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回大秦当个美男公务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意针对赵高,于是心平气静地说道:“急什么,让老师把话说完。”
李信看赵高被自己那么一挤兑,仍是以一副宠辱不惊、气定神闲的模样看着自己,未有半分怨怼,又觉得自己的话是说得重了些,当下短促地抱了个拳道:“打断令丞的话是李信不对,莫怪。”
在场这些个秦将大多都是这脾气,赵高早就习惯了,要是次次都在意,那还不回回给气死?他一面想着,一面坦然回礼:“哪里。”顿了一顿,他又换了副神情正色道:“赵高想问诸位一句,为何要杀李牧?”
适才说了那么半天不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吗,为何还问?李信想不通,但当下还是给面子回答道:“自然是要扫清障碍,为他日秦国一扫天下作准备。”
点点头,赵高又道:“不错,为一扫天下。赵高毫不怀疑我秦国将士的能力。但是,一扫天下之后呢,如何稳定乱局,如何安定民心?秦赵世仇,纵使一举灭国,赵人也难服我秦国管束,难道又再兴兵?六国若都因此反反复复,我秦国如何耗得起!”
赵高语重心长地说到这里,有人沉默了,但有人还是觉得这是无谓的担心。文臣武将的出发点有时候并不一样。武将们大多是着眼当前的战局,求胜而已;文臣少了如何在战中取胜的考量,就更容易考虑到得胜之后收拾残局的问题;而赵高,凭借空长人两千多年的智慧,看到的就更为长远,他要的是统一之后安稳的政局。
有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秦国的确有实力让六国灭亡,却不能保证一定能安稳六国民心,一味用杀戮来解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可又能如何?世仇何解?
当然也有人觉得赵高的手段太过绵软,诸如李斯。他信奉的是法家之学,觉得赵高担忧的就不是问题,届时兼并六国只要用秦法严加约束,那些人哪里还敢造次?想归想,他却没忘了赵高的身份,知道要这么和赵高较上劲,以自己眼下的情况决计讨不了好。
“在赵高看来,李牧就是解决此事的关键。”
赵政佯作预先不知赵高此想,问得那叫一个好奇与诚恳:“哦?未知如何一个关键,还请老师赐教。”赵高心领神会,见四下的人都还想着公事,没人注意到这边,眼中波光流转,也飘飘回赵政一个“我什么都不知道”的“真诚”眼神。那模样要多温良有多温良,倒搞得赵政像个心怀鬼胎的小人。
不过这样的场合玩笑也有个限度,赵高很快就将心力移到了公事上:“关键在于——赵人尚勇,李牧能使匈奴闻风丧胆,实令军民共仰;赵人尚义,李牧能使北境数载宁宴,治军严谨、与民亲厚,足受百姓爱戴。”
“赵令丞的意思是借李牧收买人心?”这当中,李斯反应最快,已经先行知道了他的意图。可仍有武将一头雾水,在同一时间发问:“他李牧非我秦将,受人爱戴与敬仰难道不是我秦国之害?又如何成了我秦国安稳人心的关键?”
两个声音相互缠绕,仿佛“彻悟”与“混沌”的交锋。赵高朝李斯颔首示意“李长史好反应”,没得到回应,不恼不怒,转而向发出质疑之声的人问道:“那就回到赵高先前主降之议,若是让李牧降秦呢?”
“嗨,不可能!”这回连蒙武都觉得赵高这提议太不靠谱了,连连摇头。接下来的话说得更为粗俗:“我宁愿相信公彘下崽也不信这李牧会降秦。况且李牧降不降秦,干民心底事?”赵政好气又好笑地看着蒙武,心想自己老师和师傅的性子还真是相去甚远啊。
“赵高是这么想的:其一,利用郭开先杀赵嘉,绝李牧后路;其二,利用郭开离间李牧君臣,制造内忧;其三,须王老将军出面配合攻打赵国,制造外患;其四,散播流言,使赵王民心尽失,秦国坐收渔利;其五,请大王亲自出面,软硬兼施对其劝降。”
他说话的时候难得有如此肃容,此时面对那么多双质疑的眼睛,他的语调疾徐轻重仍然拿捏得很好,吞吐抑扬的掌控也丝毫不乱。紧接着他便一条一条阐明,桩桩件件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自然也就容易使人信服,不少人听完一阵恍惚。
“别的倒还入理,可让大王入赵亲自劝降,万一出了什么意外……”
赵政一抬手,打断道:“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昔年在赵国,李牧曾救寡人一命,后来他作为赵国使臣入秦,寡人私底下也曾对他表露过此意,只是那时时机尚不成熟,他并未答应,也就不了了之了。凡事心诚则灵,老师让寡人出面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至于寡人的安危……寡人相信秦国将士。”
赵政将话往众人跟前这么一撂,高帽子也戴了,情理也讲了,倒让人一时无从劝阻。
尉缭略一思忖,便觉得豁然开朗:“妙啊,令丞此计的关键在于,就算劝降不成,再杀李牧也行,无论如何,此人将不再是秦国的威胁。但若成了,数万民心或许可一朝尽得。如此百利无一害,何妨一试?”( 就爱网)
意针对赵高,于是心平气静地说道:“急什么,让老师把话说完。”
李信看赵高被自己那么一挤兑,仍是以一副宠辱不惊、气定神闲的模样看着自己,未有半分怨怼,又觉得自己的话是说得重了些,当下短促地抱了个拳道:“打断令丞的话是李信不对,莫怪。”
在场这些个秦将大多都是这脾气,赵高早就习惯了,要是次次都在意,那还不回回给气死?他一面想着,一面坦然回礼:“哪里。”顿了一顿,他又换了副神情正色道:“赵高想问诸位一句,为何要杀李牧?”
适才说了那么半天不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吗,为何还问?李信想不通,但当下还是给面子回答道:“自然是要扫清障碍,为他日秦国一扫天下作准备。”
点点头,赵高又道:“不错,为一扫天下。赵高毫不怀疑我秦国将士的能力。但是,一扫天下之后呢,如何稳定乱局,如何安定民心?秦赵世仇,纵使一举灭国,赵人也难服我秦国管束,难道又再兴兵?六国若都因此反反复复,我秦国如何耗得起!”
赵高语重心长地说到这里,有人沉默了,但有人还是觉得这是无谓的担心。文臣武将的出发点有时候并不一样。武将们大多是着眼当前的战局,求胜而已;文臣少了如何在战中取胜的考量,就更容易考虑到得胜之后收拾残局的问题;而赵高,凭借空长人两千多年的智慧,看到的就更为长远,他要的是统一之后安稳的政局。
有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秦国的确有实力让六国灭亡,却不能保证一定能安稳六国民心,一味用杀戮来解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可又能如何?世仇何解?
当然也有人觉得赵高的手段太过绵软,诸如李斯。他信奉的是法家之学,觉得赵高担忧的就不是问题,届时兼并六国只要用秦法严加约束,那些人哪里还敢造次?想归想,他却没忘了赵高的身份,知道要这么和赵高较上劲,以自己眼下的情况决计讨不了好。
“在赵高看来,李牧就是解决此事的关键。”
赵政佯作预先不知赵高此想,问得那叫一个好奇与诚恳:“哦?未知如何一个关键,还请老师赐教。”赵高心领神会,见四下的人都还想着公事,没人注意到这边,眼中波光流转,也飘飘回赵政一个“我什么都不知道”的“真诚”眼神。那模样要多温良有多温良,倒搞得赵政像个心怀鬼胎的小人。
不过这样的场合玩笑也有个限度,赵高很快就将心力移到了公事上:“关键在于——赵人尚勇,李牧能使匈奴闻风丧胆,实令军民共仰;赵人尚义,李牧能使北境数载宁宴,治军严谨、与民亲厚,足受百姓爱戴。”
“赵令丞的意思是借李牧收买人心?”这当中,李斯反应最快,已经先行知道了他的意图。可仍有武将一头雾水,在同一时间发问:“他李牧非我秦将,受人爱戴与敬仰难道不是我秦国之害?又如何成了我秦国安稳人心的关键?”
两个声音相互缠绕,仿佛“彻悟”与“混沌”的交锋。赵高朝李斯颔首示意“李长史好反应”,没得到回应,不恼不怒,转而向发出质疑之声的人问道:“那就回到赵高先前主降之议,若是让李牧降秦呢?”
“嗨,不可能!”这回连蒙武都觉得赵高这提议太不靠谱了,连连摇头。接下来的话说得更为粗俗:“我宁愿相信公彘下崽也不信这李牧会降秦。况且李牧降不降秦,干民心底事?”赵政好气又好笑地看着蒙武,心想自己老师和师傅的性子还真是相去甚远啊。
“赵高是这么想的:其一,利用郭开先杀赵嘉,绝李牧后路;其二,利用郭开离间李牧君臣,制造内忧;其三,须王老将军出面配合攻打赵国,制造外患;其四,散播流言,使赵王民心尽失,秦国坐收渔利;其五,请大王亲自出面,软硬兼施对其劝降。”
他说话的时候难得有如此肃容,此时面对那么多双质疑的眼睛,他的语调疾徐轻重仍然拿捏得很好,吞吐抑扬的掌控也丝毫不乱。紧接着他便一条一条阐明,桩桩件件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自然也就容易使人信服,不少人听完一阵恍惚。
“别的倒还入理,可让大王入赵亲自劝降,万一出了什么意外……”
赵政一抬手,打断道:“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昔年在赵国,李牧曾救寡人一命,后来他作为赵国使臣入秦,寡人私底下也曾对他表露过此意,只是那时时机尚不成熟,他并未答应,也就不了了之了。凡事心诚则灵,老师让寡人出面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至于寡人的安危……寡人相信秦国将士。”
赵政将话往众人跟前这么一撂,高帽子也戴了,情理也讲了,倒让人一时无从劝阻。
尉缭略一思忖,便觉得豁然开朗:“妙啊,令丞此计的关键在于,就算劝降不成,再杀李牧也行,无论如何,此人将不再是秦国的威胁。但若成了,数万民心或许可一朝尽得。如此百利无一害,何妨一试?”( 就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