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有所担心。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他此前曾经向另一位联军首脑韩遂建议说:“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我们应当在渭水以北的黄河西岸,布置人马阻止对方从东岸渡河;不到二十天,他们带来的军粮吃完,必定就会退兵。但是韩遂的智商要差一大截,还固执己见,他说:“让他们渡河啊。他们要到上游渡河,必须先在这里渡河。渡河的时候把他们挤压到河中去喂鱼,不是更痛快嘛!”意见不一致,马超无法单独行动,曹操就有了可乘之机。
眼看此前的担心,正在成为现实,马超立刻采取行动弥补,率领一万多骑兵,对正在北渡黄河的曹操主力,实施挤压式的猛烈冲杀。曹操坐在河岸边的一只“胡床”上,指挥兵马渡河。所谓的胡床,就是现今的马扎,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便携式坐具。自从西汉张骞开通西域之后,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品,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而国外的物品,也不断输入进来。从西域传进来的物品,大多用“胡”字来命名,比如胡床、胡麻、胡饼、胡椒、胡笳、胡旋舞等等。
这时,马超黑压压的兵马从远处杀来,曹操很淡定,不走。他身边的护卫将领许褚、张郃等,架起身材并不高大的他,就往河边的船上奔去。部下的士兵跟着往船上爬,压得船身偏倒,几乎翻船。许褚挥舞利刃,下狠心向攀爬在船帮上的士兵手臂砍去。刚刚离开河岸,驾船的船老大又被飞箭射死,那船向下游漂去,一漂就漂了四五里。马超的骑兵,沿着河岸一边追,一边用箭射。许褚见势不好,赶紧操纵船舵转向北岸,这才脱离险境。
没能在潼关的黄河边上拿下曹操,接下来的形势发展,就开始发生逆转,对马超一方很不利了。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利呢?
首先,是被曹操占据了通向关中腹地的关键地带。曹操率领主力军团,绕道来到黄河西岸,进入关中地盘之后,他就一反过去用兵极其神速的风格,改而采取非常谨慎的战术。什么战术?就是使用大量的车辆,头尾连接,连接成两条平行的防御性屏障,抵挡对方铁骑兵团的强劲冲击;然后让自己的军队,从中间的安全通道,向南面的渭水方向,稳步推进。这种应急性安全通道,史称“甬道”。当年九月间,曹操的大军终于成功推进到了渭水南岸。从这里向西进攻关中的中心城市长安,就是一马平川的大道坦途,没有什么天险阻挡了。
其次,是马超想对曹操玩计谋,反而上了曹操的当。曹操推进到渭河南岸后,马超多次主动出兵挑战,希望全力一搏。但是,曹操又一反过去主动出击的用兵风格,拒不出兵应战。硬的不行来软的,马超使出缓兵之计,请求割让地盘,双方讲和退兵。哪知道比智商玩计谋,马超还嫩了一点。曹操立即采取谋臣贾诩的献策,表面答应讲和,暗中使出挑拨离间之计。
这一天,双方都把兵马退后,这边的马超和韩遂,那边的曹操带着侍卫长许褚,二对二,骑着马来在战场的中间地带,开始讲和之前的接触。身强力壮的马超,本想突然出手生擒曹操,但是看到曹操身边的那位,身材粗壮,面相威严,怀疑是著名的无敌勇士许褚,于是问道:“听说曹公有一位号称虎侯的勇士,他在哪里啊?”曹操回头一指,只见那许褚怒睁双眼,死死盯住马超。马超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打消念头。旁边的韩遂,年龄与曹操相当,他的父亲当初又与曹操在同一年被推荐为孝廉,所以曹操故意与韩遂套近乎,说起许多过去老朋友的有趣往事。越说两人越高兴,越说曹操就故意离开马超越远,好长时间才分手。马超等韩遂一回来就问:“曹公对您说些什么啊?”韩遂觉得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不值一提,随口回答:“没说什么呀!”马超顿时起了疑心。过两天,曹操又给韩遂送来书信,信上文字有多处地方涂涂抹抹,很像是韩遂看了之后做出的遮掩。马超同其他将领传观之后,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有勾结,这联军将领的人心就散了。
两点不利,很快导致了严重后果。九月十五日庚戌这一天,双方约定的大决战,在渭水南岸展开。马超一方虽然人数占优势,骑兵也强悍,但是人心不团结,指挥不统一,结果全军大败,整个关中地区落入曹操之手。三十六岁的马超,率领残部奔向西边的凉州,从此远走异乡。
潼关大战,是三国著名的特大型战役,因为双方出动兵力的总数超过十万人,而且对西北地区的战略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大战的结局,也使马超个人的命运从此发生逆转。马超一方,最初占据了兵力和地理两方面的优势,然而双方交手的结果,却出现了意外的结局。那么马超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根本原因,并非他用兵才能的低下,而在人生经验的欠缺。欠缺主要在两点:第一点,他对关中联军的性质,欠缺清醒的认识。联军虽然拥有十万人马,其性质却只是松散的临时联盟,完全不像曹操的军队,是绝对的一元化指挥。因为这十万大军,分别属于十员将领,指挥不统一,力量不能往一处使,数量虽然多,却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第二点,他对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素质,同样欠缺清醒的认识。以韩遂为首的合伙人,才能低下不说,还素质低下,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使得马超无法充分施展用兵的本领。以上两点同时欠缺,说明马超在洞察人性的眼光上,还是太嫩了。
对比之下,在人性观察上经验丰富的老江湖曹操,对于关中联军的人性软肋,却有一针见血的评价,即《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所说的“军无适主”。此处的“适”字,读音与嫡系的“嫡”字相同。所谓“适主”,就是具有权威的专任主帅。为什么关中联军没有一个权威的专任主帅?原因就在于上面所说的两条:性质松散,伙伴无能。我们常说,一件事情要做成功,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马超合作伙伴的素质,决定了心不能往一处想;而联军的性质,又决定了力量不能往一处使。马超倒是具有主帅的才能和名声,却没有主帅的身份和权威。在角色发生严重错位的情况下,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马超虽然战败,他的用兵才能却依然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名将,他在冲锋陷阵上的骁勇,在潼关追杀曹操的雄风,确实当得起“三国悍马”的美名。他在运筹帷幄上的智慧,至少也在中等偏上,如果当初韩遂能够听从他的建议,预先在黄河西岸严密布防,那么这场大战,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不以成败论英雄,马超在蜀汉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怎样排名呢?我的看法,关羽第一,张飞、赵云并列第二,马超可以排在第三名。
笔者曾多次登上华山之巅,向东眺望黄河、潼关,回顾历史的风云沧桑。这一处关河形胜之地,发生了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是后世诗人、词人多次吟诵的古迹。马超给后世最重要的启示,提炼为一句话,就是“伙伴的素质决定合作的成败”。现代社会是合作无处不在的时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合作都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通常情况下,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合作带来的利益有多大,而非合作对方的素质有多高。然而恰恰是对方的素质,才是最终决定能否带来利益,带来多大利益的关键性因素。甚至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一再出现如此诡异的事例,合作之前好比亲人,合作之后竟然变成仇人,而且首先反目变脸的,还是受惠最多的一方。可见值得我们深思的前车之鉴,真是太多了。这正是:
合作成功关键事,对方素质是如何。
要想知道马超悲剧性的后半生,请看下节。
二寂寞将星
上一节讲到,三十六岁的马超在潼关大战曹操,不幸战败,从此离开关中平原上的家乡,开始了在异乡不断漂泊流离的后半生。纵观马超十一年的后半生,主题就两个字,“报仇”。那么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报仇两部曲,经受了哪些艰难和挫折?最后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何马超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原因就在于,曹操欠了他一大笔血债。
建安十六年(211)潼关之战结束,曹操就对马超在朝廷担任卫尉职务的父亲马腾,以及马腾身边所有的马氏家族成员,大开杀戒。《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寥寥八个字:“诛卫尉马腾,夷三族。”但是在这八个字的背后,却是多少条血淋淋的人命呢?
所谓的“夷三族”,就是诛灭三族,这是古代最为严厉也最无人道的株连性刑罚;针对的罪行,主要是大逆不道的“谋反”。“三族”究竟包括罪犯的哪些亲属,各朝各代有所不同。在东汉和三国,准确地说,则是指罪犯的父母、妻室儿女和同胞兄弟姐妹。如果严格按照这三类亲属来计算,一个罪犯的三族有多少人呢?父母这一类,一个父亲,再加上他的若干妻妾,不会超过十人;妻室儿女这一类,罪犯本人的若干妻妾,每人生若干儿女,不会超过五十人;同胞兄弟姐妹这一类,也就是与罪犯同母亲的兄弟姐妹,不会超过二十人。三者的总数,最多也不会超过八十人。但是曹操杀了马超家多少人?二百多人,超过一倍还多!这就说明,曹操还杀了根本不在马腾“三族”范围之内的大量远房亲属,所以马超才会对刘备说是“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这清清楚楚见于《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所谓“门宗”,就是小家庭和大宗族的合称。曹操不仅灭了马超的门,而且还灭了马超的宗,这就完全不按规矩来了。
必须指出的是,曹操一旦报复性杀起人来,不仅没有规矩,而且没有人性;不仅特别可怕,而且特别可恶。当初他的老爸曹嵩,被徐州军政长官陶谦的部下图财害了命。曹操前往徐州报仇,成千上万毫无关系的无辜民众,包括他们饲养的鸡和狗,全都遭了殃,一直杀得徐州五个县的地界之内,见不到人烟,听不到鸡犬之声,上万人的尸体把泗水的河道都堵塞了——这是三国时期最为泯灭人性的罪恶行为!现今曹操又欠下马家这样一大笔血债,马超还能怎么办?只有想方设法去报仇!
马超决心要为亲人报仇,向曹操讨还血债。他的报仇是一首两部曲,其中第一部,是在凉州和汉中两地上演的。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话说马超潼关战败,率领残部奔往西边的凉州,直到凉州的冀县才停了下来。他为何到这里就收住了脚步呢?
原因,是这一带恰好具备了有助于他实现报仇愿望的三个条件:第一点,在这里能够生存。要报仇,首先当然要保全自己。当时的凉州,主要地域在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域范围很大,生存空间也就很大。第二点,凉州的首府就在冀县,即现今甘肃省天水市的附近。这里集中了凉州主要的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占领冀县,就能在凉州站稳脚跟,恢复元气。第三点,冀县一带,当时又是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上一节开头就讲过,马超的奶奶就出身羌族,所以他在这里也容易争取到当地武装力量的支持。
果不其然,马超一到陇山以西,羌族力量就来支持他,很快攻占了冀县城池,杀死凉州的军政长官刺史韦康,表面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轻率杀死韦康,造成了严重后患。韦康的一批老部下,暗中策划推翻马超。领头的人物,就是韦康原来的得力下属杨阜。不久,杨阜与表哥姜叙,在冀县南面起兵声讨马超。马超前去镇压,刚一出城,杨阜的同谋者就关闭城门,控制了全城。
腹背受敌的马超,奋战之后未能扭转形势。眼看在凉州立不住脚,他只好奔向东南方的汉中。这真是,自己还没有实现报仇的愿望,反倒被别人成功报了仇。茫茫天涯,他为何要奔往东南方的汉中呢?
原因,依然是他想实现报仇的愿望,而当时的汉中,恰好也具备有助于他实现愿望的两个条件:一是马超早就和汉中有关系;二是汉中也有力量帮助他。这汉中是益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当时是张鲁割据的地盘。东汉末年,三代人传播原始道教,也就是五斗米道的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最早的政教合一性政权,称雄一方将近三十年。马超当初在潼关战败,他的小舅子就投奔汉中,与张鲁搭上关系。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马超在凉州进攻冀县,张鲁也派出大将杨昂前往助战。现今马超奔往汉中,就是想从张鲁手中借来一批兵马,重新打回凉州去翻本。那么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最初,马超受到张鲁的热烈欢迎,给他安排官职,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当马超提出借用兵马的要求后,张鲁就很不愉快了:原来你到我这里,并不是想为我效劳,而是在为自己打算啊。于是,张鲁只给马超一支不起眼的军队。马超开到凉州一打,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战果。回转汉中,张鲁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冷淡。汉中待不住,马超就找了一个机会脱离张鲁,前往西面与汉中接壤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成县)去了。
脱离张鲁,标志着马超报仇两部曲的第一部,即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愿望的尝试,就此宣告结束。那么他为何会逃往西面的武都郡去呢?
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马超之所以逃往武都郡,是想寻求一条新出路,从而演奏他报仇两部曲的第二部。新出路是什么?就是依靠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报仇愿望。具体来说,就是前去投靠一个能与曹操抗衡,而且又与曹操势同水火,一心想把曹操灭了的强势英雄。这位强势英雄,现在他已经打听到了,而前往武都,正是为了去投靠他。这位英雄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备。
原来,就在马超与曹操在潼关大战的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受到益州军政长官刘璋的邀请,从荆州进入益州。一年之后,刘备唱了一出喧宾夺主的大戏,从益州的北面向南进攻刘璋。如今,刘备的大军已经指向益州的政治中心成都,拿下刘璋不是问题。马超得知消息,心中一亮:与张鲁相比,刘备的地盘大得多,力量强得多,声誉高得多,还是曹操的死对头。借助刘备之力去向曹操报仇,不是还有希望吗?不过,要是从汉中直接南下,定然会遭到张鲁的堵截;而从西面的武都郡绕道南下到益州,就一点没有问题了。
到了武都,马超立即给刘备送去请求前往投奔的信件。刘备的反应是两个字:大喜。为什么?因为威名远扬的人物前来投奔,显示自己形势一片大好;而且刘璋还在顽强抵抗,马超来到,会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心理震慑,同时也多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好手。刘备立刻派出精干下属李恢,前去迎接。建安十九年(214),三十九岁的马超就来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益州。
马超一到益州,就给刘备送上一份见面礼,什么见面礼呢?原来在这时,刘备已经把刘璋包围在成都这座孤城当中。听到马超来到,刘备立刻给几乎是光杆司令的马超,配备上一支雄壮人马,然后请他就近驻扎在成都的北面,向城内大声喊话,发动心理攻势。《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说是“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城里面一听马超的名字就震动恐怖,刘璋马上就磕头投降了。其实,刘璋已经不想再打了,而马超的到来,算是压垮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刘璋的投降,总与马超有关系,所以算得上是一份见面礼。
三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二年(217),马超终于等来了从益州向曹操报仇的第一个机会。这一年,刘备准备大举出兵,夺取已经被曹操抓在手里的战略要地汉中。马超与张飞、吴兰、雷铜四位将领,抢先去攻占武都郡,为接下来刘备统领主力军团进攻汉中创造条件。马超三年前就在武都呆过,在这里有人脉关系,对这里的地理也很熟悉,所以出兵之前信心满满,要给曹操老贼一个好看,也给刘备主公一个惊喜。但是很可惜,他的信心却化成了泡影。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最新的情报没有摸准。
原来,这时的武都郡,已经不是三年前的老模样,完全变了天了。两年前,曹操的势力大举进入凉州,不仅牢固控制了河西走廊,而且曹操亲自统兵,对武都原来支持马超的氐族敌对势力,进行彻底的铲除。强悍的氐族首领窦茂及其上万人马被斩尽杀绝。因此,眼下马超来到武都,气氛上的感觉是一片冰冷,而曹操的大将曹洪、曹休,却凭借雄厚资源发起猛烈反攻。在兵员补充和后勤供应两方面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第二年三月,马超和张飞被迫撤退,而吴兰与雷铜二将,却有去无回,战败阵亡了。
满心愿望没实现,还造成两员将领阵亡,马超很失落,更是惭愧,想找机会弥补。一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机会,就是充当臣僚的领衔者,拥护刘备升级改版,成为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汉中斩杀了曹操委派的主帅夏侯渊,迫使曹操主动撤退,硬生生从曹操手里拿下了汉中。这对刘备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这是他与曹操对抗以来,亲自指挥的战斗中,最为辉煌的胜利,充分显示他可以与曹操比肩抗衡。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汉中是当初刘邦养精蓄锐,然后消灭项羽龙腾九天的风水宝地。拿下汉中,岂不是上天有意要自己效法祖先,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吗?而对马超来说,意义同样非同小可,因为这证明自己当初确实没有把人看错,刘备确实就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报仇愿望的强势英雄。
马超巴不得刘备尽早称王,从而名正言顺地去消灭曹操这个老贼。而刘备也想早点称王,以正名分。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于是当年七月,一幕政治大戏开演。蜀汉一百二十位臣僚联名向东汉朝廷上奏,拥立刘备为汉中王。这道几百字的表章,全文记录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其中明白标出姓名的前十一位臣僚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领衔的第一名,就是马超。而列出的唯一声讨对象,正是刘备的死对头、马超的大仇人曹操。
刘备举行称王大典的土坛遗址,现今还在陕西勉县城东的一座村庄中。十年之前,笔者带领韩国学者前往考察,在鸡鸣犬吠声中,残阳落照之下,我们坐在充满历史沧桑的土坛遗址旁边,进行学术交流。他们问我:“为什么臣僚中领衔的是马超,而不是孔明或关公呢?”
我回答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是他有特别的身份,曾经是东汉朝廷正式任命的徐州刺史,还被封为都亭侯,不仅在外边很有名,也不是刘备的嫡系。因此,这封表章传出去之后,就可以避免被外人说闲话,说你刘备全靠自己带出来的那一帮哥们,来给你当吹鼓手,当托儿。把名流许靖列在第二名,也是同样的原因。把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三位最亲信的嫡系,列在第五、六、七名,也是同样原因。第二,最先提出向汉朝上奏的创意者,很可能也是马超。他有特别的身份,又有特别的创意,自然该由他来领衔。对马超而言,于公,可以对武都的战场失利做出弥补;于私,又能够为自己向曹操复仇,实实在在向前推进一大步。今天在这里讲马超,回忆十年前在遗址的现场情景,真是岁月如流,让人感慨万千!
但是,马超向曹操本人讨还血债的所有努力,最后还是落空了。为何落了空?因为老天爷不遂人愿啊!就在马超领衔拥立刘备称王的六个月后,建安二十五年(220)的正月,虚岁六十六的大仇人曹操去世了!当事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你怎么找他报仇呢?仇人在,没能报仇,还有实实在在的冲动;仇人不在了,没办法当面报仇,就只有空空落落的寂寞了。马超明白:今后的自己,只能在没有仇人的寂寞中度过余生了。
但是,心境无比寂寞的人儿,偏偏还有那不甘寂寞的人来打扰。不甘寂寞的人是谁?就是彭羕。彭羕,这是一位很不得志的官员,才干不小,毛病也不小,一是性格傲,二是说话狂。因为毛病大,所以被外调到小小的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去当太守,降级使用。临行前跑去见马超,马超问他为何被外放,准备好言安慰一番。不料彭羕一张嘴就有点吓人:“老家伙做事荒唐无理,还能再说什么啊!”老家伙指的谁?就是君主刘备。接下来的话更加张狂:“你在外,我在内,天下不难搞定啊!”与彭羕心思完全不对路的马超,立即把彭羕的话如实上报,于是彭羕被判处死刑,算是马超寂寞心境中的一个插曲。
章武二年(222),四十七岁的马超走到了人生尽头。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的档案记载,马超临死前给皇帝刘备上了一封奏疏说:“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唯有从弟马岱,深托陛下,余无所言。”我的家庭、宗族二百多人,被曹操几乎杀光,现今只有堂弟马岱,托付给陛下关照,其他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其实,马超没话说,不是真的没话说,而是他根本不想说;他的内心,已经寂寞到极点,只能用无声来取代有声了。马超在当初,因为选错了合作伙伴,造成命运的大逆转;此后为了复仇,又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且付出了一生也未能实现愿望。这匹“三国悍马”,原本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可惜因为一步之差,最后只能在寂寞忧郁中终结自己的人生,很可惜,也很可叹。人的生命,说起来很漫长,但是真正对人生命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也就是那么一步或两步。对那至关重要的一两步,真的是要好好把握啊!这正是:
一步之差留憾恨,半生愿望又成空。
蜀汉的名将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开始讲曹魏的名将。
魏国名将篇
主帅型名将第一名——曹操
就有所担心。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他此前曾经向另一位联军首脑韩遂建议说:“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我们应当在渭水以北的黄河西岸,布置人马阻止对方从东岸渡河;不到二十天,他们带来的军粮吃完,必定就会退兵。但是韩遂的智商要差一大截,还固执己见,他说:“让他们渡河啊。他们要到上游渡河,必须先在这里渡河。渡河的时候把他们挤压到河中去喂鱼,不是更痛快嘛!”意见不一致,马超无法单独行动,曹操就有了可乘之机。
眼看此前的担心,正在成为现实,马超立刻采取行动弥补,率领一万多骑兵,对正在北渡黄河的曹操主力,实施挤压式的猛烈冲杀。曹操坐在河岸边的一只“胡床”上,指挥兵马渡河。所谓的胡床,就是现今的马扎,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便携式坐具。自从西汉张骞开通西域之后,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品,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而国外的物品,也不断输入进来。从西域传进来的物品,大多用“胡”字来命名,比如胡床、胡麻、胡饼、胡椒、胡笳、胡旋舞等等。
这时,马超黑压压的兵马从远处杀来,曹操很淡定,不走。他身边的护卫将领许褚、张郃等,架起身材并不高大的他,就往河边的船上奔去。部下的士兵跟着往船上爬,压得船身偏倒,几乎翻船。许褚挥舞利刃,下狠心向攀爬在船帮上的士兵手臂砍去。刚刚离开河岸,驾船的船老大又被飞箭射死,那船向下游漂去,一漂就漂了四五里。马超的骑兵,沿着河岸一边追,一边用箭射。许褚见势不好,赶紧操纵船舵转向北岸,这才脱离险境。
没能在潼关的黄河边上拿下曹操,接下来的形势发展,就开始发生逆转,对马超一方很不利了。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利呢?
首先,是被曹操占据了通向关中腹地的关键地带。曹操率领主力军团,绕道来到黄河西岸,进入关中地盘之后,他就一反过去用兵极其神速的风格,改而采取非常谨慎的战术。什么战术?就是使用大量的车辆,头尾连接,连接成两条平行的防御性屏障,抵挡对方铁骑兵团的强劲冲击;然后让自己的军队,从中间的安全通道,向南面的渭水方向,稳步推进。这种应急性安全通道,史称“甬道”。当年九月间,曹操的大军终于成功推进到了渭水南岸。从这里向西进攻关中的中心城市长安,就是一马平川的大道坦途,没有什么天险阻挡了。
其次,是马超想对曹操玩计谋,反而上了曹操的当。曹操推进到渭河南岸后,马超多次主动出兵挑战,希望全力一搏。但是,曹操又一反过去主动出击的用兵风格,拒不出兵应战。硬的不行来软的,马超使出缓兵之计,请求割让地盘,双方讲和退兵。哪知道比智商玩计谋,马超还嫩了一点。曹操立即采取谋臣贾诩的献策,表面答应讲和,暗中使出挑拨离间之计。
这一天,双方都把兵马退后,这边的马超和韩遂,那边的曹操带着侍卫长许褚,二对二,骑着马来在战场的中间地带,开始讲和之前的接触。身强力壮的马超,本想突然出手生擒曹操,但是看到曹操身边的那位,身材粗壮,面相威严,怀疑是著名的无敌勇士许褚,于是问道:“听说曹公有一位号称虎侯的勇士,他在哪里啊?”曹操回头一指,只见那许褚怒睁双眼,死死盯住马超。马超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打消念头。旁边的韩遂,年龄与曹操相当,他的父亲当初又与曹操在同一年被推荐为孝廉,所以曹操故意与韩遂套近乎,说起许多过去老朋友的有趣往事。越说两人越高兴,越说曹操就故意离开马超越远,好长时间才分手。马超等韩遂一回来就问:“曹公对您说些什么啊?”韩遂觉得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不值一提,随口回答:“没说什么呀!”马超顿时起了疑心。过两天,曹操又给韩遂送来书信,信上文字有多处地方涂涂抹抹,很像是韩遂看了之后做出的遮掩。马超同其他将领传观之后,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有勾结,这联军将领的人心就散了。
两点不利,很快导致了严重后果。九月十五日庚戌这一天,双方约定的大决战,在渭水南岸展开。马超一方虽然人数占优势,骑兵也强悍,但是人心不团结,指挥不统一,结果全军大败,整个关中地区落入曹操之手。三十六岁的马超,率领残部奔向西边的凉州,从此远走异乡。
潼关大战,是三国著名的特大型战役,因为双方出动兵力的总数超过十万人,而且对西北地区的战略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大战的结局,也使马超个人的命运从此发生逆转。马超一方,最初占据了兵力和地理两方面的优势,然而双方交手的结果,却出现了意外的结局。那么马超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根本原因,并非他用兵才能的低下,而在人生经验的欠缺。欠缺主要在两点:第一点,他对关中联军的性质,欠缺清醒的认识。联军虽然拥有十万人马,其性质却只是松散的临时联盟,完全不像曹操的军队,是绝对的一元化指挥。因为这十万大军,分别属于十员将领,指挥不统一,力量不能往一处使,数量虽然多,却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第二点,他对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素质,同样欠缺清醒的认识。以韩遂为首的合伙人,才能低下不说,还素质低下,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使得马超无法充分施展用兵的本领。以上两点同时欠缺,说明马超在洞察人性的眼光上,还是太嫩了。
对比之下,在人性观察上经验丰富的老江湖曹操,对于关中联军的人性软肋,却有一针见血的评价,即《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所说的“军无适主”。此处的“适”字,读音与嫡系的“嫡”字相同。所谓“适主”,就是具有权威的专任主帅。为什么关中联军没有一个权威的专任主帅?原因就在于上面所说的两条:性质松散,伙伴无能。我们常说,一件事情要做成功,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马超合作伙伴的素质,决定了心不能往一处想;而联军的性质,又决定了力量不能往一处使。马超倒是具有主帅的才能和名声,却没有主帅的身份和权威。在角色发生严重错位的情况下,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马超虽然战败,他的用兵才能却依然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名将,他在冲锋陷阵上的骁勇,在潼关追杀曹操的雄风,确实当得起“三国悍马”的美名。他在运筹帷幄上的智慧,至少也在中等偏上,如果当初韩遂能够听从他的建议,预先在黄河西岸严密布防,那么这场大战,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不以成败论英雄,马超在蜀汉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怎样排名呢?我的看法,关羽第一,张飞、赵云并列第二,马超可以排在第三名。
笔者曾多次登上华山之巅,向东眺望黄河、潼关,回顾历史的风云沧桑。这一处关河形胜之地,发生了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是后世诗人、词人多次吟诵的古迹。马超给后世最重要的启示,提炼为一句话,就是“伙伴的素质决定合作的成败”。现代社会是合作无处不在的时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合作都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通常情况下,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合作带来的利益有多大,而非合作对方的素质有多高。然而恰恰是对方的素质,才是最终决定能否带来利益,带来多大利益的关键性因素。甚至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一再出现如此诡异的事例,合作之前好比亲人,合作之后竟然变成仇人,而且首先反目变脸的,还是受惠最多的一方。可见值得我们深思的前车之鉴,真是太多了。这正是:
合作成功关键事,对方素质是如何。
要想知道马超悲剧性的后半生,请看下节。
二寂寞将星
上一节讲到,三十六岁的马超在潼关大战曹操,不幸战败,从此离开关中平原上的家乡,开始了在异乡不断漂泊流离的后半生。纵观马超十一年的后半生,主题就两个字,“报仇”。那么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报仇两部曲,经受了哪些艰难和挫折?最后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何马超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原因就在于,曹操欠了他一大笔血债。
建安十六年(211)潼关之战结束,曹操就对马超在朝廷担任卫尉职务的父亲马腾,以及马腾身边所有的马氏家族成员,大开杀戒。《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寥寥八个字:“诛卫尉马腾,夷三族。”但是在这八个字的背后,却是多少条血淋淋的人命呢?
所谓的“夷三族”,就是诛灭三族,这是古代最为严厉也最无人道的株连性刑罚;针对的罪行,主要是大逆不道的“谋反”。“三族”究竟包括罪犯的哪些亲属,各朝各代有所不同。在东汉和三国,准确地说,则是指罪犯的父母、妻室儿女和同胞兄弟姐妹。如果严格按照这三类亲属来计算,一个罪犯的三族有多少人呢?父母这一类,一个父亲,再加上他的若干妻妾,不会超过十人;妻室儿女这一类,罪犯本人的若干妻妾,每人生若干儿女,不会超过五十人;同胞兄弟姐妹这一类,也就是与罪犯同母亲的兄弟姐妹,不会超过二十人。三者的总数,最多也不会超过八十人。但是曹操杀了马超家多少人?二百多人,超过一倍还多!这就说明,曹操还杀了根本不在马腾“三族”范围之内的大量远房亲属,所以马超才会对刘备说是“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这清清楚楚见于《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所谓“门宗”,就是小家庭和大宗族的合称。曹操不仅灭了马超的门,而且还灭了马超的宗,这就完全不按规矩来了。
必须指出的是,曹操一旦报复性杀起人来,不仅没有规矩,而且没有人性;不仅特别可怕,而且特别可恶。当初他的老爸曹嵩,被徐州军政长官陶谦的部下图财害了命。曹操前往徐州报仇,成千上万毫无关系的无辜民众,包括他们饲养的鸡和狗,全都遭了殃,一直杀得徐州五个县的地界之内,见不到人烟,听不到鸡犬之声,上万人的尸体把泗水的河道都堵塞了——这是三国时期最为泯灭人性的罪恶行为!现今曹操又欠下马家这样一大笔血债,马超还能怎么办?只有想方设法去报仇!
马超决心要为亲人报仇,向曹操讨还血债。他的报仇是一首两部曲,其中第一部,是在凉州和汉中两地上演的。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话说马超潼关战败,率领残部奔往西边的凉州,直到凉州的冀县才停了下来。他为何到这里就收住了脚步呢?
原因,是这一带恰好具备了有助于他实现报仇愿望的三个条件:第一点,在这里能够生存。要报仇,首先当然要保全自己。当时的凉州,主要地域在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域范围很大,生存空间也就很大。第二点,凉州的首府就在冀县,即现今甘肃省天水市的附近。这里集中了凉州主要的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占领冀县,就能在凉州站稳脚跟,恢复元气。第三点,冀县一带,当时又是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上一节开头就讲过,马超的奶奶就出身羌族,所以他在这里也容易争取到当地武装力量的支持。
果不其然,马超一到陇山以西,羌族力量就来支持他,很快攻占了冀县城池,杀死凉州的军政长官刺史韦康,表面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轻率杀死韦康,造成了严重后患。韦康的一批老部下,暗中策划推翻马超。领头的人物,就是韦康原来的得力下属杨阜。不久,杨阜与表哥姜叙,在冀县南面起兵声讨马超。马超前去镇压,刚一出城,杨阜的同谋者就关闭城门,控制了全城。
腹背受敌的马超,奋战之后未能扭转形势。眼看在凉州立不住脚,他只好奔向东南方的汉中。这真是,自己还没有实现报仇的愿望,反倒被别人成功报了仇。茫茫天涯,他为何要奔往东南方的汉中呢?
原因,依然是他想实现报仇的愿望,而当时的汉中,恰好也具备有助于他实现愿望的两个条件:一是马超早就和汉中有关系;二是汉中也有力量帮助他。这汉中是益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当时是张鲁割据的地盘。东汉末年,三代人传播原始道教,也就是五斗米道的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最早的政教合一性政权,称雄一方将近三十年。马超当初在潼关战败,他的小舅子就投奔汉中,与张鲁搭上关系。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马超在凉州进攻冀县,张鲁也派出大将杨昂前往助战。现今马超奔往汉中,就是想从张鲁手中借来一批兵马,重新打回凉州去翻本。那么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最初,马超受到张鲁的热烈欢迎,给他安排官职,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当马超提出借用兵马的要求后,张鲁就很不愉快了:原来你到我这里,并不是想为我效劳,而是在为自己打算啊。于是,张鲁只给马超一支不起眼的军队。马超开到凉州一打,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战果。回转汉中,张鲁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冷淡。汉中待不住,马超就找了一个机会脱离张鲁,前往西面与汉中接壤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成县)去了。
脱离张鲁,标志着马超报仇两部曲的第一部,即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愿望的尝试,就此宣告结束。那么他为何会逃往西面的武都郡去呢?
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马超之所以逃往武都郡,是想寻求一条新出路,从而演奏他报仇两部曲的第二部。新出路是什么?就是依靠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报仇愿望。具体来说,就是前去投靠一个能与曹操抗衡,而且又与曹操势同水火,一心想把曹操灭了的强势英雄。这位强势英雄,现在他已经打听到了,而前往武都,正是为了去投靠他。这位英雄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备。
原来,就在马超与曹操在潼关大战的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受到益州军政长官刘璋的邀请,从荆州进入益州。一年之后,刘备唱了一出喧宾夺主的大戏,从益州的北面向南进攻刘璋。如今,刘备的大军已经指向益州的政治中心成都,拿下刘璋不是问题。马超得知消息,心中一亮:与张鲁相比,刘备的地盘大得多,力量强得多,声誉高得多,还是曹操的死对头。借助刘备之力去向曹操报仇,不是还有希望吗?不过,要是从汉中直接南下,定然会遭到张鲁的堵截;而从西面的武都郡绕道南下到益州,就一点没有问题了。
到了武都,马超立即给刘备送去请求前往投奔的信件。刘备的反应是两个字:大喜。为什么?因为威名远扬的人物前来投奔,显示自己形势一片大好;而且刘璋还在顽强抵抗,马超来到,会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心理震慑,同时也多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好手。刘备立刻派出精干下属李恢,前去迎接。建安十九年(214),三十九岁的马超就来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益州。
马超一到益州,就给刘备送上一份见面礼,什么见面礼呢?原来在这时,刘备已经把刘璋包围在成都这座孤城当中。听到马超来到,刘备立刻给几乎是光杆司令的马超,配备上一支雄壮人马,然后请他就近驻扎在成都的北面,向城内大声喊话,发动心理攻势。《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说是“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城里面一听马超的名字就震动恐怖,刘璋马上就磕头投降了。其实,刘璋已经不想再打了,而马超的到来,算是压垮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刘璋的投降,总与马超有关系,所以算得上是一份见面礼。
三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二年(217),马超终于等来了从益州向曹操报仇的第一个机会。这一年,刘备准备大举出兵,夺取已经被曹操抓在手里的战略要地汉中。马超与张飞、吴兰、雷铜四位将领,抢先去攻占武都郡,为接下来刘备统领主力军团进攻汉中创造条件。马超三年前就在武都呆过,在这里有人脉关系,对这里的地理也很熟悉,所以出兵之前信心满满,要给曹操老贼一个好看,也给刘备主公一个惊喜。但是很可惜,他的信心却化成了泡影。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最新的情报没有摸准。
原来,这时的武都郡,已经不是三年前的老模样,完全变了天了。两年前,曹操的势力大举进入凉州,不仅牢固控制了河西走廊,而且曹操亲自统兵,对武都原来支持马超的氐族敌对势力,进行彻底的铲除。强悍的氐族首领窦茂及其上万人马被斩尽杀绝。因此,眼下马超来到武都,气氛上的感觉是一片冰冷,而曹操的大将曹洪、曹休,却凭借雄厚资源发起猛烈反攻。在兵员补充和后勤供应两方面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第二年三月,马超和张飞被迫撤退,而吴兰与雷铜二将,却有去无回,战败阵亡了。
满心愿望没实现,还造成两员将领阵亡,马超很失落,更是惭愧,想找机会弥补。一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机会,就是充当臣僚的领衔者,拥护刘备升级改版,成为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汉中斩杀了曹操委派的主帅夏侯渊,迫使曹操主动撤退,硬生生从曹操手里拿下了汉中。这对刘备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这是他与曹操对抗以来,亲自指挥的战斗中,最为辉煌的胜利,充分显示他可以与曹操比肩抗衡。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汉中是当初刘邦养精蓄锐,然后消灭项羽龙腾九天的风水宝地。拿下汉中,岂不是上天有意要自己效法祖先,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吗?而对马超来说,意义同样非同小可,因为这证明自己当初确实没有把人看错,刘备确实就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报仇愿望的强势英雄。
马超巴不得刘备尽早称王,从而名正言顺地去消灭曹操这个老贼。而刘备也想早点称王,以正名分。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于是当年七月,一幕政治大戏开演。蜀汉一百二十位臣僚联名向东汉朝廷上奏,拥立刘备为汉中王。这道几百字的表章,全文记录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其中明白标出姓名的前十一位臣僚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领衔的第一名,就是马超。而列出的唯一声讨对象,正是刘备的死对头、马超的大仇人曹操。
刘备举行称王大典的土坛遗址,现今还在陕西勉县城东的一座村庄中。十年之前,笔者带领韩国学者前往考察,在鸡鸣犬吠声中,残阳落照之下,我们坐在充满历史沧桑的土坛遗址旁边,进行学术交流。他们问我:“为什么臣僚中领衔的是马超,而不是孔明或关公呢?”
我回答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是他有特别的身份,曾经是东汉朝廷正式任命的徐州刺史,还被封为都亭侯,不仅在外边很有名,也不是刘备的嫡系。因此,这封表章传出去之后,就可以避免被外人说闲话,说你刘备全靠自己带出来的那一帮哥们,来给你当吹鼓手,当托儿。把名流许靖列在第二名,也是同样的原因。把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三位最亲信的嫡系,列在第五、六、七名,也是同样原因。第二,最先提出向汉朝上奏的创意者,很可能也是马超。他有特别的身份,又有特别的创意,自然该由他来领衔。对马超而言,于公,可以对武都的战场失利做出弥补;于私,又能够为自己向曹操复仇,实实在在向前推进一大步。今天在这里讲马超,回忆十年前在遗址的现场情景,真是岁月如流,让人感慨万千!
但是,马超向曹操本人讨还血债的所有努力,最后还是落空了。为何落了空?因为老天爷不遂人愿啊!就在马超领衔拥立刘备称王的六个月后,建安二十五年(220)的正月,虚岁六十六的大仇人曹操去世了!当事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你怎么找他报仇呢?仇人在,没能报仇,还有实实在在的冲动;仇人不在了,没办法当面报仇,就只有空空落落的寂寞了。马超明白:今后的自己,只能在没有仇人的寂寞中度过余生了。
但是,心境无比寂寞的人儿,偏偏还有那不甘寂寞的人来打扰。不甘寂寞的人是谁?就是彭羕。彭羕,这是一位很不得志的官员,才干不小,毛病也不小,一是性格傲,二是说话狂。因为毛病大,所以被外调到小小的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去当太守,降级使用。临行前跑去见马超,马超问他为何被外放,准备好言安慰一番。不料彭羕一张嘴就有点吓人:“老家伙做事荒唐无理,还能再说什么啊!”老家伙指的谁?就是君主刘备。接下来的话更加张狂:“你在外,我在内,天下不难搞定啊!”与彭羕心思完全不对路的马超,立即把彭羕的话如实上报,于是彭羕被判处死刑,算是马超寂寞心境中的一个插曲。
章武二年(222),四十七岁的马超走到了人生尽头。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的档案记载,马超临死前给皇帝刘备上了一封奏疏说:“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唯有从弟马岱,深托陛下,余无所言。”我的家庭、宗族二百多人,被曹操几乎杀光,现今只有堂弟马岱,托付给陛下关照,其他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其实,马超没话说,不是真的没话说,而是他根本不想说;他的内心,已经寂寞到极点,只能用无声来取代有声了。马超在当初,因为选错了合作伙伴,造成命运的大逆转;此后为了复仇,又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且付出了一生也未能实现愿望。这匹“三国悍马”,原本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可惜因为一步之差,最后只能在寂寞忧郁中终结自己的人生,很可惜,也很可叹。人的生命,说起来很漫长,但是真正对人生命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也就是那么一步或两步。对那至关重要的一两步,真的是要好好把握啊!这正是:
一步之差留憾恨,半生愿望又成空。
蜀汉的名将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开始讲曹魏的名将。
魏国名将篇
主帅型名将第一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