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大穿越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九十二章、核爆协奏曲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总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偷袭;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就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核爆。
总体来看,一次比一次更残忍,一次比一次更卑劣,也一次比一次更恐怖。
然而,这就是战争艺术升华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历程。
——所谓的文明永恒地演示着野蛮的战争,野蛮的战争永恒地承载了所谓的文明。
不要忘了,战争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和促进剂,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碰撞与角力,是人类最绚丽,最宏伟壮观的群体活动,英雄与史诗、鲜血与荣誉、文明与进步,都在这血与火的碰撞中得以永生!
严格来说,人类的历史本身,差不多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几十万年前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嗜好暴力的基因就已经被埋藏在了我们的血脉里——为了生存,早期的原始人类与野兽厮杀、与自然战斗。再接下来,为了族群和文明的存续,人类与人类之间又开始了争夺资源的战争。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无限贪婪地抢夺着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蒙昧酋长攻击其他部落抓捕奴隶建筑宫殿以供自己享乐,到古代君王发动大规模战争到处屠城灭国抢掠人口财富,再到帝国主义列强彼此剑拔弩张大打出手瓜分地球版图,人类的文明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下蹒跚前行。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暴力交流。它是文明的终结者,同时也是文明的缔造者。无数伟大的国度都是在血与火之中崛起,又在战火和厮杀中消亡。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上,而强者向弱者展示实力的最直观方式,永远都是战争!
——西方人征服和统治世界的根本基础,从来都不是什么民主和自由之类的口号,而是无人匹敌的暴力!
所以,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一直至今,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还将继续存在。虽然战争会对文明造成破坏甚至是毁灭,但战争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最有效方法。
无论现代的人们是多么的厌恶战争,热爱和平,但战争依然是人类历史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旧会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只要人类文明的历史还在继续,战争的血与火就永远也不会终结。
过度畏惧战争的文明是懦弱的文明,过于嗜血好战的文明是自毁的文明。只有能够巧妙地平衡战争与和平的比例,成功地协调建设与毁灭的节奏,才能成为文明竞争之中的最后胜利者。
总之,二战的硝烟尚未被和平的清风吹散,三战的蘑菇云就已经让全人类陷入了更深重的噩梦……
※※※※※※※※※※※※※※※※※※※
伊比利亚半岛,直布罗陀要塞
作为扼守地中海出口的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击败西班牙,夺取直布罗陀以来,英国人就不惜工本地耗费巨资,对这块突出海中的巨大礁石进行建设施工,使之变成了全欧洲最坚固的要塞。
到了二战时期,整个直布罗陀都已经被要塞化,英国人在这块海岸巨岩里塞满了各种海岸炮台,碉堡和机枪阵地,区区两平方公里土地就安装了一百五十多门海岸炮,同时整个岩石中间都像蚂蚁窝一样被挖空了,顶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可以轻易地抵挡一吨重航空炸弹的正面直击,其防御强度更在马奇诺防线之上。
而且,直布罗陀四周地形崎岖,基本没有什么平缓的海滩可供登陆,海岸线都是悬崖峭壁,还密布着层层叠叠的炮垒和水雷网,想要在这种地形强行登陆,哪怕是二十一世纪的海豹特种部队都很难办到。此外,英军还在直布罗陀的坑道工事里,储藏了足够吃十年的粮食和坚守三年的弹药,以备长期持久作战。
凭借着这座苦心经营二百余年的直布罗陀要塞,即使在法国战场和西班牙战场相继溃败之后,残余的三万五千英国远征军依然咬紧牙关重整旗鼓,联合退出马德里的佛朗哥将军残部,背靠着直布罗陀要塞,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再次摆开战阵,誓要保住大英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存在感——按照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乐观计划,直布罗陀要塞将会成为一座绞肉机,让欧洲布尔什维克势力在这里把血流干。
然而,哪怕是直布罗陀这样的欧洲第一要塞,在原子弹的面前,也依旧像纸糊的模型一样脆弱。
——苏联红军攻略直布罗陀的方式,依然是跟往常一样的简单粗暴:如今这世上,没有什么要塞是一发核弹解决不了的,如果一发不够,那就来两发……一九四六年十月十日,在苏联对美英各国正式宣战的当天,苏联战略空军组织大规模轰炸机群突袭直布罗陀,在要塞上空投下了一枚六万吨当量的原子弹……
于是,在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之中,直布罗陀著名的白色悬崖被炸成了一个大坑,驻防于此的英国驱逐舰编队和潜艇部队瞬间全灭。而山岩上那些密如蜂窝的防御工事,也在核爆的高温之中成了融化的蜡像。
虽然依靠着多年营建、深埋于地下的坚固坑道,哪怕是被一枚原子弹直接命中,据守直布罗陀要塞的英国守军,居然还是有不少人成功地活了下来。但问题是,在经历了核爆和辐射污染之后的整个直布罗陀地区,短时间内已经变成了核辐射区,再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如果英军还是坚持要据守直布罗陀要塞的话,那么根本不需要苏联红军浪费多少弹药,光是无孔不入的辐射病,就能让守军迅速崩溃……
而根据苏联人的公开宣传,下个月还会有另一枚威力更大的原子弹被丢到直布罗陀要塞的上空!
一时之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英军士气暴跌到冰点——毕竟不管是再怎么样坚韧的钢筋铁骨,也扛不住原子弹爆炸的破坏力……而西班牙反动政权的领袖佛朗哥将军,原本刚刚在加的斯港纠集了一些部队,准备利用马德里核爆的机会发起一次反攻。可是随着直布罗陀的蘑菇云升起,反攻之事也只得无疾而终。
※※※※※※※※※※※※※※※※※※※
瑞士,苏黎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核爆蘑菇云的耀眼强光渐渐黯淡,致命的高温热浪也渐渐冷却下来。
透过滚滚浓烟放眼望去,苏黎世,这座瑞士第一大城市,著名的金融之城和钟表之城,全欧洲最安全、富裕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已经在原子弹的爆炸中面目全非。古老的钟楼和华丽的楼宇都在核爆中被夷为平地,残存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冒着浓烟的半裸尸体。城市的一部分化为乌有,一部分只剩瓦砾,而其余的街区则燃起了熊熊大火。幸存的瑞士人在火焰中哭喊逃窜,为了减轻烧伤的痛苦,他们下意识地张开双臂,臂下长长地吊着一卷卷被烧脱的皮肤,当真是难以形容的可怖。
——自从苏联与瑞士开战以来,依靠着险峻的山岭、崎岖的地势和坚固的堡垒工事,还有战前囤积的军械弹药,勇敢的瑞士山民一度成功地阻挡住了苏联红军和“红色欧洲”联军的攻势。
虽然苏联空军很快就把瑞士人的那几架老式飞机一扫而空,牢牢掌握住了瑞士战场的制空权,每天都在对瑞士的各个主要城镇狂轰滥炸。但依仗着遍布全国的崇山峻岭,还有精心伪装成山头的炮台和深藏地下的国防坑道工事,瑞士人依然能够顽强地战斗,同时派遣游击队不断骚扰红军的后勤补给线。
乍一看上去,这一年的瑞士战场,似乎很有希望变成类似于后世阿富汗战争那样的泥潭陷坑。
然而,此时的斯大林不是后世的勃列日涅夫,从来不惮于把手头的核弹统统丢出去,更不怕在国际上直接刷到恶名值溢出——反正在西方自由阵营的眼中,他本来就已经是跟希特勒齐名的嗜血暴君了!
于是,云集着上百家银行的苏黎世,就成了苏联原子弹的第一个祭品:贯穿天空的明亮蘑菇云,直到核爆发生的两个小时之后才逐渐散去,超过八万市民在核爆当时不幸毙命。当那些侥幸没有直接死于核爆的幸存者,肝胆俱裂地走出地下的防空掩体,难以置信的看着被夷为平地的家园之时,天空中又下起了富含着各种放射性尘埃的混浊“黑雨”,在这些幸存的苏黎世市民们身上,留下了一条条灰色的痕迹。
——很显然,淋过这场雨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天到几个月内,还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瑞士人死于辐射病。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还公开通告瑞士政府,这仅仅是针对瑞士的第一次核打击。如果瑞士政府继续执迷不悟,拒绝无条件投降,那么接下来还将有更多核弹袭来——四十八小时之后,由于迟迟未能收到瑞士政府的无条件投降公告,第二颗原子弹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上空轰然炸响,然后夺去了大约七万瑞士人的生命……这仅仅是在现场统计出来的数据,因为辐射污染的缘故,接下来肯定还要死去更多的人。
到了这一步,瑞士人已经等于被打断了脊梁骨——二战时代的瑞士仅仅是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小国,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战争中,瑞士已经打掉了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大半还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男性!
如果再继续打下去的话,恐怕就要出现整个社会崩盘,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毁灭性绝境了。
十月十三日,迁移到日内瓦的瑞士政府发出通电,宣布全国停止抵抗,向苏联红军无条件投降。
※※※※※※※※※※※※※※※※※※※
英国,苏格兰,斯卡帕湾
这片英国海军近代最著名的战时锚地,是一块位于英国苏格兰地区最北端、奥克尼群岛境内的半封闭水域,由该群岛里的主岛、霍伊岛、南罗纳赛岛与一干小岛包围,是一良好的天然海湾,长约24公里,宽13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有3条航道通大西洋和北海。从中世纪维京海盗入侵的时代开始,斯卡帕湾就一直是军舰频繁进出的区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也是据此扼守北海要道。
在英国大舰队最鼎盛的一战时期,斯卡帕湾曾经云集着三十多艘战列舰和数百艘其它舰艇,当真是一副... -->>
第九十二章、核爆协奏曲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总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偷袭;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就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核爆。
总体来看,一次比一次更残忍,一次比一次更卑劣,也一次比一次更恐怖。
然而,这就是战争艺术升华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历程。
——所谓的文明永恒地演示着野蛮的战争,野蛮的战争永恒地承载了所谓的文明。
不要忘了,战争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和促进剂,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碰撞与角力,是人类最绚丽,最宏伟壮观的群体活动,英雄与史诗、鲜血与荣誉、文明与进步,都在这血与火的碰撞中得以永生!
严格来说,人类的历史本身,差不多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几十万年前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嗜好暴力的基因就已经被埋藏在了我们的血脉里——为了生存,早期的原始人类与野兽厮杀、与自然战斗。再接下来,为了族群和文明的存续,人类与人类之间又开始了争夺资源的战争。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无限贪婪地抢夺着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蒙昧酋长攻击其他部落抓捕奴隶建筑宫殿以供自己享乐,到古代君王发动大规模战争到处屠城灭国抢掠人口财富,再到帝国主义列强彼此剑拔弩张大打出手瓜分地球版图,人类的文明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下蹒跚前行。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暴力交流。它是文明的终结者,同时也是文明的缔造者。无数伟大的国度都是在血与火之中崛起,又在战火和厮杀中消亡。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上,而强者向弱者展示实力的最直观方式,永远都是战争!
——西方人征服和统治世界的根本基础,从来都不是什么民主和自由之类的口号,而是无人匹敌的暴力!
所以,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一直至今,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还将继续存在。虽然战争会对文明造成破坏甚至是毁灭,但战争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最有效方法。
无论现代的人们是多么的厌恶战争,热爱和平,但战争依然是人类历史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旧会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只要人类文明的历史还在继续,战争的血与火就永远也不会终结。
过度畏惧战争的文明是懦弱的文明,过于嗜血好战的文明是自毁的文明。只有能够巧妙地平衡战争与和平的比例,成功地协调建设与毁灭的节奏,才能成为文明竞争之中的最后胜利者。
总之,二战的硝烟尚未被和平的清风吹散,三战的蘑菇云就已经让全人类陷入了更深重的噩梦……
※※※※※※※※※※※※※※※※※※※
伊比利亚半岛,直布罗陀要塞
作为扼守地中海出口的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击败西班牙,夺取直布罗陀以来,英国人就不惜工本地耗费巨资,对这块突出海中的巨大礁石进行建设施工,使之变成了全欧洲最坚固的要塞。
到了二战时期,整个直布罗陀都已经被要塞化,英国人在这块海岸巨岩里塞满了各种海岸炮台,碉堡和机枪阵地,区区两平方公里土地就安装了一百五十多门海岸炮,同时整个岩石中间都像蚂蚁窝一样被挖空了,顶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可以轻易地抵挡一吨重航空炸弹的正面直击,其防御强度更在马奇诺防线之上。
而且,直布罗陀四周地形崎岖,基本没有什么平缓的海滩可供登陆,海岸线都是悬崖峭壁,还密布着层层叠叠的炮垒和水雷网,想要在这种地形强行登陆,哪怕是二十一世纪的海豹特种部队都很难办到。此外,英军还在直布罗陀的坑道工事里,储藏了足够吃十年的粮食和坚守三年的弹药,以备长期持久作战。
凭借着这座苦心经营二百余年的直布罗陀要塞,即使在法国战场和西班牙战场相继溃败之后,残余的三万五千英国远征军依然咬紧牙关重整旗鼓,联合退出马德里的佛朗哥将军残部,背靠着直布罗陀要塞,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再次摆开战阵,誓要保住大英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存在感——按照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乐观计划,直布罗陀要塞将会成为一座绞肉机,让欧洲布尔什维克势力在这里把血流干。
然而,哪怕是直布罗陀这样的欧洲第一要塞,在原子弹的面前,也依旧像纸糊的模型一样脆弱。
——苏联红军攻略直布罗陀的方式,依然是跟往常一样的简单粗暴:如今这世上,没有什么要塞是一发核弹解决不了的,如果一发不够,那就来两发……一九四六年十月十日,在苏联对美英各国正式宣战的当天,苏联战略空军组织大规模轰炸机群突袭直布罗陀,在要塞上空投下了一枚六万吨当量的原子弹……
于是,在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之中,直布罗陀著名的白色悬崖被炸成了一个大坑,驻防于此的英国驱逐舰编队和潜艇部队瞬间全灭。而山岩上那些密如蜂窝的防御工事,也在核爆的高温之中成了融化的蜡像。
虽然依靠着多年营建、深埋于地下的坚固坑道,哪怕是被一枚原子弹直接命中,据守直布罗陀要塞的英国守军,居然还是有不少人成功地活了下来。但问题是,在经历了核爆和辐射污染之后的整个直布罗陀地区,短时间内已经变成了核辐射区,再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如果英军还是坚持要据守直布罗陀要塞的话,那么根本不需要苏联红军浪费多少弹药,光是无孔不入的辐射病,就能让守军迅速崩溃……
而根据苏联人的公开宣传,下个月还会有另一枚威力更大的原子弹被丢到直布罗陀要塞的上空!
一时之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英军士气暴跌到冰点——毕竟不管是再怎么样坚韧的钢筋铁骨,也扛不住原子弹爆炸的破坏力……而西班牙反动政权的领袖佛朗哥将军,原本刚刚在加的斯港纠集了一些部队,准备利用马德里核爆的机会发起一次反攻。可是随着直布罗陀的蘑菇云升起,反攻之事也只得无疾而终。
※※※※※※※※※※※※※※※※※※※
瑞士,苏黎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核爆蘑菇云的耀眼强光渐渐黯淡,致命的高温热浪也渐渐冷却下来。
透过滚滚浓烟放眼望去,苏黎世,这座瑞士第一大城市,著名的金融之城和钟表之城,全欧洲最安全、富裕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已经在原子弹的爆炸中面目全非。古老的钟楼和华丽的楼宇都在核爆中被夷为平地,残存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冒着浓烟的半裸尸体。城市的一部分化为乌有,一部分只剩瓦砾,而其余的街区则燃起了熊熊大火。幸存的瑞士人在火焰中哭喊逃窜,为了减轻烧伤的痛苦,他们下意识地张开双臂,臂下长长地吊着一卷卷被烧脱的皮肤,当真是难以形容的可怖。
——自从苏联与瑞士开战以来,依靠着险峻的山岭、崎岖的地势和坚固的堡垒工事,还有战前囤积的军械弹药,勇敢的瑞士山民一度成功地阻挡住了苏联红军和“红色欧洲”联军的攻势。
虽然苏联空军很快就把瑞士人的那几架老式飞机一扫而空,牢牢掌握住了瑞士战场的制空权,每天都在对瑞士的各个主要城镇狂轰滥炸。但依仗着遍布全国的崇山峻岭,还有精心伪装成山头的炮台和深藏地下的国防坑道工事,瑞士人依然能够顽强地战斗,同时派遣游击队不断骚扰红军的后勤补给线。
乍一看上去,这一年的瑞士战场,似乎很有希望变成类似于后世阿富汗战争那样的泥潭陷坑。
然而,此时的斯大林不是后世的勃列日涅夫,从来不惮于把手头的核弹统统丢出去,更不怕在国际上直接刷到恶名值溢出——反正在西方自由阵营的眼中,他本来就已经是跟希特勒齐名的嗜血暴君了!
于是,云集着上百家银行的苏黎世,就成了苏联原子弹的第一个祭品:贯穿天空的明亮蘑菇云,直到核爆发生的两个小时之后才逐渐散去,超过八万市民在核爆当时不幸毙命。当那些侥幸没有直接死于核爆的幸存者,肝胆俱裂地走出地下的防空掩体,难以置信的看着被夷为平地的家园之时,天空中又下起了富含着各种放射性尘埃的混浊“黑雨”,在这些幸存的苏黎世市民们身上,留下了一条条灰色的痕迹。
——很显然,淋过这场雨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天到几个月内,还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瑞士人死于辐射病。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还公开通告瑞士政府,这仅仅是针对瑞士的第一次核打击。如果瑞士政府继续执迷不悟,拒绝无条件投降,那么接下来还将有更多核弹袭来——四十八小时之后,由于迟迟未能收到瑞士政府的无条件投降公告,第二颗原子弹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上空轰然炸响,然后夺去了大约七万瑞士人的生命……这仅仅是在现场统计出来的数据,因为辐射污染的缘故,接下来肯定还要死去更多的人。
到了这一步,瑞士人已经等于被打断了脊梁骨——二战时代的瑞士仅仅是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小国,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战争中,瑞士已经打掉了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大半还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男性!
如果再继续打下去的话,恐怕就要出现整个社会崩盘,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毁灭性绝境了。
十月十三日,迁移到日内瓦的瑞士政府发出通电,宣布全国停止抵抗,向苏联红军无条件投降。
※※※※※※※※※※※※※※※※※※※
英国,苏格兰,斯卡帕湾
这片英国海军近代最著名的战时锚地,是一块位于英国苏格兰地区最北端、奥克尼群岛境内的半封闭水域,由该群岛里的主岛、霍伊岛、南罗纳赛岛与一干小岛包围,是一良好的天然海湾,长约24公里,宽13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有3条航道通大西洋和北海。从中世纪维京海盗入侵的时代开始,斯卡帕湾就一直是军舰频繁进出的区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也是据此扼守北海要道。
在英国大舰队最鼎盛的一战时期,斯卡帕湾曾经云集着三十多艘战列舰和数百艘其它舰艇,当真是一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