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xwxx.com,位面商人之强国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目标位面,炎黄大陆。
这里的时间刚刚到达公元1413年初,也就是和主位面相差足足600年的时间,所以也难怪此位面和主位面相距最远,huā费‘宇’物质最多,盖因为时间跨度相差太大,已经超出了雅迪的估算,能够到达这里,本身就属于小概率事件。
此时炎黄大陆的主人是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上。看过《明朝那些事》的人都知道,朱棣算不上个好人,但确是个能人。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够以藩王起事,战胜zhōngyāng集权,定鼎天下,朱棣却做到了。在他当皇上的22年里,办了不少大事:迁都běijīng是他命令干的;编纂永乐大典是他命令干的;后世赞誉无数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从发起到前6次都是在他任上干的(最后一次是宣德帝)。
由于1413年是永乐十一年,要到永乐十九年(也就是他快死的那时候),běijīng城才初具规模,所以此时朱棣还在南京,他老爹朱元璋修建的明皇宫呆着,而且此时的南京不叫南京,叫京师。
按照主位面历史,1413年应该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带头人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艘,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整个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yīn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包括翻译官马欢)。整个行动在1413年出发,1415年8月12rì回国,同年11月,也就是1415年11月,榜葛剌特使来炎黄进献“麒麟”(长颈鹿)。当然了,以上全都是主位面历史,这里是第三目标位面,情况有不少差异。
炎黄大陆,京师(南京)。
在这里生活办公的朱棣,此时正在翻看内阁筛选呈报后的奏折。不用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无巨细,均亲自处理的劳累工作方法,朱棣设立了内阁(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帮他处理政事,所以工作强度大大减少。当然此时的内阁,并没有多少实权,可以理解为高级秘书,只做一些初步筛选建议等工作,政权真正最后拍板的决策者,还是朱棣。不过这时候,内阁呈报的奏折,大多数都是议论劝阻新一次“郑和下西洋”活动,理由是消耗甚巨,得不偿失,建议——停!
这些让朱老爷子很不高兴,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手段的“马背”皇帝,朱棣除了经常率军远征外,其治理国内也是一把好手。他坚持“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才是天下治平的根本。因而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且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正是因为这些措施,使得它的“永乐”是赋入盈羡,达到有明初时期的最高峰。因而朱老爷子真觉得自己干的不错,好容易找到自己喜好的“远洋朝贡”乐趣,就立刻被群臣们说三道四,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他已经打定主意,明天早朝找一两个“典型”好好训斥一番,出出胸中恶气。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后世史学家有很多的猜测和臆断,比如促进经济、宣传明朝国威、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迎佛牙等等。这些理由猜测各有论据,但究竟如何,历史已不可考。不过雅迪根据互联网上各类资料汇总的结果,觉得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朱老爷子的“虚荣心”应是比较靠谱的结果,即所谓“际天极地皆王臣”的满足感与膨胀感,才是朱棣皇帝更看重的东西。
要知道,单从收支方面看,郑和的几次下西洋,纯属赔本赚吆喝。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且这其中还不包括造船等各支出费用。此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郑和船队每次出海,虽浩浩荡荡,但“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是不允许民间海商船队跟随,随同做贸易的。在民间,一直奉行“片板不许下海”的基础国策。
太仓刘家港,这里是郑和船队的主要停靠地之一。此时一支上百艘船只的庞大船队,正停靠在这里。
“这就是郑和宝船?”王凡通过飞行器内的大型屏幕,看到船队中,体型最大的那几艘船,问道。
“对!郑和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 -->>
第三目标位面,炎黄大陆。
这里的时间刚刚到达公元1413年初,也就是和主位面相差足足600年的时间,所以也难怪此位面和主位面相距最远,huā费‘宇’物质最多,盖因为时间跨度相差太大,已经超出了雅迪的估算,能够到达这里,本身就属于小概率事件。
此时炎黄大陆的主人是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上。看过《明朝那些事》的人都知道,朱棣算不上个好人,但确是个能人。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够以藩王起事,战胜zhōngyāng集权,定鼎天下,朱棣却做到了。在他当皇上的22年里,办了不少大事:迁都běijīng是他命令干的;编纂永乐大典是他命令干的;后世赞誉无数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从发起到前6次都是在他任上干的(最后一次是宣德帝)。
由于1413年是永乐十一年,要到永乐十九年(也就是他快死的那时候),běijīng城才初具规模,所以此时朱棣还在南京,他老爹朱元璋修建的明皇宫呆着,而且此时的南京不叫南京,叫京师。
按照主位面历史,1413年应该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带头人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艘,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整个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yīn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包括翻译官马欢)。整个行动在1413年出发,1415年8月12rì回国,同年11月,也就是1415年11月,榜葛剌特使来炎黄进献“麒麟”(长颈鹿)。当然了,以上全都是主位面历史,这里是第三目标位面,情况有不少差异。
炎黄大陆,京师(南京)。
在这里生活办公的朱棣,此时正在翻看内阁筛选呈报后的奏折。不用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无巨细,均亲自处理的劳累工作方法,朱棣设立了内阁(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帮他处理政事,所以工作强度大大减少。当然此时的内阁,并没有多少实权,可以理解为高级秘书,只做一些初步筛选建议等工作,政权真正最后拍板的决策者,还是朱棣。不过这时候,内阁呈报的奏折,大多数都是议论劝阻新一次“郑和下西洋”活动,理由是消耗甚巨,得不偿失,建议——停!
这些让朱老爷子很不高兴,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手段的“马背”皇帝,朱棣除了经常率军远征外,其治理国内也是一把好手。他坚持“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才是天下治平的根本。因而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且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正是因为这些措施,使得它的“永乐”是赋入盈羡,达到有明初时期的最高峰。因而朱老爷子真觉得自己干的不错,好容易找到自己喜好的“远洋朝贡”乐趣,就立刻被群臣们说三道四,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他已经打定主意,明天早朝找一两个“典型”好好训斥一番,出出胸中恶气。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后世史学家有很多的猜测和臆断,比如促进经济、宣传明朝国威、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迎佛牙等等。这些理由猜测各有论据,但究竟如何,历史已不可考。不过雅迪根据互联网上各类资料汇总的结果,觉得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朱老爷子的“虚荣心”应是比较靠谱的结果,即所谓“际天极地皆王臣”的满足感与膨胀感,才是朱棣皇帝更看重的东西。
要知道,单从收支方面看,郑和的几次下西洋,纯属赔本赚吆喝。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且这其中还不包括造船等各支出费用。此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郑和船队每次出海,虽浩浩荡荡,但“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是不允许民间海商船队跟随,随同做贸易的。在民间,一直奉行“片板不许下海”的基础国策。
太仓刘家港,这里是郑和船队的主要停靠地之一。此时一支上百艘船只的庞大船队,正停靠在这里。
“这就是郑和宝船?”王凡通过飞行器内的大型屏幕,看到船队中,体型最大的那几艘船,问道。
“对!郑和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