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请叫我威廉三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當一次大戰開始時,德國在非洲有四個殖民地:吐寇蘭、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德屬東非。德國在非洲的殖民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對殖民地的治理卻秉持著德國人一絲不苟的傳統精神,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開戰時,德國殖民地已經有不輸於英法等國殖民地的發展了。
歐戰爆發後,德國殖民地政府一直努力要保持非洲置身事外,嘗試引用一個有關非洲和平的條約來保護殖民地。它們的理由有三:首先他們認為這個戰爭會在歐洲戰場上解決,在非洲這種荒僻的地方實在不適合爭戰;其次,它們不希望讓非洲土著看到白人間的戰爭,擔心土著會瞭解到白人之間有矛盾,會趁機起事;其三,這四個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所包圍,而德國殖民者人數不多,也只有土著的警備部隊,擔任相當於警察的任務,根本沒有軍事力量。無奈英、法等國想法不同,他們延續十九世紀對殖民地的爭奪歷史,認為這是將德國人趕出非洲的好時機。對英國人來說,這些德國殖民地雖然無力實際參與戰爭,它們卻可以提供德國通商破壞艦和潛艇的補給以及和德國本土通訊的無線電台。因此英法兩國就聯合起來進攻這些德國殖民地。
很快地,吐寇蘭、喀麥隆、和德屬西南非都落入英國和法國手中。少數的德國和土著警察部隊根本無法抵抗,德國殖民者也抱著歐戰會決定一切的希望,沒有給英法兩國帶來太多的麻煩。但是當英國想要侵攻德屬東非時卻遇到嚴重的挫敗。
列托─佛貝克登場
德屬東非的幅員相當大,面積約38萬平方英里,人口約765萬人,白人只有5,300多人,另外有15,000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它的四周都被敵人包圍,周圍有英屬東非(肯亞)、烏干達、北羅德西亞(桑比亞)、尼亞薩蘭(馬拉威)、比屬剛果(薩伊),大部份是英國的殖民地,只有南方的葡屬非洲(莫三比克)是中立的。因此在防衛上可以說幾乎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它和其他德國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軍事指揮官,保羅‧凡‧列托─佛貝克(paulvonlettow-vorbeck)中校。列托─佛貝克於1870年生於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將軍,從小就被培養成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出身砲兵,曾經參加1900年的八國聯軍之役,對英軍指揮系統的無能留下深刻印象。1904年他在德屬西南非協助鎮壓土著叛變,接著回到德國擔任跟海軍協調的工作。其後他被派去挪威擔任武官,接著接掌喀麥隆的警備部隊(schutztruppe),然後在1913年底他被調派到德屬東非接掌警備部隊。
他雖然和其他德國殖民地的軍政首長一樣也認為歐戰的成敗是決定的因素,但是他卻引申出不同的結論:他決定要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敵人一大堆的兵力,並且越久越好;因為多一個英軍投入非洲戰場就意味著少一個英軍投入歐戰,更不用說他所需的武器、裝備、補給、醫藥等等。他要盡可能地幫助德國在歐戰獲勝。
因此,當他在1914年初到達德屬東非後,他就致力於把當地的警備部隊改組成一支戰鬥部隊。他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巡視德屬東非全境,熟悉地理環境,並且跟各地警備隊的指揮官和後備軍官(德國殖民者)溝通,讓他們瞭解他的指導原則與想法,並且鼓勵他們加強戰備。在開戰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68名白種軍官、60名白種士官、132名白種醫官和行政人員、2名黑人軍官、184名黑人士官、以及2,286名黑人士兵(askaris)。在武器方面則比較薄弱,只有67挺機關槍,31門過時的輕型野戰砲,另外士兵配備的步槍是1871年型的舊式毛瑟步槍,子彈的裝藥還是會產生大量白煙的黑色火藥。
他或許不是隆美爾或曼因斯坦式的戰術天才,但是他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人格和領導風格讓他的部下都能發揮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發了其他人的孺慕之情,讓他們能夠撐過整整四年的艱苦戰鬥。在開戰不久後,他就摒棄了年資制度,讓有能力的軍官擔任指揮,有時候甚至讓中尉來指揮團級的部隊。他更將黑白軍士官混合編組,除了讓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單位中並肩作戰外,甚至讓黑人軍官去指揮白人部隊。由於他的努力,他的部隊整合成為一支向心力很強的戰鬥團體,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維持很高的士氣。
英軍的冒進
在開戰當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決戰的原則,但是仍然採取主動,趁著英屬東非不備佔領了一些土地,升高衝突層次。果不其然,這些土地其實軍事價值不大,但卻在英屬東非造成一陣恐慌,以為德國人會大舉入侵。這些要求保護的聲浪直通天聽,驚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戰時內閣,於是英國領導階層決定派兵攻擊德屬東非。由於英屬東非和烏干達一帶的部隊只有由土著組成的「國王非洲步槍團」(king‘safricarifle,簡稱kar),人數大約2000人,以及由白種殖民者志願組成的「東非步槍團」(eastafricaregiment)和「東非槍騎團」(eastafricamountedrifle,eamr),英軍高層認為他們只能擔任警戒,無力進行攻勢作戰,於是由英國外交部(foreignoffice)協調駐印軍派出兩個旅來進行作戰,番號編為印度遠征軍b支隊。
這支部隊總數有8,000多人,除了一個營是由純白人組成外,其他營都是由白種軍官指揮的印度部隊,他們的訓練程度和戰力都頗值得懷疑。而且由於印度種族複雜,營跟營之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種族,不但增加協調上的困難,連補給都成問題,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更糟的是英軍的參謀作業一塌糊塗,許多部隊在船隊從印度啟航前就已經在船上待了一個月了,再加上三個星期的航行,這些部隊到達非洲後的戰力會剩下多少實在值得擔心。
但是,在印度來的兩個旅未到達前,當地的英軍就先對德屬東非展開攻勢。包括東非步槍團在內約1,500人的部隊向隆及多(longido)前進,卻被德國方面600人的部隊擊退,大大提昇了德國方面的士氣。
當印度遠征軍在10月下旬到達英屬東非時,它的英國指揮官作了一個愚蠢的決定。他不但沒有讓部隊下船休養調適幾個星期再進行軍事行動,反而直接航向德屬東非北部的tanga港登陸。在登陸時更由於英軍本身的遲鈍,錯失了迅速佔領無防禦的港口的良機。等到他們在岸上站穩了腳步,並且把大部份的給養都運到岸上後,才開始進攻港口。這時,列托─佛貝克本人和約1,000人的德國部隊已經趕到了。
在瞭解狀況之後,列托─佛貝克馬上下令攻擊,瞬間在印度部隊中造成大混亂。這些驚慌失措的印度部隊被從港口擊退,許多士兵拋掉步槍,退回沙灘嘗試逃脫。一天的戰鬥之後印度遠征軍全盤崩潰,如果德軍再度進攻的話,幾乎可以確定會是場大屠殺。但是這時列托─佛貝克給英軍一個機會,要求他們撤退。英軍指揮官不得不拉下架子來接受這個提議,把士兵都撤走,但是所有的給養和武器都落在德國人手中。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死傷約800人,德軍則只有150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擄獲大批現代步槍和彈藥,十六挺機槍,還有不計其數的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有用的給養;許多這些裝備一直被德國人使用到終戰為止。
陸上對峙
 ... -->>
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當一次大戰開始時,德國在非洲有四個殖民地:吐寇蘭、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德屬東非。德國在非洲的殖民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對殖民地的治理卻秉持著德國人一絲不苟的傳統精神,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開戰時,德國殖民地已經有不輸於英法等國殖民地的發展了。
歐戰爆發後,德國殖民地政府一直努力要保持非洲置身事外,嘗試引用一個有關非洲和平的條約來保護殖民地。它們的理由有三:首先他們認為這個戰爭會在歐洲戰場上解決,在非洲這種荒僻的地方實在不適合爭戰;其次,它們不希望讓非洲土著看到白人間的戰爭,擔心土著會瞭解到白人之間有矛盾,會趁機起事;其三,這四個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所包圍,而德國殖民者人數不多,也只有土著的警備部隊,擔任相當於警察的任務,根本沒有軍事力量。無奈英、法等國想法不同,他們延續十九世紀對殖民地的爭奪歷史,認為這是將德國人趕出非洲的好時機。對英國人來說,這些德國殖民地雖然無力實際參與戰爭,它們卻可以提供德國通商破壞艦和潛艇的補給以及和德國本土通訊的無線電台。因此英法兩國就聯合起來進攻這些德國殖民地。
很快地,吐寇蘭、喀麥隆、和德屬西南非都落入英國和法國手中。少數的德國和土著警察部隊根本無法抵抗,德國殖民者也抱著歐戰會決定一切的希望,沒有給英法兩國帶來太多的麻煩。但是當英國想要侵攻德屬東非時卻遇到嚴重的挫敗。
列托─佛貝克登場
德屬東非的幅員相當大,面積約38萬平方英里,人口約765萬人,白人只有5,300多人,另外有15,000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它的四周都被敵人包圍,周圍有英屬東非(肯亞)、烏干達、北羅德西亞(桑比亞)、尼亞薩蘭(馬拉威)、比屬剛果(薩伊),大部份是英國的殖民地,只有南方的葡屬非洲(莫三比克)是中立的。因此在防衛上可以說幾乎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但是它和其他德國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軍事指揮官,保羅‧凡‧列托─佛貝克(paulvonlettow-vorbeck)中校。列托─佛貝克於1870年生於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將軍,從小就被培養成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出身砲兵,曾經參加1900年的八國聯軍之役,對英軍指揮系統的無能留下深刻印象。1904年他在德屬西南非協助鎮壓土著叛變,接著回到德國擔任跟海軍協調的工作。其後他被派去挪威擔任武官,接著接掌喀麥隆的警備部隊(schutztruppe),然後在1913年底他被調派到德屬東非接掌警備部隊。
他雖然和其他德國殖民地的軍政首長一樣也認為歐戰的成敗是決定的因素,但是他卻引申出不同的結論:他決定要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敵人一大堆的兵力,並且越久越好;因為多一個英軍投入非洲戰場就意味著少一個英軍投入歐戰,更不用說他所需的武器、裝備、補給、醫藥等等。他要盡可能地幫助德國在歐戰獲勝。
因此,當他在1914年初到達德屬東非後,他就致力於把當地的警備部隊改組成一支戰鬥部隊。他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巡視德屬東非全境,熟悉地理環境,並且跟各地警備隊的指揮官和後備軍官(德國殖民者)溝通,讓他們瞭解他的指導原則與想法,並且鼓勵他們加強戰備。在開戰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68名白種軍官、60名白種士官、132名白種醫官和行政人員、2名黑人軍官、184名黑人士官、以及2,286名黑人士兵(askaris)。在武器方面則比較薄弱,只有67挺機關槍,31門過時的輕型野戰砲,另外士兵配備的步槍是1871年型的舊式毛瑟步槍,子彈的裝藥還是會產生大量白煙的黑色火藥。
他或許不是隆美爾或曼因斯坦式的戰術天才,但是他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人格和領導風格讓他的部下都能發揮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發了其他人的孺慕之情,讓他們能夠撐過整整四年的艱苦戰鬥。在開戰不久後,他就摒棄了年資制度,讓有能力的軍官擔任指揮,有時候甚至讓中尉來指揮團級的部隊。他更將黑白軍士官混合編組,除了讓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單位中並肩作戰外,甚至讓黑人軍官去指揮白人部隊。由於他的努力,他的部隊整合成為一支向心力很強的戰鬥團體,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維持很高的士氣。
英軍的冒進
在開戰當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決戰的原則,但是仍然採取主動,趁著英屬東非不備佔領了一些土地,升高衝突層次。果不其然,這些土地其實軍事價值不大,但卻在英屬東非造成一陣恐慌,以為德國人會大舉入侵。這些要求保護的聲浪直通天聽,驚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戰時內閣,於是英國領導階層決定派兵攻擊德屬東非。由於英屬東非和烏干達一帶的部隊只有由土著組成的「國王非洲步槍團」(king‘safricarifle,簡稱kar),人數大約2000人,以及由白種殖民者志願組成的「東非步槍團」(eastafricaregiment)和「東非槍騎團」(eastafricamountedrifle,eamr),英軍高層認為他們只能擔任警戒,無力進行攻勢作戰,於是由英國外交部(foreignoffice)協調駐印軍派出兩個旅來進行作戰,番號編為印度遠征軍b支隊。
這支部隊總數有8,000多人,除了一個營是由純白人組成外,其他營都是由白種軍官指揮的印度部隊,他們的訓練程度和戰力都頗值得懷疑。而且由於印度種族複雜,營跟營之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種族,不但增加協調上的困難,連補給都成問題,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更糟的是英軍的參謀作業一塌糊塗,許多部隊在船隊從印度啟航前就已經在船上待了一個月了,再加上三個星期的航行,這些部隊到達非洲後的戰力會剩下多少實在值得擔心。
但是,在印度來的兩個旅未到達前,當地的英軍就先對德屬東非展開攻勢。包括東非步槍團在內約1,500人的部隊向隆及多(longido)前進,卻被德國方面600人的部隊擊退,大大提昇了德國方面的士氣。
當印度遠征軍在10月下旬到達英屬東非時,它的英國指揮官作了一個愚蠢的決定。他不但沒有讓部隊下船休養調適幾個星期再進行軍事行動,反而直接航向德屬東非北部的tanga港登陸。在登陸時更由於英軍本身的遲鈍,錯失了迅速佔領無防禦的港口的良機。等到他們在岸上站穩了腳步,並且把大部份的給養都運到岸上後,才開始進攻港口。這時,列托─佛貝克本人和約1,000人的德國部隊已經趕到了。
在瞭解狀況之後,列托─佛貝克馬上下令攻擊,瞬間在印度部隊中造成大混亂。這些驚慌失措的印度部隊被從港口擊退,許多士兵拋掉步槍,退回沙灘嘗試逃脫。一天的戰鬥之後印度遠征軍全盤崩潰,如果德軍再度進攻的話,幾乎可以確定會是場大屠殺。但是這時列托─佛貝克給英軍一個機會,要求他們撤退。英軍指揮官不得不拉下架子來接受這個提議,把士兵都撤走,但是所有的給養和武器都落在德國人手中。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死傷約800人,德軍則只有150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擄獲大批現代步槍和彈藥,十六挺機槍,還有不計其數的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有用的給養;許多這些裝備一直被德國人使用到終戰為止。
陸上對峙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