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磨刀霍霍向铁山 (2/2)
笔下文学 www.bxwxx.com,刺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崇祯愈是觉得人事努力很难指望,愈是想靠神灵保佑国运。今年春天,他瞒着朝臣,命僧道录司暗中挑选了几十位佛、道两教的名德法师在南宫建醮。他还暗中传旨召江西龙虎山张真人来京建醮,但因路途遥远,尚未赶到。从二月中旬以来,他时常忙里偷闲,带着周后和田、袁二妃,去南宫烧香祈祷。
但是这样的事情如何能瞒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劝谏,请他不要迷信僧、道,做这种无益的事。他心中很痛苦,有时想着自己既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应该迷信僧、道、鬼、神,使得后世议论。可是他又想着国事日非,无术挽救,除非上天见怜,有什么法儿使国家转危为安,否极泰来?有一次他自言自语的说道:“唉,建醮,建醮!这些言官怎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只是势不得已,向上天为民请命耳!”
后来又有一位言官上了一道奏本,措词比较率直,说南宫靠近太庙,每日钟、鼓、饶、钹之声聒耳,使祖宗为之不安。祖宗不安,何能祈福攘灾?崇祯没有生气,提起朱笔批道:“朕之苦心,但愿佛、天、祖宗知,不愿人知。”过了一夜,当这个奏本要发出宫时,他重新看看御批,自觉批语不雅,不似帝王的话,便涂了去,改批“留中”二字,不再发出。
进入三月份以后,崇祯因为事忙,一直再没有去南宫烧香。前几天他接到山西巡抚和布政使的联名奏疏,说山西某地天雨血,某地发生地震,倒塌了许多房屋,压死了不少人、畜。他非常震惊,心中越来越感觉到不妙。他挥笔写下这样的语句:“前年元旦日蚀,今年京师和山西地震,又雨血,灾异如此,实在可怕。”
不知不觉间,崇祯忽然又想到,西汉哀帝时发生日蚀和地震,大臣们对策上言,说这是不寻常的灾异,果然不久西汉就亡了。何况如今不仅日蚀、地震,天又雨血!想到这里,又想想当前大局,不觉出了一身冷汗。他根据皇历选择了一个宜于斋戒祈攘的日子和时刻,亲至南城烧香。择定了吉日良辰,他吩咐司礼监替他准备青词表文,并事先传谕在南城的僧、道们知道。
今天是三月初八,正是崇祯选定的良辰吉日。三个月来,北京城多风多沙,今日难得的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微微的南风清爽宜人。河岸上,一长排绿柳映水,柔丝摇曳。两只黄鹏在柳枝间穿来穿去,发出婉转柔和的叫声。护城河转弯处有一座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四面槐柳簇拥,绿荫森森。几枝盛开的石榴花横在太湖石上,分外鲜红。
早上,崇祯偕同周后、田妃、袁妃,分乘小辇,穿过文华殿西夹道,出了东华门,顺着护城河东边的青石御道向南走去。从这里往西去,有一条松柏夹着的石板路,通往太庙的后角门;往南,不远处有一道红色高围墙,上覆黄色琉璃瓦,从红墙中露出巍峨的宫殿和高大的古松,并传出钟、磐和梵呗之声。
护城河中水色湛清,微波上闪耀着金色的太阳,水底荡漾着三四片白色云影。崇祯已经有许多天没有出过紫禁城,这时不由得心情一爽,眼睛里露出来一丝笑意,好像种种苦恼,都暂时从他的心上离开了。
三乘辇继续向南行去,过了片刻,来到了南宫的正门外边。南宫的大部分都是英宗时代的建筑物。一百七十年来不断修缮、油漆、增建,十分美丽。南宫大门外有许多高大的白皮松,遮天蔽日。三乘黄色小辇在白皮松中间的汉白玉甬道上停住,早有一群高僧、道士和执事太监在道旁跪接。
崇祯带着皇后和两位妃子缓步走上雕龙玉阶,进了宫门,在一片松树下盘桓一阵,然后走进南风门。这里有许多花木,并排有三座宝殿:中间的是龙德殿,左边的是崇仁殿,右边的是广智殿。他们在龙德殿休息一下,受了僧、道们的朝拜,吃了一杯茶,然后由执事僧、道和太监们在前引导,向内走去。
正在这时,王德化身穿没有补子的青素宫纱贴里,头戴用马尾编结的烟墩帽上缀宝石、明珠,右手拿着一把专为遮太阳用的蓝绢洒金大撒扇,左手袖着十万火急的机密文书,匆匆地从紫禁城中赶来。按照规定,他必须先向掌印太监王承恩禀明,才敢启奏皇上。
可是王承恩正引着皇上和娘娘们往里边走,根本没有注意到王德化的到来。王德化看到王承恩正在忙碌,也不敢贸然赶去说话。他的心中很急,鬓边冒出豆子大的汗珠,只好在龙德殿旁徘徊,偷眼望着皇帝神色安闲地穿过飞虹牌楼,缓步踏上飞虹桥。
崇祯难得今天有一点闲情逸致,站在弓形的飞虹桥上,欣赏白玉栏杆和栏板上的精致雕刻,还指着那些刻得栩栩如生的水族动物叫皇后欣赏。一会儿,他率领后妃们走下桥,穿过戴鳌牌楼,向左右的天光、云影二亭望一眼,登上一座堆垒得十分玲珑的秀丽假山。
山上有一个圆殿叫做乾运殿,东边是凌云亭,西边是御风亭。他在山上稍作盘桓,想着这山上的圆殿和亭子都是英宗复辟后添建的,那时虽有也先之患,经过土木之变,但国家的根子依然强固,全不似如今这样风雨飘摇,想着这里,崇祯不由得满怀枪然,无心再看景致,连乾运殿也懒得进去。
他同后妃们绕过乾运殿,下了秀丽山,来到佳丽门。全体僧道官和名德法师都在甬道的两旁跪接。崇祯和后妃们从他们中间穿过,走进佳丽门,踏上白玉雕龙台阶,迸到永明殿中坐下,众僧躬身低头,双手合十,从永明殿的左边,众道士从右边,分向建醮的地方走去,连一点脚步声也不敢发出。过了片刻,从永明殿后边传过来钟声、鼓声、磐声、木鱼声、云板声、铜笛声等等,还有和尚道士的哮经声,组成了肃穆庄严的音乐合奏。
王承恩走到崇祯面前,躬身奏道:“皇爷,开醮了。”
崇祯没做声,立刻从龙椅上站起来,怀着虔敬的心情向外走去,周后、两位妃子、宫女们和太监们,肃静地跟在他的背后,永明殿的背后是一个小院,一色汉白玉铺地,有十几株合抱的苍松和翠柏,虬枝横空。其中有一株古松上缠绕着凌霄,在苍翠的松叶间点缀着鲜艳的红花。院子中间搭着一座高大的白绸经棚,旗幡飘飘;莲花宝座上供着檀香木雕刻的释迦如来佛像。棚外悬一黄缎横幅,上题:“敕建消灾、弭寇、护国、佑民、普渡众生法会”。
后妃们暂留在经棚外边,崇祯帝先进经棚,在释迦前上了香,焚了黄表,拜了四拜,跪在黄缎拜垫上默默祈祷,求佛祖大发慈悲,帮助他消灭各地“流贼”,降罚建虏,并且不要再降水、旱、蝗、疫诸灾,保佑他的国运昌隆。
当默祷结束时,崇祯觉得还不够,又特别祝祷几句,求佛祖感化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张准等洗心革面,实心投诚,有祈求佛祖保佑,让北直隶的鞑子,赶快的离开。他求神心诚,禳灾情切,虽没出声,却禁不住喉咙哽塞,热泪满眶。祝祷毕,他站起来退到一旁,看着皇后和妃子们依次进来礼佛。
在崇祯跪佛前虔诚祝祷当儿,王承恩留在经棚外边,恭立侍候。一个太监来到他的身边,凑近他的耳朵小声说道:“宗主爷,王秉笔有事面禀。”
王承恩转过头去,看见王德化面带喜色的立在永明殿后,心中不禁微微一动。难道在这个时候,居然有什么喜讯传来?这可是大好事!现在的崇祯,最需要的就是好事了。他使个眼色不让王德化来到经棚前边,自己赶快踮着脚尖儿走了过去,悄声问:“什么喜讯儿?”
王德化笑眯眯的行了礼,从袖中掏出文书递给他,小声说:“辽东高起潜送来的,大捷!斩首一千级!”
王承恩接过奏疏,粗略的扫了一遍,确认真的是喜讯,这才稍稍的放心。他正要转头去向崇祯报告,却发现崇祯已经不在正殿了。他急忙问清楚情况,然后追了上去。王德化本来以为可以得到王承恩的夸赞,没想到,王承恩什么都没有说,他只好怏怏的去了。
崇祯暂时还不知道喜讯,他从建有佛教法会的院落往北,绕过假山,穿过有雕栏的白玉小桥,又是一座圆殿,描金盘龙匾额上题着“环碧”二字。周围绿水环绕,花木繁茂,苍松数株,翠竹千竿。这是南宫最后和最幽静的地方,再往北几丈远便是覆盖着黄瓦的红色宫墙。
道坛设在环碧殿中,叫做“敕建三清普临、降妖、伏魔、消灾、洱乱醮坛”。崇祯走进环碧殿,叩拜了玉皇大帝,焚了青词,照例默祷一阵,然后退出。皇后和两个妃于依次烧香出来。他们到永明殿中休息,吃了点心,就要宣布起驾回紫禁城去。王承恩急忙抓紧机会,来到崇祯的身边。
“大伴,什么事?”
崇祯看到王承恩急匆匆的向自己走来,好像是有喜讯的样子,内心微微一动,急忙问道。王承恩的猜测,一点都没错,现在的崇祯,最需要的,就是好消息了。
“是高起潜的奏疏,大捷。”
王承恩急忙大声说道。
既然是好事儿,当然要尽情的嚷嚷,让全部人都知道。
“什么?大捷?确定吗?”
果然,崇祯心神激荡,连声问道。
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刚刚才向佛祖祈求过,佛祖这么快就显灵了。看来,自己还是得到老天的眷顾的,自己还是有国运的,自己还是可以做中兴之主的。
“快念!”
“快念!”
“快念!”
崇祯顾不得皇帝的矜持,手舞足蹈的连声叫道。
王承恩急忙展开奏疏大声的宣读起来。
的确是大捷。
斩首一千级,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大捷了。
这当然是高起潜和吴三桂会合以后,经过仔细的商议,然后从辽东送来的报捷文书。高起潜说,他在和鞑子的交战中,打死了一千名以上的鞑子,每个鞑子都有首级为证。鞑子的首级,很快就会被运到京师查验。
崇祯忽然觉得,自己信任高起潜,绝对是太英明了。之前还以为高起潜打了败仗,正想着要怎么责罚他,没想到,居然是个大胜仗啊!斩首一千级,这是前所未有的战功啊!自己总算是长了一点颜面,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死去的先帝了。
“以此大捷,奴婢恳请皇爷大赦天下,振奋军心民心……如卢象升等,罪不至死……”
王承恩继续朗声宣读。
周围的所有嫔妃,还有宫女太监等,在听到了捷报以后,也都发自内心的为崇祯高兴。真是佛祖显灵啊,以前每天听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现在总算是有好消息了。
后来,她们听到卢象升的名字,都觉得有些疑惑。高起潜替卢象升求情?两人以前有什么来往吗?周皇后和田贵妃两人,互相对望一眼,都看到了对方内心的狐疑
只有喜悦中的崇祯没有察觉到丝毫的不对。现在的他,只知道,高起潜是杀了一千名的鞑子。一千名的鞑子啊!这是多大的战功啊!他不假思索的说道:“着令有司传令嘉奖!着令高起潜亲自押送鞑子的首级入京!朕要亲自查验!”
王承恩急忙吩咐小太监传旨去了,同时低声的说道:“皇爷,高起潜为卢象升求情呢!这事如何回复?”
崇祯缓缓的说道:“难为他了。有情有义的人啊!立了大功,不求奖赏,只愿为卢象升求情。好样的!你跟他说,朕会慎重的考虑的!”
王承恩一听这话,就知道卢象升的小命,暂时是保住了。他暗自悄悄的松了一口气。真是多亏了这份报捷文书啊!来得真是太及时了!可是,在冷静下来以后,王承恩开始狐疑了。高起潜,为什么会替卢象升求情?难道说,这里面,有什么内幕?
>
崇祯愈是觉得人事努力很难指望,愈是想靠神灵保佑国运。今年春天,他瞒着朝臣,命僧道录司暗中挑选了几十位佛、道两教的名德法师在南宫建醮。他还暗中传旨召江西龙虎山张真人来京建醮,但因路途遥远,尚未赶到。从二月中旬以来,他时常忙里偷闲,带着周后和田、袁二妃,去南宫烧香祈祷。
但是这样的事情如何能瞒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劝谏,请他不要迷信僧、道,做这种无益的事。他心中很痛苦,有时想着自己既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应该迷信僧、道、鬼、神,使得后世议论。可是他又想着国事日非,无术挽救,除非上天见怜,有什么法儿使国家转危为安,否极泰来?有一次他自言自语的说道:“唉,建醮,建醮!这些言官怎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只是势不得已,向上天为民请命耳!”
后来又有一位言官上了一道奏本,措词比较率直,说南宫靠近太庙,每日钟、鼓、饶、钹之声聒耳,使祖宗为之不安。祖宗不安,何能祈福攘灾?崇祯没有生气,提起朱笔批道:“朕之苦心,但愿佛、天、祖宗知,不愿人知。”过了一夜,当这个奏本要发出宫时,他重新看看御批,自觉批语不雅,不似帝王的话,便涂了去,改批“留中”二字,不再发出。
进入三月份以后,崇祯因为事忙,一直再没有去南宫烧香。前几天他接到山西巡抚和布政使的联名奏疏,说山西某地天雨血,某地发生地震,倒塌了许多房屋,压死了不少人、畜。他非常震惊,心中越来越感觉到不妙。他挥笔写下这样的语句:“前年元旦日蚀,今年京师和山西地震,又雨血,灾异如此,实在可怕。”
不知不觉间,崇祯忽然又想到,西汉哀帝时发生日蚀和地震,大臣们对策上言,说这是不寻常的灾异,果然不久西汉就亡了。何况如今不仅日蚀、地震,天又雨血!想到这里,又想想当前大局,不觉出了一身冷汗。他根据皇历选择了一个宜于斋戒祈攘的日子和时刻,亲至南城烧香。择定了吉日良辰,他吩咐司礼监替他准备青词表文,并事先传谕在南城的僧、道们知道。
今天是三月初八,正是崇祯选定的良辰吉日。三个月来,北京城多风多沙,今日难得的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微微的南风清爽宜人。河岸上,一长排绿柳映水,柔丝摇曳。两只黄鹏在柳枝间穿来穿去,发出婉转柔和的叫声。护城河转弯处有一座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四面槐柳簇拥,绿荫森森。几枝盛开的石榴花横在太湖石上,分外鲜红。
早上,崇祯偕同周后、田妃、袁妃,分乘小辇,穿过文华殿西夹道,出了东华门,顺着护城河东边的青石御道向南走去。从这里往西去,有一条松柏夹着的石板路,通往太庙的后角门;往南,不远处有一道红色高围墙,上覆黄色琉璃瓦,从红墙中露出巍峨的宫殿和高大的古松,并传出钟、磐和梵呗之声。
护城河中水色湛清,微波上闪耀着金色的太阳,水底荡漾着三四片白色云影。崇祯已经有许多天没有出过紫禁城,这时不由得心情一爽,眼睛里露出来一丝笑意,好像种种苦恼,都暂时从他的心上离开了。
三乘辇继续向南行去,过了片刻,来到了南宫的正门外边。南宫的大部分都是英宗时代的建筑物。一百七十年来不断修缮、油漆、增建,十分美丽。南宫大门外有许多高大的白皮松,遮天蔽日。三乘黄色小辇在白皮松中间的汉白玉甬道上停住,早有一群高僧、道士和执事太监在道旁跪接。
崇祯带着皇后和两位妃子缓步走上雕龙玉阶,进了宫门,在一片松树下盘桓一阵,然后走进南风门。这里有许多花木,并排有三座宝殿:中间的是龙德殿,左边的是崇仁殿,右边的是广智殿。他们在龙德殿休息一下,受了僧、道们的朝拜,吃了一杯茶,然后由执事僧、道和太监们在前引导,向内走去。
正在这时,王德化身穿没有补子的青素宫纱贴里,头戴用马尾编结的烟墩帽上缀宝石、明珠,右手拿着一把专为遮太阳用的蓝绢洒金大撒扇,左手袖着十万火急的机密文书,匆匆地从紫禁城中赶来。按照规定,他必须先向掌印太监王承恩禀明,才敢启奏皇上。
可是王承恩正引着皇上和娘娘们往里边走,根本没有注意到王德化的到来。王德化看到王承恩正在忙碌,也不敢贸然赶去说话。他的心中很急,鬓边冒出豆子大的汗珠,只好在龙德殿旁徘徊,偷眼望着皇帝神色安闲地穿过飞虹牌楼,缓步踏上飞虹桥。
崇祯难得今天有一点闲情逸致,站在弓形的飞虹桥上,欣赏白玉栏杆和栏板上的精致雕刻,还指着那些刻得栩栩如生的水族动物叫皇后欣赏。一会儿,他率领后妃们走下桥,穿过戴鳌牌楼,向左右的天光、云影二亭望一眼,登上一座堆垒得十分玲珑的秀丽假山。
山上有一个圆殿叫做乾运殿,东边是凌云亭,西边是御风亭。他在山上稍作盘桓,想着这山上的圆殿和亭子都是英宗复辟后添建的,那时虽有也先之患,经过土木之变,但国家的根子依然强固,全不似如今这样风雨飘摇,想着这里,崇祯不由得满怀枪然,无心再看景致,连乾运殿也懒得进去。
他同后妃们绕过乾运殿,下了秀丽山,来到佳丽门。全体僧道官和名德法师都在甬道的两旁跪接。崇祯和后妃们从他们中间穿过,走进佳丽门,踏上白玉雕龙台阶,迸到永明殿中坐下,众僧躬身低头,双手合十,从永明殿的左边,众道士从右边,分向建醮的地方走去,连一点脚步声也不敢发出。过了片刻,从永明殿后边传过来钟声、鼓声、磐声、木鱼声、云板声、铜笛声等等,还有和尚道士的哮经声,组成了肃穆庄严的音乐合奏。
王承恩走到崇祯面前,躬身奏道:“皇爷,开醮了。”
崇祯没做声,立刻从龙椅上站起来,怀着虔敬的心情向外走去,周后、两位妃子、宫女们和太监们,肃静地跟在他的背后,永明殿的背后是一个小院,一色汉白玉铺地,有十几株合抱的苍松和翠柏,虬枝横空。其中有一株古松上缠绕着凌霄,在苍翠的松叶间点缀着鲜艳的红花。院子中间搭着一座高大的白绸经棚,旗幡飘飘;莲花宝座上供着檀香木雕刻的释迦如来佛像。棚外悬一黄缎横幅,上题:“敕建消灾、弭寇、护国、佑民、普渡众生法会”。
后妃们暂留在经棚外边,崇祯帝先进经棚,在释迦前上了香,焚了黄表,拜了四拜,跪在黄缎拜垫上默默祈祷,求佛祖大发慈悲,帮助他消灭各地“流贼”,降罚建虏,并且不要再降水、旱、蝗、疫诸灾,保佑他的国运昌隆。
当默祷结束时,崇祯觉得还不够,又特别祝祷几句,求佛祖感化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张准等洗心革面,实心投诚,有祈求佛祖保佑,让北直隶的鞑子,赶快的离开。他求神心诚,禳灾情切,虽没出声,却禁不住喉咙哽塞,热泪满眶。祝祷毕,他站起来退到一旁,看着皇后和妃子们依次进来礼佛。
在崇祯跪佛前虔诚祝祷当儿,王承恩留在经棚外边,恭立侍候。一个太监来到他的身边,凑近他的耳朵小声说道:“宗主爷,王秉笔有事面禀。”
王承恩转过头去,看见王德化面带喜色的立在永明殿后,心中不禁微微一动。难道在这个时候,居然有什么喜讯传来?这可是大好事!现在的崇祯,最需要的就是好事了。他使个眼色不让王德化来到经棚前边,自己赶快踮着脚尖儿走了过去,悄声问:“什么喜讯儿?”
王德化笑眯眯的行了礼,从袖中掏出文书递给他,小声说:“辽东高起潜送来的,大捷!斩首一千级!”
王承恩接过奏疏,粗略的扫了一遍,确认真的是喜讯,这才稍稍的放心。他正要转头去向崇祯报告,却发现崇祯已经不在正殿了。他急忙问清楚情况,然后追了上去。王德化本来以为可以得到王承恩的夸赞,没想到,王承恩什么都没有说,他只好怏怏的去了。
崇祯暂时还不知道喜讯,他从建有佛教法会的院落往北,绕过假山,穿过有雕栏的白玉小桥,又是一座圆殿,描金盘龙匾额上题着“环碧”二字。周围绿水环绕,花木繁茂,苍松数株,翠竹千竿。这是南宫最后和最幽静的地方,再往北几丈远便是覆盖着黄瓦的红色宫墙。
道坛设在环碧殿中,叫做“敕建三清普临、降妖、伏魔、消灾、洱乱醮坛”。崇祯走进环碧殿,叩拜了玉皇大帝,焚了青词,照例默祷一阵,然后退出。皇后和两个妃于依次烧香出来。他们到永明殿中休息,吃了点心,就要宣布起驾回紫禁城去。王承恩急忙抓紧机会,来到崇祯的身边。
“大伴,什么事?”
崇祯看到王承恩急匆匆的向自己走来,好像是有喜讯的样子,内心微微一动,急忙问道。王承恩的猜测,一点都没错,现在的崇祯,最需要的,就是好消息了。
“是高起潜的奏疏,大捷。”
王承恩急忙大声说道。
既然是好事儿,当然要尽情的嚷嚷,让全部人都知道。
“什么?大捷?确定吗?”
果然,崇祯心神激荡,连声问道。
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刚刚才向佛祖祈求过,佛祖这么快就显灵了。看来,自己还是得到老天的眷顾的,自己还是有国运的,自己还是可以做中兴之主的。
“快念!”
“快念!”
“快念!”
崇祯顾不得皇帝的矜持,手舞足蹈的连声叫道。
王承恩急忙展开奏疏大声的宣读起来。
的确是大捷。
斩首一千级,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大捷了。
这当然是高起潜和吴三桂会合以后,经过仔细的商议,然后从辽东送来的报捷文书。高起潜说,他在和鞑子的交战中,打死了一千名以上的鞑子,每个鞑子都有首级为证。鞑子的首级,很快就会被运到京师查验。
崇祯忽然觉得,自己信任高起潜,绝对是太英明了。之前还以为高起潜打了败仗,正想着要怎么责罚他,没想到,居然是个大胜仗啊!斩首一千级,这是前所未有的战功啊!自己总算是长了一点颜面,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死去的先帝了。
“以此大捷,奴婢恳请皇爷大赦天下,振奋军心民心……如卢象升等,罪不至死……”
王承恩继续朗声宣读。
周围的所有嫔妃,还有宫女太监等,在听到了捷报以后,也都发自内心的为崇祯高兴。真是佛祖显灵啊,以前每天听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现在总算是有好消息了。
后来,她们听到卢象升的名字,都觉得有些疑惑。高起潜替卢象升求情?两人以前有什么来往吗?周皇后和田贵妃两人,互相对望一眼,都看到了对方内心的狐疑
只有喜悦中的崇祯没有察觉到丝毫的不对。现在的他,只知道,高起潜是杀了一千名的鞑子。一千名的鞑子啊!这是多大的战功啊!他不假思索的说道:“着令有司传令嘉奖!着令高起潜亲自押送鞑子的首级入京!朕要亲自查验!”
王承恩急忙吩咐小太监传旨去了,同时低声的说道:“皇爷,高起潜为卢象升求情呢!这事如何回复?”
崇祯缓缓的说道:“难为他了。有情有义的人啊!立了大功,不求奖赏,只愿为卢象升求情。好样的!你跟他说,朕会慎重的考虑的!”
王承恩一听这话,就知道卢象升的小命,暂时是保住了。他暗自悄悄的松了一口气。真是多亏了这份报捷文书啊!来得真是太及时了!可是,在冷静下来以后,王承恩开始狐疑了。高起潜,为什么会替卢象升求情?难道说,这里面,有什么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