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松江府要重点发展 (1) (1/2)
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刺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046章 松江府要重点发展 (1)
(1046)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
南直隶,松江府。
在苏州府逗留了半个月的时间以后,张准来到了松江府。
在大明的政治军事历史上,松江府绝对是默默无名的。它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历史事件。在南直隶管辖的那么多府当中,它的历史,也是最年轻的。它的前身,只是小小的华亭县而已。它升级为府,只有短短的不足四百年。
但是,如果说到经济领域,就绝对不能不提松江府。同样是南直隶的那么多府,论历史,松江府绝对是要排名最末,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但是,说到经济实力,松江府却足够进入前三甲。哪怕是应天府,都比不上松江府的经济实力强大。甚至,要是按照人口比例摊分下来的话,松江府绝对是排名第一。
众所周知,在明朝后期,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是来自东南半壁的南直隶、浙江等省。而在这东南半壁里面,又以扬州、苏州、松江、杭州府等几个地区最为丰厚。随便抽取一个府上缴的财税,都有可能超过内地的一个省。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许,在当时,还没有人明确的提出,什么是资本主义。但是,明朝的商人,已经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资本主义。松江府的手工场,几乎占据了全国数量的八成以上。其他的二成,是在苏州。
松江府的纺织业,在整个大明,都是首屈一指的。这里几乎大街小巷,甚至是偏僻的乡村,都在生产棉布、绢帛、绫罗绸缎、纱等纺织品。在松江府,种地种田的人很少,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纺织业。从万历后期开始,就有“卖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的说法。可见,这里的布纱产量之大。
事实上,松江府出产的棉布绢帛,绫罗绸缎,不但满足了国内的需要,还满足了海上贸易的需要。松江府有自己的出海口,大量的纺织品,可以在港口直接商船,然后贩卖到海外去。苏州的纺织品想要出海,还要走运河呢,松江府却是根本不需要。
张准以前所在的鳌山卫,可谓是穷的叮当响,连卫指挥使,都没有心思呆在卫城里面,一心的向往外面跑。为什么呢?没有油水啊!整天喝西北风。可是,松江府所在的金山卫,当地的卫所官员,却是每年都拼命的贿赂自己的上级,不要将自己调离金山卫。为什么,有油水啊!
金山卫管辖的几个港口,都是松江府布纱的出海通道。当时的松江府,其实没有真正的民用港口,全部都是军用码头,也就是俗称的水寨。这些水寨,战斗功能没有,贸易的功能倒是很强。后来,涉及到各方利益的牵扯,朝廷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了。这些卫所的码头,就成了真正的民用码头了。
为什么当时的明国,没有参与到大航海时代,都依然是贸易顺差?每年都要从海外赚取大量的银两?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国的丝绸绢帛等产品,成本是其他的国家,根本无法相比的。就算别的国家,掌握制造丝绸的技术,在成本上,也无法战胜明国。
前面说过,松江府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历史事件,这里最多的,只有商人。准确的来说,是一群的手工场场主。他们从事的主要行当,就是纺织业。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张准当天要亲自来看看,因地制宜,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要将江南各地的纺织业,都全部管辖起来,需要一个级别比较高的机构,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协调。清朝时期设置的著名的苏州制造局,就是专门管辖苏州和松江两府的纺织业的。现在,张准也决定,成立一个松江织造局,直接隶属虎贲军大都督府政务部的管辖,也就是日后的虎贲帝国政务部的管辖。
松江织造局的管事,当然是由虎贲军的老臣子担任了。这么重要的位置,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张准当然不放心。这个地方,在日后,算得上是虎贲帝国的经济发动机,马虎不得。张准经过慎重的思考,终于决定了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刘广新。
说起来,刘广新绝对算上是虎贲军的老人了。他的资历,也就是比刘航、王铭宇、侯山平等人稍微差一点。此前,刘广新担任的一系列官职,都让张准十分满意。于是,一纸调令,就将刘广新从青州府知府调到了松江织造局管事的位置上。
“大人,这是属下整理出来的一些数据。”
在松江织造局的衙门内,张准专心的听刘广新汇报。
到目前为止,松江府辖下各县,总共有手工工场三千四百多所。雇工人数最多的,有八百六十多人。雇工人数最少的,也有十人。要是不够十人的,那就不计算在内了。那些,不能称为手工场,只能说是家庭小作坊。
每天,整个松江府,至少出产十万匹以上的棉布,还有其他的绢帛绸缎之类的。每天,运载棉布和其他织品的船只,从松江府的各个码头,沿着运河一船一船的北上或者南下。每天,从其他地区运到松江府的棉花,至少有好几艘的大船。
其实,现在的松江府,还不是最繁荣的时候。由于战乱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棉花供应,生产出来的布纱,生产出来的布纱,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实力比较差的手工场,就不得不倒闭了。随着局势的稳定,供应和销售情况的逐渐正常,手工场的数量,还在进一步的增加。最乐观的估计,到明年年底,应该会超过四千家。
“数量太少了。”
“还不够。”
张准缓缓的说道。
“大人?”
刘广新有点疑惑的说道。
这么大的布纱产量,难道还不够吗?
初次担任制造局管事的刘广新,刚刚到来松江府的时候,可是被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规模,活生生的吓了一跳的。他的确是万万没想到... -->>
第1046章 松江府要重点发展 (1)
(1046)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
南直隶,松江府。
在苏州府逗留了半个月的时间以后,张准来到了松江府。
在大明的政治军事历史上,松江府绝对是默默无名的。它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历史事件。在南直隶管辖的那么多府当中,它的历史,也是最年轻的。它的前身,只是小小的华亭县而已。它升级为府,只有短短的不足四百年。
但是,如果说到经济领域,就绝对不能不提松江府。同样是南直隶的那么多府,论历史,松江府绝对是要排名最末,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但是,说到经济实力,松江府却足够进入前三甲。哪怕是应天府,都比不上松江府的经济实力强大。甚至,要是按照人口比例摊分下来的话,松江府绝对是排名第一。
众所周知,在明朝后期,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是来自东南半壁的南直隶、浙江等省。而在这东南半壁里面,又以扬州、苏州、松江、杭州府等几个地区最为丰厚。随便抽取一个府上缴的财税,都有可能超过内地的一个省。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许,在当时,还没有人明确的提出,什么是资本主义。但是,明朝的商人,已经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资本主义。松江府的手工场,几乎占据了全国数量的八成以上。其他的二成,是在苏州。
松江府的纺织业,在整个大明,都是首屈一指的。这里几乎大街小巷,甚至是偏僻的乡村,都在生产棉布、绢帛、绫罗绸缎、纱等纺织品。在松江府,种地种田的人很少,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纺织业。从万历后期开始,就有“卖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的说法。可见,这里的布纱产量之大。
事实上,松江府出产的棉布绢帛,绫罗绸缎,不但满足了国内的需要,还满足了海上贸易的需要。松江府有自己的出海口,大量的纺织品,可以在港口直接商船,然后贩卖到海外去。苏州的纺织品想要出海,还要走运河呢,松江府却是根本不需要。
张准以前所在的鳌山卫,可谓是穷的叮当响,连卫指挥使,都没有心思呆在卫城里面,一心的向往外面跑。为什么呢?没有油水啊!整天喝西北风。可是,松江府所在的金山卫,当地的卫所官员,却是每年都拼命的贿赂自己的上级,不要将自己调离金山卫。为什么,有油水啊!
金山卫管辖的几个港口,都是松江府布纱的出海通道。当时的松江府,其实没有真正的民用港口,全部都是军用码头,也就是俗称的水寨。这些水寨,战斗功能没有,贸易的功能倒是很强。后来,涉及到各方利益的牵扯,朝廷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了。这些卫所的码头,就成了真正的民用码头了。
为什么当时的明国,没有参与到大航海时代,都依然是贸易顺差?每年都要从海外赚取大量的银两?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明国的丝绸绢帛等产品,成本是其他的国家,根本无法相比的。就算别的国家,掌握制造丝绸的技术,在成本上,也无法战胜明国。
前面说过,松江府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历史事件,这里最多的,只有商人。准确的来说,是一群的手工场场主。他们从事的主要行当,就是纺织业。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张准当天要亲自来看看,因地制宜,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要将江南各地的纺织业,都全部管辖起来,需要一个级别比较高的机构,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协调。清朝时期设置的著名的苏州制造局,就是专门管辖苏州和松江两府的纺织业的。现在,张准也决定,成立一个松江织造局,直接隶属虎贲军大都督府政务部的管辖,也就是日后的虎贲帝国政务部的管辖。
松江织造局的管事,当然是由虎贲军的老臣子担任了。这么重要的位置,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张准当然不放心。这个地方,在日后,算得上是虎贲帝国的经济发动机,马虎不得。张准经过慎重的思考,终于决定了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刘广新。
说起来,刘广新绝对算上是虎贲军的老人了。他的资历,也就是比刘航、王铭宇、侯山平等人稍微差一点。此前,刘广新担任的一系列官职,都让张准十分满意。于是,一纸调令,就将刘广新从青州府知府调到了松江织造局管事的位置上。
“大人,这是属下整理出来的一些数据。”
在松江织造局的衙门内,张准专心的听刘广新汇报。
到目前为止,松江府辖下各县,总共有手工工场三千四百多所。雇工人数最多的,有八百六十多人。雇工人数最少的,也有十人。要是不够十人的,那就不计算在内了。那些,不能称为手工场,只能说是家庭小作坊。
每天,整个松江府,至少出产十万匹以上的棉布,还有其他的绢帛绸缎之类的。每天,运载棉布和其他织品的船只,从松江府的各个码头,沿着运河一船一船的北上或者南下。每天,从其他地区运到松江府的棉花,至少有好几艘的大船。
其实,现在的松江府,还不是最繁荣的时候。由于战乱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棉花供应,生产出来的布纱,生产出来的布纱,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实力比较差的手工场,就不得不倒闭了。随着局势的稳定,供应和销售情况的逐渐正常,手工场的数量,还在进一步的增加。最乐观的估计,到明年年底,应该会超过四千家。
“数量太少了。”
“还不够。”
张准缓缓的说道。
“大人?”
刘广新有点疑惑的说道。
这么大的布纱产量,难道还不够吗?
初次担任制造局管事的刘广新,刚刚到来松江府的时候,可是被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规模,活生生的吓了一跳的。他的确是万万没想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