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穿越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朴而食素,但他的食物仍要经过仔细筛选和精心制作,以避免各种宗教忌讳,并不比顿顿吃牛排的价钱更便宜。而他身穿的手工纺织的土布衣服,事实上远比工业化产品更昂贵——否则人类为啥还要发明纺织机械?同时,甘地身边随时簇拥众多的秘书和女仆,再加上组织各种修行和宗教仪式的开销,都靠商人的慷慨资助。曾在甘地身边服务过的一个人对此讥讽地说道:“为了让甘地生活在贫困中,真是花费了不少的金钱呢。”
当然,即便如此,甘地依然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家伙——当全世界充满仇恨的时候,甘地反仇恨;当全世界崇奉暴力的时候,甘地反暴力;当全世界充满着互相欺骗的时候,甘地讲诚实;当世界列国皆信奉“人不为己,天殊地灭”的时候,甘地倡导大公无私;当世界崇拜英雄和特权的时候,甘地却要与贱民生活在一起;当世界上物欲横流的时候,甘地却拒绝享受。
但非常遗憾的是,一个好人和一个合格的领袖之间,从来不都能画等号。
通常来说,大家都乐意跟一个老好人当朋友,但却未必乐意让一个老好人来当上司。因为,一个残忍狡猾的野蛮暴君能够让国家兴旺发达,一个天真善良的圣人领袖却能让他的国民万劫不复。
甘地的怪癖对一个尊崇灵异的国家来说非常合适,但是他的主张对印度问题和印度的未来没有帮助。
但是没办法,就像义和团的迷信思想也会有人去信一样,甘地的反现代化主张也让无数印度人听得如痴如醉——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所有的聪明人的认可未必能获取胜利,但是如果获得了所有傻子的认可,却真的能够加冕上位。而在此时全国只有六十万中学生的印度,傻子的数量是远远高过聪明人的。
在西方世界,甘地的江湖地位基本上就跟后世的达♂赖大和尚差不多——口号虽然响亮,实际上因为太逗比了,反而害处不大。不过为了赶时髦,很多人都乐意去见他,听他发发谬论,然后一笑了之,不以为然。
如果所有的印度人都像甘地一样行事,那么印度估计只会冒出许多神神叨叨的非主流行为艺术家,光靠绝食、游行和罢工,独立建国的大业一百年也弄不成,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得到政府里的几个官位罢了。
但是,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些印度人受不了甘地的神神叨叨,回过头来选择了拿起武器闹革命。
首先是引狼入室的国大党主席钱德拉.鲍斯,在日本刺刀和大和号舰炮的扶持下登陆果阿,席卷印度西南部。然后是穆盟首领真纳(巴基斯坦国父),在卡拉奇和拉瓦尔品第发动哗变,组织了自己的军队。再接下来,锡克人、泰米尔人、尼泊尔人、僧伽罗人也相继起义,把英国殖民统治当局搅得支离破碎。
面对这样一副手快有手慢无的群雄逐鹿之局,饶是甘地再怎么推崇非暴力,也只能顺从大流加入了武装起义的行列,然后在他的亲密副手尼赫鲁的协助之下,于恒河口的加尔各答扯起旗帜造反。
虽然造反也造得三心二意,但甘地多年积累下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在煞是骇人,起义的信号刚一打出,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就自备军械粮草前来投奔,眨眼间就席卷孟加拉省,控制了人口稠密的恒河三角洲,之后又继续向着恒河上游进军,夺取了比哈尔省,兵锋直逼德里城下,声势一时无两……反而把钱德拉.鲍斯这个当时的正牌国大党主席给挤得站不住脚,实际上只能控制西海岸的几个省份和土邦。
截止到1946年春天的时候,南亚次大陆的局势大体如下:英国派驻的印度总督韦维尔元帅,手里只剩下一万多杂牌军和一座被四面包围的孤城德里。甘地和尼赫鲁征服了德里以东的整个恒河平原,掌握着印度传统上最精华的核心腹地。穆盟首领真纳控制着印度河流域,国大党主席鲍斯控制着印度西南沿海的孟买省、大半个马德拉斯省和锡兰岛,锡克人控制着东边的小半个旁遮普省。在日本方面的协调下,真纳、鲍斯和锡克人三方实际结盟,隔着英军控制的首府德里,与印度东部的甘地-尼赫鲁集团隐隐对峙。
然后,在称霸东印度和西印度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还夹杂了一大堆的土邦王公和自立为王的军阀土匪,以及从北面的喜马拉雅山压下来,前锋同样打到了德里郊外的尼泊尔人。
※※※※※※※※※※※※※※※※※※※
在管理殖民地的方针上,英国人是典型的只要利润不管人民。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英国人非常愿意把实际的治权交给当地的土著势力,以降低殖民地的维持成本。所以,当英国人统治印度后,并没有去侵犯这些土邦王公的根本利益,而是与这些土邦王公签定了条约:各土邦王公必须承认英国为他们的君主国,愿意接受英国派来的副王(一般兼任印度总督)为印度最高执政者,同意副王控制印度的国防和外交大权。在这个前提下,英国同意保留他们土邦王公的地位,允许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自治的权利。
由此可见,英国人并没有把民主理念带给印度,如果它真想把自由和人权送给印度人民,那么它首先就应取消这些封建统治的土邦制度,取消土邦王公的特权。但是,它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与土邦王公们签订了协定,以法律形式承认了这些土邦和王公们的合法地位。由此可见,殖民主义者的真正用心何在。
所以,若认为是英国人给印度送去了先进的思想,英国人给印度输送了革命的理想,英国给印度送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么,这只能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于是,在英国统治印度以后,印度事实上可说是成了两个印度,一个是以新德里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另一个是由五百六十五个土邦组成的印度,这些土邦王公依然作为世袭的、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统治着印度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各个土邦之间的状况千差万别,某些富饶的土邦,比如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其面积与人口几乎与欧洲列强不相上下,王公的宫殿里堆满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珠宝。但也有一些贫穷的土邦,疆土狭小得仅仅相当于一座公园,王公的家产微薄到近乎乞丐,只能住在破旧的马厩内。
总体而言,印度各土邦的王公们,无论是富有者或者贫寒者,无论是笃信宗教者或者骄奢淫逸者,无论是腐败没落者或者开明进步者,无一例外地对英国忠诚不二,效尽犬马之劳。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们都为英国慷慨解囊,流血牺牲。甚至组织、装备、训练了数支远征军,在米字旗的指引下,厮杀于各个战场。
即使是到了英属印度殖民地崩溃瓦解的过程之中,印度传统土邦王公的造反态度也并不积极,其中相当一部分王公,甚至为大英帝国忠心耿耿地奋战到了最后一刻,直至被鲍斯的印度国民军打到兵败国灭。剩下一些王公也是在无奈之下拥兵自重,或是投靠相对宽容的甘地一方,或是自立为王,暂时观望。
事实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大英帝国的军旗,能够有朝一日重新在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上飘扬。
——虽然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钱德拉.鲍斯和他领导的国大党激进派,在镇压土邦王公的手腕上远远不能跟俄国布尔什维克相比,充其量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那个等级。具体来说就是废除种姓制度、没收不合作王公的土地、发展工业化等等。但对于这些思想境界多半还停留在封建农奴时代的印度土邦王公来说,这就已经是好像魔鬼一般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更别提在革命战争的动荡之中,即使是发动战争的国大党,也根本控制不住混乱的社会秩序。很多出身草根的强人,纷纷利用失控的局势,趁机起兵作乱,把地主王公们杀得人头滚滚——虽然印度的宗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识,但当烽火已经燃起之后,依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暴民们以下犯上。
相比之下,甘地那种“让印度回到英国人抵达之前的状态”的主张,却是让诸位王公们甚为心动:哪怕回不到英国人到来之前的“美好时光”,而是重新跪倒在米字旗下做英王的忠臣,至少也比现在要强吧!
而随着残酷战争和流血革命的不断发展,曾经主张独立的甘地也渐渐开始觉得,与其让印度就这样不断地流血,最后撕裂成一堆碎片,还不如让一切都回到英国人统治的太平时光呢!
——如果说,鲍斯领导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或多或少还有几分革命者杀伐果断的风范,那么甘地领导的国大党温和派,就已经根本算不上是革命家了,只能说是擅长作秀的政客和满嘴忽悠的空想家了。
因此,甘地是真心厌倦了流血牺牲,希望不惜一切代价恢复和平;残存的土邦王公是对革命恨之入骨,想要让印度恢复到之前的旧状态;尼赫鲁则是想要挤掉现在的国大党主席鲍斯,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印度之王……跟甘地这个大慈大悲的绝对和平主义者不同,尼赫鲁是一个傲慢到了极点的高度贵族,一个比希特勒更加狂妄的野心家,从小就自比为亚历山大大帝。
美国总统尼克森在《领导者》一书中这样评价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而且“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
在尼赫鲁的眼里,印度应该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应该按照印度人的道德标准,应该按照印度人的价值观来做事、生活——早在1934年,尼赫鲁就在自传中雄心勃勃地写道:“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
喂喂,这已经比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还要更疯狂了好吧!你忘了连印度自己都还是殖民地呐!
很显然,像尼赫鲁这样一位自命不凡的“天命伟人”,是绝对不会甘心臣服于任何人的。
所以,这心怀鬼胎的三方早已秘密勾结起来,策划了不止一次的夺权阴谋。只是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横扫宇内、独霸印度洋的年月里,面对得到日本支持的钱德拉.鲍斯,他们根本就不敢乱说乱动。等到日本帝国土崩瓦解,联合舰队退出印度洋之后,尼赫鲁又发现了另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
——即使联合了那些倾向于自己的土邦,他也打不过真纳、鲍斯和锡克人的同盟。
虽然都打着印度国民军的旗号,但鲍斯的嫡系部队乃是在战场上被日本人俘获的英印军战俘,好歹也是职业军人出身,之后又得到日军的训练和实战的考验,怎么算都比尼赫鲁和甘地手下的乌合之众更强一些。
穆盟领袖真纳的部队则更不得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时代,印度文官系统的总部在德里,英印军的老窝却在拉瓦尔品第,而那里如今已经是真纳的根据地。也就是说,英印军的正统传承是在真纳的手里。
至于锡克人就更不消说,早在莫卧儿王朝时代,他们就已经是整个印度斯坦最能打的一帮人……
相比之下,甘地这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宗师,不要说带兵打仗了,就是搞恐怖袭击都搞不好。尼赫鲁的手下也没有什么军事人才。骄奢淫逸的土邦王公们虽然掌握着一点军队,但也实力有限得很。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手里没有任何军事工业——英国殖民者统治之下的印度,根本无法生产哪怕一门火炮,一杆步枪和一发子弹。而日本人援建的几个兵工厂,却全都在鲍斯的地盘里。
所以,为了获得军械弹药的补给,为了赢得印度内战的胜利,尼赫鲁、甘地和土邦王公们果断地重新抱上了英国大腿,而丘吉尔首相则乐不可支地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朴而食素,但他的食物仍要经过仔细筛选和精心制作,以避免各种宗教忌讳,并不比顿顿吃牛排的价钱更便宜。而他身穿的手工纺织的土布衣服,事实上远比工业化产品更昂贵——否则人类为啥还要发明纺织机械?同时,甘地身边随时簇拥众多的秘书和女仆,再加上组织各种修行和宗教仪式的开销,都靠商人的慷慨资助。曾在甘地身边服务过的一个人对此讥讽地说道:“为了让甘地生活在贫困中,真是花费了不少的金钱呢。”
当然,即便如此,甘地依然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家伙——当全世界充满仇恨的时候,甘地反仇恨;当全世界崇奉暴力的时候,甘地反暴力;当全世界充满着互相欺骗的时候,甘地讲诚实;当世界列国皆信奉“人不为己,天殊地灭”的时候,甘地倡导大公无私;当世界崇拜英雄和特权的时候,甘地却要与贱民生活在一起;当世界上物欲横流的时候,甘地却拒绝享受。
但非常遗憾的是,一个好人和一个合格的领袖之间,从来不都能画等号。
通常来说,大家都乐意跟一个老好人当朋友,但却未必乐意让一个老好人来当上司。因为,一个残忍狡猾的野蛮暴君能够让国家兴旺发达,一个天真善良的圣人领袖却能让他的国民万劫不复。
甘地的怪癖对一个尊崇灵异的国家来说非常合适,但是他的主张对印度问题和印度的未来没有帮助。
但是没办法,就像义和团的迷信思想也会有人去信一样,甘地的反现代化主张也让无数印度人听得如痴如醉——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所有的聪明人的认可未必能获取胜利,但是如果获得了所有傻子的认可,却真的能够加冕上位。而在此时全国只有六十万中学生的印度,傻子的数量是远远高过聪明人的。
在西方世界,甘地的江湖地位基本上就跟后世的达♂赖大和尚差不多——口号虽然响亮,实际上因为太逗比了,反而害处不大。不过为了赶时髦,很多人都乐意去见他,听他发发谬论,然后一笑了之,不以为然。
如果所有的印度人都像甘地一样行事,那么印度估计只会冒出许多神神叨叨的非主流行为艺术家,光靠绝食、游行和罢工,独立建国的大业一百年也弄不成,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得到政府里的几个官位罢了。
但是,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些印度人受不了甘地的神神叨叨,回过头来选择了拿起武器闹革命。
首先是引狼入室的国大党主席钱德拉.鲍斯,在日本刺刀和大和号舰炮的扶持下登陆果阿,席卷印度西南部。然后是穆盟首领真纳(巴基斯坦国父),在卡拉奇和拉瓦尔品第发动哗变,组织了自己的军队。再接下来,锡克人、泰米尔人、尼泊尔人、僧伽罗人也相继起义,把英国殖民统治当局搅得支离破碎。
面对这样一副手快有手慢无的群雄逐鹿之局,饶是甘地再怎么推崇非暴力,也只能顺从大流加入了武装起义的行列,然后在他的亲密副手尼赫鲁的协助之下,于恒河口的加尔各答扯起旗帜造反。
虽然造反也造得三心二意,但甘地多年积累下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在煞是骇人,起义的信号刚一打出,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就自备军械粮草前来投奔,眨眼间就席卷孟加拉省,控制了人口稠密的恒河三角洲,之后又继续向着恒河上游进军,夺取了比哈尔省,兵锋直逼德里城下,声势一时无两……反而把钱德拉.鲍斯这个当时的正牌国大党主席给挤得站不住脚,实际上只能控制西海岸的几个省份和土邦。
截止到1946年春天的时候,南亚次大陆的局势大体如下:英国派驻的印度总督韦维尔元帅,手里只剩下一万多杂牌军和一座被四面包围的孤城德里。甘地和尼赫鲁征服了德里以东的整个恒河平原,掌握着印度传统上最精华的核心腹地。穆盟首领真纳控制着印度河流域,国大党主席鲍斯控制着印度西南沿海的孟买省、大半个马德拉斯省和锡兰岛,锡克人控制着东边的小半个旁遮普省。在日本方面的协调下,真纳、鲍斯和锡克人三方实际结盟,隔着英军控制的首府德里,与印度东部的甘地-尼赫鲁集团隐隐对峙。
然后,在称霸东印度和西印度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还夹杂了一大堆的土邦王公和自立为王的军阀土匪,以及从北面的喜马拉雅山压下来,前锋同样打到了德里郊外的尼泊尔人。
※※※※※※※※※※※※※※※※※※※
在管理殖民地的方针上,英国人是典型的只要利润不管人民。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英国人非常愿意把实际的治权交给当地的土著势力,以降低殖民地的维持成本。所以,当英国人统治印度后,并没有去侵犯这些土邦王公的根本利益,而是与这些土邦王公签定了条约:各土邦王公必须承认英国为他们的君主国,愿意接受英国派来的副王(一般兼任印度总督)为印度最高执政者,同意副王控制印度的国防和外交大权。在这个前提下,英国同意保留他们土邦王公的地位,允许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自治的权利。
由此可见,英国人并没有把民主理念带给印度,如果它真想把自由和人权送给印度人民,那么它首先就应取消这些封建统治的土邦制度,取消土邦王公的特权。但是,它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与土邦王公们签订了协定,以法律形式承认了这些土邦和王公们的合法地位。由此可见,殖民主义者的真正用心何在。
所以,若认为是英国人给印度送去了先进的思想,英国人给印度输送了革命的理想,英国给印度送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么,这只能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于是,在英国统治印度以后,印度事实上可说是成了两个印度,一个是以新德里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另一个是由五百六十五个土邦组成的印度,这些土邦王公依然作为世袭的、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统治着印度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各个土邦之间的状况千差万别,某些富饶的土邦,比如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其面积与人口几乎与欧洲列强不相上下,王公的宫殿里堆满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珠宝。但也有一些贫穷的土邦,疆土狭小得仅仅相当于一座公园,王公的家产微薄到近乎乞丐,只能住在破旧的马厩内。
总体而言,印度各土邦的王公们,无论是富有者或者贫寒者,无论是笃信宗教者或者骄奢淫逸者,无论是腐败没落者或者开明进步者,无一例外地对英国忠诚不二,效尽犬马之劳。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们都为英国慷慨解囊,流血牺牲。甚至组织、装备、训练了数支远征军,在米字旗的指引下,厮杀于各个战场。
即使是到了英属印度殖民地崩溃瓦解的过程之中,印度传统土邦王公的造反态度也并不积极,其中相当一部分王公,甚至为大英帝国忠心耿耿地奋战到了最后一刻,直至被鲍斯的印度国民军打到兵败国灭。剩下一些王公也是在无奈之下拥兵自重,或是投靠相对宽容的甘地一方,或是自立为王,暂时观望。
事实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大英帝国的军旗,能够有朝一日重新在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上飘扬。
——虽然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钱德拉.鲍斯和他领导的国大党激进派,在镇压土邦王公的手腕上远远不能跟俄国布尔什维克相比,充其量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那个等级。具体来说就是废除种姓制度、没收不合作王公的土地、发展工业化等等。但对于这些思想境界多半还停留在封建农奴时代的印度土邦王公来说,这就已经是好像魔鬼一般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更别提在革命战争的动荡之中,即使是发动战争的国大党,也根本控制不住混乱的社会秩序。很多出身草根的强人,纷纷利用失控的局势,趁机起兵作乱,把地主王公们杀得人头滚滚——虽然印度的宗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识,但当烽火已经燃起之后,依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暴民们以下犯上。
相比之下,甘地那种“让印度回到英国人抵达之前的状态”的主张,却是让诸位王公们甚为心动:哪怕回不到英国人到来之前的“美好时光”,而是重新跪倒在米字旗下做英王的忠臣,至少也比现在要强吧!
而随着残酷战争和流血革命的不断发展,曾经主张独立的甘地也渐渐开始觉得,与其让印度就这样不断地流血,最后撕裂成一堆碎片,还不如让一切都回到英国人统治的太平时光呢!
——如果说,鲍斯领导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或多或少还有几分革命者杀伐果断的风范,那么甘地领导的国大党温和派,就已经根本算不上是革命家了,只能说是擅长作秀的政客和满嘴忽悠的空想家了。
因此,甘地是真心厌倦了流血牺牲,希望不惜一切代价恢复和平;残存的土邦王公是对革命恨之入骨,想要让印度恢复到之前的旧状态;尼赫鲁则是想要挤掉现在的国大党主席鲍斯,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印度之王……跟甘地这个大慈大悲的绝对和平主义者不同,尼赫鲁是一个傲慢到了极点的高度贵族,一个比希特勒更加狂妄的野心家,从小就自比为亚历山大大帝。
美国总统尼克森在《领导者》一书中这样评价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而且“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
在尼赫鲁的眼里,印度应该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应该按照印度人的道德标准,应该按照印度人的价值观来做事、生活——早在1934年,尼赫鲁就在自传中雄心勃勃地写道:“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
喂喂,这已经比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还要更疯狂了好吧!你忘了连印度自己都还是殖民地呐!
很显然,像尼赫鲁这样一位自命不凡的“天命伟人”,是绝对不会甘心臣服于任何人的。
所以,这心怀鬼胎的三方早已秘密勾结起来,策划了不止一次的夺权阴谋。只是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横扫宇内、独霸印度洋的年月里,面对得到日本支持的钱德拉.鲍斯,他们根本就不敢乱说乱动。等到日本帝国土崩瓦解,联合舰队退出印度洋之后,尼赫鲁又发现了另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
——即使联合了那些倾向于自己的土邦,他也打不过真纳、鲍斯和锡克人的同盟。
虽然都打着印度国民军的旗号,但鲍斯的嫡系部队乃是在战场上被日本人俘获的英印军战俘,好歹也是职业军人出身,之后又得到日军的训练和实战的考验,怎么算都比尼赫鲁和甘地手下的乌合之众更强一些。
穆盟领袖真纳的部队则更不得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时代,印度文官系统的总部在德里,英印军的老窝却在拉瓦尔品第,而那里如今已经是真纳的根据地。也就是说,英印军的正统传承是在真纳的手里。
至于锡克人就更不消说,早在莫卧儿王朝时代,他们就已经是整个印度斯坦最能打的一帮人……
相比之下,甘地这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宗师,不要说带兵打仗了,就是搞恐怖袭击都搞不好。尼赫鲁的手下也没有什么军事人才。骄奢淫逸的土邦王公们虽然掌握着一点军队,但也实力有限得很。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手里没有任何军事工业——英国殖民者统治之下的印度,根本无法生产哪怕一门火炮,一杆步枪和一发子弹。而日本人援建的几个兵工厂,却全都在鲍斯的地盘里。
所以,为了获得军械弹药的补给,为了赢得印度内战的胜利,尼赫鲁、甘地和土邦王公们果断地重新抱上了英国大腿,而丘吉尔首相则乐不可支地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