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请叫我威廉三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悠扬的风笛声总是容易令人回忆起伤悲的往事,这种低沉婉转的声音往往能借着风传出很远很远,加上寒冬与白雪,天地之间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在一座被积雪覆盖的小山丘上,向北的一面伏着近百名头戴m16钢盔的步兵,这里没有构筑战壕或者掩体,每个人面前只是用雪堆积成的一个小垛,毛瑟步枪就搭在这个小垛上不断的向山坡下面射击,步兵们之间相隔大约半米,他们身旁都散落着不少黄澄澄的子弹壳。
这座山丘北面的斜坡长不过五百米,但从山脚到半山腰已经密密麻麻的躺了百多具英军士兵的尸体,这些人都是纯正的英国正规军,头戴黄色平顶军帽、身穿卡其布军服是来自英格兰的部队,花格子船型军帽、褶迭短裙则是苏格兰士兵的标准服装,他们旁边的很多积雪都因为鲜血而变成了暗红色。
山丘上最为活跃的要数那两挺前端装有双脚支架的“火鸟”轻机枪了,这种用弹带供弹的自动武器使用的是风冷技术,尽管它们枪管看起来非常粗大,实际上空枪重仅11.5千克,远轻于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两个副机枪手携带的弹药箱只能为它们各自提供了5条弹带1000发子弹,而它们150发每分钟的战斗射速对弹药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面对数量众多的英军,德军机枪手们只好选择断断续续的短射。
山丘下最为活跃的除了风笛之外,还有几挺英国陆军于1912年正式装备的维克斯-马克沁机枪,这种机枪的射击性能较为可靠,而且水冷设计使得它在可更换冷却水、弹药充足的情况下射击时间几乎不受限制,不过这种弹链供弹、战斗射速达到200发每分钟最大的缺点就是笨重,光三脚架就有20千克重,加上枪身和冷却水,其战斗全重接近40千克,携带极其麻烦。
维克斯-马克沁机枪面对德军的“火鸟”时虽然有射程的优势,但在这里,德军手里的迫击炮让它们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自己的射程。山下的英军机枪阵地部署在距离山脚足足2000米的地方,在机枪阵地前面大约500米的地面上留着几个弹坑,坑旁边有一挺被炸坏的机枪和几具尸体,那些都是德军50毫米迫击炮的战果。
当山丘上和山脚下的枪声随着英军的又一波进攻失败而暂时停止的时候,英军风笛手们仍在吹奏着那经典的曲子,像是要安抚阵亡者的亡魂,又像是在向世界痛述战争的残酷。参与进攻的英军最初只有一个连队百多号人,随着一次次进攻失败,英国人投入的兵力也越来越多,刚刚停止的这次是他们的第四次进攻,发起冲锋的大约有三个连队近400人,在山脚下负责火力掩护的重机枪也增加到了八挺。
不少英国军官都参加过布尔战争,现在他们已经很少在进攻的时候让自己的士兵排成密集队形,不过或许是没有大炮支援的缘故,这些英军在进攻时显得很不适应,他们总是挺着胸膛缓慢的走到山脚下,然后猫着腰以更加缓慢的速度开始爬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机枪阵地上的机枪一直在非常努力的进行火力掩护,然而从远处射向山顶的子弹很少准确的击中那些伏在地上的德军士兵,靠近山顶的积雪倒是被掀去不少,有几块地方还露出了褐色的泥土。
进攻的英军爬过半山腰的时候,上面的德军士兵总是适时的甩下几颗手榴弹,英军士兵大多选择趴在地上躲避,首先站起来的往往是大声驱使自己的士兵继续前进的英国军官。在这种距离上,德军士兵手里的毛瑟步枪能够很轻易的结果这些大嗓门的家伙。当那些失去军官的英国士兵又遭到迎面而来的一梭机枪子弹之后,活着的人纷纷架着伤者开始后退。在他们看来,继续前进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密集的手榴弹。
距离山脚大约3英里的地方是一座居民不足三十户的英格兰小村落,村子里基本上都是非常普通的尖顶小房子,唯一的一座小教堂从外表上看也非常简陋。此时村里只能看到几个村民,大约1个团的英国步兵将它当作集结点和进攻出发地,泥泞的道路上到处是一队队背着步枪的士兵,路旁则是一些装着物资的马车,而那座小教堂似乎已经变成英军的临时团部,一些英国军官和士兵正在忙碌的往里面搬着发报机、文件箱之类的东西。
很可惜,山丘上的德军也没有速射炮之类的重武器,他们的50毫米炮击炮射程只有1500米,加上地势最多能够炸到1800米处的目标,那个村庄里的一切对这些德军官兵来说只是看得到打不着的东西。
当英军全部撤出迫击炮射程之后,山顶上的德军士兵开始整理自己的武器弹药,那些英国人并没有就此放弃,按照他们的习惯,用不了一刻钟就会发动另一波更加凶猛的进攻。不过德军一方也没有坐以待毙,弹药和援军正源源不断从海滩赶来。此外,在这个山头两侧,60多个步兵连组成了一道长长的防御线,他们在山丘与山丘之间的平地上还构筑了简单的防御战壕,那里还部署了相当多的机枪、迫击炮,英国人在突破其中一段之前,根本无法绕到山丘后面进攻。
“看!那是我们的飞艇!它们是来轰炸英国人的吧!”正将一颗颗手榴弹分发给步兵们的德国中士忽然指着他们南面的天空说道,在那边,5艘灰色的齐柏林飞艇正在缓缓向北飞行。
“喔!是该给那些该死的英国人一点颜色瞧瞧了!”士兵们大都兴奋起来,几个被同伴抬往后方的伤员脸上也丝毫没有沮丧的表情。
在山坡后面,平行的摆着3门50毫米迫击炮,几个炮手有些无奈的看着地上的空弹药箱,迫击炮在这种情况下的确好用,山坡前面至少有1/3的英军士兵是死于迫击炮弹之手,可惜它们的弹药消耗得远比补充上来的快。
“伙计们,给我们空投点炮弹啊!”一个炮手仰天长啸,然而那些飞艇丝毫没有下降投弹的打算,它们径直飞过德军阵地上空,最终只有一艘逐渐减慢速度停在他们前方不远处,不过它上面并没有落下炸弹,而另外4艘头则不回的继续向北飞行。
“它们大概是来侦察的!”趴在地上的士兵有些失望,长时间接触积雪,他们身上厚厚的军大衣也有些挡不住寒意了,沾着雪的脸孔大都冻得通红通红,还好年轻的步兵们身强体壮,一个个满不在乎的将子弹压进步枪的弹仓里,有些人还在旁边顺手的地方摆上几排子弹。
那几艘齐柏林飞艇离开没多久,一队队英军士兵就陆续从山脚那个村子里出来,不出人们所料,这次英国人准备投入战斗的人数又有增加,光排成纵队的步兵连就有7、8个,士兵们三人一组抬着的维克斯机枪也有好几挺,骑着马匹的军官也头一次出现在这里的战场上。
“大家准备战斗!”
山丘上的德军指挥官是一个少尉连长,不过他手下的士兵并不都在这里,在早一些的时候,他已经奉命将其中一个步兵排派去支援附近的一个阵地,那里遭到一团苏格兰骑兵的冲击,负责防御的德军虽然成功击退了对方,但自己也伤亡惨重。相比之下,这种山丘上就不容易遭到英军骑兵的进攻,毕竟骑兵的优势在于平地冲击的速度,而不是慢吞吞的爬山。英国军队似乎热衷于严格遵守上级的安排、埋头进攻自己负责的地段,除非友邻部队遭遇非常不利的局面,否则他们只会执着的从正面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
自从战斗开始以来,防守这个山丘的德军仅损失了17名士兵,这些人大都是被英军士兵手里的步枪击伤,还有几个人是被一个爬到半山腰的英军士兵用枪射黑尔手榴弹所伤。英国陆军配置的火炮本来就少,加上博内茅斯守军的绝大部分各式火炮都部署在海滩后面的炮兵阵地伤,现在进攻的英军手里基本上没有速射炮之类的重武器。如果下面那些英军手里拥有哪怕一门陈旧的臼炮,德军的防守也不会如此轻松。
在一阵唰啦唰啦拉动枪栓的声音之后,山丘上又重新归于平静,步兵们钢盔下露出的眼睛全都注视着山脚下那些正在列队的英军士兵。英国人在野战进攻时似乎有种特殊的习惯,那就是在冲锋之前花费很多力气将所有士兵排列整齐,然后在进入对方射程之后又改为散兵队形。这种习惯与一些传统的德国、法国、俄国和奥匈帝国军官很不相同,这几个国家的军官很多时候会让自己的士兵从始至终都排成紧凑的密集队形,无论对方火力有多么猛烈也要努力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在比利时战场、法国边境战役、加利西亚战役、波兰战场上,双方各有超过百万士兵为这种战术献出了生命,其中俄、奥、法军伤亡人数最多。
英军... -->>
悠扬的风笛声总是容易令人回忆起伤悲的往事,这种低沉婉转的声音往往能借着风传出很远很远,加上寒冬与白雪,天地之间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在一座被积雪覆盖的小山丘上,向北的一面伏着近百名头戴m16钢盔的步兵,这里没有构筑战壕或者掩体,每个人面前只是用雪堆积成的一个小垛,毛瑟步枪就搭在这个小垛上不断的向山坡下面射击,步兵们之间相隔大约半米,他们身旁都散落着不少黄澄澄的子弹壳。
这座山丘北面的斜坡长不过五百米,但从山脚到半山腰已经密密麻麻的躺了百多具英军士兵的尸体,这些人都是纯正的英国正规军,头戴黄色平顶军帽、身穿卡其布军服是来自英格兰的部队,花格子船型军帽、褶迭短裙则是苏格兰士兵的标准服装,他们旁边的很多积雪都因为鲜血而变成了暗红色。
山丘上最为活跃的要数那两挺前端装有双脚支架的“火鸟”轻机枪了,这种用弹带供弹的自动武器使用的是风冷技术,尽管它们枪管看起来非常粗大,实际上空枪重仅11.5千克,远轻于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两个副机枪手携带的弹药箱只能为它们各自提供了5条弹带1000发子弹,而它们150发每分钟的战斗射速对弹药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面对数量众多的英军,德军机枪手们只好选择断断续续的短射。
山丘下最为活跃的除了风笛之外,还有几挺英国陆军于1912年正式装备的维克斯-马克沁机枪,这种机枪的射击性能较为可靠,而且水冷设计使得它在可更换冷却水、弹药充足的情况下射击时间几乎不受限制,不过这种弹链供弹、战斗射速达到200发每分钟最大的缺点就是笨重,光三脚架就有20千克重,加上枪身和冷却水,其战斗全重接近40千克,携带极其麻烦。
维克斯-马克沁机枪面对德军的“火鸟”时虽然有射程的优势,但在这里,德军手里的迫击炮让它们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自己的射程。山下的英军机枪阵地部署在距离山脚足足2000米的地方,在机枪阵地前面大约500米的地面上留着几个弹坑,坑旁边有一挺被炸坏的机枪和几具尸体,那些都是德军50毫米迫击炮的战果。
当山丘上和山脚下的枪声随着英军的又一波进攻失败而暂时停止的时候,英军风笛手们仍在吹奏着那经典的曲子,像是要安抚阵亡者的亡魂,又像是在向世界痛述战争的残酷。参与进攻的英军最初只有一个连队百多号人,随着一次次进攻失败,英国人投入的兵力也越来越多,刚刚停止的这次是他们的第四次进攻,发起冲锋的大约有三个连队近400人,在山脚下负责火力掩护的重机枪也增加到了八挺。
不少英国军官都参加过布尔战争,现在他们已经很少在进攻的时候让自己的士兵排成密集队形,不过或许是没有大炮支援的缘故,这些英军在进攻时显得很不适应,他们总是挺着胸膛缓慢的走到山脚下,然后猫着腰以更加缓慢的速度开始爬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机枪阵地上的机枪一直在非常努力的进行火力掩护,然而从远处射向山顶的子弹很少准确的击中那些伏在地上的德军士兵,靠近山顶的积雪倒是被掀去不少,有几块地方还露出了褐色的泥土。
进攻的英军爬过半山腰的时候,上面的德军士兵总是适时的甩下几颗手榴弹,英军士兵大多选择趴在地上躲避,首先站起来的往往是大声驱使自己的士兵继续前进的英国军官。在这种距离上,德军士兵手里的毛瑟步枪能够很轻易的结果这些大嗓门的家伙。当那些失去军官的英国士兵又遭到迎面而来的一梭机枪子弹之后,活着的人纷纷架着伤者开始后退。在他们看来,继续前进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密集的手榴弹。
距离山脚大约3英里的地方是一座居民不足三十户的英格兰小村落,村子里基本上都是非常普通的尖顶小房子,唯一的一座小教堂从外表上看也非常简陋。此时村里只能看到几个村民,大约1个团的英国步兵将它当作集结点和进攻出发地,泥泞的道路上到处是一队队背着步枪的士兵,路旁则是一些装着物资的马车,而那座小教堂似乎已经变成英军的临时团部,一些英国军官和士兵正在忙碌的往里面搬着发报机、文件箱之类的东西。
很可惜,山丘上的德军也没有速射炮之类的重武器,他们的50毫米炮击炮射程只有1500米,加上地势最多能够炸到1800米处的目标,那个村庄里的一切对这些德军官兵来说只是看得到打不着的东西。
当英军全部撤出迫击炮射程之后,山顶上的德军士兵开始整理自己的武器弹药,那些英国人并没有就此放弃,按照他们的习惯,用不了一刻钟就会发动另一波更加凶猛的进攻。不过德军一方也没有坐以待毙,弹药和援军正源源不断从海滩赶来。此外,在这个山头两侧,60多个步兵连组成了一道长长的防御线,他们在山丘与山丘之间的平地上还构筑了简单的防御战壕,那里还部署了相当多的机枪、迫击炮,英国人在突破其中一段之前,根本无法绕到山丘后面进攻。
“看!那是我们的飞艇!它们是来轰炸英国人的吧!”正将一颗颗手榴弹分发给步兵们的德国中士忽然指着他们南面的天空说道,在那边,5艘灰色的齐柏林飞艇正在缓缓向北飞行。
“喔!是该给那些该死的英国人一点颜色瞧瞧了!”士兵们大都兴奋起来,几个被同伴抬往后方的伤员脸上也丝毫没有沮丧的表情。
在山坡后面,平行的摆着3门50毫米迫击炮,几个炮手有些无奈的看着地上的空弹药箱,迫击炮在这种情况下的确好用,山坡前面至少有1/3的英军士兵是死于迫击炮弹之手,可惜它们的弹药消耗得远比补充上来的快。
“伙计们,给我们空投点炮弹啊!”一个炮手仰天长啸,然而那些飞艇丝毫没有下降投弹的打算,它们径直飞过德军阵地上空,最终只有一艘逐渐减慢速度停在他们前方不远处,不过它上面并没有落下炸弹,而另外4艘头则不回的继续向北飞行。
“它们大概是来侦察的!”趴在地上的士兵有些失望,长时间接触积雪,他们身上厚厚的军大衣也有些挡不住寒意了,沾着雪的脸孔大都冻得通红通红,还好年轻的步兵们身强体壮,一个个满不在乎的将子弹压进步枪的弹仓里,有些人还在旁边顺手的地方摆上几排子弹。
那几艘齐柏林飞艇离开没多久,一队队英军士兵就陆续从山脚那个村子里出来,不出人们所料,这次英国人准备投入战斗的人数又有增加,光排成纵队的步兵连就有7、8个,士兵们三人一组抬着的维克斯机枪也有好几挺,骑着马匹的军官也头一次出现在这里的战场上。
“大家准备战斗!”
山丘上的德军指挥官是一个少尉连长,不过他手下的士兵并不都在这里,在早一些的时候,他已经奉命将其中一个步兵排派去支援附近的一个阵地,那里遭到一团苏格兰骑兵的冲击,负责防御的德军虽然成功击退了对方,但自己也伤亡惨重。相比之下,这种山丘上就不容易遭到英军骑兵的进攻,毕竟骑兵的优势在于平地冲击的速度,而不是慢吞吞的爬山。英国军队似乎热衷于严格遵守上级的安排、埋头进攻自己负责的地段,除非友邻部队遭遇非常不利的局面,否则他们只会执着的从正面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
自从战斗开始以来,防守这个山丘的德军仅损失了17名士兵,这些人大都是被英军士兵手里的步枪击伤,还有几个人是被一个爬到半山腰的英军士兵用枪射黑尔手榴弹所伤。英国陆军配置的火炮本来就少,加上博内茅斯守军的绝大部分各式火炮都部署在海滩后面的炮兵阵地伤,现在进攻的英军手里基本上没有速射炮之类的重武器。如果下面那些英军手里拥有哪怕一门陈旧的臼炮,德军的防守也不会如此轻松。
在一阵唰啦唰啦拉动枪栓的声音之后,山丘上又重新归于平静,步兵们钢盔下露出的眼睛全都注视着山脚下那些正在列队的英军士兵。英国人在野战进攻时似乎有种特殊的习惯,那就是在冲锋之前花费很多力气将所有士兵排列整齐,然后在进入对方射程之后又改为散兵队形。这种习惯与一些传统的德国、法国、俄国和奥匈帝国军官很不相同,这几个国家的军官很多时候会让自己的士兵从始至终都排成紧凑的密集队形,无论对方火力有多么猛烈也要努力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在比利时战场、法国边境战役、加利西亚战役、波兰战场上,双方各有超过百万士兵为这种战术献出了生命,其中俄、奥、法军伤亡人数最多。
英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