色刚蒙蒙亮,帮中十几个穿着破烂的汉子刚刚搬完了一条小货船的货物,那是从上游下来的桐油,一桶足有二百斤,搬完了十几个人都出了一身的透汗,正聚在码头上的一个窝棚里面抽袋旱烟,歇一歇等着下艘船的生意。
这时两顶蓝呢官轿都是两人抬,四名抬轿子的轿夫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过来,轿子后面还跟着几个步行的衙署小吏以及二十多个差役,他们紧跟着轿子,小心的避过路上大大小小的水坑。
到了码头上,官轿落下,从轿子中出来两位全副披挂的官员,窝棚里的汉子们都被吓住了,他们可很少看到有官员到他们的码头上来。一般的官船、客船和大多的货船都不停泊这里,停的都是里县城最近的刘家巷码头。
两个官员看了看被淡淡薄雾笼罩着的江面,交头接耳一番,叫过一个差役吩咐了几句,差役答应了一声,向窝棚跑了过来。他当然知道这里管事的人是谁,过来就将朱老四喊了过去,说知县老爷要问话。
朱老四忙磕灭了旱烟,连忙起身跟着跑了过去,顺便拽了拽永远皱皱巴巴的短衫,他走上前,先认出了那个戴金顶子的官员就是上海县的父母官葛云鼎,上次码头争地盘械斗。他跟着靠山刘家巷的邓老大一起被叫到县衙训诫时见过一面。
另外一个蓝顶子的却面生的很,看服色应该是位道台,在上海县的道台应该只有一位,那就是衙署设置这里的苏松太道,俗称上海道。听说去年有位巨富商人出身的道台来上海道上任,想来就是这位道台。
葛云鼎看着跪在面前的朱老四问道:“你是码头上领头的?你知道从昨晚到现在可有官船停靠这里?”
朱老四磕了个头,陪着笑回道:“回老爷的话,并不曾有,我们的码头又小又破,都是一些渔船和贪便宜货主的货船才停这里。客船一般都不停我们这里。更何况官府老爷的官船。”
葛云鼎点点头。将朱老四打发走,回头恭敬地对身边的官员说道:“吴大人,您看您是不是将公文看错了,抚台大人就算是坐海船来松江。我看也不会停这个小码头。”
那吴大人四十余岁,长得精廋精廋的,眼眶凹陷,颧骨很高,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个岭南人,他开口说话,口音倒是地道的官话,只是略带点粤地的尾音:“葛大人,我看我们还是在这里多等等好了。这位抚台大人不同寻常,人家是宗室亲贵,理过民政也带过兵,行事多有出人意料,就算是以贝勒的高爵出任一省的巡抚。在我大清都不多见,我们作为下属还是小心点为好。如此反正你我是出来了,天色尚早,索性就在这里歇一歇,一边喝茶一边等。”
他们的手下有伶俐的人,早就将码头苦力们赶走,将他们歇着的凉棚清理了一番,请两位大人进去歇脚。
上海县知县葛云鼎也是四十余岁的年纪,长得方面大耳,一幅富态的样子,他三十余岁科举中得三甲同进士,在安徽苏北任过一任县丞和一任知县,后来父亲去世又丁忧三年,再次出仕后,他本没有什么后台,但阴差阳错之下就被分发到这个丰腴的松江府任上海知县,一时被江南官场传为奇谈。
上海道台吴天洹却是一个捐纳出身,他出身寒微,少年读过几年书,因家贫就弃文经商,早年在广州、澳门贩鸡为业,后来涉及茶叶贸易,渐渐发达,转而到江宁、上海来经营,除了茶叶之外,还沾染走私、典当等,家业巨富。又动了当官的念头,捐了候补道,又走了郑亲王载祤的门路,去年补了苏松太道道台的实职。
当时,科举“正途”的官员看不起捐纳的官,吴天洹刚刚到任的时候,葛云鼎当然也不例外,表面上虽按照官场的规矩见面,但私底下最是嗤之以鼻。没想到,吴天洹将商人的十分精明用在了做官上... -->>
上海道,松江府,上海县城外。
洋泾浜只是城外的一处小河沟,黄浦江上建有一个小码头,因为距离县城较远,加之道路狭窄破旧,黄泥路被车辙压出了两条深深的沟壑,码头与繁华的刘家巷码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平时少有大船停靠,只是一些小型的贪图便宜的货船和渔船停靠这里。
不管大小码头,码头上的苦力都要有自己的帮派才能立足,在这个小码头盘踞的自然不会是什么大帮。天色刚蒙蒙亮,帮中十几个穿着破烂的汉子刚刚搬完了一条小货船的货物,那是从上游下来的桐油,一桶足有二百斤,搬完了十几个人都出了一身的透汗,正聚在码头上的一个窝棚里面抽袋旱烟,歇一歇等着下艘船的生意。
这时两顶蓝呢官轿都是两人抬,四名抬轿子的轿夫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过来,轿子后面还跟着几个步行的衙署小吏以及二十多个差役,他们紧跟着轿子,小心的避过路上大大小小的水坑。
到了码头上,官轿落下,从轿子中出来两位全副披挂的官员,窝棚里的汉子们都被吓住了,他们可很少看到有官员到他们的码头上来。一般的官船、客船和大多的货船都不停泊这里,停的都是里县城最近的刘家巷码头。
两个官员看了看被淡淡薄雾笼罩着的江面,交头接耳一番,叫过一个差役吩咐了几句,差役答应了一声,向窝棚跑了过来。他当然知道这里管事的人是谁,过来就将朱老四喊了过去,说知县老爷要问话。
朱老四忙磕灭了旱烟,连忙起身跟着跑了过去,顺便拽了拽永远皱皱巴巴的短衫,他走上前,先认出了那个戴金顶子的官员就是上海县的父母官葛云鼎,上次码头争地盘械斗。他跟着靠山刘家巷的邓老大一起被叫到县衙训诫时见过一面。
另外一个蓝顶子的却面生的很,看服色应该是位道台,在上海县的道台应该只有一位,那就是衙署设置这里的苏松太道,俗称上海道。听说去年有位巨富商人出身的道台来上海道上任,想来就是这位道台。
葛云鼎看着跪在面前的朱老四问道:“你是码头上领头的?你知道从昨晚到现在可有官船停靠这里?”
朱老四磕了个头,陪着笑回道:“回老爷的话,并不曾有,我们的码头又小又破,都是一些渔船和贪便宜货主的货船才停这里。客船一般都不停我们这里。更何况官府老爷的官船。”
葛云鼎点点头。将朱老四打发走,回头恭敬地对身边的官员说道:“吴大人,您看您是不是将公文看错了,抚台大人就算是坐海船来松江。我看也不会停这个小码头。”
那吴大人四十余岁,长得精廋精廋的,眼眶凹陷,颧骨很高,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个岭南人,他开口说话,口音倒是地道的官话,只是略带点粤地的尾音:“葛大人,我看我们还是在这里多等等好了。这位抚台大人不同寻常,人家是宗室亲贵,理过民政也带过兵,行事多有出人意料,就算是以贝勒的高爵出任一省的巡抚。在我大清都不多见,我们作为下属还是小心点为好。如此反正你我是出来了,天色尚早,索性就在这里歇一歇,一边喝茶一边等。”
他们的手下有伶俐的人,早就将码头苦力们赶走,将他们歇着的凉棚清理了一番,请两位大人进去歇脚。
上海县知县葛云鼎也是四十余岁的年纪,长得方面大耳,一幅富态的样子,他三十余岁科举中得三甲同进士,在安徽苏北任过一任县丞和一任知县,后来父亲去世又丁忧三年,再次出仕后,他本没有什么后台,但阴差阳错之下就被分发到这个丰腴的松江府任上海知县,一时被江南官场传为奇谈。
上海道台吴天洹却是一个捐纳出身,他出身寒微,少年读过几年书,因家贫就弃文经商,早年在广州、澳门贩鸡为业,后来涉及茶叶贸易,渐渐发达,转而到江宁、上海来经营,除了茶叶之外,还沾染走私、典当等,家业巨富。又动了当官的念头,捐了候补道,又走了郑亲王载祤的门路,去年补了苏松太道道台的实职。
当时,科举“正途”的官员看不起捐纳的官,吴天洹刚刚到任的时候,葛云鼎当然也不例外,表面上虽按照官场的规矩见面,但私底下最是嗤之以鼻。没想到,吴天洹将商人的十分精明用在了做官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