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鼓地来,敲锣打鼓地去。一连数日,到最后,无论魏军还是吴军都不再搭理夏侯儒,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支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的啦啦队。
樊城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远在洛阳的朝廷不能这么干等着。公卿展开讨论——到底该不该派中央军救援?
不消说,这又是司马懿与曹爽两派的吵架干仗。
曹爽认为樊城守备坚固,夏侯儒又在城外牵制吴军,以目前的形势看,吴军很快会撤退,没必要出动朝廷中央军。
这次,司马懿不再保持缄默,他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让自己积累战功的机会,当场站出来驳斥曹爽:“边境军心不稳,朝廷不能袖手旁观!臣决定亲自率军救援樊城!”
或许曹爽的判断没错,但很遗憾,他没有机会去验证了。几天后,司马懿率中央军出征。
司马懿抵达樊城后,朱然连夜撤军。司马懿对吴军展开掩杀,取得巨大战果。因为此项战功,他受朝廷赐封五千户食邑,算上之前的食邑,总计高达一万户。另外,司马家族子弟十一人都被封侯。
这里大概介绍一下食邑与俸禄的区别。俸禄即薪水,与官位挂钩,做什么官拿多少俸禄,有严格规定不能乱改。食邑则是官员立功后的额外奖励,即一块地区老百姓的税租,这相当于分到了国家的原始股,永久享受股份红利。一万户食邑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让我们列举几位魏国重臣的食邑数量就清楚了。
在王淩之前的扬州都督名叫满宠,他是四朝老臣,镇守扬州淮南郡十余年,一生战功累累,死前食邑九千六百户,这个数额曾是魏国所有功臣中拔尖的;以机智变通著称,在雍州多次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名将张郃死前食邑四千三百户,远远超越与他齐名的张辽、徐晃、乐进、于禁,也算魏国中型股东。
再来说那些宗室重臣,曾手握扬、豫、荆三州兵权的曹仁死时食邑三千五百户,他在同族重臣中拔得头筹;曹丕临终时托孤的四位辅政重臣里,曹真死前食邑二千九百户;曹休死前食邑二千五百户;陈群更少,他在曹叡即位时一千三百户,后来直到死都没再增加过,这完全是因为他处处跟曹叡作对。
最后不得不提那些可怜的曹氏藩王。其中命运最跌宕起伏,最受曹叡信任,又主动弃权的燕王曹宇,在往后几十年中累次追加食邑,死时达到五千五百户,位列藩王之冠。其他藩王基本维持在两三千的水平。
由此得知,司马懿这一万户食邑不仅超过当时所有顶尖的功臣名将,更远远超越所有曹氏藩王,绝对算得上是魏国大股东。而樊城一场胜仗就给司马懿带来了五千户的食邑,相比其他功臣毕生才积累几千户(事实上,司马懿之前打过无数胜仗,也只有五千户食邑),这实在太不正常了。究其原因,只能说朝廷里有一大票人在抬他。
正始年:等价交易
樊城解围令司马懿的声势空前高涨,他决定趁热打铁,把碍眼的夏侯儒从荆州连根铲除。几天后,铺天盖地的谴责纷纷指向夏侯儒。夏侯儒是无论如何都没法坐镇荆州了,很快就被调回朝廷做了闲职。
那么继夏侯儒之后,荆、豫二州都督由谁来担任?司马懿不失时机地提拔了一位重要的政治盟友——王昶(chng)。
这并不是司马懿第一次帮王昶的仕途铺路。早在五年前,曹叡下过一封《求贤令》,那时司马懿就举荐过王昶。司马懿与王昶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曹丕还是世子的时代,二人都当过曹丕的幕僚,关系处得相当不错。如今,司马懿凭借救援樊城的功勋,掌握了优先话语权,顺利让王昶当上荆豫都督。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从此,魏国三个重要军区之一被司马懿的亲信掌控了。
王昶上任后干劲十足,他一改前任龟缩在荆州北部的传统,将驻军地点南迁以离前线更近,同时加紧厉兵秣马,几年下来成绩斐然。补充一句,扬州都督王淩和荆豫都督王昶乃是同族兄弟,都属于太原王氏。一个家族控制了魏国半壁江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世事难料,很多年后,这两兄弟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
从夏侯儒倒台到王昶上任,这难道是司马懿预谋好的吗?很难讲,或许一切都只是顺势而为吧。
原先,曹爽把司马懿抬到太傅位子上,是想把他像钟繇那样高高地供起来养老,可没料到司马懿的进取心谁也挡不住。对于曹爽来说,司马家族的势力就像魏国内部一个恶性肿瘤,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曹氏势力。曹爽愈发不安,隐约察觉到了危险的苗头。
“这么下去可不是个办法……”洛阳令李胜向曹爽提议,“大将军也得建立军功,否则很难打破这局面。”
这位李胜,正是当年“太和浮华案”中遭到罢免的“四聪八达”之一,正始年间,他经曹爽提拔才得以重返政坛。
建军功说起来简单,真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曹爽没打过仗,在军界一点根基没有,可是,他要用兵就必须得跟地方军事统帅配合。曹爽把魏国三大主战区的统帅逐个捋了一遍。
东战区,扬州都督王淩,年逾七十,魏国四朝元老。
南战区,荆豫都督王昶,刚刚上任,干得顺风顺水,且跟司马懿关系铁瓷。
西战区,雍凉都督赵俨,年逾七十,魏国四朝老臣。
这三位,无论谁他都支使不动。曹爽颓了。
李胜早有对策。
“那些都督们不配合,大将军可以考虑换掉……”
“换掉?换谁?”
李胜分析道:“王淩刚刚在芍陂大败全琮,风头正盛,肯定换不了。王昶是司马懿提拔的嫡系,一时间也换不了。唯有赵俨可以考虑。这几年西线风平浪静,而且我听说赵俨有心逊位。索性顺势召他回朝做三公吧。”
“嗯……那赵俨之后让谁担任雍凉都督合适?”
“太初(夏侯玄字太初)可以。”
李胜提议让夏侯玄出任雍凉都督,一来是因为他和夏侯玄私交好,二来也是因为夏侯玄官任中护军,在曹爽为数不多的亲信里,这是唯一能跟军事沾点边的。
几天后,赵俨官拜司空,回京养老,雍凉都督空了出来。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夏侯玄抬到这个位子上了。魏国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州都督多由州刺史提拔上来,可夏侯玄是京官,直接空降到雍州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再加上司马懿肯定从中作梗,这事要想办成也不简单。
不给司马家点好处,夏侯玄怕是做不成雍凉都督啊……
曹爽苦思冥想,最终决定与司马懿进行一项交易。他要把夏侯玄现在的官位——中护军让给司马师,可谓下足了血本。
在这里,我们要讲到两个后文会频繁提到且权势极重的武官——手握皇宫内外禁卫军兵权的中领军和中护军。
东汉末年,曹操为有效控制汉朝皇帝,任命亲信担任中领军和中护军,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中护军驻守皇宫外围,中领军驻守皇宫内,他们不分昼夜监视着汉献帝刘协的一举一动,是曹操秉政的两把利器。到了魏朝,因为汉朝已不复存在,中领军和中护军改为负责护卫曹氏皇室安全,成为皇宫内外两道安全屏障。自然,历任中领军和中护军者无一例外都是皇室亲信或权臣党羽。
夏侯玄成功当上了雍凉都督,司马师则得到中护军的官位。这起人事变动为将来的一系列变故种下了隐患,但曹爽没别的办法,一来,在藩镇重臣的配比上,他必须要与司马懿持平;二来,他也要为自己下一步计划铺平道路。
随后不久,中领军一职又空了出来,曹爽趁机让弟弟曹羲获得了这个炙手可热的位子,以此跟中护军司马师平衡。
至此,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司马懿的嫡系王昶任职荆豫都督,曹爽的嫡系夏侯玄任职雍凉都督。曹爽的弟弟曹羲任职中领军(执掌皇宫内禁军兵权),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任职中护军(执掌皇宫外围禁军兵权)。双方在军界就这样你争我夺地角逐着。
正始年:背后的阴刀
李胜主张让夏侯玄担任雍凉都督的初衷是为弥补地方军事统帅与曹爽不配合这个先天缺陷,但这就意味着曹爽只能选择在西线讨伐蜀国。按理说,讨伐敌国的最好时机是等敌国出现破绽,可李胜、曹爽的思路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只有西战区统帅赵俨能被夏侯玄替换,也只有夏侯玄会支持曹爽,所以只能讨伐蜀国,进而必须讨伐蜀国。
根据这个逆向思维的神逻辑,正始五年,公元244年2月,曹爽上疏伐蜀。
不用问,两派又开始了争吵。司马懿持反对态度。李胜等人则鼎力支持。
最后,伐蜀计划还是敲定了。曹爽要率军出征,但他一想到把司马懿留在朝廷心里就不踏实,于是,他给司马懿次子司马昭挂了个征蜀将军的名头,命司马昭随军同行,算作提醒司马懿安守本分的人质。
3月,曹爽率中央军进驻关中长安城,雍凉都督夏侯玄极配合地调集了七万雍州驻军,统一归曹爽指挥。
在三个国家中,最弱小的蜀汉能矗立不倒,重要原因就在于占据地理优势。从关中连通汉中只有斜谷、子午谷、骆谷三条路。当年曹真伐蜀兵分两路,经子午谷和斜谷攻向汉中,不期遇上瓢泼大雨致使无功而返。这次,曹爽大概是想刻意避开斜谷和子午谷这两条晦气的道路,故决定从骆谷走。
进攻路线选定后,夏侯玄亲自率领司马昭及雍州诸将开进骆谷。曹爽则以总帅的身份坐镇长安城,担任夏侯玄的后援。
此时,驻守汉中的诸将听说魏军势大,纷纷提议把军队收缩到临近盆地中央的汉城和乐城,等蒋琬、费祎的援军赶到后再发起反攻。
鼓地来,敲锣打鼓地去。一连数日,到最后,无论魏军还是吴军都不再搭理夏侯儒,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支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的啦啦队。
樊城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远在洛阳的朝廷不能这么干等着。公卿展开讨论——到底该不该派中央军救援?
不消说,这又是司马懿与曹爽两派的吵架干仗。
曹爽认为樊城守备坚固,夏侯儒又在城外牵制吴军,以目前的形势看,吴军很快会撤退,没必要出动朝廷中央军。
这次,司马懿不再保持缄默,他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让自己积累战功的机会,当场站出来驳斥曹爽:“边境军心不稳,朝廷不能袖手旁观!臣决定亲自率军救援樊城!”
或许曹爽的判断没错,但很遗憾,他没有机会去验证了。几天后,司马懿率中央军出征。
司马懿抵达樊城后,朱然连夜撤军。司马懿对吴军展开掩杀,取得巨大战果。因为此项战功,他受朝廷赐封五千户食邑,算上之前的食邑,总计高达一万户。另外,司马家族子弟十一人都被封侯。
这里大概介绍一下食邑与俸禄的区别。俸禄即薪水,与官位挂钩,做什么官拿多少俸禄,有严格规定不能乱改。食邑则是官员立功后的额外奖励,即一块地区老百姓的税租,这相当于分到了国家的原始股,永久享受股份红利。一万户食邑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让我们列举几位魏国重臣的食邑数量就清楚了。
在王淩之前的扬州都督名叫满宠,他是四朝老臣,镇守扬州淮南郡十余年,一生战功累累,死前食邑九千六百户,这个数额曾是魏国所有功臣中拔尖的;以机智变通著称,在雍州多次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名将张郃死前食邑四千三百户,远远超越与他齐名的张辽、徐晃、乐进、于禁,也算魏国中型股东。
再来说那些宗室重臣,曾手握扬、豫、荆三州兵权的曹仁死时食邑三千五百户,他在同族重臣中拔得头筹;曹丕临终时托孤的四位辅政重臣里,曹真死前食邑二千九百户;曹休死前食邑二千五百户;陈群更少,他在曹叡即位时一千三百户,后来直到死都没再增加过,这完全是因为他处处跟曹叡作对。
最后不得不提那些可怜的曹氏藩王。其中命运最跌宕起伏,最受曹叡信任,又主动弃权的燕王曹宇,在往后几十年中累次追加食邑,死时达到五千五百户,位列藩王之冠。其他藩王基本维持在两三千的水平。
由此得知,司马懿这一万户食邑不仅超过当时所有顶尖的功臣名将,更远远超越所有曹氏藩王,绝对算得上是魏国大股东。而樊城一场胜仗就给司马懿带来了五千户的食邑,相比其他功臣毕生才积累几千户(事实上,司马懿之前打过无数胜仗,也只有五千户食邑),这实在太不正常了。究其原因,只能说朝廷里有一大票人在抬他。
正始年:等价交易
樊城解围令司马懿的声势空前高涨,他决定趁热打铁,把碍眼的夏侯儒从荆州连根铲除。几天后,铺天盖地的谴责纷纷指向夏侯儒。夏侯儒是无论如何都没法坐镇荆州了,很快就被调回朝廷做了闲职。
那么继夏侯儒之后,荆、豫二州都督由谁来担任?司马懿不失时机地提拔了一位重要的政治盟友——王昶(chng)。
这并不是司马懿第一次帮王昶的仕途铺路。早在五年前,曹叡下过一封《求贤令》,那时司马懿就举荐过王昶。司马懿与王昶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曹丕还是世子的时代,二人都当过曹丕的幕僚,关系处得相当不错。如今,司马懿凭借救援樊城的功勋,掌握了优先话语权,顺利让王昶当上荆豫都督。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从此,魏国三个重要军区之一被司马懿的亲信掌控了。
王昶上任后干劲十足,他一改前任龟缩在荆州北部的传统,将驻军地点南迁以离前线更近,同时加紧厉兵秣马,几年下来成绩斐然。补充一句,扬州都督王淩和荆豫都督王昶乃是同族兄弟,都属于太原王氏。一个家族控制了魏国半壁江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世事难料,很多年后,这两兄弟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
从夏侯儒倒台到王昶上任,这难道是司马懿预谋好的吗?很难讲,或许一切都只是顺势而为吧。
原先,曹爽把司马懿抬到太傅位子上,是想把他像钟繇那样高高地供起来养老,可没料到司马懿的进取心谁也挡不住。对于曹爽来说,司马家族的势力就像魏国内部一个恶性肿瘤,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曹氏势力。曹爽愈发不安,隐约察觉到了危险的苗头。
“这么下去可不是个办法……”洛阳令李胜向曹爽提议,“大将军也得建立军功,否则很难打破这局面。”
这位李胜,正是当年“太和浮华案”中遭到罢免的“四聪八达”之一,正始年间,他经曹爽提拔才得以重返政坛。
建军功说起来简单,真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曹爽没打过仗,在军界一点根基没有,可是,他要用兵就必须得跟地方军事统帅配合。曹爽把魏国三大主战区的统帅逐个捋了一遍。
东战区,扬州都督王淩,年逾七十,魏国四朝元老。
南战区,荆豫都督王昶,刚刚上任,干得顺风顺水,且跟司马懿关系铁瓷。
西战区,雍凉都督赵俨,年逾七十,魏国四朝老臣。
这三位,无论谁他都支使不动。曹爽颓了。
李胜早有对策。
“那些都督们不配合,大将军可以考虑换掉……”
“换掉?换谁?”
李胜分析道:“王淩刚刚在芍陂大败全琮,风头正盛,肯定换不了。王昶是司马懿提拔的嫡系,一时间也换不了。唯有赵俨可以考虑。这几年西线风平浪静,而且我听说赵俨有心逊位。索性顺势召他回朝做三公吧。”
“嗯……那赵俨之后让谁担任雍凉都督合适?”
“太初(夏侯玄字太初)可以。”
李胜提议让夏侯玄出任雍凉都督,一来是因为他和夏侯玄私交好,二来也是因为夏侯玄官任中护军,在曹爽为数不多的亲信里,这是唯一能跟军事沾点边的。
几天后,赵俨官拜司空,回京养老,雍凉都督空了出来。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夏侯玄抬到这个位子上了。魏国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州都督多由州刺史提拔上来,可夏侯玄是京官,直接空降到雍州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再加上司马懿肯定从中作梗,这事要想办成也不简单。
不给司马家点好处,夏侯玄怕是做不成雍凉都督啊……
曹爽苦思冥想,最终决定与司马懿进行一项交易。他要把夏侯玄现在的官位——中护军让给司马师,可谓下足了血本。
在这里,我们要讲到两个后文会频繁提到且权势极重的武官——手握皇宫内外禁卫军兵权的中领军和中护军。
东汉末年,曹操为有效控制汉朝皇帝,任命亲信担任中领军和中护军,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中护军驻守皇宫外围,中领军驻守皇宫内,他们不分昼夜监视着汉献帝刘协的一举一动,是曹操秉政的两把利器。到了魏朝,因为汉朝已不复存在,中领军和中护军改为负责护卫曹氏皇室安全,成为皇宫内外两道安全屏障。自然,历任中领军和中护军者无一例外都是皇室亲信或权臣党羽。
夏侯玄成功当上了雍凉都督,司马师则得到中护军的官位。这起人事变动为将来的一系列变故种下了隐患,但曹爽没别的办法,一来,在藩镇重臣的配比上,他必须要与司马懿持平;二来,他也要为自己下一步计划铺平道路。
随后不久,中领军一职又空了出来,曹爽趁机让弟弟曹羲获得了这个炙手可热的位子,以此跟中护军司马师平衡。
至此,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司马懿的嫡系王昶任职荆豫都督,曹爽的嫡系夏侯玄任职雍凉都督。曹爽的弟弟曹羲任职中领军(执掌皇宫内禁军兵权),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任职中护军(执掌皇宫外围禁军兵权)。双方在军界就这样你争我夺地角逐着。
正始年:背后的阴刀
李胜主张让夏侯玄担任雍凉都督的初衷是为弥补地方军事统帅与曹爽不配合这个先天缺陷,但这就意味着曹爽只能选择在西线讨伐蜀国。按理说,讨伐敌国的最好时机是等敌国出现破绽,可李胜、曹爽的思路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只有西战区统帅赵俨能被夏侯玄替换,也只有夏侯玄会支持曹爽,所以只能讨伐蜀国,进而必须讨伐蜀国。
根据这个逆向思维的神逻辑,正始五年,公元244年2月,曹爽上疏伐蜀。
不用问,两派又开始了争吵。司马懿持反对态度。李胜等人则鼎力支持。
最后,伐蜀计划还是敲定了。曹爽要率军出征,但他一想到把司马懿留在朝廷心里就不踏实,于是,他给司马懿次子司马昭挂了个征蜀将军的名头,命司马昭随军同行,算作提醒司马懿安守本分的人质。
3月,曹爽率中央军进驻关中长安城,雍凉都督夏侯玄极配合地调集了七万雍州驻军,统一归曹爽指挥。
在三个国家中,最弱小的蜀汉能矗立不倒,重要原因就在于占据地理优势。从关中连通汉中只有斜谷、子午谷、骆谷三条路。当年曹真伐蜀兵分两路,经子午谷和斜谷攻向汉中,不期遇上瓢泼大雨致使无功而返。这次,曹爽大概是想刻意避开斜谷和子午谷这两条晦气的道路,故决定从骆谷走。
进攻路线选定后,夏侯玄亲自率领司马昭及雍州诸将开进骆谷。曹爽则以总帅的身份坐镇长安城,担任夏侯玄的后援。
此时,驻守汉中的诸将听说魏军势大,纷纷提议把军队收缩到临近盆地中央的汉城和乐城,等蒋琬、费祎的援军赶到后再发起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