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北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资产阶级,他们更是支持谭延闿,国内倾向立宪的人也视他为宪政运动的中间,至于康有为等人则被他的影响力再次排挤到了一边。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都未允洽,以致众情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之事,任意可否,喜怒无常,辞色渐露,实属狂妄任性,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罚;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加重谴,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特谕!”
谭延闿手中拿着刚刚到手的一纸文书,他没有想到慈禧太后还真的选在翁同龢七十大寿的坎上送给老翁同学这么大一个“贺礼”。谭延闿无法想象翁同龢这个七十大寿是怎么过来的,这并不属于他所关心的,尽管这个昔日的政敌给自己造成了很多麻烦,但他留给谭延闿的更多的是经验,说起来他心中还是挺同情翁同龢现在的境遇,毕竟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受此打击并不好过。
翁同龢的罢免在官场上又引动了一次风波,而风波中心的翁同龢本人并没有什么动静,诏谕内容非常严厉,从内容上看这也绝对不是光绪皇帝的手笔——从四岁开始,光绪皇帝接进宫便跟随翁同龢,二十多年下来这份香火情不是这么容易泯灭的一干二净的,就算要罢免翁同龢也要一步步来,不至于一下将所有的官职全部抹去。
谭延闿得知翁同龢被罢免的时候已经是当天的晚饭时间,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的话,估计翁同龢的府上正是高朋满座庆贺他七十大寿的时候,这一纸诏谕让喜事差点变成了丧事,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慈禧太后也是挑了这个时间给翁同龢以及所谓的帝党予以沉重的打击,但在谭延闿看来这个老太太这么做已经是失去理智的表现,没有半点可取之处——这明显就是“家天下”的表现,政治上的人事任免成为个人泄私愤的工具,而朝中一品大员也可以摆在政治交易的秤杆上,这个国家是爱新觉罗的!
为了羞辱翁同龢,罢免诏书上像对待一个犯人一样对待他——令他转天即刻离开京师,而且也不像其他辞官回乡的大臣一样享受任何待遇和荣耀,甚至令其家乡地方官员对其监管——也就是说翁同龢回到家乡之后,是不能随意走动的,若是有事到其他地方走动,还要事先请示地方官员,得到许可后才可以动身。
“毫无疑问,这是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笔!”谭延闿很快便做出了反应,这一次他并不准备迎合慈禧太后,对于这个昔日的政敌他虽然没有好感,翁同龢署理户部期间无论是李鸿章还是谭氏父子都死死的掐住财政的脖子,甚至还成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造成甲午惨祸的间接帮凶,不过至少有一样他还是非常赞赏的——翁同龢从来没有贪过国库一分银子,他是这个时代极为罕见的清官。
翁同龢回老家无非是乘船或是坐火车先到汉阳再乘船沿江回老家,无论走那条路都要遇过天津,而谭延闿则命直隶总督府上下官员在天津火车站摆出盛大的仪式来迎送翁同龢。这不仅仅是为了出于对昔日政敌的尊重,也同时表明了北洋对朝廷的态度——今日可以如此对待翁同龢,他日难保谭氏父子也会走上翁同龢的路。
翁同龢的火车缓缓的驶进天津火车站的时候,看到了令他非常震惊的一幕——直隶大小官员全部到达火车站,而且还有在津的儒学名士也都赶来为他送行。在车厢中,翁文将一张精致的洒金封签说道:“这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谭延闿送来的程仪,现在他就在站台上等候,还送来了一桌子燕菜……”
翁同龢拆开封签一看,是一张五千两的银票,这是致送程仪,乃是官场成例,昨天在京师的时候,孙家鼐、钱应傅、廖寿恒,甚至是刚毅都送了程仪和燕菜,不过刚毅的程仪和燕菜都被翁同龢给退了回去。虽是官场成例,但五千两银票的程仪未免太多了,对应他这样级别的官员,大多数都是一千两上下就足够了,没有想到谭延闿居然这么大方送出了五千两。
“谭组安非常有诚意,他希望能够下车见见车站上为父亲送行的天津各界名流,也希望能够和父亲面谈一次……”翁文瞥了一眼银票说道。
翁同龢沉默了一会说道:“下车就不必了,毕竟我现在的身份不太合适,也不能这么招摇授人以柄……至于谭组安,还是让他上车一会吧!”
不过当翁文刚要走出车厢,翁同龢还是拦住了他,毕竟谭延闿不因为他们是政敌而轻待了他,反倒是摆出如此阵仗来迎送他,这本身就很难得,同时也担了不少的风险——翁同龢是两代皇帝的帝师,自从高中状元之后一路官运亨通,作为南派清流领袖从他手上举荐的官员不计其数,像廖寿恒、钱应傅都是他的门生,而其他门生、小门生更是不计其数,可是真的摆开车马为他送行的却很少,倒是在京的众多举子数百人为他送行。
谁都能够看得出来,诏书对翁同龢的态度就像是对待犯人,到了这个时候又有谁还敢“顶风作案”善待他这个昔日荣耀非常的大臣?谭氏父子可以说是现在所谓“后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谭延闿手掌北洋海陆重权,更是排名天下第一的权臣,能够抛开昔日的种种不快来迎送他,这更显得尤为难得,所以翁同龢打算亲自在车门口致谢。
“组安……”面对十几年前还在自己身前的那个有些腼腆但又才华横溢的少年,到今天的手持中国权柄疆臣第一的谭延闿,翁同龢有些感慨万千,想想十几年前他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和老友父子对峙的如此严重,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谭延闿躬身行礼有些哽咽的说道:“老师一去,此行关山万里,学生……”
谭延闿称翁同龢一句老师,翁同龢绝对是受得起的,当年谭钟麟在京师任礼部尚书,谭延闿也就十一二岁,不过作为谭家第二代中学业最为出众的他写出来的文章经常被谭钟麟散发给昔日的翰林好友审阅,而翁同龢更是最早得到的人。也是因为翁同龢,谭延闿的书法最擅长的便是颜体,时至今日谭延闿在颜体字书法的功力亦是和翁同龢并驾齐驱。
早年种种往事,现在摆在俩人中间,实在是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唏嘘不已。以致老少俩人在见面后,一段时间都是相顾无言。
没有人知道谭延闿和翁同龢在这最后一次见面中都谈了什么,而翁同龢自离开京师,三年后便在常熟老家去世,谭延闿也送去了挽联和唁电。“少年才子”是从翁同龢嘴里传出来的,最后俩人政见不同走上陌路甚至是严重的对峙,这都是他们俩人自己的选择,最后的谈话无非是书法文章,他们留下来的只是一张在车厢中的合影……
资产阶级,他们更是支持谭延闿,国内倾向立宪的人也视他为宪政运动的中间,至于康有为等人则被他的影响力再次排挤到了一边。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都未允洽,以致众情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之事,任意可否,喜怒无常,辞色渐露,实属狂妄任性,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罚;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加重谴,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特谕!”
谭延闿手中拿着刚刚到手的一纸文书,他没有想到慈禧太后还真的选在翁同龢七十大寿的坎上送给老翁同学这么大一个“贺礼”。谭延闿无法想象翁同龢这个七十大寿是怎么过来的,这并不属于他所关心的,尽管这个昔日的政敌给自己造成了很多麻烦,但他留给谭延闿的更多的是经验,说起来他心中还是挺同情翁同龢现在的境遇,毕竟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受此打击并不好过。
翁同龢的罢免在官场上又引动了一次风波,而风波中心的翁同龢本人并没有什么动静,诏谕内容非常严厉,从内容上看这也绝对不是光绪皇帝的手笔——从四岁开始,光绪皇帝接进宫便跟随翁同龢,二十多年下来这份香火情不是这么容易泯灭的一干二净的,就算要罢免翁同龢也要一步步来,不至于一下将所有的官职全部抹去。
谭延闿得知翁同龢被罢免的时候已经是当天的晚饭时间,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的话,估计翁同龢的府上正是高朋满座庆贺他七十大寿的时候,这一纸诏谕让喜事差点变成了丧事,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慈禧太后也是挑了这个时间给翁同龢以及所谓的帝党予以沉重的打击,但在谭延闿看来这个老太太这么做已经是失去理智的表现,没有半点可取之处——这明显就是“家天下”的表现,政治上的人事任免成为个人泄私愤的工具,而朝中一品大员也可以摆在政治交易的秤杆上,这个国家是爱新觉罗的!
为了羞辱翁同龢,罢免诏书上像对待一个犯人一样对待他——令他转天即刻离开京师,而且也不像其他辞官回乡的大臣一样享受任何待遇和荣耀,甚至令其家乡地方官员对其监管——也就是说翁同龢回到家乡之后,是不能随意走动的,若是有事到其他地方走动,还要事先请示地方官员,得到许可后才可以动身。
“毫无疑问,这是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笔!”谭延闿很快便做出了反应,这一次他并不准备迎合慈禧太后,对于这个昔日的政敌他虽然没有好感,翁同龢署理户部期间无论是李鸿章还是谭氏父子都死死的掐住财政的脖子,甚至还成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造成甲午惨祸的间接帮凶,不过至少有一样他还是非常赞赏的——翁同龢从来没有贪过国库一分银子,他是这个时代极为罕见的清官。
翁同龢回老家无非是乘船或是坐火车先到汉阳再乘船沿江回老家,无论走那条路都要遇过天津,而谭延闿则命直隶总督府上下官员在天津火车站摆出盛大的仪式来迎送翁同龢。这不仅仅是为了出于对昔日政敌的尊重,也同时表明了北洋对朝廷的态度——今日可以如此对待翁同龢,他日难保谭氏父子也会走上翁同龢的路。
翁同龢的火车缓缓的驶进天津火车站的时候,看到了令他非常震惊的一幕——直隶大小官员全部到达火车站,而且还有在津的儒学名士也都赶来为他送行。在车厢中,翁文将一张精致的洒金封签说道:“这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谭延闿送来的程仪,现在他就在站台上等候,还送来了一桌子燕菜……”
翁同龢拆开封签一看,是一张五千两的银票,这是致送程仪,乃是官场成例,昨天在京师的时候,孙家鼐、钱应傅、廖寿恒,甚至是刚毅都送了程仪和燕菜,不过刚毅的程仪和燕菜都被翁同龢给退了回去。虽是官场成例,但五千两银票的程仪未免太多了,对应他这样级别的官员,大多数都是一千两上下就足够了,没有想到谭延闿居然这么大方送出了五千两。
“谭组安非常有诚意,他希望能够下车见见车站上为父亲送行的天津各界名流,也希望能够和父亲面谈一次……”翁文瞥了一眼银票说道。
翁同龢沉默了一会说道:“下车就不必了,毕竟我现在的身份不太合适,也不能这么招摇授人以柄……至于谭组安,还是让他上车一会吧!”
不过当翁文刚要走出车厢,翁同龢还是拦住了他,毕竟谭延闿不因为他们是政敌而轻待了他,反倒是摆出如此阵仗来迎送他,这本身就很难得,同时也担了不少的风险——翁同龢是两代皇帝的帝师,自从高中状元之后一路官运亨通,作为南派清流领袖从他手上举荐的官员不计其数,像廖寿恒、钱应傅都是他的门生,而其他门生、小门生更是不计其数,可是真的摆开车马为他送行的却很少,倒是在京的众多举子数百人为他送行。
谁都能够看得出来,诏书对翁同龢的态度就像是对待犯人,到了这个时候又有谁还敢“顶风作案”善待他这个昔日荣耀非常的大臣?谭氏父子可以说是现在所谓“后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谭延闿手掌北洋海陆重权,更是排名天下第一的权臣,能够抛开昔日的种种不快来迎送他,这更显得尤为难得,所以翁同龢打算亲自在车门口致谢。
“组安……”面对十几年前还在自己身前的那个有些腼腆但又才华横溢的少年,到今天的手持中国权柄疆臣第一的谭延闿,翁同龢有些感慨万千,想想十几年前他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和老友父子对峙的如此严重,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谭延闿躬身行礼有些哽咽的说道:“老师一去,此行关山万里,学生……”
谭延闿称翁同龢一句老师,翁同龢绝对是受得起的,当年谭钟麟在京师任礼部尚书,谭延闿也就十一二岁,不过作为谭家第二代中学业最为出众的他写出来的文章经常被谭钟麟散发给昔日的翰林好友审阅,而翁同龢更是最早得到的人。也是因为翁同龢,谭延闿的书法最擅长的便是颜体,时至今日谭延闿在颜体字书法的功力亦是和翁同龢并驾齐驱。
早年种种往事,现在摆在俩人中间,实在是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唏嘘不已。以致老少俩人在见面后,一段时间都是相顾无言。
没有人知道谭延闿和翁同龢在这最后一次见面中都谈了什么,而翁同龢自离开京师,三年后便在常熟老家去世,谭延闿也送去了挽联和唁电。“少年才子”是从翁同龢嘴里传出来的,最后俩人政见不同走上陌路甚至是严重的对峙,这都是他们俩人自己的选择,最后的谈话无非是书法文章,他们留下来的只是一张在车厢中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