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北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击力的,尽管谭延闿并没有出过国,但可以想象工业发达的列强国家烟囱林立的景象,这是中国这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所未曾出现过的。在经历了甲午惨败,举国上下有识之士都在反思的阶段,谭延闿将他所看重的人都分批送往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去游历——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除了谭延闿一系之外,几乎很少有人去欧洲和美国亲眼看看工业文明的发端国家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前往的目的地都是日本。
谭延闿对于现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的“透过日本看欧洲”的看法并不以为然,日本根据自己的国情来仿效西方进行现代化改革,这确实是令人非常赞赏的,先不论日本如何,这种方式首先是正确,可是中国却不能仿效日本——日本有日本的国情,而中国自有中国的特点,不说别的,就两国皇室对待国运的态度就天差地别,哪能生搬硬套?
十年前日本皇室为了组建海军节衣缩食,甚至连皇后的脂粉钱都捐了出来,同时期的中国却忙着操办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两国皇室相差如此之大,除去个人感情因素,任何一个非中日两国本国国民在看待两国命运的时候,都会投日本一票,若日本不胜实在是太没有天理了。
那些东渡日本希望引进日本的经验来用于中国的有识之士,谭延闿是非常赞赏他们的心情,但是国家政治是非常现实的,而他也不希望将日本的冒进引进到中国。“反正都要当学生,要学就学最好的,能够当徒弟为什么还要选择当徒孙?!”这是谭延闿最简单的想法。
其实“向日本学习”也是有很多经济背景的——直接向西方列强国家去取经固然是很好,但中间的费用也同样让人难以忍受,而且最重要的还是语言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谭延闿则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在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北洋都设立了接待处,帮助前往欧美的留学生或是考察人员尽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无论在考察的具体内容上还是生活招待上都给予最优厚的支持,这是那些自费人员所不能比拟的。
想要用杨度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会谭延闿算是指望不上的,杨邺和郭正的长处是对宪政和民主政治方面,他也只好将就着使用了。如果别的官员若是知道谭延闿大叹人才不够用的话,那真是不知道该作何感想,其实处于新旧交变时期的中国就是这样,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快,但是谭延闿的要求又是如此之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谭延闿也许可以想象到礼部非常热闹,但实际情况远比他所预料的要热闹的多。怀塔布出身正蓝旗,在得到自己被罢免的谕旨之后,自然是怒气冲天,暴跳如雷,在礼部堂官面前大骂王照一通,将镶着红玛瑙的钉子一扔拂袖而去。相对于怀塔布的暴烈反应,七十多岁的许宝骙则平静的许多,默默的带着两个随从在礼部收拾了一下,便和众多同僚一一拱手告别,王照也上前打招呼,结果许宝骙拂袖而去,王照则非常尴尬的立在那里半天没动静。
新上任的裕禄、李端棻面对礼部的这种情况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办是好,只能一家家的上门去安抚被开革的官员,除去礼部侍郎增广汉还比较开通之外,其余的皆碰了钉子——人说升官发财最荣耀,裕禄和李端棻在这次事件中才是最冤枉的,无端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至于同样升官的王照则被全体礼部官员所孤立起来,境遇更是糟糕透顶。
本来有风声传闻裕禄会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有力人选,结果裕禄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现在受了这份闲气也让他有口难言。最后拜访被裁撤职的礼部六堂官府邸受了闭门羹比谁都冤枉,尤其怀塔布的背景亦是让他颇为忌惮,生怕光绪皇帝对自己的任命会让满人误解自己站在皇帝一边,索性干脆就不去礼部任职,整天泡在自己的府邸中看戏。
礼部王照事件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沈静给谭延闿去信主张立刻让天津的“远洋渔业”加紧“捕鱼”以备不测——真正的“火药库”是光绪皇帝在半月前裁撤的光禄寺和鸿胪寺等衙门,这些衙门养的都是满族权贵,虽然这些人都是吃白食,但是想想这些人的背景,他们的父辈甚至是先祖都是为满清政权立下大功的人,朝廷养着这些人是对满人的示恩,表示朝廷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
满清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们不是不知道光禄寺、鸿胪寺这些衙门的无用,但依旧保持着这些衙门并非没有用意——这些满清功臣乃至他们的后代们如果不给一个好地方,恐怕他们自己的地位都会不稳固。这些无用的衙门来安置这些人,除了固定的俸禄和荣耀之外,并没有多少实权,这些无用的功臣后代,就算想要做些不利于朝廷的事情也无从下手。
光绪皇帝一纸谕旨将这些衙门来个一锅端,明里确实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圣旨,可惜却砸了不知多少满人权贵的饭碗还有进身之路——如果一些满族子弟在这些衙门表现不错的话,他们可以借此通过这条路走上更高的权力角逐场,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不用像汉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本质上光绪皇帝撤销这些无用的衙门,和废除科举考试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是尤有过之。
沈静的来信是在提醒谭延闿,如果抓住机会就立刻起事,因为光绪皇帝莽撞的行为已经将满族权贵差不多都得罪干净了,这是逼着那些原本观风的局外人倒向慈禧太后。就算慈禧太后什么都不做,身边团结了这么一股庞大的力量,作为统治者他能够安心么?两者之间激烈的冲突会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爆发出来,而沈静也知道谭延闿在等待这个时机,若是因为军事实力不足以应对外国干涉,那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会碰到更好的机会。
目前潜艇的生产都是在“远洋渔业”的掩护下,处于绝密状态,生产出来的潜艇被安置在胶州湾的潜艇基地中,在那里进行训练,而非选择在两大北洋海军基地。沈静不懂军事,但却对潜艇下了一番功夫,原因就在于目前没有什么武器能够克制潜艇,和谭延闿一样,他认为在北洋海军的实力并不足以和外国列强海军硬碰硬的时候,发展潜艇是唯一平衡双方力量的机会。
目前远洋渔业生产的潜艇一共才八艘,j型和k型对半开,主要还是因为谭延闿对局势估计的过为保守,并且现在潜艇的作战能力还并不是让人很放心,所以对潜艇部队的规模还控制在走精品路线上。在沈静看来慈禧太后现在虽然没有什么动作,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对立发展自翁同龢被罢免之后,比原先他们预计中的要恶劣的多,北洋对内的实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外可就大大不足了——潜艇的生产和训练必须提高到更高的位置上!
击力的,尽管谭延闿并没有出过国,但可以想象工业发达的列强国家烟囱林立的景象,这是中国这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所未曾出现过的。在经历了甲午惨败,举国上下有识之士都在反思的阶段,谭延闿将他所看重的人都分批送往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去游历——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除了谭延闿一系之外,几乎很少有人去欧洲和美国亲眼看看工业文明的发端国家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前往的目的地都是日本。
谭延闿对于现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的“透过日本看欧洲”的看法并不以为然,日本根据自己的国情来仿效西方进行现代化改革,这确实是令人非常赞赏的,先不论日本如何,这种方式首先是正确,可是中国却不能仿效日本——日本有日本的国情,而中国自有中国的特点,不说别的,就两国皇室对待国运的态度就天差地别,哪能生搬硬套?
十年前日本皇室为了组建海军节衣缩食,甚至连皇后的脂粉钱都捐了出来,同时期的中国却忙着操办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两国皇室相差如此之大,除去个人感情因素,任何一个非中日两国本国国民在看待两国命运的时候,都会投日本一票,若日本不胜实在是太没有天理了。
那些东渡日本希望引进日本的经验来用于中国的有识之士,谭延闿是非常赞赏他们的心情,但是国家政治是非常现实的,而他也不希望将日本的冒进引进到中国。“反正都要当学生,要学就学最好的,能够当徒弟为什么还要选择当徒孙?!”这是谭延闿最简单的想法。
其实“向日本学习”也是有很多经济背景的——直接向西方列强国家去取经固然是很好,但中间的费用也同样让人难以忍受,而且最重要的还是语言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谭延闿则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在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北洋都设立了接待处,帮助前往欧美的留学生或是考察人员尽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无论在考察的具体内容上还是生活招待上都给予最优厚的支持,这是那些自费人员所不能比拟的。
想要用杨度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会谭延闿算是指望不上的,杨邺和郭正的长处是对宪政和民主政治方面,他也只好将就着使用了。如果别的官员若是知道谭延闿大叹人才不够用的话,那真是不知道该作何感想,其实处于新旧交变时期的中国就是这样,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快,但是谭延闿的要求又是如此之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谭延闿也许可以想象到礼部非常热闹,但实际情况远比他所预料的要热闹的多。怀塔布出身正蓝旗,在得到自己被罢免的谕旨之后,自然是怒气冲天,暴跳如雷,在礼部堂官面前大骂王照一通,将镶着红玛瑙的钉子一扔拂袖而去。相对于怀塔布的暴烈反应,七十多岁的许宝骙则平静的许多,默默的带着两个随从在礼部收拾了一下,便和众多同僚一一拱手告别,王照也上前打招呼,结果许宝骙拂袖而去,王照则非常尴尬的立在那里半天没动静。
新上任的裕禄、李端棻面对礼部的这种情况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办是好,只能一家家的上门去安抚被开革的官员,除去礼部侍郎增广汉还比较开通之外,其余的皆碰了钉子——人说升官发财最荣耀,裕禄和李端棻在这次事件中才是最冤枉的,无端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至于同样升官的王照则被全体礼部官员所孤立起来,境遇更是糟糕透顶。
本来有风声传闻裕禄会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有力人选,结果裕禄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现在受了这份闲气也让他有口难言。最后拜访被裁撤职的礼部六堂官府邸受了闭门羹比谁都冤枉,尤其怀塔布的背景亦是让他颇为忌惮,生怕光绪皇帝对自己的任命会让满人误解自己站在皇帝一边,索性干脆就不去礼部任职,整天泡在自己的府邸中看戏。
礼部王照事件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沈静给谭延闿去信主张立刻让天津的“远洋渔业”加紧“捕鱼”以备不测——真正的“火药库”是光绪皇帝在半月前裁撤的光禄寺和鸿胪寺等衙门,这些衙门养的都是满族权贵,虽然这些人都是吃白食,但是想想这些人的背景,他们的父辈甚至是先祖都是为满清政权立下大功的人,朝廷养着这些人是对满人的示恩,表示朝廷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
满清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们不是不知道光禄寺、鸿胪寺这些衙门的无用,但依旧保持着这些衙门并非没有用意——这些满清功臣乃至他们的后代们如果不给一个好地方,恐怕他们自己的地位都会不稳固。这些无用的衙门来安置这些人,除了固定的俸禄和荣耀之外,并没有多少实权,这些无用的功臣后代,就算想要做些不利于朝廷的事情也无从下手。
光绪皇帝一纸谕旨将这些衙门来个一锅端,明里确实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圣旨,可惜却砸了不知多少满人权贵的饭碗还有进身之路——如果一些满族子弟在这些衙门表现不错的话,他们可以借此通过这条路走上更高的权力角逐场,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不用像汉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本质上光绪皇帝撤销这些无用的衙门,和废除科举考试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是尤有过之。
沈静的来信是在提醒谭延闿,如果抓住机会就立刻起事,因为光绪皇帝莽撞的行为已经将满族权贵差不多都得罪干净了,这是逼着那些原本观风的局外人倒向慈禧太后。就算慈禧太后什么都不做,身边团结了这么一股庞大的力量,作为统治者他能够安心么?两者之间激烈的冲突会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爆发出来,而沈静也知道谭延闿在等待这个时机,若是因为军事实力不足以应对外国干涉,那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会碰到更好的机会。
目前潜艇的生产都是在“远洋渔业”的掩护下,处于绝密状态,生产出来的潜艇被安置在胶州湾的潜艇基地中,在那里进行训练,而非选择在两大北洋海军基地。沈静不懂军事,但却对潜艇下了一番功夫,原因就在于目前没有什么武器能够克制潜艇,和谭延闿一样,他认为在北洋海军的实力并不足以和外国列强海军硬碰硬的时候,发展潜艇是唯一平衡双方力量的机会。
目前远洋渔业生产的潜艇一共才八艘,j型和k型对半开,主要还是因为谭延闿对局势估计的过为保守,并且现在潜艇的作战能力还并不是让人很放心,所以对潜艇部队的规模还控制在走精品路线上。在沈静看来慈禧太后现在虽然没有什么动作,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对立发展自翁同龢被罢免之后,比原先他们预计中的要恶劣的多,北洋对内的实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外可就大大不足了——潜艇的生产和训练必须提高到更高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