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醉道红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飞蝗遮天蔽日月,幼儿垂泪老泣血,野火燎原烧不尽,张网支罗捕不绝。
旧年腊月,五黄太岁横空出世,霜雪与往年相比,少了七八成都不止,硬生生扭转凛冬气候,教北境荒原无边枯草返青,不必受白灾之害。
如此一来,蝗虫产下的恶卵并未彻底冻死,待春暖花开时,统统孵化出来,至少有万万之数,腾空而起时,遮天蔽地,白昼倏忽间入夜,叫人心惊胆也战。
天降蝗灾,受灾范围穿州过郡,绵延北方千里地界,飞蝗所过之处,田里的青苗统统被啃噬一空,哪怕是农户举火熏烟、支起网罗,也挡不住无数蝗虫扑腾而来,从缝隙里钻进去,肆无忌惮地啃咬吞食一空。
其时,民生多艰,哀鸿遍野,旁门左道修士看到机会,纷纷下山出手治蝗,有御使无数飞鸟横击蝗群,也有擅长禁制驱虫,甚至动用法力真元,使出先天一气大擒拿手磨灭。
可惜,蝗虫不知有亿万之数,旁门左道修士人数毕竟有限,防得住一线,守不住整片,哪怕有几个郡县侥幸免除蝗灾之殃,大局却早已濒临崩溃,摇摇欲坠了。
蝗虫食苗民自苦,官吏虐民若奈何,丰年尚且卖儿女,苛捐杂税猛如虎。
本朝太祖开国建制,并非如前朝那般,皇帝被文官联手架空,不得不拱手垂衣,而是提三尺剑扫平天下所有不服,彻底清扫腐儒余毒。只可惜,历代皇帝久居宫中,长于妇人之手,性格逐渐偏向阴沉,闻权术阴谋而喜,见兵马演武而厌,导致大权渐渐旁落。
开国百年,勋贵与帝室联姻,势力逐渐坐大,呈现出尾大不掉之势,皇帝不得不扶起文官,用士林清议予以制衡,待文官集团初露雏形,又启用宦官太监,用酷吏、兴大狱,罗织几个贪赃枉法罪名,将文官班底换了一茬又一茬,随后借几个内臣的人头,平息天下悠悠众口。
不得不说,本朝历代皇帝或有奇葩、或有昏庸,在权谋、制衡之道上,都是遵从太祖遗训,手段相当老辣,与帝道而言,俱是历史上有数的明君,只是对于臣民而言,未免有些残暴,失去了仁义。
当国朝跨过二百年寿,得益于甘薯、冬薯等良种普传各地,能养活更多人,天下户籍与开国时相较,翻了两倍不止,人丁更是暴增六倍有余,臻至前所未有的两万万之多。
如此一来,哪怕本朝禁绝土地兼并,对各地豪强大户名下田亩多有记录在册,一旦越过红线,当地官府就会强行推恩,将大家拆分成几个小家。
只是,历朝历代以降,碍于冗官冗兵的教训,乡间赋税稀薄,养不活多余的官吏,使得皇权下不了乡野,别说亭长、里正这一级,宗族势力强横的乡村,还是族老耆宿说了算。
背后,既有人口暴增带来的土地兼并需求,也有豪强大户不满朝廷如此刻薄的原因,导致各地耕读传家的穷书生,屡次科考不中后,对朝廷充满怨望。
由于这些读书人地位尊贵,掌握着地方上的话语权,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地方上许多人,这点点滴滴的怨愤汇聚起来,便是一股气势磅礴的伟力。
只是,他们平时不显山露水,完全是在海底下暗流汹涌,随着北方蝗灾肆虐的消息,从各种隐秘的渠道流传出来,朝廷无力赈灾的窘迫,尤其是对地方上官官相护,联手瞒报灾情的无动于衷,有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士林风评的燎原大火。
有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还是比较隐晦的说法。朝廷无能,百姓卖命!那是正儿八经地打满朝文武的脸。更有甚者,说天降蝗灾,是帝室失德,这就有点狠了。
一时间,勋贵麾下缇骑四出,到处抓捕妄议朝政的狂徒,不止是偃师、孟津、新安、永宁等四个京县,就连远至西凉国鱼粮、茶马两道,都有操着京城洛阳白话的骑士出没,哪怕是举人、学子也不放过,导致人人自危,道路以目。
如此一来,士林更是愤怒,接连有人敲登闻鼓、告御状,朝廷文武商量着对策,互相都在扯皮中,哪里管得了这些琐碎小事。
直至范阳道治所,北平府小吏周梅臣盗用缇骑银剑令,向御史台上了一副轴画《万里江山饿殍地狱变》,朝廷上下起先是震怒,立即下令捉拿此人下大狱,随后才开始重视北方灾情。
也不知是谁想出了办法,比照商人向边军输送粮食换取盐引的故例,提出类似的赈灾法子,即商人向北方受灾各地送去赈灾口粮,粮食入仓后,得了送粮地官员的签字画押,即可往沿海盐场取货。
甚至有人提出以爵位相诱的策略,只是... -->>
飞蝗遮天蔽日月,幼儿垂泪老泣血,野火燎原烧不尽,张网支罗捕不绝。
旧年腊月,五黄太岁横空出世,霜雪与往年相比,少了七八成都不止,硬生生扭转凛冬气候,教北境荒原无边枯草返青,不必受白灾之害。
如此一来,蝗虫产下的恶卵并未彻底冻死,待春暖花开时,统统孵化出来,至少有万万之数,腾空而起时,遮天蔽地,白昼倏忽间入夜,叫人心惊胆也战。
天降蝗灾,受灾范围穿州过郡,绵延北方千里地界,飞蝗所过之处,田里的青苗统统被啃噬一空,哪怕是农户举火熏烟、支起网罗,也挡不住无数蝗虫扑腾而来,从缝隙里钻进去,肆无忌惮地啃咬吞食一空。
其时,民生多艰,哀鸿遍野,旁门左道修士看到机会,纷纷下山出手治蝗,有御使无数飞鸟横击蝗群,也有擅长禁制驱虫,甚至动用法力真元,使出先天一气大擒拿手磨灭。
可惜,蝗虫不知有亿万之数,旁门左道修士人数毕竟有限,防得住一线,守不住整片,哪怕有几个郡县侥幸免除蝗灾之殃,大局却早已濒临崩溃,摇摇欲坠了。
蝗虫食苗民自苦,官吏虐民若奈何,丰年尚且卖儿女,苛捐杂税猛如虎。
本朝太祖开国建制,并非如前朝那般,皇帝被文官联手架空,不得不拱手垂衣,而是提三尺剑扫平天下所有不服,彻底清扫腐儒余毒。只可惜,历代皇帝久居宫中,长于妇人之手,性格逐渐偏向阴沉,闻权术阴谋而喜,见兵马演武而厌,导致大权渐渐旁落。
开国百年,勋贵与帝室联姻,势力逐渐坐大,呈现出尾大不掉之势,皇帝不得不扶起文官,用士林清议予以制衡,待文官集团初露雏形,又启用宦官太监,用酷吏、兴大狱,罗织几个贪赃枉法罪名,将文官班底换了一茬又一茬,随后借几个内臣的人头,平息天下悠悠众口。
不得不说,本朝历代皇帝或有奇葩、或有昏庸,在权谋、制衡之道上,都是遵从太祖遗训,手段相当老辣,与帝道而言,俱是历史上有数的明君,只是对于臣民而言,未免有些残暴,失去了仁义。
当国朝跨过二百年寿,得益于甘薯、冬薯等良种普传各地,能养活更多人,天下户籍与开国时相较,翻了两倍不止,人丁更是暴增六倍有余,臻至前所未有的两万万之多。
如此一来,哪怕本朝禁绝土地兼并,对各地豪强大户名下田亩多有记录在册,一旦越过红线,当地官府就会强行推恩,将大家拆分成几个小家。
只是,历朝历代以降,碍于冗官冗兵的教训,乡间赋税稀薄,养不活多余的官吏,使得皇权下不了乡野,别说亭长、里正这一级,宗族势力强横的乡村,还是族老耆宿说了算。
背后,既有人口暴增带来的土地兼并需求,也有豪强大户不满朝廷如此刻薄的原因,导致各地耕读传家的穷书生,屡次科考不中后,对朝廷充满怨望。
由于这些读书人地位尊贵,掌握着地方上的话语权,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地方上许多人,这点点滴滴的怨愤汇聚起来,便是一股气势磅礴的伟力。
只是,他们平时不显山露水,完全是在海底下暗流汹涌,随着北方蝗灾肆虐的消息,从各种隐秘的渠道流传出来,朝廷无力赈灾的窘迫,尤其是对地方上官官相护,联手瞒报灾情的无动于衷,有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士林风评的燎原大火。
有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还是比较隐晦的说法。朝廷无能,百姓卖命!那是正儿八经地打满朝文武的脸。更有甚者,说天降蝗灾,是帝室失德,这就有点狠了。
一时间,勋贵麾下缇骑四出,到处抓捕妄议朝政的狂徒,不止是偃师、孟津、新安、永宁等四个京县,就连远至西凉国鱼粮、茶马两道,都有操着京城洛阳白话的骑士出没,哪怕是举人、学子也不放过,导致人人自危,道路以目。
如此一来,士林更是愤怒,接连有人敲登闻鼓、告御状,朝廷文武商量着对策,互相都在扯皮中,哪里管得了这些琐碎小事。
直至范阳道治所,北平府小吏周梅臣盗用缇骑银剑令,向御史台上了一副轴画《万里江山饿殍地狱变》,朝廷上下起先是震怒,立即下令捉拿此人下大狱,随后才开始重视北方灾情。
也不知是谁想出了办法,比照商人向边军输送粮食换取盐引的故例,提出类似的赈灾法子,即商人向北方受灾各地送去赈灾口粮,粮食入仓后,得了送粮地官员的签字画押,即可往沿海盐场取货。
甚至有人提出以爵位相诱的策略,只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